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aa
送交者: 雷电风雨[★★声望品衔9★★] 于 2018-03-23 12:12 已读 60 次  

雷电风雨的个人频道

回答: 短缺经济时代,主要商品都是票证制,有钱也难买到。 由 雷电风雨 于 2018-01-18 8:25

经济大萧条

	1929年10月21日,美国人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生日庆典”,但爱迪生的生日其实并不是这一天。原来,这一天是爱迪生发明电灯的50周年纪念日。美国人在为爱迪生的“生日庆典”高兴之余,也不免有一点担心。因为据说在致答谢辞的时候,这位老人过分激动而引发了心脏病,突然昏厥,被送进了医院。虽然这并没有对人们的好心情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更像一个征兆,随着电器时代开启者的倒下,一个无限风光和辉煌的时代即将结束。

	就在3天之后,也就是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忽然有人卖掉了手中被高估的股票。惊惶和疯狂的抛售如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不可收拾,纽约证券市场突发崩盘,股票交易量达到了1289万股,股票价格下降之快,连场内的自动行情收录机都赶不及记录!这一天,有11名证券市场投机的老手相继自杀。

	这就是历史上令人闻之色变的“黑色星期四”。

	对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分析说:“股市的崩溃,意味着人们对于投资的信心没有了,人们的财富转瞬消失,所以,投资和消费都开始下降。”

	因此,摆在美国政府面前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救市,如何重新树立美国人的信心。当天下午,摩根财团联合其他银行业巨头,拿出2.4亿美元联合基金护盘,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股票。在此之后的几天里,股票行情逐渐稳定,美国财政部和一些经济专家、银行家以及各大媒体纷纷向公众保证:股票价格不会持续下跌,大家应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资,这样对国家经济是有好处的。1929年10月25日,胡佛总统也发表文告:“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他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狂潮。

	但就在胡佛总统发表文告的第三天,即1929年10月28日,美国股市再次惨跌。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美国股市再度出现大幅度崩盘。据说,这一天股市自动报价机源源不断地打出所有交易的报价纸带,纸带长达1.5万英里,直到闭市后4小时才打印结束。这一切都意味着股市已经没有了挽救的可能,这一天后来被称为“黑色星期二”。在此之后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高达100亿美元!

	此后的美国股市持续下跌,疯狂的势头直到这一年的11月中旬才勉强稳住,这轮空前绝后的熊市让美国股市耗尽了气数。据统计,在此次股市大跌中,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了40%以上,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3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而到了1932年,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比当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开始了。

	这场看似是在美国本土发生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同欧洲各国,特别是同英国、法国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危机很快也传到了法国,传到了英国,甚至传到了日本,很快就形成了波及全球主要国家的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英国彻底放弃自由贸易

	危机就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样,把美国人震懵了,也把世界震懵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快车戛然而止,整个世界陷入恐慌与无助之中。这次危机无比惨重,以至于大西洋两岸的人们不约而同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恐惧!

	经济危机在1930年初蔓延到英国,使本来就处于慢性萧条的英国经济雪上加霜。危机期间,英国投资锐减,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攀升,对外贸易进一步萎缩,不仅有形贸易出口收入下降了1/3,过去抵充贸易赤字的无形贸易收入也急剧减少,并在1931年第一次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英国政府在危机面前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为了应付因经济萧条引发的严重的农业危机,英国政府大力协调农业,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英国对海外粮食的依赖。要刺激国内农业生产,必然要限制农产品进口。为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英国彻底放弃了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关税保护政策。1932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进口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对一切进口商品征10%的关税,而对那些对英国商品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国家的商品征收100%的关税。至此,持续了一百年的自由贸易在英国正式宣告结束。

	此外,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风波的影响,出现了外国人纷纷到伦敦银行挤兑黄金的现象。到1931年,英国的黄金储备告罄,英镑地位的稳定性也因此受到剧烈冲击。1931年9月20日,英国正式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并将英镑贬值30%,以改善英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这是英国克服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王荣军对此作出了分析:“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就是意味着英国没有能力,或者说英国的能力已经不足以去解决这样一场事件,不足以对付这场危机,这实际上是一种象征。”

