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清军入疆(十)烽烟再起(西域系列之三十三)
送交者: Michaelliu888[♂☆★★铁面钟馗★★☆♂] 于 2019-12-27 16:00 已读 457 次 4 赞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原创  半路一把刀 6park.com

睦尔撒纳出现叛逆的倾向,但是大概乾隆觉得,这不是太大的事儿,还在可控范围,没有充分认识到严重性,因为在乾隆逐渐对阿睦尔撒纳失去信任的同时,撤军也在同步进行,乾隆并没有因为阿睦尔撒纳出现叛逆苗头而停止撤军,留给班第等人的,还是500人。事实上就连班第和那500人,乾隆也不是打算一直留在伊犁的。

乾隆在乾隆二十年六月初八的时候,专门下了个文件,说:“准噶尔全部已定,班第仍留彼处办事,一二年后,将伊等撤回后,每年自京遣派大臣一员,前往巡查该处情形。”

这就是明确的说,班第等人也就是留在伊犁一两年,做做善后工作,完了就回来,以后呢,每年从北京派一个大臣过去,巡查巡查就可以了。

而且派什么人过去呢?还是派准噶尔人。

乾隆说:“但如此更换。需用多人。著班第等、于准噶尔旧大宰桑之子孙、或已革宰桑内,择其诚实者,拣选八九人,带领家属,移居察哈尔地方,令其巡查,并资差遣。”

这是说让班第在准噶尔以前的官员(宰桑)的后代中挑选,挑选八九个诚实可靠的老实孩子,举家搬到察哈尔,以后每年朝廷出路费,让这些人去新疆巡查。

 



但是这一切,都因阿睦尔撒纳而改变了。

其实阿睦尔撒纳也早已察觉,乾隆对自己已经失去信任。他的对策一是拖,就是赖着不进京,拖到了乾隆二十年的六月中旬,额驸色布腾就先回了北京。走之前,阿睦尔撒纳与色布腾秘密约定,色布腾回京后,在乾隆面前“以总统旧部之意乞其代奏”。也就是让色布腾转达阿睦尔撒纳要当新疆卫拉特总汗的请求,二人以七月底为期,也就是最晚等色布腾的消息等到七月底。

他的对策之二就是抓紧准备,和自己的亲信谋划下一步行动,首先是宣称要防备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使用小红印记,调兵9000,做好武力对抗的可能。其次是给西藏的达赖喇嘛送银子熬茶,其实是秘密联络,派人对达赖称,只要自己将来统据准噶尔,“当即善为照看”,也就是说有你的好处,意图取得西藏教廷的支持;再次是派人到喀什噶尔、叶尔羌联络,叫南疆的维吾尔人支持自己;同时阿睦尔撒纳积极吞并达瓦齐手下各个宰桑的部众,甚至要娶小策零顿多布的儿子达什达瓦的女儿,事实上也是为了吞并其部众,增强实力,但是没想到这件事,达什达瓦的遗孀是死活不同意,班第也极力反对,所以没成。 

此时的班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啊,眼看着九月份举行饮至礼的日期将近,所以是不断的催促阿睦尔撒纳上路。

但是阿睦尔撒纳一直在等色布腾的消息啊,可是却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那色布腾在干什么呢?

原来色布腾回到北京才发现,阿睦尔撒纳这事儿,大了,不是他先前想的那样。所以根本不敢在乾隆面前提阿睦尔撒纳的请求。但是呢,这位驸马爷也不给自己的老丈人汇报,隐瞒了阿睦尔撒纳意欲一统新疆卫拉特的的企图。这样搞下来,他也就不好给阿睦尔撒纳消息啊,难道还要派人给阿睦尔撒纳说:我老丈人要砍你?

