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辛亥革命的成本、收益与代价
送交者: 大号蚂蚁[☆★★我佛慈悲★★☆] 于 2018-03-10 18:43 已读 1068 次 1 赞  

大号蚂蚁的个人频道

辛亥革命的成本

张弘:辛亥革命之前,立宪派声势造得很大,革命在暗中涌动。有人说,当时是立宪和革命在赛跑,但是最终革命取得了胜利。为什么革命会最终取得成功,而不是立宪?

袁伟时:主要因素是民族主义思潮。人口占大多数的汉族人认为,清朝是满族少数民族的政权,孙文和同盟会那些人甚至认为,满族权贵是外国人,是异族统治。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使他们认为,清朝是异族的政权。以同盟会为代表,一些人甚至认为,凡是在清帝国里面任职、做大官的汉族人都是汉奸。

张弘:这么极端啊?

袁伟时:不仅孙文是这样极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范文澜仍然是这个观点,他有一篇影响很大的文章叫做《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主要的论点是曾国藩为满族政权服务。梁启超曾经反驳过这个观点,他说满族所在的东北那一块地方,明代纳入了版图,满族人接受明朝的委任管理那块地方。因此,清朝是我国国内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根本不是外国人。但是,在民族主义情绪支配下,这样一个冷静的观点不被很多人所接受。对比一下,立宪派倒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认为这不是异族统治问题,而是专制和民主宪政的矛盾。立宪派要改变这个政权的性质,而不是说要推翻什么异族统治。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对铁路国有政策的决策不当。当时,有好多地方的民营铁路进展很慢,盛宣怀作为主管全国铁路的官员,他想加快铁路建设,要把铁路的干道都收归国有,由政府来投资建设。他知道四川的铁路建设特别慢,而且当地的铁路公司很腐败,所以他就要收归国有。但是这个决策有很大的失误。

首先,铁路是同其他商业一样,应该尽可能支持私营经济去经营的。盛宣怀想一下子收回来,就引起官民的矛盾。而且,清政府本身的资金是不足的,必须借外债来推进铁路干线的建设,这样就给那些反对铁路国有政策的人一个把柄,说你是外国势力的代表了。其实,当时的四川那些民营的铁路公司很腐败,那些垄断了领导权的官绅要掩盖自己的腐败,就鼓动民众来反抗。四川的铁路一开始的时候,是以实业救国的名义,发动大家参股的。四川铁路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在这样广泛的情况下,一经鼓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就起来了,反而把铁路公司内部的腐败掩盖了。

第二点,民营企业也会腐败,会有问题。这应该由它的股东自己来整顿,官方不应该越俎代庖。清政府在决策里恰恰没有考虑到这一条,结果保路运动闹得很大。

第三,在群众运动闹得很大的情况下,清政府的又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应对不当。假如应对得当的话,完全可以退让,收回国有化的错误决策,让他们自己内部去解决问题。但是,清政府做了镇压的错误决定,一方面引起广大民众更加强烈的反抗。另外一方面调动湖北的军队入川,武昌那边就空虚了,给了革命党人一个可乘之机,由此引发了辛亥革命。

张弘:清政府在立宪上一再推迟时间,是不是也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袁伟时:立宪派在1910年发动了好几次请开国会的运动,这个运动是由各地的商会、教育会为支持力量,又有各个省的谘议局联合会具体领导的。他们以江浙的士绅为代表,联合全国的谘议局,还有商会等力量,一块儿向清政府要求立即召开国会,实行宪政。这是多年来的宪政运动发展的一个高峰。假如清政府比较明智,应该当机立断,接受民众的要求,矛盾就可以解决,而且会推动中国走向一条和平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清政府没有这个眼光,也没有那个魄力,摄政王和最高决策者没有这样做。整个皇族、整个统治阶层包括军队腐化了,在朝廷里面没有形成一个满汉族大臣联合推动改革的坚强核心,所以在关键时刻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也不能当机立断。在危机面前,你是不是能够看到转折点到来了,采取重大的措施,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的要求,这是牵涉到一个政权的存亡、牵涉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的大事。但是当时的清政府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他最终也有让步,但让步非常好笑,就是提前到宣统五年,也就是1913年召开国会。假如清政府决定1911开或者1912年开国会,矛盾就化解了。

