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送交者: yyykc[★★★★声望勋衔17★★★★] 于 2024-09-15 0:54 已读 2917 次  

yyykc的个人频道

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

1644年三月初五,驻扎在宁远的吴三桂接到圣旨。

崇祯封他为平西伯,令他放弃宁远,火速入京。

当吴三桂放弃宁远,开始南进时,或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他接下来的这段旅程,对中国的历史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
吴三桂的基本军力

在宁远时,吴三桂的基本军力是:精兵4万,辽民7、8万,“皆耐搏战”。其中,彝丁突骑数千非常强悍,“敌望之辄遁”。(《明季北略.吴三桂请兵始末》)

这只军队的构成很有边地特色。 6park.com

6park.com

数千彝丁突骑是吴三桂最为精锐的力量。

彝丁突骑是否就是关宁铁骑尚无定论(目前各类文章对此多以猜测为主,且都没有切实证据),但能够让强悍的八旗“望之辄遁”,足见其战力为天下数一数二。

以彝丁突骑为主要骑兵力量,吴三桂拥有4万常备部队,步骑结合。

此外,还有8万预备役,也就是辽民。他们从事生产,但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或在紧急时刻(如守城)参战,或及时入替折损的常备军兵源。

从精锐骑兵到常备军再到预备役,吴三桂的军队规模虽不大,但却是一个足以自成一派的武装系统。

吴三桂,已经成为大明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
无奈的缓慢行军

然而,吴三桂行军的速度却快不起来。

当年,袁崇焕率数千骑兵,很快就回援北京,但如今的吴三桂却做不到。

因为:吴三桂接到了放弃宁远,撤至山海关的命令。

当时,宁远附近仍有50万民众。

明军在辽东奉行“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士兵大多为本地人,宁远的50万民众多为将士们的家人、乡里。 6park.com

6park.com

吴三桂如果不关照好这50万民众,将士们也不会答应。

要关照好这50万民众,吴三桂不但不可能自带步骑强行军,也不可能只带几千彝丁突骑离开!

以4万人护卫50万民众长途迁徙,没有机动力强大的骑兵掩护是不可想象的。

自松锦之战后,宁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宁远到山海关之间的工事已经全部被毁!

宁远迁徙的民众在抵达山海关之前,将长时间暴露于野外,没有任何防护工事可以依赖!

这种情况与当年刘玄德携民渡江非常类似。

当年,刘备携民渡江,在曹操少许虎豹骑的冲击下几乎被团灭。

换而言之,如果吴三桂不留下足够骑兵掩护,一旦清军来追,不要说民众,就是步兵也可能被围困歼灭!

因此,吴三桂不能带领机动部队先行离开,只能掩护民众缓慢行进,每天只能走数十里。

吴三桂三月十九日抵达山海关后,马不停蹄,次日即率精锐往援。

依常理,这样的速度已经足够了,毕竟:城高池深的京城不可能被迅速攻破!

然而,李自成只2日多就破城了!

吴三桂抵达玉田(属今河北唐山)时,得知京师沦陷的消息,陷入窘迫境地。
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

前面啰啰嗦嗦说这么多,不是为了给吴三桂洗白,而是为了试着解析一个问题。

古代史书对兵力的记载多是出入极大。同一场战役,有的说有数十万大军,有的说不过两三万人。

是谁在信口开河呢?

其实,从吴三桂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缘故了。

以最宽松的统计口径看,你可以说吴三桂有五十万之众! 6park.com

6park.com

历史上,女子组织起来,给予敌人相当打击,改变战役走势(如朱棣的妻子带女兵守北平)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将这50万统计入“兵力”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以不宽不严的统计口径看,你可以说吴三桂有十二万人,即:4万精兵+8万“皆耐搏战”的辽民(预备役)。

但是以严格口径来说,吴三桂只有4万精兵!而且,考虑到明末边军普遍存在的“吃空饷”问题,吴三桂的兵力还在4万之下!

口径不同,数字差异自然巨大,并不是有史家信口开河!

但是,此战,只有正规军的兵力才有意义。

原因很简单。

50万人一起驻到山海关,一天就能把粮食消灭干净!李自成打不需要打!

