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隆中期到乾隆晚期,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清军四次兵临中南半岛,三次出境作战,兵临阿瓦和河内。
在一次次残酷的拼杀中,清军仅凭一两万人的作战部队,硬生生地改变了整个中南半岛的“天下大势”和地缘格局。
让我们翻开这段尘封的历史,祭奠埋骨异域的忠魂。
一、中南半岛的“三大强国”
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南半岛,主要是三个国家在“互相伤害”:缅甸贡榜王朝、暹罗大城王朝、安南黎氏王朝。
他们号称“中南三大强”。三足鼎立。
其他的一些小国家,如南掌(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只能在这三大强国之中求生存。 6park.com
6park.com
缅甸、暹罗(泰国)、安南(越南),三足鼎立。
三大强当中,最厉害的当属缅甸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由缅甸历史上最著名的雍笈牙大帝在1752年(乾隆十七年)建立。
雍笈牙大帝的出众才华和开阔眼界,迅速让当时的缅军成为了中南第一强军——他们广泛采购英属东印度、法属东印度的先进火器装备,甚至还聘请了一支法国雇佣军。
雍笈牙大帝去世后,他的二儿子孟驳继承了王位,自号“世界的统治者”。
1767年前后(乾隆三十二年),缅军先后攻灭了南掌、暹罗大城王朝、印度东北的曼尼普尔王国,柬埔寨……
甚至在局部边境冲突中,击败了英国人的干涉。
此时的贡榜王朝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东南亚第一霸权!
它疆域辽阔、军队众多、装备精良。其中的杀手锏是“驼炮象兵和火枪象兵”的无敌组合! 6park.com
6park.com
十八世纪中叶,极盛的缅甸贡榜王朝,灭国无数!
二、清帝国的策略
清前期,对于中南半岛的局势基本上是不闻不问。
历代清帝的主要注意力均放在西北和东北方向,对于西南方向的“化外之番”并不是特别关注。
然而,这种情况至乾隆时被彻底打破。
1752年,缅甸贡榜王朝建立,几乎与此同时,雍笈牙就派出使者来到了云南边境的车里地区(今西双版纳),来向当地土司收税——称为“花马礼”。
当地的土司如果不交,缅甸使者就会带兵来打。
一开始,当边境的急报送到北京时,乾隆帝并没有在意。
他觉得这只不过是境外的一些土匪作乱、抢劫而已。下旨云南巡抚刘藻严加剿捕。
刘藻是个七十岁的老头子,只能文不能武。对于境外事务更是一窍不通。只能硬着头皮上。
结果,屡次中了缅军诱敌之计,大败亏输。随即,被乾隆帝免职。
新任云贵总督杨应踞是乾隆宠臣,曾平定苗民叛乱,有一些军事经验。
他上任后,开始对境外来的缅军展开反击。
起初,清军进兵比较顺利,一直打到了木邦土司(今缅甸兴威),新街(今缅克钦邦)。
但是,杨应踞急于在乾隆面前求表现,而云南清军进入木邦、新街的只是一小部分。缅军方面已经集结了大部队来反攻。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九月。
缅军开始大举反攻,集中三万人左右的兵力反扑,清军大败。狼狈逃回云南境内。
杨应琚害怕乾隆追责,一味给乾隆报大捷,结果被“地图帝”乾隆看出破绽,发现清军大捷的地点大多都在云南境内,马上意识到杨应琚在撒谎!
立即将老杨头撤职查办。
现在,乾隆终于意识到了一点,这个“老缅子”看起来不像是土匪,而是正规军。
但是,其实,跟云南清军交手的缅军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的门户兵。
真正的缅军精锐一部分在阿瓦王城,另一部分在暹罗,正在发起攻克暹罗首都大城的作战。
三、八旗兵出场
乾隆仍然没有重视,他只是随手翻了翻《明史·云南土司传》,觉得缅甸王国应该就是境外的一个大号土司而已。
尽管如此,他还是派出了爱将,自己的内侄,伊犁将军富察·明瑞。去征讨“老缅子”。
他给明瑞派去了二千八旗兵。
1767年,二月,明瑞出师。明瑞带了多少人?
一共一万多,其中八旗一千多,绿营9000。
明瑞率军一路长驱直入,先后攻克木邦、新街、锡箔江天险,来到蛮结大寨。
据守蛮结大寨的是缅军主力部队。大约有两万多人,人数占优。
缅军在中南半岛称王称霸惯了,心想清军有啥了不起?不也是人肉做的吗?又看见明瑞兵少,冲出来就和清军野战!
