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大小和卓之乱(三十二)巴达克山(西域系列之七十)
送交者: Michaelliu888[♂☆★★铁面钟馗★★☆♂] 于 2020-02-07 17:26 已读 2847 次 9 赞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原创。半路一把刀 6park.com

军在帕米尔高原上,追击大小和卓的三次战斗,也被称为“葱岭三战”。但我们如果认真来看,实际上第二场阿尔楚尔之战和第三场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紧密相连,算是一场大战役的上下半场。


在彻底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为了纪念和表彰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宣示战功,清廷按照惯例,专门在伊西洱库尔淖尔的东岸,立了一块碑:《高宗纯皇帝圣制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俗称《乾隆纪功碑》。

这块碑以满、汉、维吾尔三种文字撰刻,简单记叙了整场战役的经过,夸耀了清廷的功绩。而石碑所立之处,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苏满塔什”。在突厥语系中,“苏满”意为文字,“塔什”意为石头,合在一起直译过来就是有字的石头。 


今天乾隆记功碑的遗址



关于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西方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主要来自英国人。一种是认为清政府吹牛,清军根本就没在这里打过什么仗,因为当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场战争,当时大小和卓只是带了几百人,从这里逃到了巴达赫尚的舒格南(锡克南)地区,而清军追到这里后,没追上,便找了一块石头,刻了些文字自吹自擂罢了。

持这个说法的,是英国人伊莱亚斯(Ney Elias)。内伊·伊莱亚斯(1844-1897),是一个犹太人,早年在伦敦德累斯顿、巴黎等地求学,20多岁的时候来到上海,加入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曾经对钱塘江、黄河进行考察,获得过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金质奖章,阿古柏政权灭亡后,前往新疆,主要工作是和俄国人争夺新疆,期间翻译整理了一些穆斯林史料。1891年被英国政府任命为印度驻呼罗珊和锡都斯坦总领事。

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清军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残忍的追杀,说大小和卓逃到这里后,见清军追来,强迫手下的妇孺,骑着骆驼和马投入湖中,以免落入敌手。今天在这一带的柯尔克孜人中还流传着这个传说,据说常能有人听到,从湖边传来的人和动物的呼喊声。云云。

持这个说法的,是英国探险家T.E.戈登。 


T·E·戈登的著作



今天我们对照清代史料看,这两种说法不仅自相矛盾,而且基本上都是瞎扯。

虽然说清人的史料也不能尽信,而且也肯定有自吹自擂的地方,但是我在前面早就说过,前方将领胆子再大,也不敢在往来奏报中明目张胆的胡编乱造,至少在乾隆及乾隆以前,谁要这么干,就是掉脑袋的事儿,能直接给皇帝汇报的不仅仅是兆惠或者富德,所有的将领和侍卫都有权力给皇帝汇报,而且我们也看到了,乾隆还会不断的问不同的人,以得到全面的情况。

所以第一种说法如果成立,那么从叶尔羌、喀什噶尔逃走了数万人开始,后面的所有记载都应该推翻,而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如果这场战役是假的,大小和卓也就是总共几百人,那么不仅富德要与兆惠联手作假,所有清军将领,包括额敏和卓、霍集斯、鄂对等等全部都要参与编造一个庞大而周密的谎言,必须要面面俱到,而且是都要团结的穿一条裤子,这完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我们看当时的往来奏章,关于马匹、粮草调度,人员安排部署等等,都是互为关联的,如果要编造追剿大小和卓的谎言,那么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重要的是,编造这样一个巨大无比的网状谎言,毫无意义。大小和卓如果只是带走了几百人,而不是数万人,难道乾隆就会怪罪前方将领?富德、明瑞等一路追赶,没追上敌军,固然有点窝囊,但为了不窝囊,就要编造一个会掉脑袋的谎言?估计但凡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这么选择。


清代军机处 



持第一种说法的人,仅仅就是因为问过一两个当地人,而因为对方不知道这件事儿,就否定这场战役,就不仅仅是轻率,而是可笑了。

持第二种说法的人,也不见于清军的汇报。如果真有大批量投湖自尽的情况,一来清军不可能俘虏一万二千余人,二来肯定会在战报里书写上一笔——因为这正好证明大小和卓是走投无路,自取灭亡啊,也证明了前方将士追剿敌人追得急,没有偷懒,尽心尽力啊。

而且我们从后面来看,逃入了巴达克山的大小和卓,一样有妇孺在身边,如果按照妇孺都投湖的说法,那么这些妇孺是怎么来的?

