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走向,很多时候是由一个小人物改变的。今天就给大家带来这样一个故事:
他本是一位从没有打过仗的文官,却临危受命,领兵打败了10倍于自己的敌军。毛主席读过他的事迹后,更是给出了“千古一人”的评价。
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秋天,南宋 行在 临安被一片恐慌所笼罩——金国皇帝完颜亮集结了20万大军,兵分四路,南下侵宋。
宋高宗想要跑,被人劝住,但金兵势如破竹,南宋主帅又病势沉重,实际上负责指挥的副帅王权又率兵逃跑,一直逃到南京附近的采石(今采石矶附近)。
接替王权的守将李显忠还没有到任,许多军士结伴逃散,一万余名疲弱不堪的宋军,如同待宰的羔羊,困守采石。
这时,一个小人物突然闯入历史的舞台。
他就是虞允文。
虞允文,时任参谋军事,一个人微言轻的参谋,来自偏远的四川隆州,已经51岁了。
他在43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又熬了好几年,才做到中书舍人。
他出现在采石,也是偶然。他只是奉命带一些酒肉、棉衣来犒劳士兵。
不过,近两万的宋军如同弃儿,散坐在路旁,对这个远道而来的书生瞪了不少白眼。
有跟随虞允文来的官员一看情况不妙,劝他不要把这个包袱揽在身上。
虞允文却说:“现在国家正是危急存亡之时,我怎么能考虑自己的得失,逃避责任。”
他召集全部军官开会,大声说:“敌人万一得以渡江,你们能往哪儿走?现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为什么不死里求生?况且朝廷养了你们30年,难道就不能一战以报国?”
众将士说,我们也不是不想作战,只是无人统领。
虞允文听了之后,登上高台,振臂一挥:“接替的守将李显忠还没有到任,我受朝廷之命前来督师,现在听我命令,我和你们一起杀敌报国!”
他的随从都惊呆了:咱们没有这个任务啊!
宋军将士看着这个身材单薄的书生,感受到他必死的决心,受到鼓舞,都站起来穿好盔甲,决心死战。
虞允文与将领商议,决定采用水、陆配合,以水战为主之战法。步兵与骑兵埋伏于江岸高地之后,水军分五队,各以海鳅船(一种轻盈如飞的小船)和战船组成。
部署完毕,金军便顺风鼓噪前来渡江,他先派部分水军佯攻,以探宋军的虚实。识破金兵动机的宋军没有反击。
随后,完颜亮率战船数百,顺风顺水,向东岸冲来。
快到岸边时,突然听到鼓声四起,只见宋军从隐蔽处冲杀出来,严阵以待迎战金兵。战船勉强靠岸后,部分金兵开始登陆。
在这生死关头,宋军一路砍杀过去,一时杀得金兵血流成河。
金兵的船因为体积大,行动不便,而金兵又不懂得水战,都动弹不得,而能射箭的,每条船上不过几十人。虞允文又以海鳅船杀入敌舟,将其冲破,金兵尽被杀死于江中。
虞允文预料到,完颜亮虽然遭受重创,但不会死心,一定会卷土重来,于是又连夜部署。
到了第二天,金兵果然又发动进攻,但是在宋军的提前部署下,被杀得节节败退,一时间,金兵主力被消耗殆尽。
金军于是放弃进攻采石,转而进攻镇江。
而为了震慑金兵,虞允文让宋兵驾船在江面上游弋。金兵对此极为震惊,军心开始动摇。
此时,镇江方面还集结着宋朝的20万大军,但完颜亮仍要军队强渡长江。然而,金军已经难以忍受完颜亮的残酷,当夜拥进大营,把他杀死了。完颜亮一死,金兵就撤退了。
南宋终于化险为夷。后世史官在编纂《宋史》的时候,写道:“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
虞允文这个小人物,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担起了并不属于自己的重担,力挽狂澜,改变了历史。他后来辅佐宋孝宗,成为了一代名相。
毛主席在阅读采石矶之战的历史时,写下批注:“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一个小小的文职参谋,竟然打败了十倍于己的敌人,这还了得!更关键的是,一千年来,就出了这么一个书生。
虞允文确实当得起“千古一人”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