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明朝北部边防策略的演变(上)
送交者: 牛员外[♂☆★★★★湖边健走★★★★☆♂] 于 2018-12-06 4:41 已读 1197 次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明代北部边防问题自建国以后,一直是个重中之重,在与北方少数民族保持对峙格局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北边防御体系建设,其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女真等势力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

洪武时期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统治者在明军进攻的强大压力下,从大都(今北京)逃往塞外,但还拥有相当雄厚的力量。随时威胁着明帝国的生存,《明史·兵三》记载 “元人北归,屡谋复兴”。 加之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异常凋敝,明朝政权根基尚不牢固,朱元璋在边防上是采取积极主动的经营防御,实行武力制衡、攻守兼备。对蒙古各部一方面争取通好;另一方面“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坚决防其侵扰。

明朝北部边防策略的演变(上)

对归顺明朝且有影响的蒙古贵族,明太祖以礼相待,以示和好之意。如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朝俘获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刺,封为崇礼侯。对盘踞金山(今辽宁开原县北)的元太尉纳哈出,《明史纪事本末一故元遗兵》中记载,明太祖也派人晓谕之日:“若能遣使通问贡献,姑容就彼顺其水草,自守一方”卷十。《明史·外国八》记载,在纳哈出降服后,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封纳哈出为海西侯,先后赐予甚厚”。

不过,为了防范北元的侵扰,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殚思竭虑于北方边防事宜。他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绵延数万里长的地方,明太祖先后设置了辽东(今辽宁辽阳)、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今山西大同)、延绥(今陕西榆林)、宁夏(今甘肃银川)、甘肃(今甘肃张掖)、蓟州(今河北蓟县)、偏关(今山西太原)、固原(今山西固原)等九个重镇,合称“九边”。在九边上,设立了星罗棋布的卫所、关隘、城堡,处处派兵屯守。不仅如此,为巩固统治,朱元璋还将子侄20余人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并赋予很大权力。至于边防要地,更是“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他先后封辽王朱植于广宁(今辽宁北镇)、宁王朱权于大宁、燕王朱棣于北平、谷王朱橞于宣府、代王朱桂于大同、庆王朱栴于宁夏、肃王朱瑛于甘州(今甘肃张掖)、晋王朱棡于太原、秦王朱樉于西安,“此九王皆塞王也”。每年秋,令诸塞王“勒兵巡边”,屡次击败蒙古入侵势力。其中,燕王最习兵,出塞数有功。塞王守边在洪武时期确实起了“慎固边防”的作用。

除了分封藩王,镇边守土。朱元璋在北方各边镇设置军屯,足兵屯田,“于守御之中而收耕获之利”,起到了省转输、固防守的作用。还主动派遣徐达、李文忠、傅有德、汤和、蓝玉等人率军频频反击蒙古人侵势力,平时则要求守边诸将常备不懈,“虽不见敌,常若临敌”。总得来说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的边防策略是成功的,成功遏制了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

明朝北部边防策略的演变(上)

捕鱼儿海之役示意图

到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元朝残余势力被明军击败后,分裂成三大部:由东向西分别是兀良哈部(辽河流域);鞑靼部(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上游以西、贝加尔湖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瓦剌部(在今匝盆河、科布多河流域及北塔山以北地区)。三大部中,鞑靼较强,初仍传元帝号,后因内乱厮杀去元帝号后,改称鞑靼可汗。

明朝北部边防策略的演变(上)

鞑靼、瓦刺疆域

永乐时期

明太祖之后,经历了短暂的建文时期,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登基,是为明成祖。虽然靖难之役期间,国内混战,无暇顾及整顿北部边防事务,但在朱棣成功登基后,也是采取积极防御和大规模进攻的策略。先是在边关地区继续施行军屯制度,同时在塞外实行烧荒策略,使蒙古兵马进犯之时得不到粮草。在军事防御工程上,修筑了从宣府到偏关的长城,后来还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取消了诸王守边,实行皇帝守边。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鞑靼大汗鬼力赤被拥立自己的太保枢密院知院阿鲁台所杀,阿鲁台改为拥立本雅失里为可汗,阿鲁台为太师,掌握实权。瓦剌部与明军战败后则向明廷归顺,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形成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酋长的共同专政局面,三首领分别受明朝册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其中以马哈木势力最强。兀良哈因实力较弱,遂摇摆于明朝与鞑靼、瓦剌之间。永乐时期,蒙古各部之间常常发生内争,互相仇杀,同时也不时侵犯明朝边镇,成为明帝国来自北边和西北边的严重威胁。明帝国随着国力的增长,则企图解除这一威胁,在永乐时期进行了历时十几年的防御战争。从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410—1424年),明成祖先后五次率大军北征蒙古,大败鞑靼、瓦刺、兀良哈,明成祖最后也病殂于北征途中。后人称赞明成祖“六师屡出,漠北澄清” “威德遐被,四方宾服”。

明朝北部边防策略的演变(上)

总体来说,永乐年间,明军的虽未完全解除蒙古入侵势力对明朝的威胁,但也能够防止蒙古的入侵,保障了当时明朝的安全。不过,当时朱棣出于对藩王的猜忌,实行削藩政策,取消了藩王守边职责,导致了一些防守空白,给后来明朝东北部边境问题带来了隐患。并且,朱棣为了笼络蒙古各部,他实行所谓的“以夷制夷”的羁縻之策,不恰当的裁撤、放弃一些重要的边防重镇,将其送给蒙古入侵势力。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朵颜三卫。

明朝北部边防策略的演变(上)

朵颜三卫位置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以兀良哈部在“靖难之役”中“从战有功”,将明朝的朵颜(自大宁卫前至喜峰口)、泰宁(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福余(自黄泥逾沈阳、铁岭至开原)三卫地送给兀良哈。据《明史·兵三》记载,朱棣“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之保定。调营州五屯卫于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以大宁地畀兀良哈”让他们负责当地管理,代替原来明军的地方守卫职责,并且还给予钱财粮等支持。这一举措完全破坏了明太祖时期的“塞王守边” “数千里声势联络”,犄角相依之势,使得明军从辽东到宣府 “声援阻绝”,边境防御能力大大下降。而且兀良哈部也不是完全归顺之辈,虽然受明官职,但其反复无常,经常伙同鞑靼、瓦剌侵扰明朝边镇。

明朝北部边防策略的演变(上)

大明帝国


贴主:牛员外于2018_12_06 4:43:44编辑
喜欢牛员外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牛员外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