辛亥革命的三大收益

张弘:你认为,辛亥革命的三大收益中,第一是大部分省份的政权和平转移,两种政治体制的交替,中央和省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这一收益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袁伟时:在清末,中国已经向三权分立的体制转化,而且这种转化是上下结合的。一方面是清政府立宪,有一个明确的纲领,将来中国的中央政权要走向这一步,另外要求各个省和地方也这样做。到清代为止,中国的政府行政机构,到县一级为止,县以下是没有政府机构的。当时清帝国的朝廷,不但要求省、县政权这样转化,县以下的政权也要建立三权分立的组织。清政府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成立了全国性的筹备宪政的机构,地方则成立自治教育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公民教育,积极推进地方自治。在广东和江浙等地区,这些方面都有显著的成绩,其他地方都是在做,成绩大小不一。成绩最显著的是袁世凯领导的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

应该说,三权分立的政权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慢慢生长,各个省都成立了谘议局,谘议局虽然还是咨询性的,但是当地的政府和总督都很重视,再跨一步就变为一个三权分立的政权。他们的目标很明显,就是我们将来要走向这一步,全国的资政院也成立了,司法改革也成绩非常显著。一个现代政府、现代国家的雏形已经展现出来了。最后一步,政权确定下来让它正常运转,是走渐进的道路还是走激进的立即变革的道路,这就是一个很重大的决策了。

张弘:你说的第二个收益,是指经济混乱的时期很短,经济持续增长,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

袁伟时:清末宪政这10年,经济是发展的,最明显就从它的财政收入可以看出来。19世纪末,全国的财政收入大约在8000万两左右。到了1911年,它的预算是3亿两,因为革命风暴的影响没有完全实现,实际为2?6亿两,这说明当时的经济发展是很快的。辛亥革命的严重后果之一是财政体系崩溃,收支不平衡,中央的财政都很危急了。但是,袁世凯上台以后,用铁腕手段来整治全国的财政,请有经验的理财能手出任财政、工商等经济领域的政府领导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辛亥革命后,整个经济发展相当快,从1912年到1920年,工业发展年平均速度是13?8%。

这个罕见高速度过去都说是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这就给了中国民族工商业一个发展的机会,这个解释有点勉强。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制度基础就已经是慢慢建立起来了,那个时候也是以比较快速度发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结束了,结束以后,西方各个国家就很快出现经济危机,但是中国一直到1922年,经济都还在比较高的速度上发展。所以,不能简单地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解释,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另外,从财政方面也反映出来,辛亥革命之后的1914、1915年,政府很快就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也出乎一般人的意料。

张弘:你说到辛亥革命的第三个收益是皇帝退位了,君为臣纲的制度基础摧毁,宗法专治制度的支柱摇摇欲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进入了20世纪最自由的历史时期,1928年之后才被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主义打断,这方面的详情如何?

袁伟时:清末宪政的时候,言论自由是逐步增加的。那时,朝廷还是力图压制言论自由、压制集会结社的自由。但是,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它一步一步退,公民的自由逐步得到扩大。辛亥革命以后,民国一成立,这方面的束缚就打破了。整个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这一段是20世纪中国最自由的时期。这一个时期当然也有压制自由的各种各样的案件发生,但是,那是比较个别的事例,整体上来讲,言论的自由度、政治上的自由度在这个时期都是一个高峰。在这个高峰里面,政治结社极其普遍,民国初年有几百个政党涌现。至于非政府团体,那就更加遍地开花了,而且,真正由民间自由结合起来的各种团体影响非常大。比如商人自己自动组织起来的商会,在清末就有将近1000个,辛亥革命之后,每年以100个以上的速度增长,这些商会都自己办报。因为当时的国家政权组织还很不健全,政府机构是比较小,以我在三四十年代的经历来看,一个区政府就只有十个八个人,它所谓的警察,一个区的派出所也就是十条八条枪。

张弘:这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了。

袁伟时:当时,农村很多地区还是靠当地农民自卫团保卫。城市地区,商会就组织武装自卫的组织--商团,在本地维持社会秩序,保卫当地的公民财产、生命安全。商会的权力很大,甚至政府的一些职能或者社会的职能都交给他们。比如救火的消防局,现在是政府机构,当时是商会下面的一个机构,由商会建立和管理。另外,企业在工商部门的登记,一度由商会代劳。当然,企业在商会登记以后还是要在政府机构里面注册的。这个情况表明,当时的社会团体非常有力量,一个真正的民间社会在成长。

而知识分子组织各种各样的团体就更加普遍了。从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其实新文化运动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宣扬新思想、新文化的报刊涌现出来了,有上千种报刊在宣扬新文化。那些报刊蓬勃发展,有一些是有党派背景的,有一些是没有的,它们结合起来就组织了全国报业的联合会。因为当时的北洋政府还有一些限制人们自由的法令,1922年,报业联合会就发表了一个声明,说《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下位法不能违反上位法,你们这些立法是违反宪法,宣布以后就不执行了。那样一来,北洋政府也没有干预,也没有办法去干预。所以,这一时期是中国20世纪最自由一个时期。

