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漫评南宋: 那段被神剧写滥的历史32
送交者: 北冥巨鲲[☆★★士大夫你快滚★★☆] 于 2018-01-15 10:33 已读 703 次  

北冥巨鲲的个人频道

回答: 漫评南宋: 那段被神剧写滥的历史 作者泪痕春雨 由 北冥巨鲲 于 2018-01-15 9:16

  第五节 杜充上位 北方流寇越来越多

  金军第一轮大扫荡结束后不久,宗泽就死了。

  宗泽死后,许多人都希望宗泽的儿子,接过宗泽的大旗,继续坐镇汴梁。[注1]
  问题是,宗泽坐镇汴梁时,就一直与南宋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现在宗泽死了,再出现了父死子继的局面,那还了得?

  所以,南宋中央政府很快颁布了新的人事任命。总而言之,让杜充接替宗泽的位置,宗泽的儿子给杜充当助手。[注2]

  在这种背景下,宗泽的儿子只能靠边站了。虽然宗泽的儿子,一再与杜充分庭抗礼,但是总处于劣势,最后只好回家给老爸守孝去了。[注3]

  看这段历史,我总忍不住在想,如果宗泽把北方的抗金力量,整合的再充分一些,南宋中央政府还能空降一个人,取代表宗泽之子吗?估计很难说了。
  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宗泽把北方抗金力量充分整合了,看到有人敢在汴梁城内,坐在宗泽之子前面,就算宗泽之子没有意见,广大的爱国军民,也不会接受啊!

  事实上,此前不久,赵构曾空降一个官员,到某地当老大;这个官员拿着赵构的委任状,却无法赴任。因为,当地老百姓都纷纷表示,他们还想让从前的老大,继续管理这个地方。

  面对此情此景,赵构为代表的南宋中央政府,当时就火了。因为,这不是公然造反吗?
  所以,赵构就贬了那个地头蛇三级,让他继续留任;又给那个空降的官员,另寻了一个地方。

  对此,高级文职官员就提出了意见。因为,你说,那个地头蛇,算怎么回事?
  如果说他做的对,我们就应该大力表彰他。因为一个官员离任时,被当地老百姓纷纷挽留,这证明他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员啊。这样的官员,我们为什么要贬他三级呢?
  如果说他做的不对,贬他三级,就能了事?因为,一个官员煽动老百姓闹事,让官员拿着中央政府委任状,都无法赴任,这该杀他头啊!

  对此,南宋中央政府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因为,这种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有什么道理可讲?

  杜充能越过宗泽之子,那是因为北方力量比较混乱、复杂,而且杜充也是牛气冲天的人物,否则,杜充拿着赵构颁发的委任状,也无法取代宗泽之子的地位。

  看到杜充这个人,总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国焘哥。为什么呢?遥想当年,国焘哥牛逼无敌时,一度有凌驾于之上的架式。问题是,国焘哥后来混得越来越差,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早年的风光。

  杜充大约也是如此的。

  杜充风光无限时,可谓南宋军界第一人。岳飞自然是杜充的下属;杜充南渡时,刘光世、韩世忠也明确划归到了杜充属下;张俊保持着独立地位,那是因为张俊由赵构直接指挥,而张俊当时的军界地位,显然比杜充低多了。
  问题是,杜充后来越混越差劲,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当年的风光了。

  国焘哥失势投敌。
  杜充是在金军深入江南时,突然对前途丧失希望。于是,不要说让他戴上高宗皇帝的扔下的紧箍了;就是让继续承认高宗皇帝才是武林正宗,都有些太困难了。于是在关键时候,杜充投敌了。

  因为杜充在南宋的地位太高了,所以宗弼在劝降他时,对他的承诺是,你可以到中原当皇帝。

  如果杜充成了中原的傀儡皇帝,写在历史书上,形象虽然也很不堪,但多少也像回事。问题是,杜充后来没有竞争过刘豫、张孝纯,所以直接混得狗屁都不是了。

  这就好像,汪精卫投降日本后,好赖也坐在了汉奸的头把交椅上;所以汪精卫虽然身败名裂,但好赖也算个人物。因为他虽然是汉奸,也是一个可以与蒋介石相提并论的政治人物。

  如果汪精卫投降日本后。
  日本也不想扶植他当头牌大汉奸,而让他当一个小汉奸,那汪精卫那可是真的身败名裂了。因为这样一来,他还拿什么与蒋相提并论呢?

  如果汪精卫混成这样,就算吹捧汪精卫的人,也会觉得,它实在混的太失败了。因为,他实在不是人物了。
  杜充大约就是如此的。

  这都是后话,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说到这些,只是希望大家对杜充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
  因为杜充盖棺定论,是一个可耻的汉奸,而且还不是坐头把交椅的大汉奸,所以历史书常常把杜充写得极为不堪。问题是,杜充显然是一个很牛逼的人。否则,他哪能接替宗泽的位置呢?哪能在率军南撤后,还会成为刘光世、韩世忠等人的上司呢?