	当英镑贬值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许多外国央行损失惨重,并被斥责为对外汇储备处置不当,有多家央行负责人被解除职务。时任荷兰央行行长的杰拉德•威瑟林引咎辞职,英镑崩溃给荷兰外汇储备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最终使他谢罪自杀。

	王晓德是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对英镑贬值这一做法有着自己更为独到的见解:“英镑贬值,实际上就是要促进出口。以提高关税、英镑贬值等方法来促进出口,这就造成了美元贬值,因为美国也想促进出口。这样就引发了各国之间的这种货币战争。”

第三章美国让自由贸易大旗再度飘扬(1)

	由于大萧条时代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之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实力进一步衰退,而美国却大发“战争财”,顶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霸主。随着国力的日渐强盛,自由贸易的大旗也转到美国手里。

	臭名昭著的法案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钢铁公司平均每年售出600部机车,可是在1932年一整年只卖出了一部。美国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都承受了相应的损失。3年中,有5000家银行倒闭,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产量缩水大半,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时,美国的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1/3,商品贸易额下降了2/3以上

	企业的不景气导致美国的失业人口剧增,到1932年初,美国的失业人数已超过1500万,大约占当时全美人口的15%。1932年9月出版的《财富》杂志估计,不包括1100万户农村人口在内,全美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排队领救济面包、寻找施粥所、退役军人在街角卖苹果的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福格尔就回忆说:“我们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大萧条,它造成了极大的焦虑,很多人的亲戚朋友都失业了,(那时)很多人还不习惯依靠政府的帮助。”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戴超武则讲述了这样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真实故事:“因为这一次危机,失业人数非常庞大,以至于像酒店这样的高层建筑里面来住人了,酒店的服务人员就会问他,你是来睡觉,还是来跳楼?”

	胡佛总统敦促国会尽快拿出应对危机的策略。身为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的霍利便积极行动,花了43个白天和5个夜晚走访农场主和工商业者,搜集了厚达1.1万页的证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税议案。该方案建议增加845种商品关税,以保护美国的本土产业。在霍利的大力推动下,这项提案以高票在众院闯关成功。

	法案在众议院通过后,随后要在参议院表决,原本极力推动这一法案的霍利,其初衷是不改变工业品关税,单纯提高农业品。对此,工业州的议员、政客们惊恐不已,唯恐提税的“好处”都让农业州抢了去,于是鼓动州内财团和院外活动人士加紧游说,希望工业品的关税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时,美国政治史上空前的一幕丑剧上演了。各派人马大肆“活动”,令参议员手里的投票权奇货可居,他们不仅用此交换政治献金,还趁机打压政治对手。科罗拉多州共和党参议员沃特曼公开声称,只要别的州有人胆敢投票干涉科罗拉多州优势产业加税,他就照方抓药予以反击。威斯康星州议员拉弗莱特愤愤不平地称这种行为是“赤裸裸的、无耻的政治交易”。

	这场闹剧的结果是,在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斯穆特的主持下,提案最终在1930年3月付诸表决,并以44:42的勉强多数通过。这项法案在原本已经大幅度提高了关税的1922年《关税法》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提高了890种商品的关税,几乎所有产品的关税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个被认为是愚蠢且可怕的法案“斯穆特-霍利法案”只待总统批准便可生效。

	其实,即使斯穆特本人也不相信农产品加税就能挽救农业的鬼话,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坦承,当时,是政客的本能让他成为这个法案的推手。

	引发世界贸易战争

	美国毕竟是个发达的经济体,如此有悖基本常识的法案一经披露,就引起有识之士的一片反对。

	在弗兰克•费特尔的主持下,1028名经济学家,包括大名鼎鼎的欧文•费希尔、保罗•道格拉斯等,联名上书胡佛总统,呼吁否决“斯穆特-霍利法案”。这些经济学家来自不同学派,平时分歧甚多,但在这个问题上意见空前统一,认为这个法案不仅是以邻为壑的不公平竞争,而且必将作茧自缚。

	正如费希尔所言,当时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债权国,自由贸易对美国最为有利,“如果外国因为美国的关税壁垒而卖不出东西,怎么可能有钱还美国的债?”

