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军史上第一恶仗到底有多惨烈,这些数字背后血肉如山
送交者: 狂心中[♂★★★★如狂★★★★♂] 于 2024-10-28 5:09 已读 355 次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作者:桅杆

前言: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以来,打过无数硬仗、恶仗。但如果要说哪一场战役最为惨烈,恐怕大多数熟悉军史的人都会想到抗美援朝期间的上甘岭战役。其真实情况,比电影《上甘岭》中何止惨烈10倍?本文试用数字来表达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


自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入朝首战,至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战役收兵,抗美援朝的运动战阶段结束。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经过7个多月的较量,双方基本上摸清对方的底牌,意识到“谁也不能吃掉谁”。因此,从1951年6月11日开始,志愿军开始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相互配合,作战形式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攻防战。在此期间,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对峙,战线相对稳定,大仗没有,小仗不断。

进入1952年,朝鲜战争仍呈现僵持局面,交战双方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这些局部攻防作战的目的,一方面是争夺更多土地,一方面是改善防御态势,以便在停战谈判中谋求更有利的地位。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以战场北侧的上甘岭村为战役命名)即发生在阵地攻防战期间,联合国军自1952年10月14日进攻开始,至11月25日停止进攻,战役历时43天。美军称此战为三角形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韩军则称之为狙击棱线战斗。

电影《上甘岭》剧照

上甘岭战役由联合国军主动发起。最初是由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策划并实施的“摊牌行动(Operation Showdown)”。联合国军战斗行动的目的,是要夺取五圣山南边的两个小高地,以改善联合国军在金化以北的防御态势。

范弗里特认为:“在金化城北不到3英里(1英里约合1609米)的地方,联合国军和敌人的工事间隔不到200米,在三角形山(志愿军称为597.9高地)及其东北约1英里的狙击兵岭(由两个南北相对的山岭组成,其中南山由联合国军占领,北山由志愿军占领并称为537.7高地),敌人正好卡住了联合国军的咽喉;假如能把敌人驱逐出这些山头,他们将不得不后撤到1000米以外的另一个防守阵地。”


所以说,这个不到团级规模的“摊牌行动”计划,联合国军最初只是为了改善金化以北的防御态势而开展的一次军事行动,并没有什么大的作战目标,也不是什么大规模战役行动的前奏。最终演化为战役级规模,成为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用第三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话说是:“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行动,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

两个高地位于三八线以北,面积仅3.7平方公里。从军事角度看,两个高地并没有多少战术意义,更谈不上战略价值。志愿军在597.9高地驻有一个加强连(1个连又1个排),在537.7高地有1个连的兵力防守。范弗里特计划动用美7师和韩2师各1个步兵营,另加16个炮兵营、200多架次轰炸机的支援,用5天时间完成“摊牌行动”,预计伤亡约200人。考虑到超强大的火力及空中支援,用3倍的兵力进攻,范弗里特对“摊牌行动”非常自信。

为了夺取两个连兵力防守的小阵地,联合国军居然动用16个炮兵营和200多架次轰炸机,支援2个步兵营进攻。可见联合国军(实质是美军)打仗是多么“奢侈”。

按范弗里特的“摊牌行动”计划,由美7师第31步兵团(在长津湖战被歼后整补而成)1个营负责攻占597.9高地,由韩军第2师32团1个营担负进攻537.7高地任务。美7师第31团团长为确保进攻行动成功,动用1营和3营同时发起攻击,兵力比计划增加1倍。

负责597.9高地防守任务的是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9连和8连的一个排,防守537.7高地的是志愿军135团1连。

对两个高地,攻防双方投入的兵力对比分别为4.5:1和3:1,在火力上没法比。


开战第一天就异常惨烈,联合国军进攻两个高地火力准备的密度超乎想象。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惨烈的战斗还不断升级,并一直持续了43天。

可以说,上甘岭战役,双方最初的战斗目标是争夺两个高地,比拼的是兵力和火力;发展到后来,双方争夺的已经不是有形的高地,而是无形的“精神高地”,比拼的是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是双方官兵乃至民族的勇气、胆略、决心和意志力。

上甘岭战役究竟有多惨烈,非亲历者根本无法想象。笔者统计了上甘岭战役的以下数据,或许更能说明这种惨烈:

一、基本数据

1、两个高地面积:位于三八线以北,3.7平方公里。联合国军进攻,志愿军防守。

2、志愿军防守兵力:最初,597.9高地守军1个加强连,537.7高地守军1个连。后随着战斗规模扩大,志愿军逐步增兵,先后投入5个步兵团共4.3万人参加战。

3、联合国军进攻兵力:最初计划,进攻597.9高地1个营(实际投入2个营),进攻537.7高地1个营。后逐步增兵,升级战斗规模,联合国军先后投入7个步兵团又2个步兵营,共约4万人参加。