 

这就拖到了八月,班第这边一直催,阿睦尔撒纳一看再也不好拖下去了,只得上路,同行作伴的,则是一位喀尔喀的亲王,叫额林沁多尔济。阿睦尔撒纳是一路走一路磨蹭,所谓“中途迁延,犹有所望也”。就是还不死心,还在等色布腾的消息。

等磨蹭到了八月中,色布腾那边还是没消息,阿睦尔撒纳判断,绝对是出问题了,自己这次去北京和承德,肯定是凶多吉少,有去无回。

这时候,阿睦尔撒纳和额林沁多尔济,就已经走到了乌伦古河,过了乌伦古河,就进入了外蒙的境内,也就等于进入满清的境内了。所以《啸亭杂录》记载,阿睦尔撒纳“遂阴召其众,张幕请额宴”。就是秘密安排布置好自己的手下,然后请额林沁多尔济赴宴。

额林沁多尔济不知道什么情况啊,就来了,大家这刚喝了几杯酒,阿睦尔撒纳就站起来了,冲着额林沁多尔济说:“阿某非不臣,但中国寡信。今入其境,如驱牛羊入市,大丈夫当自立事业,安肯延颈待戮?”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是说,我阿睦尔撒纳并非有叛逆的不臣之心,但是中国,也就是满清政府不讲信用。我要是今天进入满清境内,就跟牛羊一样任人宰割了。大丈夫应当成就一番事业,怎么能伸着脖子等着人家来砍呢?

说完,阿睦尔撒纳酒连着干了几碗酒,此时早已安排好的伏兵就冒了出来,旗帜招展,杀气腾腾。阿睦尔撒纳这时不紧不慢的解下清政府授予他的副将军大印,扔给了额林沁多尔济,说:你把这玩意儿交还给你们的大皇帝吧。然后在手下将士的簇拥下上马而去。

额林沁多尔济整个就懵了,是瞠目结舌,一点辙也没有,眼睁睁地看着阿睦尔撒纳扬长而去。

 

这是《啸亭杂录》的记载,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细节,而且表述的也比较客观。

清代的官方史料则记载含糊的多,因为清代的官方史料是来自到额林沁多尔济给乾隆的奏折,奏折中,额林沁多尔济没说阿睦尔撒纳请自己赴宴这事儿,而是说阿睦尔撒纳走到了乌伦古河这个地方,将印信给了他,说他要先到自己的领地,也就是塔城去一下,然后再追上来。

显然,和《啸亭杂录》对比起来看,额林沁多尔济应该是没说实话,他阿睦尔撒纳去自己的领地后再追上来,那他给你大印干毛啊?明显是辞职不干了啊。

因此对于额林沁多尔济的这个汇报,乾隆也很不满意,一连在几道圣旨里都说额林沁多尔济所说的含糊不清。说他阿睦尔撒纳要是去自己的领地,那离开伊犁的时候为什么不办?反而是走到阿勒泰了,又要折回去?这么不合逻辑的话,你额林沁多尔济也相信?

《圣武记》在这一点上说的还更详细点,说是阿睦尔撒纳之所以称要先到自己的领地去,是为了置办行装。而且当时阿睦尔撒纳有个手下还悄悄告诉额林沁多尔济,说阿睦尔撒纳才不是什么置办行装,带几件换洗衬衣内裤什么的,而是要谋反。但是额林沁多尔济不相信,“竟纵之去”。


 

按照额林沁多尔济的说法,阿睦尔撒纳离开后是一路抢掠,而自己则是“拣选索伦兵二百名,喀尔喀兵一百名,起程追逐。”

额林沁多尔济追没追不知道,反正阿睦尔撒纳至此终于和满清撕破了脸,公开举起反清旗号,而且首先是直奔伊犁,奔着班第、鄂容安和萨喇尔而去。

而此时,伊犁的宰桑、喇嘛等也群起响应,攻击清军。班第、鄂容安这才500人啊,怎么打?所以是且战且退。到了八月二十九日,就败走到了乌兰库图勒,乌兰库图勒,位于今天尼勒克县的西面,黑山头附近。在这里,班第与鄂容安被阿睦尔撒纳的军队团团包围。

《啸亭杂录》说:“班、鄂二公扼腕无计。”没办法了。

鄂容安说:今天我们死在此地,无济于事,有负皇上的托付啊!