明瑞求之不得。
他立即下令绿营火器部队列阵迎击,自己和领队大臣观音保率一千多八旗埋伏在左侧密林之中。
缅军燧发枪火力猛,驼炮象兵居高临下攻击清军绿营部队。 6park.com
6park.com
缅军象兵
一时之间,清军和缅军火器对射,难解难分——绿营有个特点,不怕火器对射,就怕白刃冲锋。对此,明瑞素知。
接下来,明瑞看准时机,亲自率八旗骑兵发起冲锋,一下子从缅军的阵后切入,八旗的强弓劲弩如雨而落,后排的缅军瞬间被射杀的七零八落。
缅军阵容动摇,清军趁势发起全线反击,大获全胜。
经此一战,缅军基本上不太敢和清军野战。
接下来,明瑞又指挥清军强攻缅军蛮结大寨。缅军顽强防守,清军攻势受挫。
关键时刻,贵州藤牌兵王连像猿猴一般翻入敌军大寨,狂砍数人,打开寨门,清军一拥而上,缅军溃逃。
此战,清军杀缅军主力二千多,俘虏一千多。
消息传到北京,乾隆帝进封明瑞为一等公爵,并火线提拔小兵王连为游击将军。
明瑞趁势不稍歇,直扑阿瓦,一路击溃缅军抵抗。
十月底,清军前锋已经进至距离阿瓦只有七十里的象孔。
“世界的统治者”,缅王孟驳迅速调兵遣将。
要说这家伙不愧是雍笈牙大帝的儿子,一点不慌。
他稳坐阿瓦宫城,一面指挥阿瓦的缅军主力修葺城墙,加强防守,一面从暹罗调主力大军迅速回援,并下令明瑞后方的各地土司骚扰清军粮道。
现在,明瑞陷入了麻烦。军粮将尽,后方的补给又送不上来。
异国作战,首重后勤。
他选择撤兵。孟驳立即命令缅军跟踪追击。
十二月底,五万缅军将明瑞一万人的军队包围在小孟育。此处距离云南边境仅有一百多里。
乾隆帝多次下旨给另一路清军主将额尔登额,令其领兵救援,不料,额尔登额畏敌如虎,居然抗旨不遵。
明瑞大军已经弹尽粮绝。明瑞和观音保亲自率五百名健锐营精锐殿后,清军开始突围。
缅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在之前的多次交手中,被清军打怕,所以只是围着放枪。
最终,明瑞和五百健锐营精锐杀开一条血路,清军大部队突围。
最终,明瑞本人战死。
临终前,“手截发辫交其仆,往北京方向跪拜,气绝身亡”。
领队大臣观音保以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
正月初,总部哈国兴、游击将军王连终于带着大部队回到了云南境内。
事后,暴怒的乾隆将额尔登额处以凌迟极刑。
1769年,三月,乾隆派出“全明星阵容”二征缅甸贡榜王朝。
清军统帅是首席军机大臣,乾隆的亲小舅子傅恒。副帅是平新疆名将阿里衮,铁将军阿桂。
战将有海兰察、乌什哈达、台斐英阿、额森特、伍三泰、叶相德(台湾水师总兵)。
办理后勤的是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颚宁。
乾隆给傅恒调去了真正的精锐部队:索伦兵、锡伯骑兵、健锐营、火器营、厄鲁特蒙古兵……
七月,傅恒正式出师。
缅甸方面,缅甸太后劝缅王孟驳讲和,孟驳不肯。
并将在暹罗、南掌(老挝)的缅甸占领军全部撤回国内,准备和乾隆大军“死磕”。
九月,清缅双方爆发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野战交锋——新街之战。
清军指挥官阿桂,缅军指挥官是号称“大城征服者”的缅甸宰相诺尔塔。
清军主力是五千火器营官兵和二千索伦、蒙古骑兵。
缅军方面,大约二万精锐火枪兵和象兵,还有五百名法国雇佣军。
好一场恶战!
缅军依仗兵力优势,率先发起进攻。清军还击。缅军燧发枪射速较快。法国人操3磅炮跟清军炮手对射。
清军方面,火器营官兵临危不惧,用长身管的中亚赞巴拉克火枪(射程200米),和子母炮、鹰炮、威远将军炮(欧式臼炮,射程1500米)跟缅军展开火力对攻。
双方杀的难解难分!
