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抗战中最激励人心的战斗,1937年八百勇士守卫四行仓库的壮举绝对榜上有名。
虽说被称为“八百勇士”,但实际上直到四行仓库保卫战前夕,该部队的国军官兵只有423人(一说453人)。而在该部队从北站转移到四行仓库的过程中人数又降为414人。
为迷惑当面日军,令其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国军在正式通讯中用“二四团”来代指该部队,让日军误以为有一个团在防守四行仓库。
为避免误伤租界,日军主要利用步兵携带轻武器对国军据守的仓库发动猛攻。同样,缺乏重武器的国军也以轻武器火力作为回应,因此,四行仓库保卫战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场中日轻武器的大比拼。
■淞沪会战中,占领制高点,对国军发动突袭的日军步兵。
战役背景
四行仓库是上海大陆银行和北四行的联合仓库,位于闸北西侧临近苏州河畔,本身是座六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蒋介石挑选这里命令谢晋元中校率领数百名国军坚守,目的就是要在列强眼前做足一场政治秀,将中国艰苦抗战的一面展现在国际上,以争取支持。
日军攻击四行仓库的部队以陆军第3师团为主,海军陆战队则是攻克闸北之后尾追而来。日军的攻击十分艰辛,担任尖兵的一个小分队,刚刚占领防御阵地就在国军的反击下全部阵亡。于是日军转换思路,尝试从四行仓库的西侧死角攻击,分别是以排级兵力猛攻两次,但两次都被国军从屋顶投掷手榴弹所击退。这两次交火日军伤亡20多人,国军伤亡只有6人。
日军接连两天继续对四行仓库发动进攻,但都徒劳无功,只能徒增伤亡而已,找海军用舰炮帮忙的请求也被上级拒绝,理由是怕误击租界,惹上大祸。不得已只好从外交方面入手,施加心理压力。
10月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蒋介石认为此战已经达到目的,所以就同意了要求。
11月11日,谢晋元率部376人退入公共租界,撤退过程中有10人被日军机枪打伤,四行仓库之战中,日本海军陆战队有27人伤亡。
■电影《八佰》完全复刻了一个1:1的四行仓库场景,图为该电影剧照。
■电影《八佰》剧照,向四行仓库进击的日军骑兵和海军陆战队员。
■日军对国军的手榴弹战术非常重视,这幅照片节选自日本某军事杂志。
中正式步枪VS三八式步枪——破解杀伤力神话
中正式步枪仿照至德国毛瑟M1924型步枪,口径为7.92毫米。这是德国在吸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实战经验后,对毛瑟M1898式加以改良的新型步枪。实际上到了1930年才开始生产,一般统称为“标准型”步枪,因为枪管仅长60公分,可以兼作步枪及骑枪使用。
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步枪由巩县兵工厂正式量产。但是在1938年,巩县兵工厂被日军夷为平地,尽管后续生产挪到重庆继续进行,但也极大影响了这种步枪的产量。
■《八佰》电影高燃场面,手持中正式步枪向国旗敬礼的国军士兵。
■中正式步枪及其生产铭文和编号
著名的三八式步枪实际上是源于日俄战争的经验而设计的,口径为6.5毫米。为提高其战场上的可靠性,日本设计师在这种步枪的枪机外安装了一个防尘盖(源于从甲午战争中得出的教训),因此得名“三八大盖”。
在网络上,三八式步枪最被人诟病的是它较低的杀伤力。在四行仓库战斗中,据说有士兵上午被敌军步枪击中,经过简单包扎后,下午就可以继续作战。
■《八佰》剧照,被日军三八式步枪击穿面颊,经过简单包扎就可以继续作战。
实际上,三八式步枪的6.5毫米子弹因为初速慢、长度大、重心过于靠前,导致击中人体后贯穿力过强,无法产生滚翻伤害,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属于停止作用不强。
然而,三八式的杀伤力在中国战场其实是完全够用的。这是由于国军倚重工事、火力较弱,日军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三八式步枪射程远、精度高、枪身长(适合拼刺刀)的优势。所以三八式步枪“杀伤力不强”的缺陷其实并没有怎么影响日军的作战。
近年来,网上有人根据二战美国医疗服务组织编制的《创伤弹道》一书,认为三八式步枪“在200米内杀伤力巨大”。
这种说法并非全无根据。二战初期,为了减轻枪管磨损,日本的兵工厂在其弹头前三分之二的部分增加了被甲。因此,在弹头击中人体后,三八式步枪弹的后三分之一部分会发生碎裂或使整枚子弹翻滚,增大了子弹的杀伤力。
不过,由于三八式步枪子弹的初速很低,只有在几十米的范围内才会发生上述现象。事实上,《创伤弹道》中记载的例子大多发生在50米以内,这是由南太平洋岛屿植被茂密所导致的,在中国战场完全不适用。
因此,综合比较的话,只能说中正式步枪和三八式步枪旗鼓相当。
■电影《八佰》剧照,日军手持三八式步枪的特写。
■手持三八式步枪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员。
毛瑟手枪C-96 VS MP18/28冲锋枪——谁的火力更猛?