  杜充上任后,北方局势越来越恶化。我们通常总认为,这是杜充能力太差。其实呢?北方局势不断恶化,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宗泽坐镇汴梁的一年时间里,整个北方,已让金军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彻底打穿了;宋帝国失守的重要城池,那是伸出两把手也数不过来。
  宗泽死后,这种趋势自然还会继续;换而言之,金军再发动一轮扫荡,整个北方地区,还会有更多的城池沦陷。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宗泽活着,与杜充相比,也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罢了。

  而且,对汴梁留守而言,当时还有一个危机。那就是,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合,北方的义军、流寇变得越来越强大,所以开封留守的直属军队,想驾驭他们,自然是越来越困难了。

  在这种背景下,杜充为代表的政府军,与地方武装的矛盾,自然是越来越难以调和。事实上,就算宗泽活着,这种矛盾也是难以避免的。

  杜充在接替宗泽后不久,就与张用、王善等义军首脑,发生了大火并,结果就是,张用、王善变成流寇了。

  据说,张用、王善变成流寇首脑,是因为杜充打击他们爱国的热情。其实呢?这是因为他们势力越来越大,所以不想受大宋政府的鸟气了。

  据说,在此过程中,岳飞大败张用。
  但更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是,张用一直是北方最大的军事力量之一。在张俊强行改编张用时,张用的部队有五万人。这个数字,那是非常惊人的,要知道,杜充防守长江防线时,陈粹率领岳飞等17个统制官,总兵力也不过三万多人[注5];这样算来,岳飞当时所率的军队,最多也就两三千人。面对这种事实,谁敢说当时的岳飞,与张用是一个等级的军方大佬?

  所以,岳飞大败张用,也就是岳飞在杜充的领导下,把张用赶离了汴梁附近。
  关键是,这也是因为张用不想和杜充拼个两败俱伤。否则,谁死谁活,还不一定呢?
  从这层意义上,这场火并的结果,也就是经过简单的战斗,张用决定率军南下了。

  张用率军南下,那性质可是非常恶劣的。因为,一支非政府武装,在宋、金拉锯的地区割据,可以说自己是义军。问题是,在汴梁留守的国军,还在北方坚持抗战时,非政府武装就一个劲的向南转进,这是想干什么呢?

  张用后来不能与岳飞相提并论,那是因为,张用是被政府军强行改编的。所以张用也算勉强修成了正果,但他的江湖地位,显然不能再与从前相比了。

  岳飞一直积极向组织靠拢,并得皇帝的赏识、组织的培养,自然是势力越来越大。因为,皇帝不但让岳飞独当一面,还给岳飞调拨了一支接一支的军队。
  而张用呢?显然没有这种机会了。相反,张用连独当一面的机会,也不会有了。

  至于和张用一块南下的王善,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在金军要渡过长江时,王善竟然跟着金国鬼子混了。

  张用、王善在与杜充反目后,就为日后的战略,产生了分歧。
  张用认为,我们虽然脱离了东京留守的控制,但我们也是义军啊。既然是义军,我们就应该只能到汉奸控制的地区筹粮,寻找落脚处。如果我们到国军控制的地方筹粮、寻找落脚地,那我们就成流寇了。
  王善说了,这种年代,还什么义军、流寇、伪军、国军、鬼子的?现在天下大乱了,咱们俩合作好了,谁敢说,咱们一定不能称王称霸、成佛成祖呢?换而言之,这种兵荒马成的年代,咱们放手干吧。[注6]

  总的来说,经过简单的战略分析。张用、王善都认为,如果攻打汉奸控制的地盘,很容易成为金国鬼子重点围剿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就开始攻击那些国军控制的地区。

  问题是,国军控制的地区,也不好夺取的啊。所以,张用、王善在攻打淮宁时,被杜充派军赶跑了。[注7]在这种背景下,张用、王善那是跟头把式的不断向南转进。

  许多人总喜欢说,南下的人很多,所以证明,大家都心向大宋。众多南下的人,怀着怎样的想法,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所以,李成、张用、曹成、李宏、马友等人南下后,那是大有席卷江南的架式。

  事实上,北方的许多义军、流寇,都是想着成佛成祖、称王称霸,或是曲线上位的。
  换而言之,先趁乱拉起一支队伍,能变大变强自然最好,退一步,被谁招安,也得给他一个大官当啊!再退一步,就算死了,也算风风光光的活过一场呀。

  张用等人,一个劲的向南转进,绝不是因为他们深爱大宋。而是因为,北面的金国太强大,想在金国的空隙中变大变强,实在太过困难;南面的大宋相对比较弱,在大宋的空隙中寻找变大变强的机会,应该比较容易。

  这些军队为什么要脱离杜充呢?因为杜充成了汉奸,所以通常的说法,自然就是杜充太坏,所以大家都不跟他混了。总而言之,如果宗泽活着,大家肯定不这样做的。

  其实呢?主要是因为在鬼子的扫荡下,大家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它必然会引发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后勤的问题如何解决?最简单而言,大家一说北方抗金形势大好,有一百多万义军。问题是,这一百万义军吃的喝的,都从哪里来呢?

  在鬼子接连大扫荡前,北方地区的官府、老百姓,面对这些手持枪杆子的大爷,自然都得供他们吃,供他们喝。

  问题是,随着汉奸越来越多,他们再想吃喝,地方就越来越窄了。一切是显然的,汉奸越来越多,而且又有金国鬼子保护,义军想到汉奸们的地盘上混吃混喝,难度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你经常到鬼子收保护费的地方混吃混吃,鬼子难免会把你拉上黑名单的,到时全力围剿你,你估计比较危险。

  所以,从表面上看,汴梁附近的军队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问题是,他显然也是一个麻烦事,那就是这样多的义军,聚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吃什么、喝什么?

