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278年,白起破郢,楚国迁都。
其后,楚国不但继续存活了足足55年,还依然很嚣张。
前256-前249年,楚一波连续打击,灭掉了二等大国鲁国;前242年,六国合纵,楚王被尊为盟主,前225年,所向披靡的秦军,被项燕大败,遭遇重挫。
为何楚如此经打呢?
拉锯战:底子厚的好处
尽管楚被打得满地找牙,但楚毕竟国土广大。
278年,郢被攻破后,楚王迁都到了陈。
楚国的蛋糕实在太大了,秦一时消化不了。
在秦已经攻取的黔中郡,不久当地楚人又驱逐了秦人,当然,后又被秦军“复拔”,这说明:秦要消化占领区已十分困难,还无力继续大举灭楚。
而楚毕竟底子雄厚,楚王收集10余万大军,收复了江南十五邑,收复了一些领地。
秦的战略攻势已经抵达顶点,必须及时调整到巩固状态。
得益于祖宗留下的底子,楚国在陈站稳脚跟,生存了下来。
虚惊一场-远交近攻
秦楚之所以焦灼,还在于:陈的地理位置特殊。
如前所说,秦如果从楚国故地一路攻到陈,中间经过的楚地太多,一时难以得逞。
此外,秦可以假道于两周,前去攻楚。不过,这要把侧翼暴露给魏、韩,也有些危险。
秦人办事效率高。
在秦一波猛烈打击下,韩魏认怂,与秦结盟。秦、韩、魏三国一起来攻打楚。
楚,再次岌岌可危!
黄歇临危受命,出使秦国,献出了祸水北引之计:楚认怂!秦、楚一起,您就可以干赵!“危动燕赵,直摇齐楚”,这样不好吗?
秦国采纳此计,楚转危为安。
秦采纳黄歇之计,正是因为当时天下大势的转变:秦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已经在赵国。
自乐毅伐齐,齐国进入省电模式后,秦的主要对手只剩下楚、赵。
此前,为了专心伐楚,秦赵达成合作,关系缓和。
就在秦伐楚的这段时间,赵连续击败魏、齐等国,气势非常旺盛!
既然楚已经衰落,又愿意认怂,对秦来说,暂切安抚楚,专心与赵争雄,也是符合秦利益的。
不久,范睢入秦。秦的外交战略定调为:远交近攻。
如此,楚作为”远“,暂时躲在赵、魏的后方,获得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稳定期。
矮子里的将军
楚国进入陈、寿春一带后,发现:眼前居然是一块开阔地!
此前,淮泗一带,有不少中小诸侯。
早些年,这一带的诸侯,是齐魏楚等大国角力之地。
此时,这里的大国实力出现了空缺:魏在秦的打击下已自顾不暇,齐在五国伐齐之役后已“两耳不闻窗外事”。
楚国抓住机遇,展开了一连串的扩张。
尤其是长平之战,赵国衰落后,楚以援赵为名,顺手把鲁国也灭了。
不久,六国复盟,共同推楚考烈王为合纵盟主。盟军一口气打到了函谷关!
如此,楚国声势大振!
其实,楚之所以复振,不过是因为秦远交近攻,暂未打来,楚有幸在六国中鹤立鸡群而已!
暴风雨前的宁静
自邯郸之战后,天下进入了一段罕见的时期:七国一起弱!
秦赵争雄,尽管秦胜了。但是,秦的代价也十分大。
因此,邯郸大败后,秦国力受损,暂时平静了下来。
不久,秦昭襄王去世、秦庄襄王继位不久又去世,秦中央政权急剧交替引发了短暂的混乱。
新继位的秦王嬴政,花了10年的时间,才解决了嫪毐、吕不韦,使秦得以回到正轨。
从前258年邯郸之战结束到前236年王翦攻赵,天下进入了一段20年的宁静期。
遗憾的是:楚没有抓住机遇。相反,相对有能力的春申君黄歇被害,李园当政,楚国的国力进一步衰退了!
在劫难逃
如果不是遇到雄才大略的嬴政,楚或许还能再坚持一些年。
楚国当时实力得到了一定恢复,楚军名将项燕更是罕见的名将。
前225年,李信率领20万大军伐楚,遭遇惨败。这只是楚国实力的正常反应。
不过,楚人这次遇到的是嬴政。
不久,秦王政旋即令王翦组织60万大军伐楚。
“空国中之甲士”,交付给一员将领,这样的魄力,不是嬴政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是作不出的!
而王翦取胜的方式,更是秦王决心的体现。
60万大军,与楚对峙、消耗。
秦,实力确实强于楚。
不过,在战国时代,60万大军拼上大半年的消耗,这放在谁那里都吃不消!
而且,那是楚的主场!
秦,硬是扛了下来,主场作战的楚受不了,兵疲而退,一战而败!
楚继承了老祖宗厚实的家底,得以续命。随后,战国的主要矛盾是秦、赵矛盾,秦转入“远交近攻”,楚得到喘息之机,生存下来;齐、魏的衰落,使大国在淮泗一带出现了力量真空,楚趁机发展,得以重新振作。
遗憾的是:楚衰落的根本原因:政治的昏暗、落后,一刻也没有改变过!即使是相对有才能的春申君,也是好色、贪墨之徒,至于变法图强,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过。如此,谈何复振呢?
最终,楚“躲过了初一,没有躲过十五”。当历史的车轮压过来了,表面复振的楚国,毫无悬念的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