 

伊西洱库尔淖尔的这块记功碑,竖立在伊西洱库尔淖尔的东侧,在1892年前后被俄国人毁坏成数块。

1894年清政府与日本爆发甲午海战,甲午海战之后,清廷是内外交困,根本无暇西顾。而此时,英俄两国,则背着清政府,私分了帕米尔,伊西洱库尔淖尔,被划归了俄罗斯。到了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政府派遣官员到原地查看,只找见三块残碑,上面剩余了83个字。随后,清政府又按照原样,再次立了一块记功碑。而这块新碑,则在树立几个月后,被俄国人搬走,存放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的博物馆。


19世纪俄国人拍到的碑座照片 ,石碑已经被毁



俄国人之所以要执着的把这块碑拿走,其实还真不是热爱搜集文物,或者为了显摆自己占了别人的地。这其中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只要这块碑在那儿,清政府就要不停地索要这块地儿。

在以往我们的印象中,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这一点倒也的确不假,但是清政府无论怎么孱弱,还是有一个底线的,那就是丢多少地也没关系,但祖宗们留下的记功碑,则是不能丢的。

这也就是伊犁昭苏的格登山记功碑能保留到今天的原因。我们今天如果去昭苏,到了那个格登山记功碑,就会发现,当初清政府与俄国人所划的界,就是紧紧贴着记功碑的,俄国人当年将树立记功碑的山头两侧都划了走,唯独留下了树立记功碑的山头,宛如一个舌头,伸入俄国——现在是哈萨克斯坦——的境内。


今天昭苏的格登山记功碑,山下的村庄即哈萨克斯坦



事实上也是因为格登山记功碑,昭苏才没有被沙俄抢走,否则今天我们就不会再有一个昭苏县,也不可能去穿越夏特古道或者去看昭苏的油菜花了。正因为如此,俄国人才要移走伊西洱库尔淖尔的记功碑。

 

继续说清军追击大小和卓。

富德、阿里衮等率领着六百兵马,进入巴达克山地区,一面一路追讨大小和卓,一面晓谕当地部落,协助清军擒拿大小和卓。同时富德还专门派遣侍卫萨穆坦等人,晓谕巴达克山的领导人素勒坦沙,令其擒获大小和卓兄弟,缚献清军。

素勒坦沙,实际上是苏丹的不同译音,从清军的文献来看,显然是将苏丹这个称号当做了人名。

 

富德当下将所率清军分为了两支,一支由明瑞、哈达哈、端济布、爱隆阿等将领,率领两百人向北追击,一支由伊柱、鄂博什、温布、齐凌扎卜等将领、侍卫率领,进行策应。到了七月十二日黄昏时分,伊柱这支部队,忽然遭遇了六百名左右的敌军,双方立即开打,然而这些敌军显然经过连日的逃命,斗志不高,因而清军很快便将敌军堵截在了一座山上。

伊柱仔细观察了一下这支敌军,却发现不像是大小和卓的队伍,于是伊柱将抓获的俘虏进行审讯,这才知道,这些人,便是一直依附于大小和卓的准噶尔残部,清军进军叶尔羌、喀什噶尔的时候,这些人率队出逃,没想到也跑到了帕米尔高原,让清军给撞上了。

问明了情况,伊柱一方面派人向富德、明瑞等汇报,一方面安排手下的厄鲁特士兵向山上喊话:只要你们能够转投清军,擒获霍集占,那么将功赎罪,既往不咎。

伊柱这边喊了半天,对方是毫无回应,这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富德、明瑞率领着部队也都赶了过来,见山头上的敌军结营固守,富德下令端济布率领一支部队,从旁边翻过山岭,到山后堵截,其余的向上仰攻。

这支准噶尔残部,是从北疆逃到了哈萨克,又从哈萨克逃到了南疆,好不容易在大小和卓的手下安顿了一段时间,则又不得不逃到帕米尔,可以说是一路逃窜。现在被清军围住,无论是补给还是士气,都早已不足,因此清军这边没费什么劲,便在杀死对方二百多人之后,将敌军击垮,剩余的四百来人,在一名宰桑的带领下,向清军投降。

 

