“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当听到这首歌,大家心中都会浮现出毛嗲嗲的亲切面容。
毛泽东,泽被东方。他的到来,推翻了盘踞几千年的腐朽制度,中国劳动人民被剥削的惨烈现状由此改变,一个前途光明的新中国冉冉升起。
一个病入膏肓的羸弱之国,居然能重获新生,说一句改天换地都不为过。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能打下这片江山?这个江山应不应该是他的? 6park.com
6park.com
类似这种问题,相关讨论有很多。今天,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毛主席的同乡——“老地主”郭梓阁口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天资聪颖的少年郎
1906年,郭梓阁刚从私塾回来,就见到家中多了一位陌生的少年。
他看起来不过十多岁,长身玉立,文质彬彬,身上有一股不符合年龄的从容风度。
郭梓阁从父母口中,得知这是毛家的弟弟——毛泽东。
郭家和毛家渊源颇深。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和郭梓阁的父亲郭石桥都是生意人,他们一人经营着“毛义顺堂”,一人经营着“福寿全”南杂店,在生意上多有往来,生活中也相互扶持,是至交好友。 6park.com
6park.com
毛泽东十三岁时,毛顺生准备送他去读书。当时,郭梓阁的伯父郭伯勋建立了一家私塾,名为“井湾里私塾。”
井湾里私塾和族学的性质差不多,里面的学生都是郭氏子弟,平时吃住都在学校。按说,毛泽东作为外姓人,是没有资格在里面读书的,但郭石桥和毛顺生关系好,看在郭石桥的面子上,郭伯勋破例招收毛泽东,让他成为了私塾里唯一的外姓学生。
因私塾是寄宿制,所以毛泽东就寄住在郭梓阁家。他比郭梓阁小四岁,两人每天都结伴上学、放学,同吃同住同睡,感情深厚,情同手足。 6park.com
6park.com
一开始,郭梓阁认为毛泽东是个性格安静,爱看书的文弱书生,但相处久了他才发现,这个评价大错特错。
首先,毛泽东和“安静”二字一点儿也不沾边。他经常背书背到一半就溜出去,跑到山上摘毛栗子。每当这时候,以哥哥身份自居的郭梓阁都会追上去,把弟弟劝回来,操心得就像一个老妈子。
“你的书背完了吗?待会先生回来,背不出可是要打板子的。”
正在树上摘栗子的毛泽东探出一颗脑袋,狡黠一笑:“承奎兄,你别急,我早就背完了!” 6park.com
6park.com
郭梓阁无奈地摇摇头,拿毛泽东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的结局是,两人背着一书包的毛栗子,一边啃一边回到私塾。
毛泽东的“离经叛道”还不止于此。郭梓阁发现,他这个弟弟确实喜欢看书,却不看“正经”的书,看的都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杂书”。
老师讲《公羊春秋》《左传》时,毛泽东就将正书竖在座位上,以此为掩护,偷偷地看小说,就跟现在的学生上课摸鱼一个样。
有的人天生就有一种领导力。在毛泽东的带动下,整个私塾的学生都爱上了看小说。大家时不时就凑在一起嘀嘀咕咕,有滋有味地商量小说里的情节。 6park.com
6park.com
见学生们都受了毛泽东影响,开始“不务正业”,私塾里的老师气得吹胡子瞪眼,偏偏,他们拿毛泽东毫无办法。因为毛泽东调皮归调皮,但他天资聪颖,成绩非常好。
事实证明,当一名领袖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能力和品格,但一切的前提是,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毛泽东便是这种人。
他虽然上课开小差,但老师说要背啥,他都能背出来,记忆力超群。老师要学生们做破题文章,毛泽东也是最先交的那一个,且做得又快又好,做完了还能帮助一下同学。 6park.com
6park.com
所以,私塾里经常上演这样一幕:毛泽东看小说被发现,老师点书让他背诵,他昂首挺胸,滔滔不绝,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然后收获同学们崇拜得犹如看学神的目光。
上课看小说成绩还这么好,这人的脑子怎么长的?而且,郭梓阁发现,毛泽东不仅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强,还有着同龄人无法企及的敏锐洞察力。
比如,看小说时,他和同学们的讨论重点都停留在最浅显的情节和人物上面,只有毛泽东会不厌其烦地挖掘小说最深层的东西。 6park.com
6park.com
有一次,毛泽东就和郭梓阁说了他的疑惑: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是武将、文官和书生呢?就没有一本主角是农民的小说吗?
