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老的城墙,很可能建造于几个世纪以前,
城墙上方的城门和角楼,保留着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
照片中这片地区,似乎并未受到现代化的太多影响,河岸和码头依然保持着几百年来的原貌。这种古老的建筑和水运交通,为这片地区提供了一种历史沉淀的气息。
画面中的人们或许并不知道,他们所处的时代即将面临巨大的变革。
就在几年后,这些老式的城墙、木船将变得越来越罕见。
现代化的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将深刻改变这一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面貌。 6park.com
不过,这张老照片,却永远定格了这最后的宁静与简朴。
十六七岁的少女
1942年,一名看似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女,坐在纺车前辛勤劳作。
身上是件打了补丁的棉袄,双手利索地踩着纺车,麻花辫从指间流泻而出。
稚嫩的脸上,满是愁容和压力。
这是一张远超同龄人的老成面孔。
在这个年代,无数像她一样年纪的女孩子,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命运的无奈。
她们常常被迫在十来岁就停止学业、开始辛劳工作、走向相夫教子的生活。
这是一整代女性所承受的苦难。
如今70多年过去,女孩子们得以享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她们有机会接受更多教育,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婚姻,不再面临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社会期许。
我们不能忘记,正是先辈女性们不屈不挠的奋斗。
换来了新一代女性站上今天这样的起点。
一户望族用餐
1944年的一个周日晚餐时分,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
作为当地一户望族,这家的生活富裕但并不奢侈。
桌上的菜肴看起来十分精致,夫人与女儿们都穿着颜色柔和、式样简约的旗袍
。
这样富足却不张扬的生活,放在当今已经不再是什么奢求。
如今普通白领阶层的日常,也常有机会享受到这样的饮食和着装。
时代的变迁,
令很多过去的奢侈成为现在的常态,这是进步所带来的普遍富裕。
权贵外出的盛大场面
老北平的街头,一列队伍悠然而过,显得极为威风。
为首的是几名领队,他们身着色彩鲜艳的官服,满脸得意。
后面跟随着二十余人的抬轿队伍,轿撑华贵,车帘紧闭让人无从窥见内里坐的是何等人物。
这列队伍中人们服饰考究。
步伐坚定,仪表庄严,体现了他们显赫的官位和地位。
路人们也争相避让,无不露出羡慕或畏惧的神色。
这就是当年体制内,权贵们外出时的盛大场面,富丽而神秘,同时象征着他们在旧社会中的绝对权力和特权。
天后宫,彩绘绚丽
这是一张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拍摄的是天津一处著名的天后宫。
照片中庙宇飞檐翘角,彩绘绚丽,檐下悬挂着“天后宫”几个大字,与宫墙上的商旺门神遥相呼应。
殿堂前来来往往的香客,手捧香火,模样殷切。
虽然那个年代称不上太平盛世。
但老百姓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依然丰富多彩。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佛教、道教一直广泛流传,各种庙宇香火不断。
尤其沿海地区自古崇奉妈祖,像这天津的天后宫就是当地民众最虔诚朝拜之处。
这种传统信仰和风俗习惯,构成了旧社会生活的重要一角。
普通人家出行场景
这是一张老照片,拍下的是一个平凡人家出行的场景。
照片中的这辆简陋的驴车,大约是这家人的全家财产。
车板仅仅是一个长木桩,上面棉被褥垫勉强当坐椅,但已经是他们能乘坐的最好交通工具。
相比私家车,当时即便是搭乘黄包车也还是奢侈之举,
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亲眼见识汽车的样子。
能够有这样一辆自己的驴车,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所以照片中这家人的表情,依稀透着小确幸的喜悦
——他们终于能整家人一起出门了。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过去难以想象的奢侈,已经成为了普通人的常态。
对比更叫人看到时间的宝贵、生而为人的幸福。
富家子女读书
1944年的秋日午后,北平某大学的图书馆内安静而专注。
身着衬衫的男学生和穿着旗袍的女学生,都埋头在书本中,或在笔记本上匆匆书写。
这所大学里的学生,
大多来自体制内的干部家庭或富裕人家,当时能到大学求学的确实是少数人。
他们言谈举止从容,头髻和服饰也颇为考究,窥见家境不凡。
男生们发型干净利落,女生们则盘着时髦的发式,袖口和下摆处点缀着细致的花边。
如今上大学已属大众化,学生们的穿着也随着时代变迁日趋简便。
但这些老照片中的场景,
让人隐约看见几分旧时光荣的影子。
这是80年前的学子们在书本中汲取知识,为这个古老的国度寻找新的出路的景象。
街边肉铺前熙熙攘攘
1944年的一个早晨,街边肉铺前熙熙攘攘,到处都是来选购肉类的人们。
她们提着破旧的编织筐或布袋,跟肉贩讨价还价,场面热闹非凡。
那个年代,
对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家庭来说,吃肉还是一种相对奢侈的享受。
普通人的日常膳食,差不多只有疙瘩汤,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几块猪肉。
所以一到年关将近,
需要准备年货的时候,老百姓们就要提前来到肉铺,场面繁忙。
如今时代变迁,民众的生活水平已然大不相同。
现在的城里人可以随时吃上各类肉类,过年过节更是丰盛异常。
当年难得一见的盛景,已经成为今天的家常光景,这就是时代的进步所赐。
“童养媳”
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农民和工人,不仅生活困苦,也几乎没有任何言论自由或政治权利。
而女性更是承受着多重压迫——
既无经济地位,也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更别说参政议政了。
“童养媳”这一现象,更是这种压迫的集中体现。
还是孩子的女孩被迫嫁人,沦为廉价劳动力,失去受教育和自由选择的人生。
这种残忍的婚姻扭曲了女性的天性,也造成了无法想象的身心创伤。
农家妇女河边洗衣
河边,一群衣衫褴褛的农家妇女,聚在一处洗涤衣物。
她们身着粗布衣裳已经泛白见破,脚下是磨损翻起的草鞋。
蹲在仅剩的一洼水中,用手中的木棒和砧板艰难地搓洗衣服,脸上尽是生活的疲惫。
这些妇女一个个皮肤黝黑,双手带着厚厚的糙茧。
她们中间的孩子们,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洗涮自己的小衣裳。
这里没有洗衣机,甚至没有普通的洗衣皂,她们只能使用采集来的皂荚果实制的自然皂料。
这样的景象只是冰山一角,揭示了旧社会农村妇女的普遍困境——
既无知识技能,更无任何社会资源。
她们似乎注定是这个旧社会制度下,最底层的奴隶和受苦者。
过去的苦难,不应该被遗忘。
面对“旧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
我们既要心存悲悯,也要心怀感恩——
悲悯于先人们不公且悲惨的遭遇,感恩于我们生而为人的这个更公正更仁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