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二战卡廷森林事件与苏波关系
送交者: newpeople[★无业游民★] 于 2019-05-16 11:49 已读 3843 次 1 赞  

newpeople的个人频道

二战卡廷森林事件与苏波关系 6park.com

钱 宝

二战“十大谜团”之一的卡廷事件,对于战后苏波关系的发展有着复杂的重要影响,卡廷问题成为苏波关系史上众多“空白点”的象征。苏德签订秘密协约,并成功瓜分波兰,由此揭开了二战序幕。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占领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而苏联则隐秘地制造了卡廷屠杀悲剧。卡廷事件东窗事发后,苏联方面由百般抵赖、嫁祸拖延到逐步公开档案、承认罪行。这是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苏方对于卡廷事件态度的转变,伴随着战后苏波关系和东欧国家复杂的发展变化。

一、二战伊始两面夹击下的波兰

处于欧洲心脏位置,并夹在俄奥普三大强国中间的波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与邻国冲突不断。直至近代,日益衰落的波兰遭受了被三大邻国三次瓜分的厄运。1918年11月11日,波兰得以复国,并通过社会改革,发展国内经济,积极与邻国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但波兰国内党派斗争纷杂,社会矛盾激烈,外部又受到德国和苏联的敌视。最终,这个“凡尔赛和约的怪胎”在二战初始,成为苏德两国的秘密协定的猎物。

二战前夕,苏联面对以英美法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心怀鬼胎,同时又受到日本和德国东西线的威胁。为了确保东线的安全,延缓日本法西斯北上态势,日苏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面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日益壮大,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欲将祸水东引。苏联积极与英法美秘密协商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从而转向中立自保。为了自身安全,苏联决定立即与德国缔约,将法西斯主义的祸水再向西引去。随着英法苏关于政治军事的谈判宣告破裂,欣喜若狂的希特勒立即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莫斯科与苏方缔约。1939年8月23日,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订了为期10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外,苏德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议定书》,共同协商瓜分波兰。苏德两方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协定,改变了德国法西斯孤立无援的困境,更为希特勒实施“白色方案”解除了后顾之忧。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并于10月5日完成对波兰布格河以西领土的占领。波兰政府仍寄希望于并无效用的波英、波法安全保证条约,面对德国的突然攻势只得做垂死挣扎。已对德宣战的英法两国却只是在西线装模作样地发起了一场“静坐战”。利德尔·哈特评价这场战争:“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可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优势的空军所瓦解。而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此时,在疲于应对德军入侵的波兰背后,苏联政府命令红军:“立即向我们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弟兄提供援助和支持,使他们免遭破产和免遭敌人屠杀,这是我们的革命天职。”莫洛托夫立即照会波兰政府:“波德战争表明波兰国家内部是软弱无力的,华沙已经不再是波兰的首都了。波兰政府瓦解了,失去了生存的征兆。这就是说,波兰作为一个国家以及它的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并表示苏联不能对波兰的事态继续保持中立,下令苏联红军立即越过苏波边界线。在这种情形下,波兰总司令雷兹·西米格威元帅下令:不要再与布尔什维克交战,除非苏军先与我们开战或者试图向我们的部队进攻。因此,苏联红军于9月28日未遇抵抗地迅速占领波兰东部领土。波兰在苏德从东西方面的夹击下,旋即宣布投降。苏德双方按照既定方案,协商缔结《苏德友好及边境条约》及《秘密议定书》等条约,划定苏德新边界。双方议定将立陶宛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内,华沙以东的波兰中部地区划入德国势力范围,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苏德新边界。

国土被苏德联合瓜分后,以弗·西伦凯维茨和瓦·西科尔斯基为首的波兰新一届政府几经周折在伦敦建立了流亡政府,公开声称苏德所签订的苏德边界条约是对波兰领土的第四次瓜分,并争取西方国家支持开展复国运动。在德占区,德国法西斯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制度;而在苏战区,苏联通过更为隐蔽的方式将波兰纳为苏联的领土范围。9月17日,在苏联红军跨国苏波边境、向西推进的过程中,驻守在波兰东部地区的军人、警察等人员被苏军俘虏或逮捕大约25万人,军民伤亡约2.4万人。这些波兰俘虏,或被编入苏军队伍或释放,或被送到事先准备好的劳动营里强制劳动。余下的1.5万名波兰俘虏,各级军官、军政要员、间谍人员、宪兵、警察和知识分子等都被关进了苏联西部的三大集中营:斯塔罗别利斯克、利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


▲卡廷惨案中波兰士兵遗骸


6park.com

自此,这1.5万名波兰俘虏的命运与卡廷森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德苏波三方争论的焦点和苏波现代关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成为“历史空白点”的卡廷案件

