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早年的叶志超,以打仗不怕死著称。他一刀一枪打出名堂,做到了直隶提督,获得了额浑巴图鲁名号。
然而,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却留下了“狂奔五百里”的恶名,身败名裂。
同样一个人,为何会有这样的“神反转”呢?
不怕死的“叶大呆子”
叶志超幼年时父母双亡,是在舅父的收养下长大的。早年,他以放牛,干杂活为生。
太平军攻到安徽后,他参加了团练。每次作战,叶志超都冲锋在前,屡屡立功,渐渐打出了名声。
1862年,李鸿章组建淮军后,叶志超转投淮军,参与平定江浙的作战,无役不从,悍不畏死。
其后,叶志超都被调入刘铭传所部,随之参加了剿捻作战。 6park.com
6park.com
其间,由于叶志超作战勇猛,获得了额浑巴图鲁(勇士)名号。
平捻后,李鸿章办理北洋军务,叶志超也就留在北洋,统领马队,参与“剿匪”,勤勤恳恳,每战不擒首领,不解散其众,绝不罢兵。
1885年,他成了直隶正定镇总兵,率新式练军驻天津新城。
1889年,他又擢升为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
1891年,热河发生教民起义,叶志超率军镇压,不到一月,擒拿首领,获穿黄马褂。
可以说,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叶志超表现得敢战、善战,不取全胜不罢兵的气势。
然而,仅仅3年后,叶志超却迎来了“神反转”。
勉强赴朝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朝廷令叶志超率部赴朝协助镇压起义。
从来都是“无役不从”的叶志超犹豫起来,托周馥找李鸿章说情,“不欲往”。
李鸿章表示:未必一定会真打起来,你怕什么?
怎么怕起死来了呢? 6park.com
6park.com
从李鸿章“亦未必便战,何怯”来看,叶志超的犹豫之处,是不确定是否会与日本开战。
朝廷决定派兵时,依《天津条约》约定,照会日本。
接到照会当日,日本便做出反应,有派兵的迹象。
当时,朝廷计划分三波派兵,合计2464人,由叶志超统领。
如果单纯是镇压东学党起义,2464人是足够的,但如果是与日本接仗,2000多人孤悬于千里之外,危险很大。
淮军自成军以来,以“立稳脚跟”、“稳扎稳打”为基本战法,这样的情况确实为他们此前所未遇到过的。
李鸿章之所以坚持派兵,也是出于日本“必无他意”的判断。
事实上,从后面的情况看,叶志超“不欲往”,并非贪生怕死。
叶志超、聂士成等人迅速平定东学党时,日本出兵的消息已经确定。
聂士成致电李鸿章,“请班师”,请求以轮渡接军回国。
聂士成的理由是:我们此来是平叛,而非与倭争雄。现在日本已大队来战,我们在此地利人和均落后,不应在此与战。应趁机内渡,使日本失去口实。我军驻扎到边境,到秋天,陆军下平壤,海军塞仁川,一鼓破敌!否则,我们就会让倭人先发制我,大局可危!
在确定日军来的情况下,聂士成也反对在牙山与敌对峙。
叶志超则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6park.com
6park.com
其中,速派大军南下是上策!聂士成的建议是中策。
由此来看,叶志超“不欲往”,是出于对形势的判断,并非惧死。
然而,这也说明:叶志超在镇压国内起义时积累的经验,确实不足以应付近代战争。
他初则“不欲往”,到了牙山后,面对聂士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又提出不切实际的上策,致使牙山清军长期孤悬在外,陷入被动。
暴露问题的成欢之战
接下来的牙山之战,则暴露了叶志超更为严重的问题。
战事开始后,聂士成提出建议:海道已绝,援军难来,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地形有利,您可以驻公州。如果我军战胜,您可为后援,如果我军战败,还可以绕道北归。现在最重要的是各营竭力防御,相机进止。
这个计划与叶志超不谋而合,大家依此计划而行。
然而,开战后,聂士成初战于安城渡,次战于成欢驿,拼力死战,一度陷入围困,叶志超一直没有相救,聂士成“不得已率众溃围而出”。
聂士成突围后,退到天安,与叶志超会合。
聂士成请叶志超先往公州,自率军断后。
熟料,次日,聂士成行到公州时,见叶志超正率军北撤。
此时,叶志超才告诉聂士成:公州不可守,不如绕道至平壤。
此战中,叶志超身为后援,在聂士成激战不支时,不曾相救,在与聂士成约定退守公州后,又不打招呼,直接更改部署,放弃公州。
可以说,即便是湘军、淮军早年“败则相救”、“协力进止”的传统都已经被叶志超丢掉了!
之所以如此,一则是因为情报失误。 6park.com
6park.com
当时,日军来攻的,不过4000余人,叶志超在得到前来增援的仁字营后,兵力也达到3880人,兵力基本相当,如果组织得到,完全可以一战,即便不利,也应当可以从容进退。
然而,清军各方情报却显示:日军“众约三万”!