 

鄂容安,全名是西林觉罗·鄂容安,他的父亲,就是满清名臣,雍正第一器重的鄂尔泰。我们看《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没有鄂尔泰这个角色,电视剧里雍正器重的大臣,不算隆科多与年羹尧的话,是张廷玉、田文镜和李卫,事实上在真实历史中,鄂尔泰在雍正一朝所发挥的作用和雍正倚重的程度,都是那些人不可比的。



鄂容安在来新疆之前,做过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山东巡抚,但是在捉获达瓦齐后,却并没有和班第、萨喇尔、阿睦尔撒纳等人一起被封赏。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鄂容安莫名其妙的牵涉到了一桩文字狱。

就在鄂容安随大军进入新疆的时候,一个叫胡中藻的官员写了首诗,其中有一句,就是很著名的:“一把心肠论浊清。”后世人们说起乾隆朝的文字狱时,常会举这首诗的例子。其实这首诗叫我们看,根本没问题啊,人家只不过说自己要努力辨别是非清浊罢了。但是乾隆不这么看,说你特么将我大清的“清”放在“浊”的后面是几个意思?所谓:“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下旨,斩立决,立即就给砍了。



那么胡中藻和鄂容安有毛关系?

因为胡中藻是鄂容安老爸鄂尔泰的门生,所以这就受到了牵连,你的学生大逆不道,当老师的也罪责难逃。

而且乾隆还查出来,胡中藻的诗中,还有和甘肃巡抚鄂昌唱和的诗,鄂昌是谁呢?是鄂尔泰的侄子,鄂容安的堂兄弟,这就更受牵连。

当时鄂尔泰已经死了多年了,乾隆下旨,把鄂尔泰从贤良祠里撤出来。贤良祠是干什么的呢?是雍正八年的时候,专门修建,用以祭祀为朝廷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大臣用的,现在这个贤良祠还在,就在北京地安门西大街。包括康熙朝和噶尔丹作战的费扬古、孙思克,以及后世的刘墉刘罗锅、刺马案中被刺身亡的马新贻(李连杰、刘德华和金城武演的《投名状》看过吧?)、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杀了大太监安德海的丁宝桢等等,都在这个里面。

鄂尔泰被迁出贤良祠,而鄂昌随后则被赐死,鄂容安因此也就没有受封。其实乾隆的这一次文字狱,实际上是为了打击鄂尔泰家族的势力。


 

事实上早在阿睦尔撒纳正式反清前,鄂容安就建议过班第,当机立断,杀了阿睦尔撒纳。《啸亭杂录》记载,当时阿睦尔撒纳还在伊犁的时候,鄂容安曾对班第说:“吾侪大臣,所谓消患于未萌。昔拉忠烈公诛朱尔墨扎。身虽殉死,终膺懋典。吾等可仿而行之,此傅介子请缨日也。”

这段话是说,我们做大臣的,应该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当年忠烈公诛朱尔墨扎,虽然殉国了,但是万古流芳,我们正好可以效仿,现在就是傅介子请缨的时候了。

这段话里,鄂容安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近典,而且还和班第有点关系,说的是乾隆十五年,当时西藏叛乱的一件事儿。乾隆十五年的时候西藏已被满清列入版图,西藏的一位贵族,曾经当过拉藏汗秘书的颇罗鼐,被封为郡王,颇罗鼐有两个儿子,他非常偏爱自己的小儿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也就是《啸亭杂录》里说的朱尔墨扎,等颇罗鼐死后,就立遗嘱,让这个小儿子继位,这个小儿子呢,据说是性格乖戾,反复无常,和达喇也搞不到一块儿,而且秘密联络准噶尔部,打算叛清,这时候乾隆就派大臣拉布敦、傅清二人去西藏调查情况、制止叛乱。拉布敦这个人是员武将,据说是膂力过人,能左右开弓,参加过额尔德尼昭击溃小策零顿多布那一战。而傅清呢,则是孝贤皇后和傅恒的哥哥。

 