原驻波大使刘彦顺先生对于卡廷事件之所以成为“历史空白点”曾作出这样阐述:“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所谓的空白点,并非真正的空白,只是尚未澄清的存在。卡廷事件成为空白点主要归咎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对历史事实的恶意歪曲和刻意隐瞒。”

苏德密谋并瓜分波兰后,德国法西斯继而制定并实施“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拂晓,希特勒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闪电战,苏德战争爆发。英美两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支持苏联对德作战。同时,以科泽尔斯基为首的波兰流亡政府也发表声明,表示支持苏联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并提议恢复苏波两国外交关系。苏方先后与波兰流亡政府签订《苏波互助条约》和苏波军事协定,宣布1939年苏德签订的边境条约失效,与波兰恢复外交关系。苏联在条约中表示,释放在苏关押的波兰战俘,并同意在苏联境内建立波兰军队。

根据协定,波方积极组织重建军队,被苏方扣押的25000名波兰精英便成了关注点。1941年8月,刚获释的波兰上尉恰普斯基奉命在苏联境内组建军队,并向苏联当局提交了4000名在被苏方扣押期间失踪的波兰军官名单,但苏方并未给予回应。之后,波兰驻苏大使科特和总理西科尔斯基先后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斯大林,向苏联领导人索要失踪的波兰军官。斯大林均未能明确回复,不愿提及失踪的波兰军官。对科特问及失踪的波兰军官下落时,斯大林提到了立陶宛兰格内尔将军:“……去年我们就释放了他。我们把他带到莫斯科,我还跟他谈了话。结果他跑到国外去了,可能是跑到罗马尼亚了。我们大释了所有人,无一例外。但是,有些军官,可能像兰格内尔将军那样。”而面对西科尔斯基和安德尔斯等波兰官员的询问时,斯大林则以“逃到满洲里了”或者“他们可能在德国占领区,所有的都被释放了”等理由来搪塞。

1941年7月,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地区。1942年11月,德国法西斯大军在斯大林格勒遭遇重大失败。至此,德军攻势已成强弩之末。苏军由防御转向反攻,并于1943年2月2日成功完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彻底扭转了战争局势。猝不及防的德军重演了拿破仑进攻沙俄时厄运,开始溃退。此时,波苏关系却因在苏联境内组建的波兰军队的去留问题出现了明显裂痕。另外,德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修建铁路时偶然发现波兰军官集体坟墓。德国当局立即组织以布茨为首的一批专家先行对卡廷森林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组初步断定:波兰军官被害于1940年春季,且是被苏军杀害的。德国当局如获至宝,开展宣传攻势,于4月13日在柏林电台广播了这条震惊世界的消息。

4月15日,莫斯科电台作出回应,称德国发表的公告是“最荒诞不经的和卑鄙下流的谎言”,以“掩盖由他们自己制造的滔天罪行”,因为“1941年夏,在红军撤出斯摩棱斯克地区后,在斯摩棱斯克西部从事建筑工作的波兰战俘和大批居住在斯摩棱斯克州的苏联公民一起落入德国法西斯刽子手的手中”。波兰流亡政府面对苏德双方各执一词的局面,于4月15日请求国际红十字会派代表团到当地区调查此案。16日,波兰红十字会秘书长提交卡廷之行的报告书,指出从尸骨上找到的纸片判断,卡廷森林的屠杀发生在1940年3至4月,并找到了索尔斯基少校生前的一份记录。同日,德国也邀请红十字会派人调查卡廷事件。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以及考虑到苏英美等方面的意见,国际红十字会拒绝了德、波双方的请求。波方于20日再次向苏联提出同样请求。面对波兰的不依不饶,斯大林通电罗斯福和丘吉尔,声称波兰政府正与德国法西斯合作,共同敌视苏联,违背了苏波两国以及在同盟国关系中认同的原则和标准。4月25日,莫洛托夫照会波兰共和国驻莫斯科大使罗梅尔,表明苏联政府决定中断与波兰政府的关系。

德波双方并未因国际红十字会的拒绝和苏联的反对而终止调查。4月28日,德国联合其盟国和被占领国的专家组成的国家调查组抵达卡廷进行现场调查,波兰调查组紧随其后。经过几天仔细的现场调查,调查组写出了卡廷森林调查报告。报告并未直接指明谁是凶手,只交代这场屠杀发生在1940年春,但其中意图已十分明显。但这次调查是由德国纳粹组织下完成的,因此在当时反法西斯同盟的背景下,该份报告书未能起到应有作用。