  我前面分析过。国军的后勤,是通过文官系统筹集的。义军的后勤,则是通过自己筹集的。
  开始,金国对北方的控制力很弱,义军找那些与鬼子关系暧昧,甚至是挂起鬼子大旗的地方筹粮很容易。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虽然是自行筹粮,也可以说自己是义军。
  问题是,随着汉奸越来越多,随着汉奸抱起的团越来越大,义军自然不敢随便抢他们的粮了。

  在这种背景下,大宋政府的文官系统,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筹集到了粮草,应该先保证谁的需要呢?自然是先保证国军啊!
  对于大宋政府这种作法,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就好像八路军、新四军再抗战,民国政府也不可能敞开给他们供应后勤啊。

  这样一来,义军自然要生气了。因为,大家都是抗金的队伍,凭什么政府军,就吃得好、穿是好、装备好,我们却是连基本的后勤也无法保障?
  而且在生存压力的压制下,这些义军,难免会想把手伸进大宋政府控制的地区。问题是,这种事,不是杜充不允许,就是宗泽活着,也不可能允许啊。

  事实上,抗日战争时,国共一直闹摩擦,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我朝如果只是在敌占区发展地盘,老蒋看着我朝不断壮大,虽然不高兴,却也愿意接受。因为,我朝这样发展下去,小鬼子就哪有心思继续追着老蒋打呢?

  问题是,如果我朝有意无意的,经常要到国统区发展地盘,老蒋肯定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你这样玩,是抗日呢?还是趁乱发展势力呢?

  许多地方,比较微妙。在老蒋看来,这些地方就是国军控制的地区;我朝敢把手伸进这里,就是如同叛军。
  在我朝看来,这些地方就是小鬼子占领的地区,我朝不断占据这种地方,也是坚决抗日啊。

  当年的南宋,也是如此的。
  许多地方,到底是国统区,还是敌战区,实在难以说清楚。因为,北方广阔的地区,常常就是宋军、金军、伪军、义军、流寇你来我往的地区,这些地区到底算谁的?本身就难以说清楚。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许多地方,在南宋政府看来,它就是国军控制的地区,所谓的义军敢到这种地方自行筹粮,本身就是如同造反。

  问题是,众多义军首脑,都是领着几万小弟在道上混,总得管小弟吃饭吧?
  更难处理的问题是,到金国鬼子收保护费的地区筹粮,常常会受到鬼子的报复;到南宋收保护费的地区筹粮,这就等于是造反?你叫他们怎么办?

  张用、王善叛乱的结果,就是他们以后,可以肆无忌惮的到国统区抢粮了。众多义军与杜充的矛盾,以及脱离杜充的主要原因,其实就在这里。
  因为,继续跟着杜充混,筹集后勤就受到了约束。在这种背景下,用各种高大上的理由,与杜充脱离关系,相对就会比较好点了。
  总而言之,我们是抗金的队伍,杜充为代表着政府军,成天不抗金,就知道压制我们,所以我们要独立单干。

  只要和杜充脱离了关系,以后想到哪里筹粮,就可以到哪里筹粮了。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军队所过之处,那就如同蝗虫一样;因为就算他们不放纵军队抢劫,所过之处管他们吃饭,也是一种惊人的负担啊。

  “于是用驻于确山,连亘数州,上自确山,下彻光、寿,号“张莽荡”,钞掠粮食,所至一空。”

  “甲午,张用与马友分军屯确山,麦且尽,众皆乏食,乃议复往山东。”

  杜充压制打击义军的行为,显然是得到了南宋中央政府授意、认同。否则,杜充南渡后,就不会受到南宋中央政府的空前重用。要知道,杜充南渡后,既是地位最高的军事统帅,又是南宋执政官,这种地位,在南宋初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只是杜充成了汉奸,所以这种问题的是是非非,自然都归到了杜充头上。总而言之,一切就是因为杜充低能弱智、残暴邪恶,所以才把各种义军逼得都成了流寇。再总而言之,如果宗泽不死,怎么会有这种事呢?

  其实呢,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无论谁坐镇汴梁,也会无法阻止非政府武装越来越大;也无法阻止非政府武装蠢蠢欲动的向南转进。

  面对北方金国的压力,众多非政府武装就是一个劲的想向南转进,一个劲的变成流寇,原因非常简单。
  首先,南方的经济相对完好;其次,就如韩世忠围剿苗刘兵变时所说,面对金国鬼子,我还真不敢夸海口,但是打个这种国军,我还是非常有自信的。[注8]

  [注1]:自宗泽卒,数日间将士去者十五,都人忧之,相与请于朝,言泽子宣教郎颖尝居戎幕,得士卒心,请以继其父任。

  [注2]:会充已除留守,诏以颖直秘阁,起复,充留守判官。

  [注3]:起复留守判官宗颖,屡争不从,力请归持服。

  [注4]:庚午,尚书右司员外郎苏迟直秘阁、知高邮军。既至,守臣赵士瑗以发运司举留,遮境不受代。诏贬士瑗二秩,依旧在任,徙迟知婺州。汪藻言:“今以士瑗为非,则方命不从者,尧四凶之罪也,不可使之在任;以士瑗为是,则借留在任者,汉循吏之恩也,不可使之降官。一士瑗之身而赏罚如此,臣窃惑之。愿斥士瑗,以为后来鄙夫之戒。”不从。

  [注5]:金人遂过江,充急遣都统制陈淬率飞及刘纲等十七人将兵三万人与战。

  [注6]:于是善整兵欲攻淮宁,用不可,曰:“吾徒所以来,为乏粮耳,安可攻国家之郡县?”善曰:“天下大乱,乃贵贱、贫富更变之时,岂止于求粮而已!况京城已出兵来击我,事岂无名乎!”