对于这批逃窜准噶尔人,乾隆是一直耿耿于怀,下令要进行彻底追剿,对首要人员严惩不贷。不过现在,清军首要的任务是要去抓大小和卓,因而富德的考虑是,先对这些人进行招抚,至于事后怎么安置,首要人员怎么处置,杀还是不杀,等抓住了大小和卓再说。

因此富德一面给乾隆上奏折汇报,一面将这些降兵略作安排之后,继续去追大小和卓。

富德进入巴达克山之前,因为已经派人对当地进行了晓谕,要求当地的统治者对大小和卓进行抓捕。因此一进入巴达克山,首先便遇到了一个名叫沙莽苏尔的伯克,前来归顺。沙莽苏尔向富德告称,大小和卓带领着三四百人,才从他的领地过去不久,而且还对自己管辖的衮都村进行了抢劫,自己则带着四五十人进行了追击,按照沙莽苏尔的说法,霍集占等人是“且战且走”,一边跑一边向沙莽苏尔喊话,说自己是回部之汗,前去麦加朝圣,为什么要追击他等等。

这个沙莽苏尔同时还向富德说,在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自己的父亲就受准噶尔人的管辖,现在听说叶尔羌等城换了主人,因此决定归附清廷。

同时与沙莽苏尔一同归附的,还有锡克南等地的一些伯克,基本也与沙莽苏尔说的差不多,都是对大小和卓进行了拦截等等。


清代绘制的“巴达克山回民”(当地穆斯林)



锡克南的伯克还告诉富德,巴达克山的汗王素勒坦沙,在一个名叫阿尔浑楚哈岭的地方,遇到了霍集占,于是按照清廷的要求抓捕大小和卓,双方经过交战,霍集败退到山岭下,暂时在一条名叫齐纳尔的小河边扎营,这个地方是一个路口,可以通往撒马尔罕、布哈拉、浩罕等地。之后双方“又交战二次,彼此俱有损伤。”

听了这些伯克们的话,富德是将信将疑,所谓“察看来人等情形,虽属恭顺,言词尚觉游移”,就是看这些人态度貌似非常恭顺,但是说话却有点支支吾吾。而且这些人口口声声说,大小和卓表示是要去麦加,又跑到了一个随时可以跑路的三岔路口,很可能是以此为借口,将大小和卓藏匿了起来,然后说大小和卓只是路过,不在巴达克山。


今天的巴达克山(阿富汗巴达赫尚省)一瞥



因此富德对众人说:你们说抓捕大小和卓,但是现在素勒坦沙却将他们赶到了一个随时可以逃走的三岔路口,明明是打算将他们放跑。现在废话也不说了,我的先头部队先跟着你们一起走,到你们说的地方,然后我的大兵也分路进发,如果真像你们说的,那么擒获大小和卓之后,自然有赏。

 

那么大小和卓到底和巴达克山的素勒坦沙交战了没有?情况又是如何呢?

 

大小和卓是于七月二十六日,跑到了巴达克山的都城,牌租阿巴特,驻扎在了城外阿尔浑楚哈岭的一个山岗之上。牌租阿巴特,是今天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的首府:法扎巴德。而也是在这一天,富德派出的使节,侍卫萨穆坦等人,也到达了牌租阿巴特。


巴达克山疆界




法扎巴德(牌租阿巴特)今天的位置



如果大家记性好的话,应该会对这个牌租阿巴特的地名有点眼熟。在兆惠进军喀什噶尔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也叫这个名字,即今天喀什地区的伽师县,而且当时那里的伯克还与波罗尼都发生了对峙。

牌租阿巴特,也被译写为“牌素巴特”、“排孜阿瓦提”等,“牌租”,意为“上天的赐予”,“阿巴特”,意为“欢喜、庆幸”,合起来的意思是“天赐昌盛”或者“天赐欢庆”之意。今天的维吾尔语中,还是将伽师称之为“排孜阿瓦提”,而“伽师”这个地名,则来自唐代的迦师城,至于这个地名的含义,则难以考证,一般认为与“喀什”是一个词的不同译写。不过,就算“喀什”这个地名来自哪种语言,到底是什么含义,争议也非常的大。

而巴达克山的都城牌租阿巴特,与当年的伽师重名。不过有意思的是,今天法扎巴德这个译名,还是和别人重名,印度北部也有一个地方,被汉语译为法扎巴德。看来这个名字从新疆到南亚很流行。