	不仅仅是学者,许多有见识的企业家也加入到反对者行列。汽车业大亨亨利•福特将这项法案称为“经济胡闹”,他花了一个晚上留在白宫,苦口婆心地劝说胡佛否决法案;而另一位企业家甚至“差不多跪下来哀求”。

	正如经济学家们所预测的那样,有34个国家向美国提出正式的抗议,因为这项法案是美国有史以来关税制定额度最高的一次。

	然而,被经济危机弄得晕头转向的胡佛不顾反对意见,在1930年6月一意孤行地签署了“斯穆特-霍利法案”。该法律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总体来看,农作物原料的平均税率由38.1%提高到48.92%,其他商品的税率由31.02%提高到34.3%,根据1932年进口的情况来看,实际上,税物品的平均税率达到53.2%。

	本来,当时国际上曾提出一项“关税停战协议”,主张各国停止关税壁垒战,以保护国际贸易。可美国这种明摆着以邻为壑的做法一出台,全球为之大震,原本可能达成的全球关税妥协化为泡影,一场关税大战一触即发。各国政府最初的反应是抗议,到了1930年9月,多达23国的抗议信已雪片般飞进白宫,而美国政府对这些抗议嗤之以鼻,不为所动。

	见美国摆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各国开始动真格地以牙还牙。让美国人没想到的是,打响报复第一枪的竟是素来恭顺的伙伴邻国加拿大。其实加拿大人这一枪打得非常早,早在胡佛总统签署法案前1个月,他们已经先开火了。1930年5月,加拿大通过法案,将美国输入加拿大的16大类产品的关税提高30%,见此举不痛不痒,加拿大政府一面层层加码,一面乞求英联邦保持步调一致。英国和英联邦国家早就窝了一肚子气,要知道,英国以贸易立国,竖起关税壁垒无异于断了英国的生路,因此,它不仅积极响应加拿大的求助,动员整个英联邦跟美国打关税战,还把法国也拖下水。与此同时,被经济危机弄得社会动荡不已的德国,也加入到报复的行列,关税报复措施最终导致德国进口总值下跌61%,这甚至比他们糟糕的gdp表现还糟(同期下跌了50%)。

	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戴超武介绍:“欧洲国家,甚至包括日本,都很快树立关税壁垒,并且一般都是向美国看齐,将进口商品加收超过50%的关税。”

	这样一来,原先指望通过扩大贸易来恢复全球经济的幻想在各国严格的外贸管制下破灭了,世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据美国政府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为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同期,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美国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要命的是,此例一开,不仅触发了美国为一方、其他国家为另一方的贸易壁垒战,而且掀起一场各国竞相效尤美国的混战,国际贸易几经瘫痪。据统计,世界进口总额在1928年时已达到601亿美元,但到了1938年巨幅下滑到了246亿美元;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

	罗斯福新政

	在大萧条带来的创伤还未平复的时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笑容和自信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但是,1933年2月15日,还没有正式就职的罗斯福乘敞篷车行进在迈阿密的大街上。突然,一个人一边大喊“快要饿死的人太多了”,一边朝罗斯福的汽车开火。虽然罗斯福最终安然无恙,但是他明白,贫民用子弹向未来的总统倾诉饥饿,这意味着什么。

	不得不承认,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面临的是绝对的困境和烂摊子:8.6万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失业人数1700万,国民生产总值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骤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整体经济水平倒退到了1913年。局势是如此严峻,以至于有人警告罗斯福说:如果他的改革成功,他就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如果他失败了,他就将成为美国最糟糕的总统。对此,罗斯福答道:“如果我成功,我将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如果我失败了,我将成为美国最后一位总统!”
	
	如何生存?美国以及世界的出路在哪里?这是罗斯福和全世界面临的挑战。1933年3月4日,星期六,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有近十万人冒着严寒来聆听他的演讲,更有千百万美国人民从收音机中听到了一个陌生而富有激情的声音:“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它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业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攻。”

	罗斯福的讲话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美利坚再一次被激情所感染,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图书博物馆的历史学家鲍勃•克拉克解读罗斯福讲话时说:“他告诉美国人民要抛弃恐惧,齐心协力帮助国家走出大萧条。”但此时的新总统却在激情之后陷入了沉思。