在这种错误情报的引导下,叶志超也就急于“走”了。
二则是因为叶志超指挥问题。
如果说一开始还因为情报问题而做出错误判断的话,那么,当聂士成已经与日本作战,而且战事胶着的情况下,叶志超理应对战场形势有新的判断。
如果说这些都还是“能力”问题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态度”问题了。
叶志超明明败归,却发电“奏捷”,宣扬说自己以死伤200余人的代价打死日军2000余人!
朝廷因此赏银2万两犒军!
看来,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使叶志超也沾染了各种劣习!
如此叶志超,怎能不败呢?
平壤之战:问题大爆发
退到平壤后,叶志超会合了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丰升阿四路大军。 6park.com
6park.com
当时,诸将军地位相当,互不统属。
李鸿章以叶志超为帅。
叶志超在牙山的败绩,瞒得了朝廷,如何瞒得了前方将士呢?众将都不服!
因此,当时,军中就有人认为必败了!足见选择叶为帅对士气的影响!
叶志超自己也懂,屡屡推辞,请求易帅,但李鸿章在先后尝试请刘铭传等人挂帅无果后,也只有继续以叶志超为帅。
随即,叶志超提出了”兵齐秋收后合力前进“的计划,被李鸿章称为”老成之见“。
其实,叶志超的计划,完全就是拍脑袋决定的。
当时,清军探子只能侦察平壤附近,对日军的兵力、路线、补给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提出待秋后进军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叶志超所谓“秋后前进”的计划,本来就是糊弄人的,连他自己都不信!
叶志超的真实想法,是退出平壤。
他曾召集诸将商议:敌人乘胜而来,锋芒正锐。我军弹药不齐,地势不熟,不如暂退。
左宝贵怒斥:国家养兵干什么吃的?现在敌人悬兵长驱,正因出奇痛击!
随后,李鸿章与叶志超开始了一段奇葩“合唱”。
得知日军由元山登陆后,李鸿章要求叶志超准备进击。
叶志超回复:听说敌人准备由海路登陆,断我后路!
李鸿章坚决要求叶志超趁敌人兵力分散,设伏打击。
其后,叶志超抽调7000余人,准备相机在中和歼一部分敌人。
然而,李鸿章又表态:敌人可能抄我后路!应该去元山方向设伏阻击!
结果,出击的清军一番混乱的行军后,又回到了城内。
自此,清军失去了战机,只能婴城而守!
开战后,战事十分焦灼。 6park.com
6park.com
当时,平壤南、西两个战场打得很不错,北路失利,左宝贵牺牲,但敌人只是突破玄武门外门,尚难以进城。
而且,日军长途奔袭,一日未曾进餐,粮食、弹药都遇到了困难。
此时,叶志超如果下定决心,组织反击,平壤仍可坚守,战事仍然有可为。
然而,叶志超却下令逃跑!
日本历史学者都认为:清军仍有继续战斗的可能,是总指挥的失败主义导致了大溃退!
身败名裂
退出朝鲜后,聂士成建议:安州地势险要,可以在此暂时安顿下来,稳定形势,组织反击。
叶志超不听,放弃安州,狂奔五百里,直到回国。
同时,叶志超再次谎报:倭人以三四万人来猛攻,我军苦战五昼夜,子尽弹绝,被迫退出平壤···
朝廷再次降旨抚慰:此次退出平壤,实因寡不敌众···加恩免其议处。
不过,这样的败绩,到底瞒不住人。
很快,其捏造战功的事情被揭发,经查办,叶志超被判“斩监侯”。
当年的巴图鲁,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总的来说,将叶志超“狂奔五百里”单纯归结于贪生怕死是不客观的。
整个甲午战争中,清军一溃再溃,但溃散的清军将士未必都是贪生怕死之徒。
之所以一溃再溃,其根本在于积弊的总爆发。
洋务运动后,清军的装备上来了,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叶志超等人,以勇武成为武将,但完全没有接触、学习过近代战争的经验。
凭借他们过去的经验,在国内镇压起义尚可,但应付近代战争,则完全不知所措!
因此,几次作战,叶志超从来没有搞清楚对方的兵力、路线,始终都是在懵懂的情况下挨打,不知所措!
黄海大战后,日军控制了制海权,叶志超就更是蒙圈了。
他担心日军威胁其后路,却对日军的运力、兵力、补给一无所知,根本拿不出应对之法,一旦遇到严重威胁,自然就担心被包饺子,赶紧来溜了。
而清官场的陋习,也使这些当年朴素的勇士变成了虚伪官吏。
跟上级汇报的作战计划,不是其本来计划;跟上级汇报的战绩,都是谎报的;众将拟定的协作方案,自己不去执行···
上下之间,全部都是虚文,根本没有一句实话!
这样的军队,能打什么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