今天的法扎巴德(牌租阿巴特)

 

萨穆坦等人到了牌租阿巴特之后,面见素勒坦沙,要求素勒坦沙按照清廷的要求,擒献大小和卓。萨穆坦告知素勒坦沙:“逆贼霍集占受大皇帝深恩,得回故土,乃反覆叛逆,戕害大臣,今岁大兵进剿,伊等望风逃窜,我兵若深入尔地,久已擒获,因不忍以逆贼之故,惊扰无罪部落,是以遣使晓示,尔当速为擒献”。

就是说霍集占对大清恩将仇报,现在我天朝的进剿下逃窜到了你们这儿。我们如果大军要抓获他们,本来是易如反掌的,但是考虑到你们是无辜的,如果天朝的大军进入,势必对你们有所惊扰,所以令你们把他们抓了献给天朝。


清代绘制的“巴达克山回目”(当地头领)图

 

素勒坦沙听了萨穆坦的话后,表示并不知道“霍集占等罪恶如此”,有点装糊涂的意思。然后表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让大小和卓那边也派人来,大家一起面对面会谈一下,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捋一捋是非曲直。

素勒坦沙因此便派人通知霍集占派代表进城。而霍集占所派来的代表,为首的,便是那个当初围攻和阗的鄂斯璊。《平定准噶尔方略》上记载,双方见面之后,“萨穆坦以言折辩”,而鄂斯璊等人则“不能回答”,意思是萨穆坦将鄂斯璊一方驳斥的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但今天我们如果用经验稍稍判断一下,所谓鄂斯璊“不能回答”情况很可能不会出现。通常来说,敌对双方论辩总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折服对方,只不过这种论辩,最重要的不是要让对方折服,而是要让第三方认可。所以素勒坦沙听了双方的论辩之后,总体情况肯定是清楚了。

不过对于素勒坦沙来说,其实谁是谁非,根本就不重要。我们常说小孩子才分对错,而成年人只看利益,对一个政权的领导,尤其是一个弱小政权的领导来说,更是要将权衡利益放在第一位。现在是满清这个强邻大兵压境,虽然素勒坦沙心有不甘,但素勒坦沙就是用脚后跟想,也知道该怎么办。



这样磨蹭到二十八日,素勒坦沙在萨穆坦的一再催促下,决定邀请大小和卓进入城中。素勒坦沙的考虑,应该是首先将大小和卓控制住再说。

接到了素勒坦沙邀请入城的消息后,波罗泥都便进入了牌租阿巴特城,但是霍集占却拒绝入城,而且从清代的史料上看,进城的,好像只是波罗尼都一人,其余随同大小和卓逃来的回众,则都跟随着霍集占没有进城。

至于为什么波罗尼都一个人,或者是带了几个亲随进城,而霍集占和其他人都没进城,史料并无明确记载。之所以如此,很有可能是到了这个时候,波罗尼与霍集占产生了分歧,因此离开了霍集占而进了城。因为从后面的一些记载来看,波罗尼都逃到巴达克山之后,对自己的弟弟霍集占不听劝阻,与清廷为敌,颇多怨恨,十分不满。

而没有进城的霍集占,则向素勒坦沙提出,让我进城可以,但是要将清廷的来使交出来,这样的话,别说进城了,我们将请愿当你的奴仆。

素勒坦沙又不傻,将清军来使交给你?那不就等于我站队到你那头,公开与清廷为敌吗?

因此素勒坦沙拒绝把萨穆坦等人交出来。这样,霍集占便与素勒坦沙彻底翻了脸。而霍集占这时候也驻扎在城外的山岗上好多天了,自然是补给什么的都已经接不上了,因此霍集占是破釜沉舟,带着手下对周边的村庄进行抢掠。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素勒坦沙也没别的选择了,当即一面下令,将进城的波罗尼都抓起来关押,一面带着数千人马,攻打霍集占占据的山岗。霍集占的手下这时候到顶了也就四百来人,而且还有妇女在内,一路被清军追杀至此,战斗力可想而知,因而素勒坦沙没费什么劲,就在阿尔浑楚哈岭的齐那尔河畔,将霍集占击溃抓获。