在教育领域情况同样是这样的,办学是自由的,特别是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后,北京大学真正实现了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制度,而且强调思想自由。不仅北大是这样,全国建立起来的各个大学都是这样办的,甚至有一些中学都仿照这样的制度来管理自己的学校。所以说,当时是一个最自由的时期,那是名副其实,在那样一种状况下,民间力量很强大。这一阶段,除了革命后短暂的混乱,各个地方的社会秩序是比较好的。但是也有问题,就是军阀混战,全国的政局稳定不下来。

张弘:军阀混战的原因,就是因为军队被私人控制。辛亥革命之后,三权分立、宪政、民主的体制,在全国大框架都已经建立了,但是形成了军事强人的割据情况,为什么当时没有实现军队国家化?

袁伟时:这应该从中国新军的建立开始讲起。在清末建立新军的时候,其主要思想是忠于皇室、忠于皇帝。袁世凯练军则以忠于督办袁世凯作为思想教育的重心。所以新军没有忠于整个国家的观念。除了北洋军队以外,其他地方的军队由于受到革命党人和立宪派的影响,对民主的追求、捍卫国家的观念比较明显。北洋军队这方面就不够了。在袁世凯当政的时候,北洋军队是统一的,在那个情况下有可能往国家军队发展,但是,历史没有给它这样的机会,袁世凯当时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国民党建军,完全是党化军队,是党军,而且党军里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思想教育,就是:学生要忠于本校长,忠于本校长就是忠于总理(孙文),我就是总理的化身,也就是孙文的化身。所以,这完全是按照私家军队的模式来建立的,这就是中国那个阶段的情况,这是历史对中国的惩罚吧。

辛亥革命的三大损失

张弘:刚才我们说到了辛亥革命的三大收益。你说,辛亥革命的损失也有三个,第一个是固有的政治秩序崩溃,外蒙古在沙俄蛊惑下宣传独立,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吧?

袁伟时:这要看你怎么看,任何一个社会原有的体系被破坏,都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有大有小,这就要考量它的损益,用现在的话讲是性价比,你付出的代价和收获的对比。从中国整个版图来看,那时外蒙古就是一个大的问题了。假如是说外蒙古人民真正觉醒了,它要求民主自由,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主自由国家,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时根本就不是这样,当时是沙俄这个专制大帝国,想把外蒙古吞下去,就鼓动一部分蒙古族的王公贵族领导分裂。应该讲,这不是一个进步的民族运动。在北洋政府时期,外蒙古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没有脱离中国的版图。袁世凯时期是这样,到了徐世昌和段祺瑞政权时期还是这样,段祺瑞的手下大将徐树铮还领兵到外蒙古去,把外蒙古收回来。这方面实际的效果怎么样是另外的问题。

另外,英国占了印度后还想吞并西藏,做了很多分裂的行动,这样一来就带来了边疆的危机。这是任何一个大帝国转型时候都会出现的,像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都瓦解了。大清帝国瓦解过程中,边疆出现很大的危机,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是主体部分基本上没瓦解。

张弘:但是,从后来外蒙古分裂出去的情形来看,苏俄才是幕后主谋,这个账还不能完全归结到辛亥革命身上。

袁伟时:辛亥革命的时候,实际上沙俄就已经开启了分裂外蒙古的行动,到十月革命以后,新政权继承了沙俄以前的做法,口头上说要平等对待中国,殊不知是空口讲白话。到后来,就一步一步让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

张弘:辛亥革命之后,由于大量的民军、革命军涌现,军费突然增加4倍,财政体系崩溃,国库空虚,最严重的时刻只剩下9万元。当时的军队有多少?

袁伟时:这个没有完整的统计数字。拿广东来讲,就是大量的民军进驻广州。除掉各个地方的新军(那个数量不多的,全部好像不到10万人),所谓民军是当时革命发动起来的武装力量,很多是各地方的自卫团,再加上土匪武装,绿林好汉,或者是帮会的武装组织。因为同盟会搞的那些所谓起义,很大程度上都是利用这些武装。这些武装力量出现以后,一方面财政负担很大,另外也破坏了大城市社会秩序,这些人抢劫财物,奸淫妇女,什么事情都做了。广东的陈炯明就是用铁拳来整顿社会秩序,对民军严加整顿,大部分都被遣散了。