  [注7]:善围淮宁久之,东京留守杜充遣都统制陈淬来援,善乃退。

  [注8]:胜非退,见光世已下于都堂,世忠曰:“金人固难敌,若苗傅,但有少许汉儿,何足畏者!”

  事后谈:
  赵国没有办法,秦国吞天下的野心已经赤裸裸的了。
  上策:“抗秦援韩,保家为赵”站在舆论的高点,高举抗秦大旗成为天下的另一极(如天朝)。
  中策:不作为。舆论丢了,大哥地位不保,以后没人听你的。(等死)
  下策:“联秦分韩”,六国直接散伙。(找死)
  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仗“该来的一定会来”。无论输赢都一定要打。
  在长平,秦国是举全国之力,而赵国还有对抗匈奴(武安君李牧);而且粮食也不够,时间上不能坚持。
  还有其他原因,所以必败

  在金军第二轮大扫荡后,整个北方局势彻底失控了。于是身为汴梁留守的杜充,遂决定率军向南转进。

  因为杜充是一个反面人物,所以说到汴梁系大举南撤时,人们总会把相关的责任,归于杜充的胆小无能。
  其实呢?汴梁系大举南撤,肯定是汴梁的军政长官反复商讨的结果,更得到南宋中央政府许可,才执行的战略转移。

  因为这种巨大的战略转移,哪是杜充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的。最简单而言,如果中央政府认为北方局势没有失控;如果各大将领都认为北方局势没有失控,杜充算个屁啊,他一声令下,就能让大家跟着南撤?

  当时的北方局势,已经失控了。所以汴梁系留在北方,空间换时间的机会越来越小了。继续留下去,恐怕只有两三条路。第一条路,让敌人围剿;第二条路,让敌人收编成伪军;第三条路,退到山区打游击。

  所以在当时背景下,果断撤退,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因为这样向南转进,会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至少,无论中央政府,还是汴梁地区,都会有无数人支持这种选择。

  看历史时,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场景。
  那就是大家都支持一件事,但是邪恶的大反派,一声令下,就让大家的愿望落空了。
  当然了,我也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场景,大家都不敢做一件事,但是英明神武的大英雄,一声令下,于是大家都跟着他去干了。

  其实呢?我朝武皇帝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万年,也有左中右!
  换而言之,在许多事情的分析上,通常就是站队的问题。再换而言之,任何一种选择,也会有无数人支持。
  某个大英雄、某个大坏人力排众议、力挽狂澜,于是大家都朝某个方向走,那通常只是英雄传奇、或政治宣传。

  因为,通常时候,人们的选择也就是一个ABCD的多选题罢了。
  甚至只是一个yes或no双选题。
  面对这种选择题,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选择站队;哪种选择的支持者多、力量大,哪种选择就容易变成现实。

  最简单而言,当时的汴梁系,在大战略上就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向南转进。
  第二种选择,就是硬桥硬马的与鬼子打阵地、打野战。
  第三种选择,就是在北方地区想尽办法与鬼子周旋。
  还有第四种选择吗?好像是没有的。

  面对这三种选项,哪种选项,也会有很多支持者。

  杜充的选择,自然就是南撤,因为经过鬼子两轮大扫荡,北方已快成筛子了,如果不敢紧有计划的南撤,随时有可能在鬼子的进攻下,演变成了大溃逃。

  岳飞的选择,自然是立足北方与鬼了周旋,因为北方有着广阔的纵深,鬼子占领区越广,他的兵力越分散,他们根本吃不下我们。相反我们一旦撤离北方,北方的军民,就会更多的演变成伪军、汉奸、顺民,到时我们就算退到南方,压力也会变得很大。

  当然了,说到硬桥硬马与鬼子打阵地、野战的人,估计不会很多。因为,除了事不关己的人,在当时背景下,谁会扯这种大话呢?

  所以杜充在决定南撤时,肯定与汴梁系的军政长官,反复召开会议讨论;并且反复呈报南宋中央政府,得到中央政府的许可,才会开始执行的。

  南宋中央政府之所以认可杜充率军南撤,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因,那就是鬼子先后两轮扫荡,已把北方打成了筛子。而且第一次大扫荡,直接打到了邓、唐二州;第二次大扫荡,直接把扬州就攻陷了;第三轮大扫荡呢?显然是随时都可能突破长江防线。

  在这种背景下,南宋中央政府对汴梁系的南撤选择,自然也会充满争议。

  一种观点,自然是认为杜充必须坚守汴梁,因为北方有这样庞大的军事力量存在,可以让金军不敢肆无忌惮的南下。更主要的是,金军南下时,这些军队还可以在后方,给金军造成各种牵制。

  另一种观点,自然是认为,杜充应该有计划的南撤,因为有计划的南撤,才会让随后的长江防线,变得更加巩固;一旦演变成大溃逃,效果就不明显了。
  至于杜充军队留在北方,会起到牵制金军南下的作用,根本经不起推敲。不要说杜充了,就是宗泽时代,金军也照样敢一路向南杀到邓唐二州;而杜充时代,金军上一轮大扫荡,直接就南下攻入了扬州城;现在,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杜充不南撤,金军就敢越过长江呢?