这二位到了西藏一看,这个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也就是朱尔墨扎,反叛迹象已经非常明显,而且拉布敦和傅清一进入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便部署部队,阻断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此时乾隆又派遣班第,前往西藏,打算告诉拉布敦与傅清,不要冒险行动,先稳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但是路被阻断了啊,班第进不去西藏,消息也传递不进去。拉布敦和傅清就被困在了西藏,情况和班第与鄂容安在伊犁很相似,甚至更糟。

拉布敦和傅清一商量,看情况,咱俩横竖都是很难活着出去了,与其坐着等人家来杀自己,还不如先下手为强,这样就算死了,也为西藏消除了隐患。于是二人就假传圣旨,召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说皇上来了圣旨,有话要给你说。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就带着手下来到了驻藏大臣的衙署.


拉布敦和傅清则请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上楼听旨,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一上楼,拉布敦和傅清就安排人撤走了梯子,拉布敦假装宣旨,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得跪下听旨啊,这刚跪下,傅清就绕到他身后,手起刀落,把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脑袋给砍了。

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手下一看老大被干了,就围攻这座楼,冲着楼上放枪、开炮,并放火烧楼。傅清是身中三枪,一看,自己这算是也活不了了,于是拔刀自刎而死。拉布敦呢,则更能打一点,是“挟刃跃下楼,击杀数十人”,最后也是身负重伤,剖腹自杀,当时清军大小官员们也尽都战死或自尽。

 

那么这件事后,清政府于第二年进军西藏,平定了这场变乱,从此废了西藏王爵,不再设什么王了,而是建立了噶伦制度,置四噶伦,三俗一僧,一共四个三品官员,在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领导下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比如咱们天朝的藏族高官、国家领导人,当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活了100岁的阿沛·阿旺晋美,曾经就当过噶伦。


 

鄂容安那段话里用的另一个典故,则是汉朝的典故,说的是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事儿。

我们知道自从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后,就开始逐渐控制西域,派遣大将霍去病击败了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其后不断征战,终于设立西域都护府等等。然而到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时期,匈奴又卷土重来,在西域不断扩张势力,当时西域的龟兹啊、楼兰啊这些小国,夹在汉、匈两个强邻中间,谁也不敢得罪,但是相比之下,毕竟西汉朝廷离着西域要远,所以就常出现汉朝的使节和过往商人在西域被劫杀的情况。而楼兰这一块,情况尤为严重,因为楼兰这个地方是咽喉之地。

楼兰的位置,刚好是当时内地通往新疆的必由之路上,范围大体上是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这一带,与内地接壤。

 

到了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匈奴急忙将侍子,也就是楼兰送到匈奴当人质的王子,叫安归的,送回楼兰继承王位。安归由于长期在匈奴生活,三观上多年受匈奴教育,自然亲近匈奴,加之自己继位也是匈奴助成的,因此毫无意外是向匈奴一边倒,转而与汉朝为敌。授意攻杀汉朝派往西域的多批使者,同时也杀大宛、安息等国派往汉朝的使者,反正不让你们接上线,楼兰这一卡住,等于汉朝与西域整个的联系就断绝了。

这时候,傅介子就登场了,他给汉昭帝上了个折子,说不是咱们派往大宛的使者都被人给砍了吗?没人敢去的话,我去,我倒要看看那边能不能砍了我?

大宛的宛,不念wǎn,而是念yuān(渊),地理位置是今天的费尔干纳盆地,也就是喀什的西边,现在分属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

朝廷一看,好啊,那就派你去,而且你去大宛的时候,路过楼兰和龟兹时,也一定要严厉质问这两国国王为什么要背叛汉朝、杀害汉朝官员和使者?!