要说最受中国军队青睐的武器,当属由20发弹匣供弹的毛瑟C-96军用手枪,民间称其为 “大肚匣子”、“盒子炮”、“二十响”、“快慢机”等等。
由于这种手枪可以抵肩射击,与冲锋枪类似,火力看起来十分强大。
然而,由于毛瑟C-96的枪机行程较短、也没有任何射击减速装置,全自动状态下,其射速甚至可以达到每分钟850至 900发,弹匣中的子弹在几秒钟就被打光了。
■尽管毛瑟C-96存在很多缺陷,但它仍然是一种近战的利器,此图由日本画师绘制,描述了淞沪会战中,日本海军陆战队员与国军士兵在残垣断壁中的肉搏战。
另外,相比于真正的冲锋枪,毛瑟C-96过轻过小、全自动开火时难以控制;即便利用木制枪盒抵肩射击也难以抑制其枪口的剧烈上跳。
日本海军陆战队使用的MP18/28冲锋枪来自德国。其前身MP18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具备实战性的冲锋枪,曾在一战后期德军发动的大攻势中出尽风头。
战后,德方对MP18在战争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进:例如,为解决全自动射速过高问题,为MP18增加了快慢机,令其拥有了单发点射/全自动射击的切换功能;作为一种战时应急产物,MP18的瞄准机构比较简单,实际上只能瞄准100米内的目标,德方对此进行了改进,使其瞄准距离大大增加;为解决最受前线官兵诟病的蜗牛式弹匣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德方将其换成了直弹匣,还改进了该枪的零件加工,减轻了全枪重量。
经过后的新冲锋被命名为MP18/28冲锋枪,其性能极为出色,可谓是二战前最好的冲锋枪,日本海军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给上海海军陆战队配备了这种武器。
■为增强巷战能力,日军为上海海军陆战队配发了MP18/28冲锋枪。
因此,日军的MP18/28冲锋枪强于国军的毛瑟C-96手枪。
ZB-26式轻机枪VS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可靠性完胜
由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生产的ZB-26轻机枪是国军一种非常重要的装备,其口径为7.92毫米,有效射程1000米,射速每分钟500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军缺乏重机枪的弱点。
ZB-26轻机枪最大的特色是20发装弹匣安装在枪身上方,而瞄准基线位于弹匣左侧。
■电影《八佰》剧照,国军机枪手正在使用ZB-26阻击日军。
尽管存在枪管容易过热的缺陷(很容易迅速更换),但该枪的可靠性极强,而且不需要很复杂的保养,在任何恶劣条件下也可以击发,可以精准的短点射,还能使用和中正式步枪相同的毛瑟7.92毫米子弹,因此受到了国军的青睐,实际上成为了国军班、排、连的一种最重要的火力输出工具。
■ZB-26捷克式轻机枪,是大家最熟悉的抗战装备之一。
反观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则是一种设计失败的武器。
由于该枪过度追求所谓“后勤简便性”,被强行设计成和三八式步枪通用的5发弹夹,但却因此“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导致供弹系统过于复杂。更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因为该枪的故障率奇高无比,实际上,子弹也无法跟步枪通用,只能配备专门的减装药子弹,反而增大了后勤的工作量;而且该枪还因为过度减重使枪膛金属过薄,很容易过热并引发抽壳机构故障,为此,设计师配备了专门的润滑器,进一步增大了该枪结构的复杂性。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由于设计过于复杂,导致该枪的可靠性极差。
因此,国军的ZB-26轻机枪在可靠性方面完胜日军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二四式重机枪VS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容易卡壳的“野鸡脖子”
在整个抗战时期,国军的主力重机枪都是二四式重机枪。
这种机枪口径为7.92毫米,是金陵兵工厂于1935年仿制生产的,其原型是德军在一战中的大杀器——MG08式重机枪。
二四式重机枪吸取了各国重机枪在一战中的经验,进行了大幅改良。虽然其三脚架与德国原设计相同,但枪机已经改进成了容易拆卸的样式。此外,还对其扳机进行了修改,使其更适合中国人操作,而且针对其枪身重量过大的问题进行了减重。
■二四式重机枪,在庞大的马克沁机枪家族中属于性能较强的一款。
经过上述改进,二四式重机枪可靠性极强,非常适合当时中国简陋的条件。