	随后,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其核心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在金融方面,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一律休假三天,它使美国政府越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干预处于困境中的金融业。银行休假后的一个星期之内,约1.35万家银行恢复了营业,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价格猛涨15%,金融恐慌被制止了。之后,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根据这一法令,罗斯福获得了管制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和外汇交易的紧急权力。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陆续通过了《证券真实法案》、《住宅贷款法案》、《1933年银行法》。根据这些法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系统得以建立;而美国的金融业也从混业经营时代进入到了严格的存款、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的时代。

	在农业政策方面,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也为了保住国家的经济命脉,罗斯福从减少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入手提振农业。对因此而减少耕种或养殖的农民,政府给予补贴。

	在工业方面,为了刺激生产,罗斯福修改了《禁酒令》,放弃了《反垄断法》,对工会作出让步以获取支持。促使工业增长的目的是为了带动就业,提升收入,增强购买力,最终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潭。

	此外,罗斯福领导的美国政府还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并通过《联邦紧急救助法》,设立联邦紧急救助署,以帮助失业者。1934年8月14日《社会保险法》的生效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向65岁以上的公民提供退休金,向贫困老人提供补贴,并向残疾人、鳏寡遗孤和失业者提供保险和抚恤金。这些资金一半由联邦政府支付,另一半来自雇主和工人各支付的1%的工资总额。为增加就业,1934年4月国会立法限定每周规定工作时间为36小时。1938年通过的《公平劳动标准法令》进一步规定了每小时25美分的最低工资标准及工资增长的时间表。

	在税收政策方面,罗斯福的《税收法案》于1935年获得通过,高收入者的税率被提高,而低收入者的税率则大大降低,多征收的税收则被用于偿还国债。

	面对国际贸易几乎陷入瘫痪的情况,罗斯福更是在如何重振贸易这个问题上费尽了心思。罗斯福在还未就任总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筹划这一点了。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德介绍说:“罗斯福在1933年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就说他将竭尽全力来恢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这个时候,很多美国人也开始呼吁各国拆除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赫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一直主张通过自由、互惠的自由贸易,来增加美国的商品输出;同时通过减免关税和逐渐消除关税,来消除各国之间战争的根源。1933年5月初,赫尔率领了一支阵容强大的美国代表团出席伦敦经济会议,他非常希望能在这次会议上与各贸易大国就互惠

	贸易达成共识,为此,他还随身带了互惠贸易协定的副本。他也希望罗斯福能够敦促国会,授权总统在一定期限内有权利与这些贸易大国进行谈判,相互降低关税。但当时罗斯福考虑到来自国内的压力,没有答应,赫尔的计划最终泡汤。赫尔对这件事情感到非常气愤,差点以辞职抗争。

	开创了如史诗般新政的罗斯福,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作出更多的努力呢?王晓德分析说:“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国会内孤立派的实力非常强大,罗斯福在很多问题上,也不得不对孤立派礼让三分。”

	实际上,罗斯福是自由贸易的忠实追随者,主张互惠贸易,他只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在赫尔和罗斯福的推动下,1934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互惠贸易法》,授权总统在三年之内与其他国家进行互惠贸易谈判。经过谈判,美国与许多国家达成了互惠贸易协定。这个互惠贸易协定的达成,对美国恢复国际关系、恢复贸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对罗斯福采取的摆脱经济危机的战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面对危机的不同道路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德国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工业生产直线下降,到1932年8月落到最低点,工业生产指数降低了40.6%,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占工人总数的1/3以上。

	面对大萧条,在如何解决经济大危机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罗斯福政府通过新政使美国成功走出了困境;但在德国,包括日本,应对危机的方法却是纳粹的崛起,采取了军国主义方式,试图通过战争这样一种方法来解决危机。

	1934年8月,希特勒在德国继任总统,并将总统和总理的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希特勒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他采取的经济措施使德国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阴影,也因此获得了下层民众的支持。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第三帝国初期也就是1933年到1938年就实现了。1937年底与1932年相比,德国国民收入增加了63%,这让更多的人开始拥护希特勒。

	国内政权巩固之后,希特勒渴望在欧洲建立纳粹霸权。为达到目的,他在1939年入侵波兰,这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与“一战”类似,美国再次成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战后初期,美国拥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出口贸易额的32.4%,黄金储备的74.5%。