  而最后的结果,就是赵构认可了后一种观点。
  既然赵构认同汴梁系南撤,而杜充也认为应该南撤;关键是,还有众多的人支持,自然就成现实了。

  上面的许多分析,纯粹是脑补。它的细节虽然不会太准确,但是大致情形应该是不会错的。

  现代史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局势恶劣时,所有的指挥中心,都会为撤或是不撤争论不休。
  虽然说,主动撤退会保留更多的实力,更会增强下一道防线的力量。但是,主动撤退显然意味着,需要放弃很多。许多时候,指挥中心会因此犹豫不决的。

  而这种选择,从大方向上看,就是一个双选题。总而言之,撤还是不撤?
  认为应该撤的人,会把相关理由罗列出一大堆;更会把不撤的弊端说出一大堆来。
  认为不应该撤的人,也会把相关理由罗列出一大堆,更会把撤的弊端,说出一大堆来。

  这就好像,人在股市里,在情形不利时。应该割肉离开,还是应该继续硬扛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而且都能说出一大堆来。

  更主要的是,不论在什么时候,也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就是在股灾到来时,也会有许多人能看到光明的前途,愿意死扛着等着股市反弹。

  杜充南撤的这段历史,之所以需要我们大量脑补,无非是因为任何遗臭万年的选择,只要有机会说话的人,谁也会极力撇清关系的。这样一折腾,到了最后,这种事,好像就是某个坏人给弄出来的。

  比如,看我朝的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在信息缺乏的时代,人们自然会觉得,这就是某几个坏人,或某几个脑子进水的人给折腾出来的。因为有机会说话的人,都也会说,自己当时是极力反对的。
  问题是,随着相关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自然会发现,一切哪有这样简单?

  事实上,只要我们有点生活经验,就会知道,任何一个事关重大的选择,下面就会自然而然的分为不同的意见。绝不会出现,大家都一边倒,就是某个领导突发奇想,于是事情就朝另一边倒了;更不会出现,大家都一边倒,就某个英雄人物突发奇,于是事情就朝另一边倒了。

  因为任何一种选择,通常也就是一个yes or no的判断题,或是一个ABCD的多选题,人们的利益关系不同、角度不同、智商勇气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判断,但哪种选择,也会有大量的人支持。

  英雄的作用,并不他力排众多议,只手托天,改天换日,而是他能把众多,有着相同利益诉求的人联合起来,并能领导他们一块追求自己的利益诉求。
  当然了,大反派之所以是大反派,也是因为他身后,永远有一大群与他利益诉求相同的人存在,否则他拿什么成为大反派呢?

  在武侠世界里,英雄也好,大反派也好,不会吸星大法,也得会孤独九剑啊;没有三尸脑神丹,也得有一大群无脑的人支持他。否则,他们拿什么让自己成为大英雄、大反派呢?
  而在现实中,大家的体力、智力、勇气,真心说差距是非常有限。

  最简单而言,哪个村里、哪个县里,没有众多体力、智力、勇气远远超过大众的人?
  一个人感觉自己体力、智力、勇气非常牛,不用与全市、全省、全国、全球海选出来的高手比,就是与一个村里,一个县里海选出来的高手比,恐怕也会觉得,自己比人家强不到哪里去。

  在现实的利益博弈里,最普通的老百姓,也不会完全任人揉捏的,何况那些称霸一个村、称霸几条街的人。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可以随便揉捏那些称霸一个村、或几条街的人,那在现实中,肯定非常牛逼的。如果感觉自己可以随便揉捏那些称霸一个县城、或在某个城市非常有名号的人,那在现实中肯定牛逼的让大家都只能仰视了。

  当我们觉得,皇帝一句话,就能如何如之何时,不妨想一下,有资格让皇帝指挥的人,哪个人是普通人?哪个人是善茬?皇帝想随便揉捏他们,说了个容易?

  回到杜充的处境,杜充手下的军政长官,哪个是吃白饭的?哪个是杜充一句话,就能随便调动的?
  如果杜充有这种本事,伪政府皇帝哪能轮得着刘豫当呢?

  因为岳飞后来的军界地位太高,所以当时的的岳飞,自然会被人们当成主角去写。其实,当时的岳飞,显然不是什么主角。
  事实上,在随后的马家渡之战时,岳飞也只是陈淬所率领的17个主要将领之一。更主要的是,不要说与岳飞当时并列的17个将领了;就是陈淬这个名字,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注5]

  当然了,因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所以说到此时的岳飞时,自然免不了要说,岳飞是如何劝阻杜充,总而言之,岳飞对杜充说,绝不可以南撤的!

  其实呢,类似的内容,大约只是事后的说词。因为杜充南撤时,也并没有把所有的军队都带着南下啊。事实上,杜充南撤八个月后,汴梁才沦陷的。
  从这层意义上,杜充南撤时,肯定还留下许多守军。如果岳飞这样反对南撤,他自然可以留在北方。因为在当时背景下,愿意自告奋勇留在北方的人,估计不会很多。岳飞如果一心要留在北方,相信没有人和岳飞硬争的。

  杜充南渡长江后不久,金军的第三轮扫荡就开始了。
  因为,经过前两轮扫荡,整个北方地区,已被金军打穿了,所以金军的这次目标,就是要渡过长江。

  当时的长江防线,表面上非常强大。实际上,它非常脆弱。因为,整个长江防线,就是由刘光世、韩世忠、王燮代表的中央军;和杜充为代表的地方杂牌军,还有众多义军、流寇共同构成。
  这种阵容,本身就是传说中的乌合之众。因为,在关键时候,谁也希望别人向前冲,甚至还隐约的希望别人与鬼子打得两败俱伤,自己在后面捡现成便宜。在这种背景下,金军一过来,那常常是打哪里,哪里就是一个大口子。

  流寇、义军玩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皇帝没法追究。因为,他们这样玩,也是给足了皇帝面子;一切是显然的,他们再玩的急了,还会和鬼子去共建大东亚共荣的。

