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苏联专家痛骂体制,国家解体后,他们才知自己究竟有多愚蠢
送交者: 彩笔绮红颜[♂☆★★声望品衔12★★☆♂] 于 2019-09-25 10:57 已读 2004 次 3 赞  

彩笔绮红颜的个人频道




常言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于相当一部分国家而言,若把权力视为真理,这个规则便同样适用。就拿苏联来说,1990年,有西方媒体针对苏联社会各个阶层做了一期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经统计,有80%以上的苏联民众仍然希望坚持列宁、斯大林们制定的社会主义路线,他们认为贫穷与困难只是一时的,相信国家总会重新走向繁荣。然而,绝大多数民众的呼声又能改变什么?与之相对的是,竟有76.7%的精英阶层希望立刻转为资本主义。


毫无疑问,政客们对这样一个国家带有目的摧残是致命的,但咱们今天暂不声讨他们,不妨将目光转到另一个群体身上,他们便是知识分子。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似乎任何事物都逃不出这个规律。截至1927年,也就是踌躇满志的斯大林准备对国家进行彻底改造那会儿,根据苏联官方统计,老百姓的识字率居然还不到50%,稍微复杂点的词不认识几个,受教育率更是低得可怜。全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只有约16.7万,亿万人口的大国,还没人家一座城市的大学生多,这样一个国家有啥前途?落后就要挨打,苏联高层痛定思痛,决心改变这一局面。

很快,苏联高层便开始重点建设“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何为知识分子呢?简单地讲,知识分子就是受教育层次较高的脑力劳动者。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知识分子只占社会生产全部工作人员的5%左右,每100个18岁的青年中,只有1人中学毕业;即便是放眼核心权力圈中,诸如布哈林这种接受过正儿八经高等教育的专家也是少之又少,许多人甚至连个中学文凭都没有,完全是靠后来恶补的。虽说苏维埃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但你也不能让整个国家都是干体力活的吧?在社会财富相对贫瘠的时代,想要快速达到目的有一条捷径,那便是开出更优厚的条件。


6park.com

实际上,当时苏联国内对知识分子存在一种近乎本能的偏见,列宁曾在1918年12月25日对知识分子做过定性,称他们是“资本主义留给我们的巨大遗产”,1939年,斯大林又特别对知识分子做了分层,反复提及“旧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由此可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苏联人潜意识里把脑力劳动者视为阶级敌人,他们是“布尔乔亚”,专为富人阶级服务;甚至有人扬言旧知识分子在苏联密谋“暗坏活动”,利用学识爬到高位,却在要害位置上试图摧毁苏维埃。

为了消除隔阂,1928年前后,苏联高层特意发表声明,声称旧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已经出现分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早已转到苏维埃政权方面来了”(列宁语),他们是“劳动知识分子”,是自家人。1936年,斯大林也在他所做的宪法草案中指出:当下苏联知识分子中超过80%的人已经是工人、农民或是其他类似出身,知识分子群体已经同过去发生了根本改变,他们转而为人民服务。后来的赫鲁晓夫在这个问题上则更是乐观,他声称各个阶层的界限正在消失,不管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体力”和“脑力”只是方式,“劳动”才是根本。


知识分子成功迎来翻身后,这一群体立马被摆在了显赫的社会层面上。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层位比较高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待遇优厚得吓人。

根据资料,以1953年为例,当年苏联全国平均月薪约为719卢布,其中普通工人的平均月薪在800~1000卢布之间,工程师为900~1300卢布,普通教师工资普遍在1000卢布以上,而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搞设计研究的人员基本月薪能达到1700~2000卢布。有许多曾来中国指导工作的专家,他们一个月普遍能拿1500~3000卢布的补贴,除此之外,每人每月还能拿一两千工分。据说当时有人最高能拿2800工分——这个水平甚至超过了同一时期咱们国家的高层领导。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当时工分制规定,一名普通工人一个劳动日最多能获得10个工分,也就是说,普通人打了鸡血拼命干,一个月最多只能拿300工分。由此可见,脑力劳动者同体力劳动者相比,前者在报酬上占据明显优势。