郭梓阁愣了,没想到毛泽东的思路如此“清奇”。他回答不上来,毛泽东也一时找不到答案。看着紧皱眉头思索的好友,郭梓阁隐约感觉到,毛泽东未来必有一番大作为。
郭梓阁的预感没有错。在井湾里私塾待了十个月后,毛泽东回到家中。毛顺生想让他接手家里的店,但毛泽东还想继续探寻“主角为什么不是农民”的答案。 6park.com
6park.com
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只身一人前往长沙,一头扎进风起云涌的乱世。那时候,因得不到父亲的支持,毛泽东的生活经常捉襟见肘,每次急需用钱,他都会去找郭梓阁。
此时,郭梓阁和哥哥郭梓材已经接手了家中生意,手头宽裕,毛泽东和他们借钱,无论借多少,兄弟俩都慷慨解囊。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一到假期,就会去找郭梓阁玩。他和好友讲在长沙的所见所闻,讲他救亡图存的梦想。 6park.com
6park.com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郭家兄弟的思想也逐渐觉醒,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1921年,毛泽东携全家人离开了韶山,正式投身革命。虽分隔两地,但毛泽东和郭梓阁的情谊并未断绝。毛泽东为革命奔走呼号,郭梓阁精心经营着“福寿全”,期待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好友的助力。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一边养病,一边亲自领导农民运动。为了给毛泽东打掩护,郭梓阁大方地让出了“福寿全”的场地,让毛泽东在这里和进步人士开会,间接推动了韶山农民运动的发展。 6park.com
6park.com
有一次,毛泽东遭遇国民党的追捕,情急之下跑进“福寿全”。当时,郭梓阁正在清理货架,见到行色匆匆的好友就知道出事了。
他将毛泽东藏在囤货的房间里,自己则和凶神恶煞的国民党士兵周旋。一阵连哄带骗之后,国民党的人终于走了。
郭梓阁长舒一口气,将毛泽东转移到了郭氏祠堂的楼上,等风波过去了才让他出来。至此,一场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危机消弭于无形。
此后,郭梓阁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这时候,他才明白,多年前的那个问题,毛泽东早就找到了答案。 6park.com
6park.com
没有以农民为主角的“小说”,自己写一部不就成了吗?农民当家作主,此乃开天辟地头一遭,他毛泽东,就要做这千古第一人。
推陈出新,刮骨疗毒,其难度不言而喻,但毛泽东心志坚定,一往无前。他充分发挥在私塾读书时的聪明才智,靠着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做出一个又一个英明决策,让共产党这条“小破船”在滔天的风浪中前行,乘风破浪。
郭梓阁感到很欣慰,庆幸自己没有看错人。他跟随毛泽东的步伐,和家乡的劳动人民一起轰轰烈烈地闹革命,将贫苦闭塞的韶山冲,建设成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红色沃土。 6park.com
6park.com
眼见一切都在慢慢变好,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反革命政变,却将大好的革命形势拦腰斩断。
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的飓风席卷韶山冲,郭梓阁放弃家业,过上了颠沛流离,四处逃亡的生活。
沿途,他看着共产党人被国民党肆意屠杀,为好友深深地担忧着。
他不知道的是,毛泽东就像多年前在课堂上背书那样,再次“出奇制胜”,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让革命获得新生。 6park.com
6park.com
在和国民党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毛泽东的学习能力再次得到印证。他不断学习、验证、总结,由最初的对军事一窍不通,变成了后来的军事大佬。会打仗,会总结理论,和军校出来的专业指挥官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能把他们碾成渣渣。
半路出家,手下的队伍还是个缺乏经费和武器的“草台班子”,却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打得节节败退,最终逆风翻盘。毛泽东的能力,恐怖如斯。
眼见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队伍一路高歌猛进,郭梓阁也与有荣焉。革命形势好转后,他就回到了韶山冲,一边经营着“福寿全”南杂店,一边关注着远方的好友,顺便给共产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6park.com
6park.com
可以说,郭梓阁一直期待着好友能一展宏愿,改天换地,但他不知道的是,真到那个时候,他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心系劳苦大众的人民领袖
之前说过,成为一国领袖首先得是一个聪明的人。其次,他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若是聪明有余善良不足,会成为鱼肉百姓的暴君,若是一味地善良却没有智商,那么他也坐不上领袖的位置。
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的结合体。他聪明却不凉薄,善良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他胸有丘壑,既不忘恩负义,也不道德败坏,爱恨分明,对待他人时论迹不论心,始终对受苦的人民大众有一丝悲悯之情。
这一点,在他处理郭梓阁的事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6park.com
6park.com
1950年,在中央的指示下,农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此时,经过多年经营,郭梓阁已经积累了一些财富,购置了一些田产。所以,富裕的郭家被划分到了“地主”那一栏。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地主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很快,郭梓阁就落魄了,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他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找已经成为领袖的好友“走后门”,而是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安于现状。
1952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韶山来的李漱清和邹普勋。期间,他想起和他分别多年的好兄弟,心情复杂地问:“井湾里的郭梓阁先生还在吗?”