  中央军玩空间换时间、敌进我退,常常就是皇帝默许、甚至暗示的。因为中央军真的与敌人硬碰的打,万一打光了。皇帝虽然强大的文官集团支持,也有可能有心无力的。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杂牌军,自然也不会傻乎乎给帝国当炮灰。

 在长江保卫战前,赵构给予杜充极高的待遇、地位。当时的杜充既是执政官,又稳坐军界头把交椅。这种待遇、地位,在大宋历史上,虽然不敢说是空前的,也是极为罕见的。

  皇帝那样重用杜充,恐怕也是为了让杜充率领他的军队,与金国鬼子硬碰硬的打仗。
  因为杜充的军队,虽然是政府军,却显然不是中央军。如果需要牺牲的话,赵构自然想着牺牲杜充的部队,不可能想着牺牲刘光世、韩世忠的部队。

  当然了,此时对杜充也是一种考验,一切是显然的,只要杜充不负重望,那杜充作为军界第一人的地位,就无可动摇了。
  韩世忠、刘光世都不敢与鬼子打仗,张俊保卫皇帝远远的逃走,杜充在长江一线,把鬼子给堵住了。那还了得?

  问题是,杜充一系的人马,突然发现,这大约中央政府想拿他们当炮灰罢了。于是,杜充一系经过简单的抵抗之后,也全线溃退了。

  许多人把岳飞吹得神乎其神,但是马家渡失守时,岳飞就在军中。
  当然了,为岳飞辩护的人都说,当时的岳飞只是众多军头之一,而且只是团长级别的军官,岳飞自然无法力挽狂澜了。对此,我认为非常正确。事实上,抗金是需要帝国整体协作的,单纯的某个英雄再牛逼,也无法力挽狂澜的。

  而相关事实,显然可以证明,岳飞并没有人们吹的那样神。
  第一、当时的金军就兵分数路。进攻马家渡的只是其中一路。
  第二、岳飞大约拥有一两千(也有可能是两三千)军队。而且还有众多友军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岳飞面对金军的进攻,只能转进。当岳飞本部单独面对金军时,就能吊打金军,这怎么可能呢?

  类似的战役更可以证明,兵力悬殊时,岳飞也只能跑路。当然了,岳飞面对强敌跑路,这并不是第一次。几个月后,在泰州,面对金国大部队,岳飞依然选择再次跑路。
  为岳飞辩护的人,还是那套说词,岳飞当时只勉强跨入师级行列,而且还是杂牌军,面对鬼子的大部队,不跑路能行吗?对此,我认为非常正确。但是这种事实显然证明,岳飞并没有传说中那样神。


  [注1]:“建炎元年,进天章阁待制、北京留守,迁枢密直学士。

  [注2]:二年,宗泽卒,充代为留守兼开封尹。

  [注3]:高宗将幸浙西,命韩世忠屯太平,王燮屯常州。以充为江、淮宣抚使,留建康,使尽护诸将。光世、世忠惮充严急,不乐属充。

  [注4]:充自真州而北,宗弼遣人说充,许以中原地封之,如张邦昌故事,充遂降于金。

  [注5]:金人遂过江,充急遣都统制陈淬率飞及刘纲等十七人将兵三万人与战........。

  岳飞虽然没有传说中那样牛,但是吊打少量金国鬼子率领的伪军,应该还是没问题的。所以岳飞很快收复建康,并肃清了附近的鬼子和伪军。

  在此过程中,岳飞俘虏了几百个敌人,并且派人把这些战俘押送到赵构那里。经过一翻盘查,发现只有八个鬼子。

  这种胜利,对许多人说起来,也许实在太过丧气。因为俘虏八个鬼子,有什么了不起的?甚至难免要说,这是某些人为了丑化岳飞编的;因为以岳飞的神功盖世,面对这种胜利,怎么可能兴师动众的向中央政府请功呢。

  当然了,因为人们看历史时,总喜欢用这种扯淡的心理去看,所以一说岳飞有多牛逼,人们就是习惯性的歼敌几千、伏尸十几里。说得再夸张点,就是岳飞率领五百人,把十万金国鬼子,打得抱头鼠窜。这种内容写起来,自然让人热血沸腾,问题是,看这种历史,和看穿越神剧,有什么差别呢?

  幸好现代历史资料比较丰富,所以林帅的平型关大捷,就算我朝宣传出来的内容,听起来也没有多了不起,让国粉去说,自然更没有什么了不起了。因为扯了半天,就打死百十个鬼子,而且还是鬼子的后勤部队。

  如果抗战的历史资料,也就如宋史资料那样云遮雾罩,许多人也难免会说,这一场战役,直接杀得鬼子伏尸几十里。
  如果这种历史写得久了,后来有人再敢说我朝不是抗战主力时,自然会被喷得狗屁都不是。因为,就是李云龙杀的鬼子,多的也数不过来;何况林帅乎?