 

傅介子这就带着部下来了,先经过楼兰,所以就先去拜见楼兰王。而楼兰王呢,亲匈奴啊,所以对傅介子是爱理不理,态度冷漠。傅介子心里面这个不痛快啊,就琢磨怎么办?然后他对楼兰国的翻译说:我们这些汉朝的使者啊,这次是带着黄金、锦绣什么的,准备赐予各个国家,你们的国王既然不愿意接受,那我们就去其他国了。

而傅介子的手下这时候也趁机给翻译展示了准备好的大量金币,这金光闪闪的,翻译一看,我擦,这得赶紧给国王汇报啊。

楼兰王呢,一听翻译汇报,汉朝使者带着这么多财物,这个好啊,财物谁不想要啊?赶紧,通知他们,我设宴接见。

于是就摆上酒宴,宴请傅介子一行。宴会上大家喝的很开心,傅介子看看楼兰王也喝的差不多了,便对楼兰王说:我们的天子让我私下向大王报告一些重要情况。咱们找个地方我细细说。

楼兰王这就起身跟着傅介子一起进入帐中,傅介子带着两名手下,一进帐内,两名手下拔出刀来对着楼兰王后心就捅。史书记载,刀子是傅介子的两个手下,从楼兰王背后捅的,一家伙就给捅了个透心凉,两把刀子是从楼兰王的前胸捅出来相交。楼兰王这还能活吗?立刻就死透了。

这一下楼兰这边的大小官员是一片大乱,傅介子高声说:你们的国王有负汉朝,是带罪之人,我们的天子派我们诛杀他,现在应当立你们派往汉朝的侍子、安归之弟尉屠耆为王。我们汉朝的大军马上就到了,你们谁也不许轻举妄动,否则,我大汉灭你们楼兰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楼兰的大小官员顿时也给吓住了,眼睁睁看着傅介子砍下了楼兰王的脑袋,走了。

随后,傅介子立即将楼兰派往汉朝的侍子、安归之弟尉屠耆立为王,安抚楼兰居民,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

不过要搞清楚,这个鄯善不是今天新疆的鄯善。


 

傅介子捅了楼兰王安归,立新的楼兰王尉屠耆,使得楼兰终于倒向了汉朝,同时汉朝应尉屠耆的请求,派兵屯田伊循城,位置是今天若羌县附近,后来伊循城便成为了汉朝控制西域的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而鄂容安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要学习拉布敦、傅清,和汉代的傅介子。

但是班第听了鄂容安的话后,却没有这个胆子,不敢冒险下手,对鄂容安说:“阿逆叛迹未见,安可妄诛藩臣,以撄上之怒哉?”

就是说:人家阿睦尔撒纳还没有叛乱呢,我们这就就擅自诛杀藩臣,皇上生气了咋办?

其实班第这就是有点怂了,找借口推辞,不敢干。

现在好了,你不敢干,人家敢干,被围在尼勒克了,你就是想当拉布敦、傅清也没机会了。班第和鄂容安这回是山穷水尽,决定自杀殉国。

《啸亭杂录》记载:“班公持剑太息久之,刎颈而死。鄂故书生,腕弱不能下,命其仆剚腹而死。”

剚,音zì,意思是用刀刺。这段记载就是说,班第拿着剑,叹息了好长时间,然后才抹了脖子。而鄂容安呢,是读书人出身,自我了断下不去手,最后让他的家仆用刀将自己刺死。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班第到底还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班第、鄂容安的死讯传到北京,乾隆是既对二人惋惜,又对二人窝火。

阿睦尔撒纳有种种叛乱迹象的时候,为什么不当机立断下手?他离开伊犁的时候,也可以下手啊?就这么老实巴交的等着阿睦尔撒纳来北京和承德?我圣旨里明明白白的说了,只要有机会,就可以对阿睦尔撒纳下手啊。等你们被阿睦尔撒纳所围,自杀,这不是白死了吗?事实上,乾隆在得知班第、鄂容安被阿睦尔撒纳围困后,立即试图派人从巴里坤联系班第等人,明确告诉他们不要自杀,因为毫无意义。

所以在班第、鄂容安死后,乾隆专门降诏说:“班第、鄂容安见危授命,固为可悯;然於事无补,非傅清、拉布敦为国除凶者比。”