在这种大背景下,苏联知识分子群体发生膨胀:1939年底,知识分子仅占苏联全国总人口不到1.8%,20年后,这一比例猛增10倍,达到18.7;1970年,苏联知识分子人数比例进一步增长至22.7,而根据苏联《文学报》于1984年12月12日的刊文:当年,苏联脑力劳动者总人数突破4000万,而当时全国苏联工作总人数为1.3亿,知识分子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30%。

知识分子数量的急剧增加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苏联文化、教育和科研等领域的发展,这使得苏联从一个单纯的强大工业国向科研大国大步迈进。然而,在高薪厚禄的吸引下,脑力劳动者群体的疯狂膨胀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因素,其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苏联劳动力出现短缺。除此之外,知识分子的高薪引发了其他社会群体不满,就连同一时期的中国都对这些人虚高的工资表示质疑,更不用说苏联工人和农民作何感受了。甚至有人曾作出这样的怀疑:知识分子群体如此庞大,其中真正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能否占到这个群体的10%?正如咱们之前所说,物以稀为贵,如今苏联知识分子不再稀罕,他们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的累赘,自然会被冷落。


首先,苏联对知识分子从业领域的投入开始缩水。以教育事业为例:1965年,教育经费占到了苏联国家总支出的13.88%,1975年,这一支出下降了1.67个百分点,1980年又下降到了10.62%。苏联极其完善的教育体制是其引以为傲的资本,这样一个重点领域都受到打击,其他领域“受灾”之严重,咱们恐怕就不必多做赘述了。

总而言之,对“脑力劳动热潮”的打击最终造成了一个现实的后果,那便是知识分子的收入出现了跳水式下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体力劳动者在薪酬上又重新占据优势。以1970年为例,教育系统的平均工资仅为中层工程师工资的83%左右,基层医护人员平均工资仅为工人的70%,文化部门成了“重灾区”,仅为工业部门的64%。


对于老百姓而言,所谓的“社会地位”猛然抬升一两个层次,恐怕一时半会还感觉不出来,但工资突然多个百八千,这种变化才是最醒目的。工资的降低自然引发了苏联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满;对于国家而言,用这种手段来调控不同领域从业人员比例,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苏联这种危如累卵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竭泽而渔式的改变反而为整个国家种下了可怕的恶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就投入重金,想方设法地在苏联寻找“利益代言人”。他们一时半会儿还不敢对政府工作人员下手,相当一部分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成了美国“策反”的理想目标。巧的是,这些所谓的专家正对工资下跌感到不满,在西方国家的引导下,他们自然而言地就把单纯的抱怨演化成了对社会、国家和体制的怀疑。西方的手段是卓有成效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样的“专家”几乎遍布苏联每一座城市,对国家体制的声讨四起,他们也许不能撬动苏联人民对苏维埃政权的赤诚,但这无疑为小部分掌权者居心叵测的操作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人常说“书生误国”,苏联知识分子无意间充当了西方国家的枪。他们义正言辞地宣扬所谓的民主和公正,然而充满讽刺意味的是,苏联解体后,俄国经济遭遇毁灭性打击,在这轮波动中,受损最严重的恰恰是知识分子们。他们没有意识到,虽然在苏联时代中后期,他们的工资在不断下降,但知识分子仍被苏联体制摆在社会的显眼位置上。他们工作稳定且生活有保障,大部分学术活动都有国家支持,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花销甚至都由国家来承担,比如工人和农民,他们过得已经是相当滋润了。也许直到他们痛恨的体制垮台后,这些人才能意识到:正因当初把他们捧得太高,后来才会摔得太狠。 6park.com

喜欢彩笔绮红颜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彩笔绮红颜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