所以,后来实际参战的,只有正规“精兵”以及紧急募集的少许乡勇。

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会和了原驻扎在山海关的总兵高第及其所统的万兵。

高弟的万人是守关雄兵,也是比较能打的精锐部队。

此后,李自成、刘宗敏损坏吴三桂家族利益,吴三桂只得与李自成决裂。

决裂时,吴三桂进行了募兵,“益募兵至七千人”,多募了7000人。

此外,在李自成来攻时,山海关还有募集的2万乡勇参战。

综合来看,山海关之战时,吴三桂的兵力为5万多的正规部队,加上2万乡勇。
李自成军的规模

李自成军的规模,各类史书记载也是差异极大。 6park.com

6park.com

有的史书说李自成率军40万,号称百万,有的说率军10万,也有说率军6万,前后差异极大。

其实,这也不是有人信口开河,而是统计口径的问题。

李自成的军队分为两部分:中央直属部队(五大营)及地方部队。

地方部队不提了,主要担任守备任务。

中央直属部队,编制是清晰的。共五大营,除标营(中权亲军)下辖五营外,其余四大营各辖左右二营。每小营下有一百队。骑兵每队50人,步兵每队100-150人。

因此,李自成的机动部队在6、7万左右。

不过,“每一精兵,则畜司牧、司柴、司庖、司器械,不下二十人”。

负责后勤的人数,是精兵的20倍!

所以,李自成军的规模大约是“众实五六万,且百万人”,作战部队只有6万,但加到一起有百万人!

因此,各类史书记载的李自成兵力差异极大。

但是,综合起来看,从陕西带到北京来的作战部队兵力只有6、7万人,其余为沿途收编的响应民众和收降的旧明军队(如唐通军2万)。

换而言之,李自成的骨干部队并不比吴三桂多多少,只是总兵力的规模占据绝对优势。

因此,吴三桂最大的问题不是兵力问题,而是粮食问题!50万众迁到山海关吃什么?

对此,宋献策曾提出:大王去,大王不利;三桂来,三桂不利。反对大举用兵。

应该说,宋献策的看法看出了吴三桂的优劣势,但依然漏估了吴三桂降清的可能性! 6park.com

6park.com

或许由于优势不明显,刘宗敏等大将拒绝挂帅讨伐,正在准备登基仪式的李自成只得“百忙之中”亲征。

综合各类史书的情况看,参与进攻山海关的李自成军数字大约为12万人。

至于为什么说李自成军军为12万,我们结合下面的作战来看。
山海关:三方博弈

李自成的先锋4万精兵先抵达,吴三桂想趁李自成大军未集,先吃掉先锋。

但农民军精锐也不是吃素的,双方互有胜负。(《明季北略.吴三桂请兵始末》)

随即,李自成亲率的6万人抵达战场。(《国榷》)

吴三桂先“吃掉一部分”的计划破产,且精锐久战疲惫,遂施展缓兵之计。

一方面,吴三桂找到当地绅士,组成欢迎团,前去代表山海关百姓欢迎闯王。要争取人心,闯王肯定要接待的,磨一磨时间。

另一方面,吴三桂将精锐悄悄撤入城内休整,换上羸兵,多树旗帜,争取时间。

李自成识破其计,破吴三桂外营,斩杀吴三桂所留的羸兵,继续进攻。

旋即,李自成派本就在附近的明降将唐通率2万人驻一片石,切断吴三桂后路,又发大军进攻山海关。(先锋4万+本部6万+唐通2万,李自成军应为12万左右)

随即,李自成军攻破西北角,直抵西罗城,吴三桂形势危急。

此时,清军抵进,击败了唐通,解了吴三桂的后顾之忧,但仍没有入关。

吴三桂亲自出关拜见多尔衮,求援。

多尔衮相信三桂后,令三珪先回,令清军从南门关、北水关、关中门三路入关。

入关清军的兵力不多,只有5-7万左右。(一说为“入西水关、东水关的各万人,驻欢喜岭的3万人;一说为入西水关、东水关者各2万,多尔衮驻欢喜岭3万)

次日,双方列阵对战。

吴三桂能出来列阵而战的,显然只有4万精兵,多尔衮部为5-7万,一共9-11万,略少于农民军。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吴三桂先与李自成战,李自成占尽优势,吴三桂渐渐支持不住。

旋即,多尔衮趁机发动进攻,农民军大败!

三方博弈,农民军惨败!



总的来说,单纯以军力而言,当时的吴三桂无论军队素质还是规模,都是极为可观的。

只不过,由于只有山海关一隅之地,军队难以长期独立生存,必须寻找依靠。

吴三桂原本倾向于投靠李自成,如果李自成能够稍微靠谱一点,收服吴三桂,其形势都会好很多很多!

然而,李自成集团实在太不靠谱!非要在招降的时刻去骚扰别人家人,迫使三桂反目!

崇祯、李自成,哪怕当时关内有一个靠谱的统治者,顺治又哪里有机会入主中原呢?

喜欢yyykc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yyykc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