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是日本以法国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为原型设计的气冷式重机枪,在发动侵华战争的初期,这种机枪也是日军的主力重机枪。
这种机枪的供弹结构与哈奇开斯M1914完全相同——以30发弹板供弹,这导致其射速较慢,在全自动开火时经常有停顿,因此被国军戏称为“野鸡脖子”而被美军称为“啄木鸟”。
而且,这种机枪在中国战场颇有点“水土不服”,枪机很容易发生故障,并经常卡壳。后来,为了顺利完成上弹和退弹动作,日军对其进行了改进,加装了专门的润滑器。
因此,相比于三年式重机枪,二四式重机枪更适合中国战场的条件。
■尽管在中国水土不服,但在真正的战士手中也能发挥巨大的威力。图为八路军战士操作缴获的大正三年式重机枪的情景。
木柄手榴弹VS 97式手榴弹——投的远才是王道
木柄手榴弹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主要手榴弹型式。其技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使用的木柄手榴弹。其采用缓燃式抽拉引信,装有木柄,以便于投掷,弹壳有瓶式、圆筒式等,装药多采用苦味酸。
由于技术简单,材料均可以自行生产,因此当时的国军兵工厂可以广泛、大量的生产这种武器。
国军使用过的主要木柄手榴弹及厂家包括:
1、 巩式手榴弹,由巩县兵工厂生产。主要是对德制M1924式(国军的中央军德械师购买了大量这种手榴弹的德造原装货)进行仿制而成。但虽然两者外形基本相同,但弹壳改为铸铁,装药改为TNT与硝酸钾混装,因此威力不如德造手榴弹。
2、 济式手榴弹,由山东济南兵工厂制造。最初是一种无柄手榴弹,后加上木柄,用类似火柴拉火的发火机构引爆,该兵工厂搬迁到重庆后,因气候潮湿,改为生产巩式手榴弹。
3、 俄式手榴弹,虽然有长柄,但属于碰撞爆炸型,由太原及汉口兵工厂大量仿制,但因技术问题后来停止制造。
■在抗战中,木柄手榴弹是中国军队一种十分重要的武器。
在战斗中,由于中国军队的火力不足,长距离武器少,因此多喜欢近战。尤其在防御战时,利用手榴弹居高临下砸向敌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术(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国军就使用了这种战术)。
此外,抗战中的中国军队还经常使用“集束手榴弹”,也就是将5到10个木柄手榴弹捆绑在一起,使用时只要将其中一个手榴弹拉发,其爆炸的力量,会将其余的手榴弹引爆,产生很大的破坏力。由于捆绑后的重量增加,集束手榴弹不适合投掷,多用在破坏固定目标或日军坦克,使用者多以身殉国。
■《八佰》剧照,使用集束手榴弹(看起来是德国原装货)的国军士兵,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就有国军士兵身携集束手榴弹跳下仓库,与来袭日寇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日军97式手榴弹的外形与国军木柄手榴弹大相径庭。其弹体上刻有纵横交错的凹槽,把弹体分为50个小块。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在爆炸时,其弹体能炸出大量均匀的破片,从而增加杀伤力,但实战效果并不理想。
97式手榴弹最奇特的地方是它棍状的引信,其结构包括击针、保险销、火帽、延期信管。由于特殊的保险设计,这种手榴弹仅仅拔出保险销是不会爆炸的,而必须再敲击一下弹体(通常是利用钢盔、枪托这种硬物敲击)。
此时士兵需要马上投出手榴弹,然后在4到5秒后爆炸。
这种设计确实增大了手榴弹的安全性,但严重影响其投掷的速度,而且由于97式手榴弹的外形,其无法投掷的很远,这在交战距离普遍较远的中国战场是一个明显的劣势。
东史郎日记中曾记述了97式手榴弹与木柄手榴弹对战时发生的尴尬状况:“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97式手榴弹,便又往上爬。但是,面对着敌人的火力,我不敢直起身子,我的手榴弹根本没有投到敌人那里。 山顶的敌人再次发现我们,又扔起了手榴弹。 身边好几个战友被当场炸死,我们只得向下爬……. ”
因此,在中国战场,投得更远的木柄手榴弹要强于操作繁琐的97式手榴弹。
■操作繁琐的日军97式手榴弹。
综上所述,其实在轻武器方面,中日并没有相差很远,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军八百勇士为什么可以长期据守四行仓库。
然而,在重武器方面,国军远远不如坦克大炮飞机航母俱全的日军,因此他们只能凭自己的血肉和生命组成一道钢铁长城来保家卫国,这种牺牲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的人铭记和弘扬。
■关于淞沪会战的著名照片,广告牌下作战的日军,电影《八佰》也复刻了这一场景。 6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