随着苏德战争形势的扭转,1944年苏军收复斯摩棱斯克地区。苏联政府立即组织布尔丹科同志委员会前往卡廷森林进行调查。该委员会经过现场调查,在提交的报告指出,那批被俘军官在德国入侵前,在斯摩棱斯克地区从事施工和筑路工作,后来落入德军手中。报告还提到执行命令的是德军“第537工程营”,德军先取走战俘身上的物品,然后以典型的德国方式执行枪决。报告明确指明,卡廷森林事件是德军对关押在三大战俘营的波兰战俘所实行的集体大屠杀。

苏德波三方对卡廷事件的现场调查,以及苏德双方的争论,使得事件愈加扑朔迷离。对于谁应为卡廷事件负责,波兰人的观点也发生了分歧。甚至在纽伦堡法庭上,卡廷大屠杀的凶手仍未确定。由此,卡廷森林事件成为二战中的“罗生门”,并且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卡廷事件成为苏波关系中严禁涉及的话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死结和“历史空白点”。

三、大国居高临下与小国进退维谷

当苏联和波兰流亡政府的关系逐渐恶化时,苏方加紧对波兰的控制,着手建立一个亲苏政权。1943年初,以苏联境内的原波兰共产党员为主的波兰侨民建立了波兰爱国者同盟;1944年1月,波兰工人党在国内秘密成立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形成与波兰流亡政府对立的平行政权;7月22日,波兰全国人大会议决议成立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告波兰人民政权的产生;12月31日,波兰全国人大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改组为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决定将中东欧国家划入苏联势力范围;6月,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宣告成立。通过一系列措施,苏联逐渐依靠波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成立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等组织,直接或间接地掌握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权,并开始长达40余年的独裁高压统治。与之相反,伦敦流亡政府内部出现严重分歧,面临着分崩离析的严重局面,逐渐在波兰国内失去政治效能。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大国举行波茨坦会晤,并重新勘定了波兰的边界;1945年8月16日,苏波签订两国国界条约,正式确定两国边界的具体位置;波兰民族统一临时政府得到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认可;1945年10月,波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复国后的波兰,积极发展国际外交关系,国际地位和影响逐渐提升。苏联扶植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支持其夺取国内政权,最终将波兰纳入控制范围。慑于苏联的大国极权控制,卡廷事件也被束之高阁,成为苏波言论禁区。

关于卡廷屠杀,波兰民众在战后根据被害者亲属的详细描述,大致弄清楚事件的经过。只是官方没有能力公开承认,仍宣传是德国法西斯所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波兰推行苏联模式,高压的政治氛围让人们对卡廷事件噤若寒蝉。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波苏关系陷入紧张状态,波兰社会对于要求澄清卡廷森林事件的呼声愈加强烈,社会民众也产生较为强烈的反苏情绪,波兰领导人与苏联方面对卡廷事件有关问题题的沟通也更为频繁。但是,苏方一直将其他国家关于卡廷森林事件所持有的态度来判断其是否敌视苏联,并将一切有关宣传言论认定为反苏行径。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家长,苏联对其他兄弟党封锁了有关卡廷的消息,并在波兰和苏联国内实行报禁,包括在波兰出版的《百科全书》。

历史的禁区往往是人们的话题兴趣点。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因苏波政治局势发生动荡,波兰国内政治反对派开始展开地下活动,组织“飞行大学”历史讲座,发行刊物,煽动青年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反苏意识;一批幸免于难的波兰战俘在获释后还写了许多回忆录,如尤泽夫·查普斯基。作为傀儡的波兰当局,受到来自国内民众和苏联的双重压力,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并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卡廷事件上升为政治问题。

四、拨开迷雾的卡廷惨案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波兰政府发现只有尽快解决卡廷“历史空白点”,才能维护与苏联的“友好平等”的外交关系和得到民众的支持,《政治》周刊等官方报刊陆续发表了有关卡廷事件的文章或材料。1988年,波兰教会出版《卡廷》的小册子,书中指出“卡廷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罪行之一”。针对《卡廷》的出版,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及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官员向中央政治局报告,建议政治局应尽早澄清卡廷事件真相,因为“时间并不是我们的盟友。如能说清楚真实情况,说清楚何人对过去负有罪责,并以此了解此事,看来是可取的。从最终的结果看,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要小于目前的敷衍塞责所造成的损失”。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波方领导人盖莱克三次向苏联当局提及卡廷事件澄清问题,但均被苏方以各种借口搪塞过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推行“新思维”执政方针,苏波关系随之产生变化,揭露卡廷真相有了可能。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面对国内政治形势和社会矛盾,急切地要求苏方澄清真相。

1985年,苏波领导人针对两国的一些历史空白点和问题举行会谈,苏方承诺加快澄清卡廷事件真相。

1987年,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波苏签订了《苏波在意识形态、科学和文化领域合作宣言》。宣言强调“历史不应该成为意识形态诡计多端的产物,也不能成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借口”,双方并决定组织成立联合调查委员会,开展对卡廷事件的调查。

