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大秦扫六合后不久,秦始皇派蒙恬攻匈奴,大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大汉灭楚后不久,刘邦亲自与匈奴遭遇,被围,被迫转取“和亲”之策。
此后,大汉又对匈奴忍辱七十年,才发起大规模反击。
两者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匈奴的进化
战国时期的匈奴,原本是部落联盟性质的游牧民族,“时大时小,别散分离”。
战国末期,从头曼单于开始,匈奴逐渐统一起来,实力大增。
不过,当时的匈奴,还处于部落联盟向奴隶制过度的阶段,尚没有建立统一政权,甚至连草原霸主也算不上。
西面的月氏,东面的东胡,仍然是匈奴的心腹大患。
尤其是东胡,其实力并不比匈奴弱,直到后来的冒顿单于即位时,老谋深算的冒顿还要献良马美女装孙子来麻痹对手。
《史记.匈奴列传》提到:“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能胜秦,北徙”。
匈奴真正成为草原霸主,是在秦末汉初,冒顿单于的时代。
冒顿单于建立了政权系统,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组织。
自单于以下,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等二十四长,下又设千长、百长···当户、且渠等,匈奴建立了完善的政权、军事机制。
在冒顿的组织下,强大的匈奴骑兵连续击败了东胡、月氏,成为名副其实的草原霸主。
汉初,冒顿又追灭月氏,威服西域各国,成为一个统合了草原骑兵、西域财富的超级大国!
立国之初的汉,实力确实不如巅峰大秦
对手变强了,中原王朝却变弱了。
从蒙恬北击匈奴,到百登之围,中间只有15年。
这15年,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
楚汉时期的兵力数字,或有夸张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量的青壮年在战乱中死去。
而且,大汉立国后,英布、彭越等异姓王,以及后来的同姓王,都掌握着不少军队,这些军队,对大汉的威胁并不比匈奴小,大汉天子是不敢随便动员的。
因此,刘邦灭楚后,汉的实力与强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就将才而言,秦始皇大可放手任用蒙恬率30万大军长期在外。刘邦呢?正琢磨着怎么把韩信、英布、彭越这些最优秀的将领弄死。
所以,汉初,无论国力、军力,都与强秦不可同日而语。
强秦对匈奴的做法不值得效仿
强秦对匈奴的彪悍,是有沉重代价的。
为了反击匈奴,在灭齐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在全国修筑驰道,扩建各地粮仓,以加强物资、人力的调动能力。
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秦始皇又修缮长城,重兵屯戍。
这一切,都给天下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陈胜、吴广,正是在前往戍边途中发起起义,拉开反秦序幕的。
更严重的是,由于兵力多集中于边境,各地农民、六国贵族造反时,内地秦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关东地区迅速丢失!
而就打击匈奴的结果而言:秦军虽然取胜,但匈奴依然盘踞于阴山以南的漠南地区,主力并未遭到致命打击。
无论是风险、成本、收益,这都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彪悍”。
内部整合,稳妥发展
匈奴变强,在于冒顿加强了匈奴的内部整合,打造了超级强军。
可是,汉初,大汉的内部整合远远没有完成。
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拉住了大汉反击之手。
汉高祖时,异姓王韩王信(不是韩信)、燕王臧荼,都与匈奴勾结;
汉文帝时,灌婴率领8万车骑抗匈奴,又因济北王造反而作罢。
汉景帝时,七王作乱,叛军联络匈奴,企图夹击大汉。
不稳定因素不先行清除,大汉拿什么来打击匈奴呢?
因此,西汉的前几位天子,集中力量于削除内部不稳定因素,完成内部整合。
刘邦花了巨大力气,削出了异姓王。不过,这个过程中,汉初最杰出的将领悉数损失,就是汉高祖本人,他的死也与平定英布的作战中所受的伤有关。
其后,汉文帝、汉景帝又平定了同姓王的叛乱。
此时,大汉才有可能集中力量,反击匈奴。
饶是如此,汉武帝在反击匈奴时,还付出了“天下户口减半”,下轮台罪己诏的代价。
最终,在漫长的较量,大汉算是取得了汉匈战争的胜利。
虽然磕磕绊绊,但大汉总算给后世中原王朝找到了一条既不辱国,又不伤民,足以为后世效法的稳妥之道。
大汉如果效法大秦,早早将主力拉出去和匈奴决战,帝国可能早就散架了。
当然,如果不是大秦留下的长城,仅仅靠和亲,大汉真的能为自己赢得数十年韬光养晦的时间吗?
自秦亡后,汉之于秦,是继承者,不是竞争者,后人何必非要把两者拿出来关公战秦琼,比一个高下呢?
每一代人,都可以站在比自己前辈更高的肩膀上,也都有一些前辈没有的烦恼。
无论任何时代,一代人,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处理好自己的烦恼,就可以称为胜利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