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民国不如满清?我们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7★★★★♂] 于 2020-06-15 22:56 已读 4882 次 2 赞  

wwwyu的个人频道

随着近些年对于民国的大量解密,破灭了大家对民国的美好幻想。于是,有很多清朝的拥护者纷纷站出来,借机发表民国不如大清的诸多言论,主要的论点集中在民国和清朝的寿命对比,以及粮食产量和钢产量对比之上。 6park.com

6park.com

事实上,民国终究是进步的,无论民国有多少腐朽势力的回流,终究比起腐朽衰落的清王朝要前进了一个大层次。以上两点的问题,我们就拿出事实和数据来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民国人均寿命不如清朝?

民国人均寿命不如清朝,是网络上非常常见的谣言。民国平均寿命只有35岁,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97岁,这是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很多人据此就臆测清代的人均寿命再低,也不至于只有三十几岁,因此发出民国人均寿命不如清朝的谬论。

事实上,民国人均寿命30余岁,绝不代表成年人普遍只能活到30多岁。《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书指出,在古罗马,婴幼儿死亡率极高,但10岁以上的孩童平均可以活到50岁,对于已经活到50岁的人,他们平均可以活到65岁,然而综合起来,古罗马人均寿命也只有30多岁。 6park.com

6park.com

很显然,这才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类文明的真正状况,夭折率拉低了总体的平均寿命。

中国古代王朝时代和民国时期亦是如此,而新中国的人均寿命激增则是通过普及现代医学、改善医疗基础设施,解决了婴幼儿高死亡率的结果(民国时期婴幼儿夭折率高达40%以上,新中国则变得很低)。在过去,虽然婴幼儿的高死亡率限制了人口增长,但能够成长到10岁以上的人口,一般都能存活到50岁左右,如此社会才能拥有充足的劳动力。

网络上所传的清朝前期人均寿命55岁的说法,且不论来源是否可靠,显然属于没有计算婴幼儿夭折的数据。而根据西方统计的数据,一般认为清朝末期的人均寿命只有33岁左右,较低的估计甚至认为只有24岁。 6park.com

6park.com

显然,所谓清朝人均寿命高于民国,纯属子虚乌有。虽然民国战乱频繁,但由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托现代医学的进入,随着医疗条件的逐步完善,民国的人均寿命比起清朝有显著增长。因此,从1911年到1949年,短短38年间,纵然有抗日战争的巨大损耗,人口也从略多于4亿增加到了5.7亿。
民国粮食产量不如清朝?

在十年前,民国粉丝造谣说“中国现在14亿人,粮食产量也不过5亿多吨;民国4.3亿人,粮食产量1.6亿吨,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并不比民国高多少”,这无疑是无视生产力发展的奇谈怪论。

然而在当下,类似奇谈怪论的发表者变成了清王朝的支持者,他们用一些数据论证民国的农业比起清朝并没有发展,甚至倒退。 6park.com

6park.com

1949年,按照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小麦平均亩产85市斤。而按照史志宏先生的估测,清代北方正常地区旱粮平均亩产是107市斤/市亩。清朝的支持者就宣称,民国的粮食亩产还不如清朝,农业严重衰退了,甚至共和国初期的粮食亩产也比不上清朝。

但实际上,这根本是个掩耳盗铃的花招。当代对于粮食产量的计算,都是以脱壳之后的净重而非原粮来计算。如果折算成脱壳的粮食净重的话,清代北方旱粮的平均亩产为107×2/3,为72市斤/市亩,明显远低于1949年的85市斤/市亩。

民国30年代,山东小麦的平均亩产量是120斤。折算为净重是80市斤/市亩,高于清代的72市斤/市亩,而低于1949年的85市斤/市亩,由此可见,以上数据是完全合理的,农业不断进步才是历史的主题。 6park.com

6park.com

而有些人认为古代百姓普遍食不果腹,在清朝已经算是过得最好的状态,这一点似乎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事实上,从汉代到当代,清朝中后期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最低的时期,到清末仅为350市斤/年,导致人民普遍面黄肌瘦,进入民国时代后反而因为西方先进农业技术的快速引进而有所回升。
民国钢产量不如清朝,证明民国工业远不如清朝?

很多人都批评民国低下的钢产量,并以此作为民国工业远不如清王朝的证据。1927年,中国全国钢产量是3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而清末全国的钢产量已经高达7万吨,如果只看数据,好像确实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抽丝剥茧,稍微深入一点查看这个问题,就可以发现这个结论的问题所在。

其实,整个清朝的钢产量,都集中在张之洞创办的汉冶萍钢厂了,截止清末,该厂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 6park.com

6park.com

显然,所谓清朝浩大的钢铁生产能力,不过一厂的产能而已。而汉冶萍庞大的产能是如何形成的呢?完全是依赖于对日本的借款,说到底就是一家买办企业。

1899年与日本官营八幡制铁所签订煤铁互购合同之后,汉冶萍公司便逐渐与日本(民间性,政府性)形成了资本借贷关系,而且愈演愈烈,以致于到1912年时酿成"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事件,到1913年,日本已经事实上掌控了汉冶萍公司。 6park.com

6park.com

显然,清末疯狂借款以兴产业,行新政,不过饮鸩止渴,汉冶萍为日人做嫁衣,落入日人之手,生产出射向中国人的一颗颗子弹。

那么民国时既然失去对汉冶萍的控制,为何不重新建立钢铁产业体系呢?

原来一战之后,冶金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合金钢材出现并以其优良的特性迅速取代了碳素钢,几乎所有的新式大炮等重型武器都使用了合金钢材,当时中国军阀混战,并没有财力再新建一套钢铁产业体系,只能奉行造不如买的政策,从国外购买钢材生产武器。 6park.com

6park.com

不过,这一场钢铁技术的革命,也使得日本人控制汉冶萍公司的利益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巨大。1918年之后汉冶萍钢铁产迅速衰落,到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为铁厂生产燃料的萍乡铁矿于1928年被江西省政府接管,但大冶铁矿仍在继续运转,以偿还之前欠日本的所谓债务。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国家统一以及苏联的援助,中国才得以建立起高效的新式钢铁产业体系,

话说回来,所谓晚清钢产量高于民国,证明工业水平如何高,并拿晚清造铁甲舰来说道,无疑是极大的谬论。随便举一个例子,逸仙号巡洋舰就是由民国自行生产,从1931年服役到1958年,显然民国的工业水平比起晚清是有极大进步的。
小结

笔者撰写此文,绝非要为民国时代招魂。民国时代的腐朽与内斗,以及国外资本的疯狂掠夺,都是不争的事实,民国时代官僚军阀的嘴脸也大多丑恶不堪。然而,决不能因此就否认民国时代千千万万想要复兴民族的热血儿女们的努力。

虽然新中国建立之前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但是在清朝还多了满洲对各民族的民族压迫这第四座大山。辛亥革命粉碎了清王朝的民族压迫,大大减轻了封建主义的枷锁和桎梏,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实是有大功的。我们今天的较好生活,也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基础上取得的成就。 6park.com

6park.com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