1989年9月和11月,波兰新总理马佐维耶茨基两次访苏,声明解决苏波历史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卡廷事件。新总理要求苏联领导人尽快澄清卡廷事件真相,填补苏波关系史上的“空白点”,并专程前往卡廷悼念死难者。

1990年4月13日,在卡廷惨案五十周年之际,雅鲁泽尔斯基以波兰共和国总统身份前往苏联。苏联塔斯社发表声明,正式承认卡廷事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错误之一”。戈尔巴乔夫向鲁尔泽尔斯基移交了部分卡廷事件的资料,并对波兰人民和死难者亲属表示慰问。虽然苏联的表现积极,但有关卡廷事件的核心档案仍未公布。同年,苏联军事检察院总检察长就卡廷事件展开调查,并对米特洛凡·赛洛米亚特尼科夫和季米特里·托卡雷夫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审问。

1991年,波兰出版了关于卡廷及其他地点被害者的最完整的名单。

1992年10月1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特使、国家档案委员会主席皮霍亚专程前往华沙,向波兰总统瓦文萨移交了两份有关卡廷事件的两包“绝密档案”复印件。

2010年4月7日,在卡廷惨案七十周年之际,波兰共和国总理唐纳德·图斯克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前往卡廷公墓参加纪念活动仪式。总统普京单膝下跪,献白烛纪念死难者。10日,以波兰共和国总统莱赫·卡钦斯基为首的波兰代表团前往俄罗斯,到卡廷地区参加70周年纪念活动。但专机不幸在斯摩棱斯克州机场降落时坠毁,波兰代表团全体罹难,为卡廷更添悲壮色彩。5月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将与卡廷事件有关的67份案卷移交给波兰代总统科莫洛夫斯基,并承诺准备继续揭秘卡廷事件的秘密文件资料,积极改善两国关系。在此之前,俄方已将当年叶利钦交给波兰的20份档案公布在网上,并又公布一些细节文件。

五、刽子手的动机

随着卡廷档案的陆续公布,这一历史谜团终于被解开。结合已公布的档案和当时背景,下面我们将分析苏联制造卡廷惨案的动机。

波兰位于欧洲中部的东北部,北临波罗的海,东与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边界相接,南与捷克、斯洛伐克相连,西与德国毗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波兰自然成为邻国的必争之地。另外,波兰人大多是斯拉夫人,且信仰天主教。苏联人信仰东正教,德国人是日耳曼人种。所以,波兰陷入“右邻讨厌它的信仰,左邻仇恨它的种族”的尴尬境地。 6park.com


▲卡廷惨案70周年,普京单膝下跪纪念卡廷死难者 6park.com

苏德秘密签订协约并成功瓜分波兰后,德国突袭苏联。处于不利战争形势下的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要为其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这些波兰精英是“苏维埃政权的顽固不化、死不悔改的敌人”。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这样就有效地瓦解了波兰的抵抗力量,避免波兰人因为国家独立意识而在战后为苏波边界问题而进行报复。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肉体上将波兰民族精英、文化思想者消灭掉。

与波兰历史学家“种族灭绝”的观点相异,吴伟先生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提出了“阶级属性”的论点。从现有档案资料中对军衔的区分方法可以看出,苏方是本着阶级原则对战俘进行分类处理的。在苏联的政治体制下,对特定的社会群体进行分类和对人们的政治属性进行界定。对于释放战俘,苏联领导人看重的是阶级上而非军衔上的差别。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苏方则将其遣回原居住地。

结合当时苏联国内政治形势来看,苏联国内从1936年至1939年施行大清洗,而大量屠杀波兰精英的卡廷惨案发生在1940年。因此,卡廷事件或可作为苏联的“输出大清洗”,因为苏联大清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未来战争,要清洗所有人民之敌、叛国者、间谍和一切隐藏的敌人。

六、尾声

不管是国家被瓜分、民族精英被残忍屠杀,还是战后受到苏联的高压统治,这些对于波兰人来说都是民族的沉痛创伤和耻辱。

1971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英雄纪念碑前跪拜请罪;2010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卡廷纪念碑前单膝下跪来纪念卡廷死难者。对历史的尊重,是两国关系更好发展的基础。1937年12月13日,日本法西斯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但直至今日,在大量档案资料面前,日本官方仍未承认这段历史。事实证明,这种对历史不尊重的态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两国的友好交往,导致不正常外交关系的发展。尊重和承认历史,事实表明,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要小于敷衍塞责、百般抵赖所造成的损失。

卡钦斯基在准备的报告中说:“两国在谎言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稳固的相互关系的。谎言只能使人民和国家分离得更远。只能带来仇恨和怨恨。” 6park.com

评分完成:已经给 newpeople 加上 50 银元!

喜欢newpeople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newpeople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