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李世民对曹操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是否妥当?
送交者: 丫丫不正[☆★★声望品衔11★★☆] 于 2024-08-14 1:30 已读 2234 次  

丫丫不正的个人频道

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6park.com

645年,唐太宗准备亲征高句丽。

当他由长安抵达邺郡时,亲自写文祭祀了魏武帝曹操。

其中写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数,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为何要对曹操做出这样的评价呢?
唐太宗的用意

李世民虽熟读历史,但他并不是一位作学术的历史学家,而是一位帝王。

帝王之语,自然本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实用主义。

所以,李世民不必全面评价曹操在文学、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造诣,而是突出评价了他的“临危制变”、“料敌设奇”。

而评价这两点,正是当时李世民所需的。 6park.com

6park.com

当时,李世民要亲征高句丽,许多大臣都提出了反对意见。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但无功而返,而且引发了国内矛盾,这是隋亡的重要原因,这些也都不是太久远的事情。

所以,尉迟敬德就表示:陛下亲征辽东,只留太子在内地,恐怕会发生隋朝时杨玄感这样的叛乱。

群臣两个担心:1、国内有变;2、无功而返。

这种情况下,唐太宗以祭祀曹操之口,说出了他的回答。

“临危制变”:曹操进攻徐州时,张邈、陈宫迎吕布入兖州,几乎使曹操失去根据地,曹操一度考虑去依附袁绍,这是曹操曾面临的最大危险,也是类似于“杨玄感之变”的危险。可是,曹操“临危制变”有方,收复了兖州,渡过了危机。

“料敌设奇”:曹操进入邺城后,组织了远征乌桓,也是直抵辽东。在郭嘉的辅佐下,曹操算准了乌桓的想法,千里奔袭,一战而定。

曹操能够“临危制变”、“料敌出奇”,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你们还怕我李世民做不到吗?

何况,曹操不如我李世民。

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不能统一天下,而我李世民,此时早已经是“天可汗”了!

通过祭祀曹操,通过拿自己和曹操和比较,来解答当时人对太宗征高句丽决策的担忧,正是李世民的用意。

那么,客观来说,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有没有道理呢?

李世民也并不是为了一时利益而胡说八道,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一将之智有余

6park.com

曹操的才能,确实远远胜过了“一将之智”。

即便是死对头诸葛亮都佩服地表示:曹操用兵,“仿佛当年孙(武)吴(起)”,出神入化。足见曹操的军事才能。

当然,曹操能够统一北方,靠的绝不仅仅是“一将之智”。

经济上,曹操发展了屯田制,极大缓解了经济上的困难,以至“足兵足食”。

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道义高地。

这两点,正是曹操得以最终击败群雄,统一北方的关键。

董卓、李傕的凉州军,也曾挟持天子,更是早早占据了关中及洛阳周边,态势上很有利,且兵马精锐。

然而,他们不善发展根据地,只以劫掠“就食”,解决军粮问题,因此,最终土崩瓦解。

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其政治影响力远在曹操之上,地盘也比曹操富庶。

然而,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号召力上的优势,从而得以“以顺击逆”。

杰出的军事才能,加上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非凡的经济建设能力,“一将之智有余”的曹操得以平定北方。

那么,曹操为何不能一统天下呢?

正是李世民所说的“万乘之才不足”。
万乘之才不足

曹操不能一统天下,绝非“一将之智”不足。 6park.com

6park.com

赤壁之战确实败了,但也绝不是演义中一般“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事实上曹操元气并未大伤。

此后,征马超、定张鲁,曹操继续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军事素质。

然而,“四越巢湖”无功而返,汉中之战被人挤出汉中,襄樊之战险象环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作战中,曹操并没有出现指挥上的严重失误,甚至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

可是,曹操不但距离一统天下越来越远,还一度有些狼狈。

这是为什么呢?

“万乘之才不足”,自己给自己挖了坑。

原本,曹操所统治的地区,不但面积最大,而且是当时经济发展程度更高的区域。

可是,在北方的征战中,“州郡残破”,人口流失,生产、生活秩序混乱,已不足以给曹操提供一统天下的物质条件了。 6park.com

6park.com

而曹操本人,正是造成这些的罪魁之一。

徐州,本是富庶之地。

曹操征陶谦时,大肆屠杀,杀人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又在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时,“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征吕布时,再次屠杀了彭城。

这些屠杀,不仅导致徐州残破,而且,许多淮泗之间许多大族举族南下,南渡的“淮泗集团”后来构成了后来东吴政权重要基石。

平定张超之乱时,“屠雍丘“。

官渡之战后,数万袁绍降军悉数被屠。(有史书说为七万)

曹操征张鲁时,在河池屠“氐”;夏侯渊“虎步关右”时,又“屠兴国”、“屠河池”;曹仁镇压侯音之乱时“屠宛”···

“屠之”、“屠其城”,在《魏书》中出现的频次惊人。

此外,”屠三族“也发生了多次,而在“围而后降者不赦”军令下被屠者就可能更多了。

这些“屠”,使北方州郡残破,生产、生活秩序完全被破坏。

此后,曹操又多次采取“徙”的政策。

徙淮南民、徙汉中民、徙河东民、徙武都氐、欲徙宛民···

诚然,这些”徙“,是曹操争夺人口的一种方式。

然而,许多”徙“,则是为实现军事目的而残破百姓,结果进一步削弱了自己。 6park.com

6park.com

比如,担心孙权掠夺”淮南民“,强令淮南民北迁。结果,淮南民痛恨曹操,纷纷南渡投靠了孙权。

又比如,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加强对汉中作战的后勤力量,要迁徙宛城等地人民到关中,结果引发了宛城叛乱。

正是这些举措,导致曹操无法一统天下。

大肆屠城,导致州郡残破,曹操的统治区虽大,但大片区域生产、生活秩序未能恢复,无法支持对汉中、江南的作战。

大肆屠杀,更是使曹操失去了许多百姓、士人的支持。许多人追随孙、刘,恐怕绝不只是“汉贼汉相”的名分而已,而在关羽水淹七军后,“许都以南盗贼四起”的险境,更是百姓对曹操残暴行径的反抗!

法正之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曹操的问题:曹操平汉中而不攻蜀,“非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尔”。

不是曹操智力不足,看不到机会,而是内部问题太多!

“万乘之才”不足,无法真正稳定北方局势,不独是曹操得汉中后无法继续攻蜀的原因,也是曹操无法平定天下的根本原因。



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虽是出于现实考量而作,但也符合实际情况。

唐太宗虽不是历史学家,但他对曹公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喜欢丫丫不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丫丫不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