就是说你们虽然让人同情、敬重,但是自杀于事无补,和傅清、拉布敦临死还能为大清除掉叛乱首领的行为是不能比的。

但是话虽这么说,乾隆还是按照给傅清、拉布敦立祠的标准,也给班第、鄂容安立了个“双忠祠”。


 

按照规矩,班第、鄂容安二人壮烈殉国,都要确定谥号,古时候,这个谥号用什么字,是很讲究的,理论上,谥号要能准确的反映此人的一生。皇帝、后妃、亲王、重臣等等死了的都要由朝廷正式确定谥号,要求是结合此人生前的品行、功绩、作为来确定。

而谥号也有美谥、恶谥,也就是褒义的、贬义的和中性谥号三种。

比如一个皇帝,是以指挥打仗,开疆拓土著称的,那么就会谥为“武”,比如讨伐纣王的周武王、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智商余额不足的,通常会被谥为“幽”,比如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胡作非为,不遵守传统礼法,则会被谥为“炀”,如我们都知道的隋炀帝;如果心地仁慈的,体恤民间疾苦,干了些民生工程的,就会被谥为“仁”或者“德”;昏庸无道,性格暴戾,经常喜欢杀人的,则大都会被谥为“厉”;而喜好鬼神,一天到晚搞迷信活动的,则谥号为“灵”,没当几天皇帝就挂了的,则会谥为“哀”等等,这都是对皇帝的谥号。

 

对大臣的谥号,在清代,一般都是两个字,而最高的肯定,就是看谥号中带不带“文”字。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做到了“文”的要求,才能达到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

那么“文”的含义是什么呢?

是经纬天地,成大道的;博闻强记、勤学好问的;道德高尚、慈惠爱民的等等,这些条够一条,就可以谥为文。比如鄂容安的老爸鄂尔泰,就被谥为“文端”;刘罗锅刘墉,谥号是“文清”;傅恒,谥号是“文忠”;曾经发配新疆的纪昀纪晓岚,谥号是“文达”;我们熟知的曾国藩,谥号是“文正”;左宗棠,谥号是“文襄”;李鸿章、林则徐的谥号则和傅恒一样,都是“文忠”;最后一任伊犁将军,珍妃的哥哥,被革命军枪杀于惠远城的志锐,谥号是“文贞”等等。

所以我们看史书,常见到说曾文正公、左文襄公、纪文达公等等,不是他们的名字叫曾文正、左文襄或者纪文达,而是他们的谥号。

而且满清一朝,越往后,谥“文”就越难,而如果是谥为“文正”,也就是曾国藩的那个谥号,则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大臣以身殉国的这种,一般谥号中都会有“壮”、“烈”或者“刚”字等。比如傅清的谥号就是“襄烈”、拉布敦的谥号是“壮果”。所以,乾隆给班第圈定的谥号是“义烈”,但在给鄂容安谥号的时候,却出了点小问题。因为按照当时的传统,鄂容安是翰林起家的,文人出身。通常只要是翰林出身,在拟定谥号的时候,都会拟进去一个“文”字,所以乾隆的内阁就给鄂容安拟了两个谥号“文刚”、“文烈”,报给乾隆选定。

乾隆拿到这两个谥号,看了看,提起笔来把两个谥号的“文”字都给涂抹掉了,然后合并。不谥“文”字,而是谥为“刚烈”。而且乾隆还说了一句话,是:“用违其才,实予之失。”

什么意思呢?

是说用鄂容安去新疆,是没用对他,过错在我。


 

那么,乾隆的心中到底是怎么评价班第、鄂容安的?对于自己的女婿色布腾隐瞒不报,和放走阿睦尔撒纳的额林沁多尔济,乾隆又会怎样处理?下一步,乾隆又将对阿睦尔撒纳采取什么行动?细心的人可能也已经注意到了,留在伊犁的清军将领不是三个人吗?还有一个萨喇尔呢?他哪儿去了?而且永常不是还带着几千的军队,驻扎在乌鲁木齐吗?他又在干什么呢?

 

敬请留意《清军入疆(十一)乾隆的震怒》

喜欢Michaelliu88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Michaelliu88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