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张之洞一道奏疏,高明平息午门风波
送交者: 左轮枪[♂★品衔R6★♂] 于 2024-10-09 19:22 已读 1745 次 1 赞  

左轮枪的个人频道

在公元1863年的会试中,张之洞考中探花,他时年27岁。进入翰林院后,张之洞很快得到了“清流首领”李鸿藻的垂青。李鸿藻是直隶高阳人,当时既是帝师,又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很得慈禧太后的信任,他对张之洞尽力栽培。

当时的一些北方籍言官台谏如张佩纶、陈宝琛、黄体芳、宝廷、王懿荣等人聚集于李鸿藻的门下,彼此意气相投,相互引为同调,而刚入朝的张之洞乃书生,遇事敢言,很快成为圈中的中坚人物。

李鸿藻以“耿”、“孝”闻名,当时京师士人“呼李鸿藻为青牛(清流之谐音)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用以触人;陈宝琛为青牛尾,宝廷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这些人“连同一气,封事交上,奏弹国家大政,立国本末”,其言说不但左右了朝中舆论,而且还引领了士林之时尚,如张佩纶“喜着竹布衫,士大夫争效之。” 

张之洞在京为官期间,先后做过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左春坊左庶子等职,一度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并称“翰林四谏”(加上刘恩溥、陈宝琛,又称“清流六君子”)。言官虽无实权,但其责任在于勇于进言,匡扶正义,在这个问题上,张之洞恪尽职守,口碑甚佳。

光绪六年(1880 年)的中秋前夕,慈禧太后令太监李三顺给胞妹醇王福晋(即光绪生母)送宫廷特制的中秋礼盒。按规矩,宫中敬事房如未通知门禁的话,太监不许随便走出皇宫,因而李三顺等人达到午门之时,守门的护军照律不许他们通行。

李三顺一向骄纵成性,口称有“老佛爷懿旨”,非要强行通过,结果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李三顺负气之下,回报慈禧太后,说午门护军无理取闹,不但不让他们出宫,还故意打翻了送往醇王府的礼盒,连自己也捱了打,一点都不把太后放在眼里。

慈禧此时正在病中,心情烦躁,听说后当场打翻了正待吃的药碗,并下令总管内务府大臣会同刑部严行审讯,要将护军玉林等三人斩首。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午门案。

午门案发时,张之洞、陈宝琛分任翰林院左春坊左、右庶子,陈宝琛呈上一折,指出护军是奉职行令,如此处罚将造成护军不敢严守禁门,以后太监只要说声“奉有中旨”,护军便不敢阻拦放行,势必会危及皇宫安全。

张之洞也上了一道很长的折子,折中第一句便是:“伏维阉臣恣横,为祸最烈,我朝列圣驭之者亦最严”;接着,张之洞又从防范太监的角度入手,警告慈禧要以历史教训为鉴,防止宦官专权。为增加说服力,他还特意举出嘉庆年间有太监做内应的“林清之变”及当时发生的“天棚火药案”、“刘振生擅入宫禁”案,以说服慈禧太后按大清律法办事。恭亲王在反复阅读张之洞的奏折后,拍案赞叹:“这才是真奏疏!”

慈禧太后在反复考量后,最终下懿旨,改判护军杖流之刑而将太监李三顺等交慎刑司责打三十大板。张之洞等人冒颜上陈,秉公直谏,被时人誉为“诤言回天”,一时间权臣侧目,士林激赞。

喜欢左轮枪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左轮枪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