不过霍集占这边,虽然各方面都出于劣势,但依然是拼死抵抗,因而死伤惨重,包括那个鄂斯璊,也负伤被擒,其他的头目,则不是被杀就是受伤,而霍集占本人则胸、背、胯骨,三处受伤。

 

抓住了大小和卓之后,按理说就该交给萨穆坦了啊。但是素勒坦沙心里还是没底,拿不准到底是该交不该交。因此素勒坦沙召集手下的众头目以及阿訇、毛拉开了个会,专门讨论移交大小和卓的问题。

按照素勒坦沙的意思,自然是将大小和卓交出去为好,免得引火上身。但是巴达克山的这些阿訇、毛拉则坚决反对,认为按照伊斯兰的教义,怎么能把和卓送给异教徒呢?

这下素勒坦沙也动摇了起来,告知萨穆坦,说我们不是不想把大小和卓交给你们,但是按照我们的教义,是不能把和卓交给外人的。现在我这里的毛拉、阿訇全都竭力反对交出大小和卓,而且这件事儿,如果让周边其他的伊斯兰教国家、部落知道了,势必对我巴达克山不利,虽然有天朝上邦给我们撑腰,但是我们相隔的路途遥远,万一他们起兵征讨我们,天朝也救援不及啊。再说霍集占已经身负重伤,基本也就是死人一个了,要他也没什么用啊。还望能转告天朝的将军,我们实在也是有苦衷。

 

萨穆坦见素勒坦沙这样说,看来是不会将大小和卓交出来了,只得起身返程,汇报情况,谁知道离开牌租阿巴特城两天之后,正在途中的时候,忽然有素勒坦沙派来的使者追了上来,告知萨穆坦说,小和卓霍集占已经伤重不治,死了。

 

而这时候,富德因为派出去萨穆坦等人,迟迟不见回音,因此一面上奏乾隆,一面派遣霍集斯及一个侍卫额尔登额,领兵一百,再次前往巴达克山进行交涉。

乾隆接到了富德的奏折之后,非常不满,一方面下旨,对有功人员进行加封,一方面则催促富德,早日擒获大小和卓。

除了对满、蒙、索伦、以及绿旗兵的有功官兵加封赏赐之外,乾隆首先加封霍集为斯贝勒。而对于霍集斯的哥哥阿卜都瓜卜一家,现在情况也已经明了。是“兄弟诸子多为霍集占戕害”,都被霍集占所杀,因此乾隆在圣旨里表示,“深可悯恻”,加封之外,还告知富德等人,要对霍集斯多加抚慰。

对于鄂对等人,乾隆对在帕米尔追剿过程中的表现深表认可,加封鄂对为贝子,加封阿什默特、噶岱默特为公。

对于一直在乌什尽心尽力管理后方的玉素富,乾隆则将其原先享受贝勒待遇的贝子级别,提拔为贝勒。

 

对抓捕大小和卓被抓的进展,乾隆专门下旨,斥责富德“擒贼不力”,说你屡次派遣使节前往巴达克山交涉,一直都没什么进展,现在又派霍集斯和侍卫额尔登额,领着一百名士兵去索取霍集占,你们这些将军、参赞大臣什么的怎么没一个人去?如果说你富德是主将不能轻动,那么明瑞也应该去啊。难道巴达克山能因为霍集斯的面子,就给我们大小和卓?退一万步说,就算巴达克山将大小和卓真的交给了霍集斯,那么功劳是不是就都是霍集斯的了?那你们这些“将军、大臣等复置身何地乎”?你们颜面何在?

最后,乾隆训诫富德:你们这样做,是不是有畏难之心?是不是有退兵之意?富德是不是不想早点见到自己的母亲了?看来富德是“不能承受恩泽”。


 

此时,萨穆坦等人也已经返回军营,向富德汇报了整个的情况。而素勒坦沙也派遣了一个使节,叫鄂穆尔,于八月二十五日,来到清军大营。富德先看了素勒坦沙送来的文书,内容也与萨穆坦说的一样,无非是按照伊斯兰教义,不能把圣人的后裔送给外人之类。富德随即召见这个鄂穆尔,根本不提什么违反不违反教义的事儿,完全不搭理这个茬儿。没别的,就是给我们交人,就算死了,尸体也要给我交出来,总之,你们如果“不擒献逆贼,我等即行进兵”。