  说起这种收复之功,与岳飞相比,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反面案例。
  这件事,发生在金军第二轮大扫荡时。话说,金国鬼子撤离青州后,一个叫赵晟的底层军官,纠结一伙武装力量,就把青州收复了。
  因为,赵晟出场后没有多久就死了,而且还定格为贼寇的形象。所以史书在说到赵晟收复青州时,说得非常简单。总而言之,金国鬼子撤走了,赵晟纠结一伙人,收复了青州。[注3]

  如果赵晟在此基础上,越混越牛,后来混成了某武穆,人们再说他收复青州的功劳时,难免也会讲出一大堆战绩来。总而言之,活捉了五六个金国鬼子,打死几十个金国鬼子,击败几千伪军、收编多少伪军,经过艰苦战斗,终于收复了青州。

  当然了,如果岳飞在收复建康后不久,就被清理出局,而且还被定性为贼寇。史书在说起收复建康时,恐怕也是一句,金军撤离建康,岳飞率军占据建康。

  事实上,金军主力撤走后,江淮地区的城池,都会被政府军、义军、流寇收复的。绝不会有一座城池,还会被鬼子、伪军占据着。
  从这层意义上,拥有收复之功的军头,那是多的去了。只是大部分军头,并没有向中央政府积极靠拢,或是没有修成大神,所以史书不会用正面的笔法,大肆宣传这些内容罢了。

  赵晟这个人,我在看到时,总是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赵晟并不是纯粹的流寇,他是大宋的底层军官;更主要的是,赵晟收复青州后,也试图与文官系统合作。总而言之,行政方面由文官系统接管;军事方面由他们这些趁乱崛起的军人接管。[注4]

  事实上,岳飞率军收复建康后,也是类似处理的。单就这一点看,赵晟并没有什么毛病。

  但是赵晟在与文官系统的合作时,显然是出了毛病。于是,赵晟被文官系统谋杀了。

  对于文官系统而言,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军队,自然是受制于中央政府的军队,因为这种军队敢挑战他们的利益,政府一纸调令,就可以处罚他们。

  退而求其次,他们更容易的接受的军队,自然是受制于地方文官系统的军队,因为这种军队敢胡作为非为,地方政府一纸调令,也可以处罚他们。

  前者是标准的中央军;后者显然就是地方杂牌军。

  再退而求其次,他们更容易接受的军队,自然是那些与体制有着各种利益关系的军队。这种军队,虽然表现出巨大的独立性,但是他们还会尊重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
  当时的岳家军,大约就是这种军队。因为在长江防线失守后,旧的编制打破了,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因为他们和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还时刻考虑与政府靠拢。

  再等而下之,就是赵晟这种趁乱,由底层军人、强人拉起的队伍,因为从编制上,这种军队与体制没有太多的利益联系。
  这种军队,就算一心与文官系统合作,也会因为各种不信任,最后出现火并。当然了,通常都是手握枪杆子的大哥火并文官系统。所以,在当时的文职官员眼中,这些乱世军人一个比一个无法无天,他们杀戮朝廷命官,就跟杀一头猪一样。而赵晟遇到了一个铁腕的文职官员,所以赵晟手里握着枪杆子,却被清理出局了。

  赵晟在死前,也是怀着一颗,一心要取得正式编制的心。因为,那个铁腕的文职官员告诉他,有一个地方没有受到战乱,当地经济比较不错,你到那里驻扎吧。[注5]赵晟很高兴的率军去了,但是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那是一个大陷坑。[注6]

  赵晟的行为,代表了底层强人的冒险精神。总而言之,趁乱拉起队伍,然后待价而沽,希望借此机会实现华丽的转身。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赵晟溶入了体制内,谁敢说,他以后不会修成正果呢?

  但是,赵晟终于没有修成正果。

  在这种运作中,有一个人做的非常成功。他的名字叫孙选。
  在金军第三次大扫荡时,韩世忠听说鬼子来了,那是直接弃镇江而走。在此背景下,都没等鬼子来,孙选就趁乱拉起队伍,接管了镇江。[注7]

  鬼子来后,孙选就与鬼子亲善友好。
  不久后,鬼子走了,韩世忠回来了。孙选又投降韩世忠,并且成了韩世忠手下的大将。[注8]

  孙选在此前,只是一个底层的军官。但是这样一折腾,直接就在中央军里,混出一个比较高的职务。

  当然了,在类似运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并不算少数。
  因为,在随后的中央军扩编中,被改编的贼寇,那是多的去了。

  甚至而言,岳飞手下的大将,很多就是这种出身。
  最经典的就是杨再兴,杨再兴为贼时,把岳家军打得也是稀里哗啦,于是岳飞手下大将韩顺夫被杨再兴杀了[注9],岳飞的弟弟岳翻也被杨再兴杀了[注10],但是,杨再兴依然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岳飞收复建康前后,就表现出和普通军头截然不同的形象。
  普通军头看到乱世将来,通常都是一副无法无天的形象。一来,他们难免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刘邦等人的成功历程,实在是太激励人心了;二来呢,他们领着一大群小弟在道上混,首先得满足小弟们眼前的利益;总而言之,兵荒马乱的,咱们手握枪杆子,咱们就是大爷。
  而岳飞显然不是这样的,岳飞那是一心要维护既有秩序,总而言之,饿死不这样,冻死不这样;再总而言之,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小弟们都得跟着岳老大一怕苦、二不怕死。

  在这种背景下,岳家军自然是好评如潮。[注11]

  岳飞的这种形象,表面上很容易做到,实际上很难做到。
  有时候,并不是大哥堪不破这种事,而是手下一群如虎如狼的小弟,都想着打土豪分田、杀富济贫、放开手招兵买马,你却天天和小弟讲礼法,更扯什么,饿死不能这样、冻死不能那样,就算你小弟眼里认得你是大哥,小弟手中的刀,可真未必认得。

  手持枪杆子,却要受制于别人,这恐怕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所以,手持枪杆子的大佬们,通常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甚至而言,就算他们想接受这种事实,他下面的小弟,也会鼓励他冲破这种束缚。

