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三国时期,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送交者: yyykc[★★★★声望勋衔17★★★★] 于 2024-10-29 0:01 已读 2075 次  

yyykc的个人频道

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

“守江必守淮”。淮河对东吴的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东吴君臣多次尝试攻略淮南,但始终无法如愿。
强弱

东吴以水师立足,蜀汉以山地战见长,曹魏以综合实力、步骑战力见长。

所谓强弱,自然看大家在哪里打,怎么打。

曹操牛逼,横扫北方,却在赤壁、汉中大败。

刘备牛逼,能在汉中山地击败曹军,但在夷陵就被打残。

孙权牛逼,能夷陵大败刘备,却在逍遥津丢人丢到家。

所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的战法,才是最重要的。
东吴攻略淮南的思路

魏吴的边界虽长,但东吴北伐的重点只有淮南一处。

东面的广陵,由淮入长江的水道水浅,行船不便,不利于发挥吴军水师优势。

西面的襄樊,距离魏国统治中心宛、洛很近,魏军无论是就近驻军,还是大军驰援都非常便利。

只有淮南方向,相对容易取得突破。

淮河到长江之间,河网纵横,利于吴军发挥舟楫之利。

在曹操迁徙淮南人口后,合肥以南难养重兵,而从寿春增援距离合肥距离遥远,吴军往往能获得打“时间差”的机会。

所以,自诸葛瑾等人在荆州用兵失利后,东吴的北伐重心始终放在淮南。

不过,淮南水网毕竟不是长江,难以形成庇护吴军水师的战略阻隔,总体实力居于劣势,步骑兵战力不足的吴军不敢在此与魏军主力展开决战。

所以,东吴对淮南的用兵次数虽多、规模不小,但大多是“来去匆匆”。

这也注定了吴军不可能以直接手段,轰轰烈烈的毕其功于一役。

他们选择了战略是:稳守反击,以有限反击战削弱、疲惫对手,等待有利时机在大举进攻。
第一阶段:防守反击

赤壁之战后,曹操将南下的焦点转移到了淮南。他决心以淮南为基地,夺取入江口,压制东吴。

所以,此阶段的作战,孙权的指导思想是:以防守为主,视机会发起破坏性反击,甚至大举反击。

1、牵制性进攻:赤壁之战结束当年,孙权即率军进攻合肥。

孙权被假消息吓唬,以为曹军大军将来救援,遂退军。

虽有资料说孙权此次作战带了10万大军(不可信),但考虑到当时东吴的主要将领周瑜、鲁肃、吕蒙、甘宁、凌统等人都在攻打江陵,因此,有理由认为:这次孙权对合肥的攻势是牵制性进攻,目的为策应周瑜攻取江陵,稳固江防。

2、破坏性进攻:皖城攻坚战。

212年,做出了颇具争议的决定:迁徙淮南人口。

结果,淮南人口大量南迁到了孙权处,导致淮南曹占区人烟稀少,补给困难。

为缓解困难,曹操令朱光在皖城筑城、耕种。

孙权前来捣乱,吕蒙半日破城!

3、大举反击:逍遥津之战。

215年,曹操大军远征汉中,合肥只有7000守军。

机遇来了,孙权围攻合肥。

可惜,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丢人丢到家,险些把命都赔上了。

尽管这次大举反攻很丢人,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北方经济未恢复,曹操麻烦仍然很多,孙权在防守反击时,仍然能获得大举反攻的机会。

随着刘备开始北进,曹操的麻烦会越来越多,孙权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第一个拐点:调转枪口

在孙权的防守反击之下,形势已悄然发生变化。

1、由于孙权对淮南基地的破坏,曹操错误的迁徙政策,使淮南曹占区人眼稀少,已不能成为伐吴基地。

2、曹操陷入严重麻烦。

孙权与曹操在淮南的来回折腾,便宜了刘备。

随着刘备在西川站稳脚跟,已开始大举北上。

另一方面,由于淮南战事频繁,曹操在淮南方向的兵力达到了二十六军,牵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导致:曹操在西北、荆州、中原的兵力严重不足。