这个鄂穆尔也做不了主啊,当下恳请富德再给点时间,待自己回去后,告知素勒坦沙后,再行定夺。

鄂穆尔从富德的军营出来,越琢磨越不对劲:清军这边只管逼着要人,而牌租阿巴特那边大小毛拉、阿訇又坚决反对,这样僵持下去,那就必然是清军大兵进入,玉石俱焚,自己就这样回去,不是个事儿,还是得想个办法解决才好。

鄂穆尔琢磨了半天,琢磨到了晚上,终于有了个主意,于是再次来找富德,说我这样回去,传回将军您的话,估计那边还是阻力很大,难以把霍集占兄弟送过来。将军您是不知道,当时我们素勒坦沙擒获霍集占等人时,巴达克山的毛拉、阿訇等等那是哭成一片啊。所以这还真不是素勒坦沙不交人。而且那些毛拉、阿訇声称,如果素勒坦沙将大小和卓交出,那么他们就要焚烧房屋,集体前往麦加,“以尔罪传知各部”,就是要把素勒坦沙的“罪行”传告各地。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我就这样回去,素勒坦沙那边,还是没办法能交出大小和卓。如果将军您真想早日得到大小和卓,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军大人再差人前往,素勒坦沙自不敢违”。换句话说,就是你清军这边要施以一定的压力才行,光靠我说,没用。

 

富德听了鄂穆尔这一番话,想想也有道理。

其实这时候,富德也看出来了个八九分,这个巴达克山,倒也不是什么难啃的骨头,只不过对素勒坦沙而言,现在就这样把大小和卓送过来,面子上有点过不去,心有不甘,再加上底下的宗教人士反对,也的确是有一些阻力,所以是首鼠两端,摇摆不定。

至于说什么霍集占已死,也不可信,大概素勒坦沙认为,只要霍集占死了,清军就不会在问他们要人。因此要想让素勒坦沙交人,很简单:“大兵若前进相逼,则其献尤速”。到时候你利利索索的就会交出来了。没有武力后盾,一切都是白扯。

因此富德一方面再次给素勒坦沙写了一份正式文书,勒令马素勒坦沙在二十五天内,交出大小和卓,“如过期不至,即行进兵”。这也就是最后通牒了。

另一方面,于八月二十六日一大早,富德令萨穆坦等人,跟随鄂穆尔,再次前往牌租阿巴特城,另外令侍卫额尔登额、伍岱等人,领兵三十名,跟随萨穆坦。

同时令伊柱、巴图济尔噶尔、霍集斯领兵前往瓦罕附近,兵进巴达克山,对素勒坦沙施加压力,富德自己则带着大部队,随后跟进,做好万一不行开打的架势。总之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拳头说话。

 

瓦罕,就是今天的瓦罕走廊,刚好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细长条,是从新疆通往今天阿富汗最为便捷的道路,也是今天中国与阿富汗唯一接壤的领土。这个地方也是咱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划界的时候,正式划归于阿富汗的。


瓦罕走廊的位置





瓦罕走廊

 

那么这些情况上报乾隆后,乾隆是什么意思呢?

乾隆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无论如何,得把大小和卓给抓回来。如果说巴达克山抓获大小和卓这事儿属实,那么大小和卓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果是巴达克山所说的情况不实,蒙骗清廷,那就算今年进不了兵,也要来年进兵,到时候“选兵数千名,直入其境,捜捕二贼,即将拔达克山部落一并办理,亦无不可”,就是连你巴达克山一起收拾了也没什么不行的。

 

这时候,兆惠坐镇南疆,已经先后派人,招抚了霍罕、玛尔噶朗、安集延、那木干等城以及布鲁特个部落,这些城邦、部落则纷纷表示归顺大清,为中国附庸,而富德也派人招抚了巴达克山南边的博洛尔部。

霍罕(浩罕)、玛尔噶朗、安集延前面都讲过,均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而博洛尔部,位置则在今天克什米尔的北部,属于巴基斯坦控制区。

 

到了九月九日,清军派出的使节再次来到了牌租阿巴特城。谁知道清军见到了素勒坦沙,刚一张口索要大小和卓,素勒坦沙却告知,大小和卓兄弟,已经于几天前,被他杀死了。

那么,素勒坦沙为什么忽然会杀死大小和卓呢?

 

敬请留意《大小和卓之乱(三十三)结局篇:大小和卓之死》

喜欢Michaelliu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