4、兵力对比:整个上甘岭战役,双方先后动用兵力相当,但支援火力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不成比例。


二、第一天战斗数据

1、联合国军进攻规模:美军2个营、韩军1个营,共3个步兵营;支援火力为16个炮兵营,共300多门火炮;47辆坦克;50架轰炸机。

2、联合国军首轮火力准备:为了掩盖攻击目标,联合国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五圣山前沿30公里防御正面,实施首轮火力突袭,但重点打击目标是597.9和537.7高地,使用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

3、两个高地的落弹密度:对两个高地的炮击和飞机轰炸,在时间上,持续轰击1个小时,落弹频率达到每秒六发;在空间上,第一轮炮击和轰炸,两个高地共落弹2万多发,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6000发。第一天的火力密度为共落弹40000多发,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12000发。但这远不落弹密度最大的:战斗最激烈的一天,联合国军发射炮弹30万发,还投下500多枚航空炸弹,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弹超过80000发.。

4、战斗时间:从凌晨4时联合国军炮击开始,到黄昏时联合国军占领两个高地的一半阵地,再到晚上9时10分志愿军恢复全部阵地,战斗持续时间17个小时。


5、武器消耗:坚守两个高地的2个连又1个排,共发射子弹近40万发子,投掷手榴弹和手雷1万枚;总共打坏10挺苏式转盘机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也就是说,防守部队在第一天的战斗中,约80%的武器打坏报废。

6、半天与70%:激战至当天午后,美7师31团投入进攻的2个步兵营,兵力损失均超过了70%,不得不撤出战场,换上第32团接着再战。

7、一把土中20多块弹片:第一天战斗结束,有战士在表面阵地上随便抓了一把土,里面竟有二三十块弹片。

8、同归于尽的第一人:经过激烈的战斗之后,坚守537.7高地最前沿的8号阵地上只剩下三个伤员,无力再战,准备退入坑道,却被冲上阵地的韩军一挺机枪压制在离坑道口十余米处。因负伤正巧昏迷在旁边的战士孙子明被机枪声震醒,见状大吼一声扑了过去,韩军机枪手猝不及防,掉头就逃。孙子明刚准备掉转机枪射击,另外10多个韩军士兵已经冲到近前。孙子明见来不及开火,抓起三颗手榴弹直接扑向这股韩军。孙子明成为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第一人。

9、伤亡2700余人:上甘岭战役第一天,双方伤亡2700多人。其中联合国军(第一天只有美军和韩军参战)约1900人,志愿军800多人。在两个小高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倒下约750人;持续17个小时的战斗,平均每小时倒下160多人。


三、整个战役期间的数据

1、进攻兵力增加1倍:第二天,联合国军开始重复第一天的战斗套路,300多门大炮,30辆坦克,30多架轰炸机,集中炮击和轰炸两个高地1个小时后,步兵开始进攻。与第一天不同的是,第二天进攻兵力增加到6个营(美军2个营,韩军4个营)。经过占领、反击,再占领、再反击的循环,战至下午2时30分,由于增援兵力上不去,志愿军表面阵地全部失守,被迫撤入坑道。下午6时,志愿军45师组织反击,经过彻夜争夺,经炮击、冲锋和白刃格斗的反复拉锯,阵地数易其手,终于在当晚夺回大部分表面阵地。当天的战斗是在雨中进行的,天亮时,占领阵地的志愿军士兵看到:阵地上双方士兵的尸体密密麻麻,流向山下的雨水是血红色的。

2、争夺7天:10月14日至20日是战役的第一阶段,双方目标是争夺表面阵地。从开战的第二天开始,志愿军都是依托坑道工事,白天顽强阻击,最终失去表面阵地,被迫退入坑道;入夜实施反击,夺回表面阵地。天天如此。志愿军的战斗思想是“有失必反”。

3、坑道坚守9天:10月21日至29日是战役的第二阶段,即坚持坑道斗争,为实施决定性反击做准备。这是整个战役期间最为艰苦的阶段。志愿军承受了联合国军的轰炸、爆破、放毒、熏烧、堵塞、封锁以及缺粮、缺弹、缺水和空气污浊等极端困难,坚持作战,在守住坑道的同时,还先后组织班或战斗小组向坑道外出击158次,毙伤敌2000余人。