一时间,曹操在汉中之战被击败,襄樊之战陷入困境,河南民变四起,陷入困境。

3、调转枪口。

此时,东吴面临两个选择:(1)、避开淮南曹军重兵,攻徐州。

孙权、吕蒙判断:如果北上攻取徐州,一定能成功,只是能不能守得住的问题。

(2)、打关羽。

孙权、吕蒙选择了打关羽,袭取南郡。

无论孙权、吕蒙当时的抉择是否是最符合东吴利益的,不可否认的是:东吴从此错过了向北进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第二阶段:有限进攻

孙刘翻脸后,孙权对曹魏只能自守,不敢惹事。

直到诸葛亮北伐开始,孙权才开始重新部署对曹魏的进攻。

与西边的蜀汉相比,东吴北伐打得很“机智”。

1、诱敌深入,歼敌有生力量。

孙权令周鲂诈降,诱曹休接应。曹休中计,几乎被歼。

重创淮南魏军主力后,朱异等人主张迅速发起反击。

但是,因为陆逊的坚决反对,吴军未再发起进一步攻势。

2、骚扰战。

(1)、230年,曹真大举攻蜀。孙权率军攻合肥。

曹军紧急动员来战,孙权佯装退军。

满宠看穿孙权企图,坚持不撤去,孙权来到合肥后,无机可趁,退兵。

(2)、虚头八脑的三道伐魏。

234年,为了配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孙权发起了“规模空前”的三道伐魏。,

结果···当魏军主力来援后,牛逼哄哄的吴军立刻就退了。
第二个拐点:合肥移城

周瑜、鲁肃等外来人士离世后,陆逊等江东本地士族占据了主要领导岗位。

大举征兵北伐,不符合江东士族的利益,他们对北伐的态度相对保守。

因此,尽管他们通过谋略诱敌深入,取得了石亭之战这样的大胜,但仍然没有发起大规模反击。

但是,即便如此,吴蜀的配合北伐,仍然使魏十分头疼。

在诸葛亮、东吴此起彼伏的攻势下,魏军主力来回奔波,疲惫不堪。

杨阜对魏军的描述是: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为此,满宠等人提出了一个摆脱困境的方法:合肥移城。

合肥旧城,在巢湖边上,吴军来时,可以依托水路形成合围。援军必须先破围后才可能进入合肥。

所以,一旦合肥有战,魏军必须迅速来援。

所以,魏国将合肥西移,另筑新城。

新城远离水路,吴军远离水路,威胁大减。
第三阶段:拼力一搏

孙权、陆逊等人死后,“鹰派”诸葛恪掌权,他组织了大举北伐。

诸葛恪这次是围城打援,是真的要引诱魏军来决战的。

面对诸葛恪的猛攻,曹魏对合肥新城有信心,没有慌慌张张地前来救援,而是按兵不动,等待诸葛恪疲惫。

结果,诸葛恪师老兵疲,被迫退军。

随着合肥移城,东吴的北伐,疲不了曹魏,只能疲自己!

东吴的最后一搏,是在淮南三叛时。

诸葛诞叛乱时,东吴出动了8万大军进入寿春战场。

遗憾的是:无力回天了!
无力回天

孙权死后,东吴倒是发起了一些大规模作战。

可是,时机已过,无力回天了。

诸葛恪攻合肥,企图求决战。

可是,合肥移城后,更难攻取,诸葛恪没等到敌军主力就自己耗不下去了。

寿春之战时,东吴卯足了劲投入8万大军,可是,对面的司马昭带了26万大军,就连寿春城内的诸葛诞都有15、6万人!

无力回天!



由于总体实力差距,尤其是步骑兵战力不足,吴军不与魏军主力决战,而是采取有限反击的战略,这是务实的。

因此,吴军曾经获得过机会。

逍遥津之战时,孙权以绝对优势兵力攻打合肥孤军,结果不但没抓住机会,反而出了洋相。

而在刘备集团大举北上,曹操在汉中、荆州捉膝见肘时,东吴也有机会在淮南、徐州获得良机。

石亭之战,曹休军团大部被破,东吴如果大举攻略淮南,不能说一定能推进到淮河,但并不是没有一争的机会。

东吴对魏,是以弱战强,机会注定不会太多。

机会出现了,不抓紧把握,就与思想有关了。

江东士族不愿大举征兵,而东吴君臣视长江之险为唯一生命线的战略,使他们对于北伐始终持持极端谨慎的态度。

因此,东吴成为三国中最长寿的一个政权,但空有数十万大军,却始终无法在北伐中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

喜欢yyykc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yyykc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