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朝的那些事情(五七八)
自卢沟桥之战以来,日本制定过无数事态局部化、战争不扩大的政策方针,又一次又一次地把命令扔进字纸篓里。他们占领了中国的首都南京,占领了古都北平,占领了上海徐州,杀了几十万中国人,把开战初的中国军队一扫而空,获得了广袤无垠的土地和富饶的矿藏,得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辉煌胜利。
然而做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日本是一直打胜仗,但占领的土地必须产生足够的效益,才能弥补战争的高昂成本。南京屠杀也罢,黄河泛滥也罢,只要蒋介石一天不投降,裕仁就必须花一天的军费跟他死磕,直到停战为止。
预计几个月的仗打了将近一年。虽然一直打赢,可对日本人来说,用的兵力太多,军费开销太大,已经出现危险的苗头:五月五号日本发布了《国家总动员法》,正式进入战时经济,同时增加三十二亿五千万日元军费,以举国之力投入战争。
必须说明的是,三八年的日元同现在的日元不一样,普通工人一年才几百块钱,一吨煤只卖三百多日元,三十二亿日元按市价,能买四百万吨牛肉,或者在东京吃两百一十三亿份面条,那是相当值钱。紧急拨这么多钱给陆海军,只能说明一件事,日本决定要耗尽国力,同中国打一场相互绞杀到死的大战了。
还没有跟苏联决战,就先出现破产的苗头,十分不吉利。从裕仁的本意来讲,日本其实是想消停一段时间的,他需要时间消化占领区,弄点钱弥补战争开销;但蒋介石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国民政府的口风一点不肯放松,死死坚持必须恢复七七事变前的态势、鬼子必须全面退出华北华南的条件,否则你死我活打到底,没有其他商量。在开会研究之后,东京的大小头目一致认为,应该发动几次大进攻,消灭蒋介石的实力,让他再也没有资格跟皇军对抗,然后从容消化土地资源,巩固胜利果实。
进攻的策略既然定出来,下一步自然是做计划,日本人的目标十分明确:武汉。
自从南京失守,大部分军事物资和政府机构都撤到了武汉。虽然名义上的陪都是重庆,但交通便利的武汉形成了事实上的临时首都,从徐州回撤的军队也在向那里靠拢。
战时把人和物资全都集中到一个地方,向来是危险的事情,但之所以都跑到武汉,实在是迫不得已。自从华南华北失守后,沿海各大港口几乎都成了日军控制的天下,只有广东还能进口物资,广州通到武汉的粤汉铁路自然就成了国际生命线。对这种客观规律,蒋介石等人是知道也没办法,只能围着武汉打转。
很快,日军的部署就变得明朗起来。虽然华北方面军受黄河影响,不能南下武汉,但华中华南的鬼子已经开始补充整队,随时出发进攻。从战后的日军文件里发现,日本陆军已经把所有部队都调到了战场,准备雷霆一击攻克武汉,甚至本土仅留的一个师团也奉命随时增援。把后勤保障人员算进去的话,鬼子参战兵力已经达到三十五万,还有五百多架飞机、一百多艘舰艇配合进攻,算得上一场不折不扣的超级会战,
面对鬼子即将到来的进攻,国军上上下下都很不淡定。
从徐州撤下来后,围着武汉已经有几十个师的国军,靠着苏联的紧急援助,他们重新装备了大批苏式武器,空军也初具规模,还有苏联的援华航空队助阵。但是日军的进攻实在太凌厉,以往的经验表明,但凡死守一个地方的,结果都是守死,几乎没有活出来的可能;而几十个师要是突然被全部消灭,南北两翼战线都将土崩瓦解,上百万大军会成为鬼子的战利品,抗战是肯定打不下去了,只剩下举手投降一条路。
武汉风声渐紧的时候,中央指挥机关--军事委员会也没闲着,正在紧锣密鼓地写作战计划。果然不出大家所料,军委会又订出一个乌龟壳计划,把大军堆在城市周围重兵防守,打算同日军“主力决战”。
军委会的计划一出来,立刻激起成片反对。这一点相当好理解,从上海到南京再到徐州,国军的死守计划向来没赢过,现在要把武汉再填进去,大家自然不会答应。但军委会的计划是德国顾问帮忙做的,深得委员长欣赏,洋顾问还十分卖力地教大家如何挖工事,想搞一个防御战的模范例子出来。
让老大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后,终于还是有人忍不住站了出来:一个小小的参谋凭着如簧口舌,硬是说动蒋介石改变了主意,决定同鬼子打运动战。
在并不漫长的民国历史上,军长师长动辄大把抓,更不用提小小的参谋,但那位说动蒋介石的人却是例外。这位仁兄在委员长手下打工时非常拉风,跳槽后还是十分拉风,先是大家一致传颂,接着又常年被人惦记咒骂,个别缺心眼的人甚至说国民党在大陆失败,他要负一半的责任(另一半是刘斐),算得上是一位风云人物。
能说动蒋介石改变主意的那个人,叫郭汝瑰。
图注:郭汝瑰将军。 评分完成:已经给 红朝笑笑生 加上 15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