4、再反复争夺27天:10月30日至11月25日是战役的第三阶段,志愿军实施决定性反击,彻底粉碎联合国军的进攻。第三阶段战斗主要由志愿军第12军承担。10月30日夜,在充分准备之后,志愿军主动发起反击,与坚守坑道的部队相互配合,一举夺回了丢失了9天的表面阵地。此后,战役又重复第一阶段的战斗套路:白天联合国军进攻,晚上志愿军反击。战至11月25日,志愿军恢复并巩固了597.9高地的全部阵地和537.7高地9个阵地中的7个(除7、8号阵地),联合国军停止进攻。需要说明的是:537.7高地的7、8号阵地距联合国军占领的南山仅50米,防御难度极大,也没有什么军事价值。为减少伤亡,反击后没再派人驻守这2个阵地,而是用炮火控制。

5、阵地28次反复:在战役的第一、三阶段,基本上联合国军白天进攻并占领表面阵地,志愿军转入坑道;志愿军晚上反击夺回阵地,如此反复29次。上甘岭战役时任韩军2师师长丁一权在回忆录中写道:“夺取似乎是轻而易举的,累计夺过来28次,但被夺回去28次”。实际上,夺取和防守一样,根本不轻松,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营以上规模进攻25次,营以下进攻653次。除去坑道坚守的9天,在相互攻防的34天里,平均每天营以下规模的进攻超过19次,只有9天没有营以上规模的进攻。

6、与敌人同归于尽38勇士: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在战斗中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烈士。这肯定是不完全统计,基本上每天都有这样的英雄。


7、两个英雄八连:第15军45师134团8连,10月18日夜进入上甘岭,并参加次日的反攻,在缺水断粮情况下坚守坑道14昼夜,又参加了10月30日的大反攻。8连在战役中3次打光3次重建,战后被授予“上甘岭特功八连”,该连战旗上面有381个弹孔。第12军106团8连防守537.7高地,6号时,阵地上唯一的坑道被炸塌,坚守在坑道的8连连长文法礼等20多人当场牺牲。该连162人投入战斗,一天一夜就伤亡151人,战后被评为上甘岭战役集体二等功臣连。实际上,双方投入到战场的所有连队都被打残,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

8、八万大军: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15军5个团、12军4个团共9个步兵团,加上战役中陆续补充的2000多新兵,共4.3万余人,以及11个炮兵营、共有133门山、野、榴炮(口径大多在105毫米以下)和24门火箭炮参战;另有292门迫击炮,但这在联合国军眼里只是轻武器。联合国军方面,共有美7师3个团、韩2师4个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共7个团又2个营和新兵编练师9000余人共约4万人,以及炮兵16个营又3个连、8个坦克连共有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飞机约100架(共出动约3000余架次)参战。热兵器时代,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阵地上,双方共动用8万多大军,不顾一切在惨烈厮杀,唯有上甘岭战役一例。

9、范弗里特弹药量:联合国军对两个高地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航空炸弹5000余枚;志愿军也发射炮弹40余万发,这也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最高弹药消耗量。双方共计近240万发,如果算上迫击炮等小口径火炮发射的炮弹,两个高地平均每平方米就要落下1发炮弹。战斗结束后,阵地的山头被削低了2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


10、伤亡率约25%:据各方战后统计,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的伤亡率都在25%上下,志愿军自己统计伤亡11500人,美军估计志愿军伤亡10000人左右,基本吻合。美军统计联合国军伤亡9000余人,中国认为联合国军伤亡约为25500人。上甘岭战役中,以志愿军统计的口径,日均伤亡860余人;按美军统计的口径,日均伤亡440余人。

1952年11月25日,志愿军恢复并巩固了两个高地后,联合国军停止了进攻,上甘岭战役遂告结束。此战之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再也没有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

关于战争、战役、战斗的胜负,军事上的衡量标准是参加各方是否达成战争、战役、战斗目标。按此标准看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成功守住了阵地,无疑是取得了胜利;而发起进攻的联合国军最终一无所获,无疑以失败告终。前述克拉克关于“恶性赌博”的那句话还有后半句:“但很不幸,我们赌输了,在40多天的战斗中,我们损失了数千名士兵,而战果毫无”。这事实上是承认失败。

电视剧《上甘岭》海报

结束语:上甘岭战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志愿军以其无比坚强的战斗意志和血战到底的牺牲精神,不仅守住了有形的上甘岭高地,也抢占了无形的“精神高地”,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让全世界真正认识到“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本文作者:桅杆,微信公众号:走进历史的深处。“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

喜欢狂心中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狂心中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