李漱清愣了一下,随即老实回答:“还在,只是家里搞绿了。” 6park.com
6park.com
“搞绿了”是韶山的方言,意思就是变穷了。
毛主席惊讶地问:“怎么搞绿了?”
这可真是一道“送命题”。毛主席和郭梓阁的交情,李漱清和邹普勋非常清楚,郭梓阁可是对主席有大恩。眼下,郭梓阁被划为地主,家道中落,主席不会怪罪吧?
想到这里,李漱清和邹普勋对视一眼,过了一会才犹疑着开口:“划了地主。”
说完,就认命地等毛主席发火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并未生气,而是神色淡淡地说:“被搞绿是正常的,因为他过去富裕。”
说完,毛主席又补充了一句:“郭梓阁是个好人。” 6park.com
6park.com
听这意思,毛主席很欣赏郭梓阁,却没有偏袒他的打算,这下轮到李漱清和邹普勋惊讶了。
大家都知道,郭家多次帮助毛主席,郭梓阁还在大革命期间救了毛主席一命。对待恩人,宽松一点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毛主席却是公私分明,对郭梓阁被划为地主一事根本不过问,默认了这个处理方式。
位尊不泯民意,权大不徇私情,这就是毛主席受人尊崇的重要原因。他挂念郭梓阁,却没有破坏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法度和规则。
在这方面,毛主席是无情的,但这并不等于冷血。面对落难的好友,毛主席选择用另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帮助他——寄钱。 6park.com
6park.com
李漱清回乡后,和郭梓阁说了毛主席对他的挂念,这让郭梓阁热泪盈眶。阔别25年,他们之间的身份已经天差地别。他家道中落,在温饱线上挣扎,毛主席却身居高位,成为了一国领袖。
人心易变,世态炎凉。这种情况下,不落井下石就是最好的了,又怎能奢望被主席放在心上挂念呢?
郭梓阁又感动又心酸。他让李漱清为他代写一封信,寄给了远在北京的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信后非常高兴,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将信妥帖地放好,提笔给好友回了一封信。 6park.com
6park.com
信中,毛主席肯定了郭梓阁对革命做出的贡献,对他被划为地主成分一事只字不提。写完后,毛主席又给郭梓阁寄了两百块钱。
郭梓阁看着久违的熟悉字迹,差点没哭出来。他以为毛主席对他是地主一事心怀芥蒂,但没想到,哪怕几十年没见面交流,毛主席仍然把他当兄弟,并没有因为他被划分成地主,就抹灭掉他曾经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如此有情有义,大公无私的人,他不坐江山,谁坐?
这一刻,郭梓阁感觉自己做的一切都值了。他没有矫情,收下了好兄弟寄来的两百块钱,给家人改善生活。可是,这两百块钱只是杯水车薪,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郭梓阁一家仍然贫病交加,挣扎在贫穷的漩涡中。 6park.com
6park.com
1958年,毛主席得知了郭梓阁的情况,又寄去了两百块钱。一年后,他回到韶山,此时的郭梓阁已经重病缠身,连路都走不了。然而,当他听到昔日好友要回来时,却还是挣扎着下了床,让家人搀扶着他去见毛主席。
可惜,毛主席这次的行程是临时加上去的,停留在老家的时间非常短。等郭梓阁紧赶慢赶地到达韶山冲,毛主席已经走了。
虽然在后来,韶山公社在毛主席的授意下请郭梓阁吃了一顿饭,但郭梓阁仍然心存遗憾。自1927年一别,他已经三十多年没见过毛主席了,不知此生可还有机会再见一面? 6park.com
6park.com
没有机会了。20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毛主席以身作则,省吃俭用,给国家省经费、省粮食。他挂念着好兄弟郭梓阁,攒下两百块钱寄给他。可惜,这钱寄过去没多久,郭梓阁就一病不起。
1965年,76岁的郭梓阁撒手人寰。毛主席听闻噩耗,悲痛得久久说不出话。他眼眶通红地吩咐工作人员,再给郭家寄三百元,让郭梓阁的家人好好地为郭梓阁操办后事。这是他为好友能做的,最后一点事了。
屏退左右,毛主席坐在椅子上,默默伤神。恍惚中,他又看到了站在栗子树下,恼怒地问他有没有背完书的少年。一时间,他感觉悲痛不已。
可能,在很多人心中,籍籍无名的郭梓阁,还不值得毛主席如此伤神,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郭梓阁和毛主席的故事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聪明睿智,悲天悯人的领袖是怎样的。 6park.com
6park.com
他公私分明,坚韧善良,始终挂念着正在受苦的群众。人民,就是他永恒不变的初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由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来统一中国是民心之所向,所以,毛主席能得到江山,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