	而在“一战”中基本没有受到战争侵袭的英国本土,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德国空军的密集轰炸,英国的重要城市几乎成为一片瓦砾。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内的欧洲各国也是遍地狼藉。在战争中,英军死亡约30万人,大约50%的英国商船被摧毁,英国出售了45亿英磅海外资产,丧失了许多海外市场。到战争结束时,英国的黄金、美元储备和海外资产已经接近零,并欠下巨额外债,仅欠美国的账款就高达210多亿美元。英国多年积攒起来的丰厚家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耗费殆尽。

	这时候,已经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美国抗衡,美国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考虑制定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杜鲁门曾在一次讲演中,趾高气扬地宣称:“我们是经济世界的巨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其实在战争的前景可预见的时候,盟国的主要首脑就已经开始着眼于规划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早在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港口的一艘军舰上,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晤,会后双方发表联合宣言,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宪章全文共8条,其中第4条宣布: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在1932年英国放弃自由贸易之后,自由贸易的大旗再一次被高高举起。

	美国投入自由贸易政策的怀抱

	1944年6月6日,“二战”中的盟军对纳粹德国展开了代号为“霸王”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就在欧洲战场硝烟弥漫的时候,在美国的倡议下,来自美、英、法、苏、中等44个国家的特使和代表,齐聚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他们要为战后的全球经济重建绘制蓝图,一起商讨战后国际经济运行的问题,研究建立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使它们能够共同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的三大支柱。

	在此次会议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一个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另一个是美国财政部的经济学家哈里•怀特。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代表了战前传统强国的利益,而美国提出的“怀特计划”代表了美国规划世界的意图,两者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但是,会议当天的局面完全被美国控制,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与会的44个国家中除英国以外全部选择了“怀特计划”。这次会议最终确定由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元和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他的货币再与美元形成固定的汇率,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戴超武评论“布雷顿森林体系”时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最重要的影响是完成了一次世界经济霸权的交替,就是说,从英镑的霸权转到美元的霸权。”那么,为什么参加会议的国家除了英国都选择了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其实原因也十分简单。因为在当时,美国的国力非常强大,而且美元已经在贸易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次会议中,涉及金融领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通过了,涉及投资领域的《建立世界银行协定》通过了,但涉及贸易领域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却胎死腹中。

	这份被称为“哈瓦那宪章”的国际贸易组织文件被美国国会否决了,原因是许多国会议员担心如果美国此时开放国内市场,其他地区的廉价商品就会大量涌进美国,从而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

	但是同样有人认为,“二战”的起因之一,就是战前大国之间的关税战和贸易战,所以他们认为应该在战后建立一个自由的多边贸易体系。因此,自由贸易主义者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想出了一个绕开议会的办法。1947年,各国政府根据“哈瓦那宪章”的精神制订出一份临时性文件,这是一种低等级的政府机关之间的行政协定,不需要议会审批,只要各国代表签字即可生效。这个临时性文件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同时成立了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明确规定,不管哪个国家都不能再随意提高关税,或者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的协定,如果要强行实施,就有可能遭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制裁。其宗旨就是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推行贸易自由化。自此,各个国家都有了需要在国际上共同遵守的规则,要想获得别人的东西,你就必须让人家也得到你的。也就是说你要获得别国的市场,你就必须要让出本国的市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边贸易体制的条约文件,它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和平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使得因贸易摩擦而引发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尽管它的名称中有“临时”的字样,但是沿用了47年,直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在这47年里,全球关税大幅度降低,平均关税率从40%下降至4%以下,吸纳了上百个缔约方,举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处理了百余起贸易争端,发展了货物贸易规则并成功地将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纳入其法律制度框架内,全球贸易渠道的畅通导致贸易额成十倍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并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今天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享受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当年关贸易总协定的设计者坚持自由贸易的远见卓识。

	而对于刚刚结束“二战”的美国来说,此时它急于释放战争期间积累的巨大产能,所以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推销自由贸易主义,希望全球各个市场的大门都能向自己敞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才真正彻底从贸易保护投向自由贸易的怀抱。这时距离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支持自由贸易,已经过去了整整168年。
喜欢雷电风雨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雷电风雨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