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楚很有意思。
国力强大,与秦并立为天下强国时,昏招频出,被秦反复蹂躏。
在亡国之际,却吹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牛逼。
而且···最后,他们真的兑现了自己的牛逼。
被秦人卑鄙手段玩坏的楚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史记.项羽本纪》
楚是老牌强国,战国后,变法不甚彻底,所以在与魏、秦面前稍有些吃力。
但是,楚的底子雄厚,到楚怀王时仍是天下强国。
不过,楚国却意外败在了非常非常“下作”的手段下。
张仪以“六百里”商於之地为诱饵,诱使楚与齐绝交。
在楚齐绝交后,秦出尔反尔,与楚大战,大败楚军。
秦的欺骗脚步并没有停下,随后,秦又以会盟为由,趁机诓骗,并挟持了楚怀王。
虽然说诸侯之间尔虞我诈不足为奇,但是,如此低级、卑劣的手段,确不多见!
楚怀王被挟持后,楚国新王恩信未立,使楚陷入严重内斗,国力进一步下降。
此后,白起伐楚,楚迁都避难,一蹶不振。
楚国,虽然本来已经有些经营不善,业绩滑坡,但家境还很殷实。你大秦跳出来一顿忽悠,骗了人家一笔巨款,搞得人家家道中落,楚人能不恨得牙痒痒吗?
楚人桀骜。早在周时,就”不服周“。
现在,你秦人如此玩弄楚人,楚人怎么会服你?
复仇的火焰,在楚人心中熊熊燃烧。
力气未尽
韩、赵、魏、燕,在对秦作战中,多次被斩首数万,甚至数十万,算是“力尽而亡”。
齐则在亡国前,“民莫敢格”,从上到下,都不愿抗秦了,算是“气尽而亡”。
只有楚,“力气未尽”。
由于秦以斩首计功。因此,秦的征伐作战,大多有“斩首”的统计。
如: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华阳之战,斩首魏赵联军15万,陉城之战,斩首赵军5万。
可是,秦楚之战的作战,除了丹阳之战,“斩首甲士八万”外,其余诸战,很少标注歼敌数字。
秦能长驱直入,下地千里而无斩首数字,正说明:楚力未尽,只是缺乏组织。在秦军的快速攻击下,楚人未来得及组织起大规模反抗。
即使在最后的亡国之战中,王翦也打的是一场击溃战,在溃散中,楚国失去了强军,但许多楚人却活了下来。
所以,楚地的人口,尤其是男丁,应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
这些当初未得到有效组织,但战斗力不俗的楚人,成了亡秦的星星之火。
被实现的牛逼
此后的历史证明:楚人确实成了亡秦的主角。
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歼灭秦军主力的项羽,攻入咸阳的刘邦,这些反秦主角,无一不是楚人。
同时,复辟的六国中,赵、燕、魏,是在陈胜派出的军队支持下复辟的,韩是在项梁的支持下复辟的,只有齐是基本依靠自己田家的力量复辟的。
可见:山东六国,只有楚是有能力组织去反秦大业的。
“三户”之争
对于“楚虽三户”中的三户,历来争议颇多。
有学者认为三户,是指旧楚的三个大族。
有学者认为三户,只是个虚数,代表楚地不满秦的势力。
更有人认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后世的附会之言。
我认为:此预言并非后人附会之说,所谓“虽三户”,也并非具体指哪三户,而是楚人仇恨、不服的表达方式而已。
1、并非附会之说。
《史记》中,范增说:正是因为有这个说法,所以,天下英雄纷纷云集到您项梁手下,您应该拥立楚王后人。
范增和楚王王室没有什么瓜葛,从后来的表现看,范增所忠诚者,只是项家,而非熊家楚王。
而当时云集于项梁手下的英雄,来自列国,许多都非楚人,他们对楚王也没有故主之情。
这种情况下,范增仍主张立楚王,正说明:“亡秦必楚”的谶语早已有之,而且,在民间已经传开!
2、“三户”并非实指。
楚国的旧贵族力量确实很大。
不过,从反秦起义来看,除了项家之外,其余贵族的作用都不大。
陈胜、吴广、刘邦、英布,都只是普通百姓。
即便是楚怀王熊心,起义前也不过在放羊,早已没有了实力。
超级贵族景驹倒是被拥立为王,但自始至终不过是傀儡。
这说明:除了避难于吴中的项家外,绝大多数楚贵族都已在楚亡后失去了实力。
这种情况下,预言家还把已经没落的“三户”哪出来说事,就靠不住了。
套用教科书的一句话:“三户”,指的是广大受到暴秦压迫,不甘心受到奴役,随时准备起来反抗的楚国人!
两千年过去了,当年秦楚之间的恩怨早已成了遥远的历史。
不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