海兰察率二千骑兵发起突袭,缅军骑兵迎击,被索伦迅速击溃。缅军骑兵的藤甲无法抵御清军重箭。
清军全线推进,缅军溃退,缅军指挥官诺尔塔逃跑。
新街之战,清军以少胜多,缅军被彻底打怕。
缅军俘虏曾说“唯惧清军彩甲骑兵”,又说“满人能战,远胜汉军”。
接下来,傅恒指挥大军围攻缅军据守的老官屯大寨。
老官屯大寨横跨缅甸伊洛瓦底江两岸。易守难攻。
清军在前线铸造的3000斤“神威大将军”重炮日夜轰击老官屯大寨内的缅军,缅军伤亡惨重。
贵州藤牌兵蚁附先登,攻上寨墙,但缅军殊死抵抗。
之后,清军火炮攻势日夜不停,老官屯内的缅军神经极度紧张,接连有缅军逃出大寨向清军投降。
缅甸宰相诺尔塔知道再这样下去老官屯迟早不保,于是私下派遣使者到清军大营求和。
但是,中南半岛的瘴气和疟疾也让清军非常难受,清军非战斗减员严重,战死不到1000人,病死的却已经过万。
清军副帅阿里衮、步兵统领伍三泰、水师总兵叶相德相继病故。
于是,傅恒同意了诺尔塔的求和,但要求必须见到缅王的国书,诺尔塔遂伪造缅王国书对大清帝国称臣纳贡,并联合老官屯内所有的缅军高级将领与清军签订合约。
四、暹罗复国和缅甸服软
1765到1769,清缅之间战争不断。
尤其是明瑞征缅和傅恒征缅,缅王孟驳被迫撤回暹罗占领军。
暹罗国内的反抗势力由此大踏步收复故土。
1769年,就在傅恒围攻缅军老官屯大寨时,暹罗国内的反抗军领袖他信(郑信)趁势收复首都大城。
之后,缅甸元气大伤,无力再进攻暹罗,暹罗复国。
他信(郑信)从此视清王朝为救命恩人。不但主动给乾隆送去了一批缅甸战俘,而且从此以后,三年一贡。做了清朝的“铁杆粉丝”。
缅甸方面,缅王孟驳始终对败于清军之手耿耿于怀。
但是,在他死后,继任的缅甸国王改变了对清朝的策略。
1786年,缅甸派出庞大使团出使中国。
云贵总督派兵护送100余人的使团,从大理到热河。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了缅甸使团一行。
从此以后,缅甸每隔五到十年就向清廷进贡,直到1880年代,缅甸彻底被英国征服。
五、越南国号的由来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安南国王黎维祁的老妈和老婆、一众大臣,200多人逃亡广西境内。
两广总督孙士毅亲自接待。原来,安南国内的黎氏王朝已经被南方的阮惠西山起义军推翻。
首都黎城(河内)被阮惠占领。黎维祁窜入中越边境的保禄山中。
消息传到北京。乾隆召开御前会议。大家都不赞成管闲事。但是,乾隆最终决定出兵,“兴灭继绝”、“字小存亡”,履行宗主国义务。
1788年,十一月,两广总督孙士毅奉旨南征。
不过这一次,乾隆只让他率领广西、云南的绿营兵出关。
孙士毅一共只带了八千人。但是,没想到,经过孙士毅提前整训的绿营兵,居然变得能打了。
清军一路前进,在富良江的决战中,以劣势兵力击溃阮惠的四万西山军。占领河内。
随后,黎维祁回到首都。孙士毅代表清廷重新册封他为安南国王。
不料,乾隆帝一再命令孙士毅加强警戒,同时帮助黎维祁训练军队,但孙士毅被胜利冲昏头脑。
第二年除夕夜,阮惠突然率8万大军从南方杀回来,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孙士毅和黎维祁再次跑回关内。
之后,乾隆帝换帅。任命乾隆朝后期第一名将福康安出任两广总督,带领精锐八旗军约5000人来到镇南关。
阮惠连续派出三拨使者求见福康安,皆被拒绝。
史载,福康安“三掷其书”。
三月初,八旗军在镇南关前举行阅兵式。步骑炮三兵种联合演习。阮惠使者旁观,感到畏惧。
福康安趁势提出四条要求:
一、阮惠必须将散落安南的清朝官兵一一找到,礼送归国;
二、阮惠必须将黎城之战中带头杀害大清官员的将领,在军前正法,而且清军方面要派人现场验看;
三、阮惠本人必须亲自前来中国谢罪,预定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乾隆帝八旬万寿节到来之际,“亲自赴京吁恳”;
四、在安南境内为清军阵亡将士建立庙宇,春秋祭祀。
最终,阮惠全部答应。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三月,阮惠本人率领一百多人的随从,从安南黎城王宫出发,开始了觐见乾隆之旅。
八月初,阮惠一行正式抵达京城圆明园,觐见乾隆帝,向乾隆赔罪并祝寿。
期间,阮惠甚至写下了“臣有母有亲,君为师为父”的对联,把乾隆称作“父亲”。
而有意思的是,现在的越南史书却说去北京的不是阮惠本人。而是他的一员大将,是个替身。
这不可能。
因为早在头一年年五月,乾隆派出的礼部员外郎成林就专门去河内册封阮惠,清朝官员认识阮惠。
从此之后,清朝和安南建立了长久和稳固的宗藩关系。
公元1802年(嘉庆七年),越南国内的另一个割据势力阮福映推翻了阮惠建立的西山朝(阮惠于1792年去世),国号嘉隆,建都顺化。
六月,阮福映派使者携带国书、贡品至北京请封。
1803年七月,嘉庆帝从其请,并为其改国号为“越南”,以表示阮福映是新赐的藩属。
1804年春,嘉庆帝正式派广西按察使齐布森携带敕、印前往宣封,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
这就是越南国号的由来。
历史上,直至1880年代中法战争之前,越南都是清王朝最恭顺的藩属国之一。
就这样,在乾隆晚年,中南半岛终于又恢复了缅甸、越南、泰国三足鼎立的均势局面。
越南国王阮惠管乾隆叫爹,暹罗国王他信视乾隆为救命恩人,缅甸国王已经服软。
至此,乾隆帝凭着强大的实力,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中南半岛“霸业”。
而且,论实际影响力,清帝国对于中南半岛的掌控远强于明朝口惠而实不至的“三宣六慰”。 6park.com
6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