此外,当时的政治团体都同意借外债,不借外债,政府机关没有办法运作。

张弘:你说辛亥革命的第三个代价,就是原来听令于中央政府的军事组织分崩离析,形成了以地方督军为核心的、各自为政的军事强人统军格局,为日后的军阀混战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袁伟时:袁世凯在的时候,能够压得住北洋军队的阵脚,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但除此以外,还有各地起义军。起义军首领很多就是新军的将领,他们都是各个地方的领导人,比如山西的阎锡山,就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四川等各地方的军事强人都出来了。这些人割据一方,拥兵自重。怎么样实现全国的联合,这是一个大问题。

袁世凯逝世以后,全国统一的局面就维持不下去了,变为一个混乱的局面。应该讲,不仅仅只是军阀混战。所谓军阀,没有严格的界定,原来的国民党领导下的省份,算不算军阀割据?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他们也制造了很大的混乱,这个问题不能回避。

从全国范围来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激进主义的主要代表国民党的活动下,给全国带来了一个分裂的局面,甚至抛弃了辛亥革命的成果,重建专制体系,这个也是国民党的罪过了。镇压言论自由,北洋军阀有过,但没有所谓革命策源地广东那么厉害。在广东,国民党搞党化教育,党化司法,压制言论自由。这样,一个专制政权就在广东涌现,并随着北伐慢慢推广到各地,成为威权统治专制政权。这是中国史学家应该正视的问题。好多史学家为了维护国民党正统地位,忽视了这一条,我想这个是不对的。因为国民政府统治客观存在,史学家有责任指出它是一个专制政权,这个专制政权是在苏俄支持、教导下搞出来的。

辛亥革命后历久弥新的观念

张弘:现在有一些学者明确提出,要回到清末、回到民国期间。那么,从观念上说,我们现在应该发扬辛亥革命时候的哪些东西?

袁伟时:说到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的东西,我想最重要就是共和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宪政、民主、法治,特别是自由,这在当时非常明显,尤其应该继承。但是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政治制度上的地方自治。从县到省都应该自治,是辛亥时候大家的共识。不过我要补充一句,这不过是继承清末宪政的正确方面,清末宪政已很强调地方自治,县到省都讲自治,要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权。

张弘:也就是说,辛亥革命的这些观念是顺着清末新政发展而来的。

袁伟时:对,任何国家从中世纪的前现代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都应该从社会生活里面慢慢生长出来,制度、思想、文化莫不如此。从清末新政开始,中国就主动向现代国家、现代社会转型。这些前人的努力,前人的贡献,我们都应该肯定,都应该继承。

张弘:地方自治,广东的陈炯明是坚决主张的,但是和孙文的意见不合。

袁伟时:袁世凯以后,联省自治被很多政治家支持和鼓吹,孙文本人也曾经赞成,这无疑是对的。为什么要联省自治?就是要走美国的道路,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宪政的联邦国家,这一条一直到国民党北伐成功以前,很多人都为此努力,段祺瑞也在这方面做了艰难的努力,最后都给孙文和国民党破坏掉了。

张弘:从联省自治的成果来说,陈炯明坐镇广东那几年,一心要把广东建设成模范省,相对全国其他地方来说,广东是否发展得很好?

袁伟时:一个省一个省比较,这个就要很冷静来做了,在民国历史上,陈炯明对广东有很大贡献。但是,因为广东战乱比较多,不能笼统说是全国最好的。从政治上来说,陈炯明的贡献是很突出的。另外,他也推行当时的民主选举,他的民主选举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讲,远远不够。他要当地选出两个县长,然后由他圈定,这违反了选举规则,但是比完全不搞民主选举好多了,民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吧。另外,他发展教育,一再声称要建立广东模范省,不要打仗,搞好自己,让其他省的人也建设自己家乡,和平联合起来。我想这是非常正确的,他在广东期间的建树应该讲是很突出的。他也反对孙文征兵,他是反对打仗的,财政也担负不了打仗的支出。他入主广东之前,在闽南的建设也很突出。

张弘:你也强调,辛亥革命之后,是民众的个人权利觉醒的时代,我们现在似乎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

袁伟时:那是很明显的,北洋时期,不但民间是这样看,而且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说当时的官员也不敢讲我不要民主、不要法治。军人不要干政,要实行法治,要尊重法律,这些都是口头禅,民间就更加没问题了。政府也是以这些人类的共同价值作为标准的,所以当时上上下下都认可这些人类共同价值。

(节选自《昨天的中国》中《答特约记者张弘》一文)

评分完成:已经给 大号蚂蚁 加上 50 银元!

喜欢大号蚂蚁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大号蚂蚁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