  基于军人集团的利益,他们想攫取最多的权力、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你身为大哥,一味尊重那些文官集团、士绅集团,更尊重老百姓的利益,自己小弟的利益就难以保证。至少,从眼前去看,它显然是如此的。

  所以,和文官系统、士绅集团搞好关系,这说起来非常容易;问题是,这里面牵涉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而一牵涉利益,大家很容易变得没有温情可言,也没有理智可言。

  岳飞收复建康前后,郭仲威占据扬州,薛庆占据承州(高邮)、桑仲占据襄阳......。这些拥兵大佬们,谁会把大宋政府当回事呢?
  不要说这些大军头了,就是小军头们,也是兵荒马乱的,先舒服一会儿是一会儿,反正我们有这种资本,明天想招安,机会也多的是;而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就跟着精卫哥混,还可以跟着皇军混啊。

  按理说,韩世清当时也算大宋高级军官,竟然趁着酒劲,把黄袍披在了一个宗室的身上,如果不是大家齐声反对,传说中的黄袍加身,估计又上演了。

  李成就更了不得,在此过程中,那是大有席卷东南的气势,更编造各种神话故事,还要开国立号,一副要取代大宋的样子。后来在江南混不下去了,跑到伪齐也是位极人臣;跟着鬼子混,也是高级军政长官啊。

  赵晟在死前,也是怀着一颗,一心要取得正式编制的心。因为,那个铁腕的文职官员告诉他,有一个地方没有受到战乱,当地经济比较不错,你到那里驻扎吧。[注5]赵晟很高兴的率军去了,但是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那是一个大陷坑。[注6]

  赵晟的行为,代表了底层强人的冒险精神。总而言之,趁乱拉起队伍,然后待价而沽,希望借此机会实现华丽的转身。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赵晟溶入了体制内,谁敢说,他以后不会修成正果呢?

  但是,赵晟终于没有修成正果。

  在这种运作中,有一个人做的非常成功。他的名字叫孙选。
  在金军第三次大扫荡时,韩世忠听说鬼子来了,那是直接弃镇江而走。在此背景下,都没等鬼子来,孙选就趁乱拉起队伍,接管了镇江。[注7]

  鬼子来后,孙选就与鬼子亲善友好。
  不久后,鬼子走了,韩世忠回来了。孙选又投降韩世忠,并且成了韩世忠手下的大将。[注8]

  孙选在此前,只是一个底层的军官。但是这样一折腾,直接就在中央军里,混出一个比较高的职务。

  当然了,在类似运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并不算少数。
  因为,在随后的中央军扩编中,被改编的贼寇,那是多的去了。

  甚至而言,岳飞手下的大将,很多就是这种出身。
  最经典的就是杨再兴,杨再兴为贼时,把岳家军打得也是稀里哗啦,于是岳飞手下大将韩顺夫被杨再兴杀了[注9],岳飞的弟弟岳翻也被杨再兴杀了[注10],但是,杨再兴依然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岳飞收复建康前后,就表现出和普通军头截然不同的形象。
  普通军头看到乱世将来,通常都是一副无法无天的形象。一来,他们难免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刘邦等人的成功历程,实在是太激励人心了;二来呢,他们领着一大群小弟在道上混,首先得满足小弟们眼前的利益;总而言之,兵荒马乱的,咱们手握枪杆子,咱们就是大爷。
  而岳飞显然不是这样的,岳飞那是一心要维护既有秩序,总而言之,饿死不这样,冻死不这样;再总而言之,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小弟们都得跟着岳老大一怕苦、二不怕死。

  在这种背景下,岳家军自然是好评如潮。[注11]

  岳飞的这种形象,表面上很容易做到,实际上很难做到。
  有时候,并不是大哥堪不破这种事,而是手下一群如虎如狼的小弟,都想着打土豪分田、杀富济贫、放开手招兵买马,你却天天和小弟讲礼法,更扯什么,饿死不能这样、冻死不能那样,就算你小弟眼里认得你是大哥,小弟手中的刀,可真未必认得。

  手持枪杆子,却要受制于别人,这恐怕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所以,手持枪杆子的大佬们,通常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甚至而言,就算他们想接受这种事实,他下面的小弟,也会鼓励他冲破这种束缚。

  基于军人集团的利益,他们想攫取最多的权力、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你身为大哥,一味尊重那些文官集团、士绅集团,更尊重老百姓的利益,自己小弟的利益就难以保证。至少,从眼前去看,它显然是如此的。

  所以,和文官系统、士绅集团搞好关系,这说起来非常容易;问题是,这里面牵涉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而一牵涉利益,大家很容易变得没有温情可言,也没有理智可言。

  岳飞收复建康前后,郭仲威占据扬州,薛庆占据承州(高邮)、桑仲占据襄阳......。这些拥兵大佬们,谁会把大宋政府当回事呢?
  不要说这些大军头了,就是小军头们,也是兵荒马乱的,先舒服一会儿是一会儿,反正我们有这种资本,明天想招安,机会也多的是;而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就跟着精卫哥混,还可以跟着皇军混啊。

  按理说,韩世清当时也算大宋高级军官,竟然趁着酒劲,把黄袍披在了一个宗室的身上,如果不是大家齐声反对,传说中的黄袍加身,估计又上演了。

  李成就更了不得,在此过程中,那是大有席卷东南的气势,更编造各种神话故事,还要开国立号,一副要取代大宋的样子。后来在江南混不下去了,跑到伪齐也是位极人臣;跟着鬼子混,也是高级军政长官啊。
喜欢北冥巨鲲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北冥巨鲲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