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第七章:唐明倭乱2
送交者: 北冥巨鲲[☆★★士大夫你快滚★★☆] 于 2017-11-08 10:46 已读 571 次  

北冥巨鲲的个人频道

回答: 《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作者: 迟玉德 由 北冥巨鲲 于 2017-11-08 10:14

  4.丰臣秀吉来了!
  在明朝立国一百年的时候(1467),东瀛日本开始进入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这是室町幕府与德川幕府之间的一个阶段,历时大约一个半世纪。这个时代的日本与大分裂时期的中国极为相似,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剪不断理还乱的军阀混战。每当一个国家出现几十年甚至数个世纪的混战时,这个国家一定是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衡,新秩序只能在战争耗尽了旧能量后才能建立。到了十六世纪末,约万历十五年(1587)之后,日本列岛开始在一个叫丰臣秀吉的大名手中走向统一。丰臣秀吉是一个类似于秦始皇的过渡性人物,在他之前有其恩主织田信长替其打下称霸基础,在其之后则有其对手德川家康完成扫尾工作,此二人分别担当了“商鞅”与“刘邦”的角色。

  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干了一件导致其政权垮台的大事,他在八年之内发动了两次侵朝战争,几乎是在内战刚一结束就备战对外征伐的,而这与明治初年的情况一模一样。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逻辑,国家在结束大乱后应该铸剑为犁,这日本人怎么就火急火燎地对外侵略了呢,难道他们真是契丹、女真或蒙古那样的好战蛮族?
  阮景东在其历史小说《万历朝鲜战争》中对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动机做了解释,归纳起来大体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结束大乱后的日本并不具备持续稳定的基础,雄藩的实力仍过于强大,丰臣秀吉尚不具备像后来德川家康那样完全操控局面的能力,因此他需要一场对外战争,既用来削弱雄藩实力,又用来加强个人权威。

  其次,由于日本坚持使用“天皇”这样的称号,而且处处表现出不服“王化”的姿态,因此明廷对日本一直奉行“闭绝贡路”的外交政策,不给日本来华贸易的机会。明廷的这种做法的确是在维护亲华的朝贡秩序,但它直接加剧了沿海的“倭患”。战国时代败北于内战的日本浪人与东南亚海商集团纠集起来组成“倭寇”,他们频繁滋扰朝鲜与明帝国的沿海地区,并一度对许多区域形成有效统治,成为实力雄厚的武装走私集团。另外,在丰臣秀吉时代,日本的冶金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金银的产量因之而大增。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产银国,金银的增加必然会刺激商业的发展,而在大分裂时期藩主们也倾向于扶植商业,这就使得战国日本成为一个重商国家,也就必然表现出某种“外向性”。丰臣秀吉觉得,既然处于业余水平的“倭寇”都能把大明王朝搞得鸡犬不宁,那他手下那些专业级武士团就更会是所向披靡。

  最后,“重登大陆”是日本人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冲动,他们时刻都想摆脱那种“被流放”的感觉,日本统治者不过是将这种心声赤裸裸地喊了出来,丰臣秀吉就曾狂言,“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丰臣秀吉对外征战的目的不是仅侵占韩半岛,而是“假道”朝鲜侵略整个东亚大陆,甚至包括印度,他为自己的行动起了一个响亮的代号——入唐!很显然,这是一个蛇吞象的梦想,丰臣秀吉似乎把自己幻想成了成吉思汗。

  我们当然可以说丰臣秀吉是一个妄想狂,但他的妄想并非没有现实支撑,当时的大明王朝看上去的确百病缠身。
  时任中国皇帝为朱翊钧,年号“万历”,丰臣秀吉挑起战争时为万历二十年(1592)。此时,张居正已经死去了十年,这位死后遭到清算的强人宰相生前曾全力推动改革,但并未能改造洪武体制,明廷的财政仍然没有出路;万历皇帝则因立太子问题与群臣持久对抗,他甚至从万历十五年(1587)起即以“无为而治”为借口开始了“静摄”,也就是不再上朝了;更为不幸的是,此时的天候也发生了剧变,中国进入了气温偏低的“小冰河期”,全国经常发生大面积农业歉收,帝国的人口却因长期和平而持续增长,结果就是流民群体越发壮大;此外,帝国的西部边疆也不太平,宁夏蒙古降将啺萸涝诜岢既氤?熬头⒍?朔疵髋崖遥??拇ā⒐笾荨⒑?比?〗唤绱Φ牟ブ菔老?了狙钣α?缭谕蚶??吣辏�1589)就联合苗兵公开叛乱。总之,我们的大明帝国已经开始明显走下坡路了。

  常言道破鼓乱人捶,墙倒众人推。气势正盛的丰臣秀吉在宁夏叛乱发生前就开始了侵朝准备,蒙古降将啺莸姆疵髋崖腋?谴碳ち怂???僖舶茨筒蛔∧谛牡挠??恕C鞔?∷导椅獬卸鳎ㄔ�1500~1582)在《西游记》中不也说嘛,“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丰臣秀吉就是想像孙悟空那样大闹天宫,而有意思的是他的长相也极似猢狲。

  在描述这场东北亚大战之前,笔者有必要交代一下丰臣秀吉的简历。
  丰臣秀吉是一个朱元璋式的人物,他的长相也与朱元璋有一拼。“丰臣”是秀吉在功成名就后天皇御赐的姓氏,他本出身于日本中部的一个贫农之家,与伊藤博文的出身颇为相似。丰臣青少年时代的经历颇为坎坷,他七岁那年父亲就死了,八岁时母亲改嫁他人,他因与继父不合而离家出走,从此只身闯荡天涯。丰臣秀吉与朱元璋一样都做过和尚,也经常因这段经历而遭贵族耻笑。

  在封建时代的日本,要想出人头地只能成为武士,就好像中国古人只能考科举一样。丰臣秀吉为获得武士职位四下投奔,这是他人生中一段浪荡任侠的岁月。丰臣在十七岁那年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回到了家乡尾张国(今爱知县),在藩主织田信长的手下做起了足轻。足轻就是步兵,是最低级的武士,丰臣在晋升足轻之前还干过职级更低的仆役。不过对于出身寒微的丰臣而言,这几乎算不得委屈,他毕竟获得了一个向上攀爬的稳定基点。

  看来,那段不短的流浪岁月让丰臣秀吉看透了世道人心,他也因此具备了很强的组织才能,他很快便由一名足轻晋升为足轻组头,就是抗日剧中经常提到的“小队长”。丰臣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而且十分勇敢,他的才能开始在战争中显露,也因此得到了藩主织田信长的赏识。与朱元璋一样,丰臣秀吉也娶了大户人家的女儿,得到了一个像马皇后一样的贤内助。
  万历十年时(1582),明帝国的改革家张居正带着他那未竟的事业驾鹤西游,同年,日本最有能力结束战国时代的尾张国藩主织田信长被其一名部下谋害于京都本能寺,日本之后再次陷入混乱状态,丰臣秀吉则在这大乱之中崛起称霸。
  到1590年代,丰臣秀吉消灭了所有公然反抗他的大名,基本上统一了日本。而早在几年前,天皇就“认可”了丰臣秀吉的“丰功伟绩”,敕封他为“关白”(最高行政长官),并赐姓“丰臣”。丰臣秀吉的出身太过低贱,所以他不可能获得“征夷大将军”这样尊贵的封号,“关白”已是他此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
  丰臣秀吉在发动侵朝战争前将“关白”之位让给了他的外甥兼养子丰臣秀次,他自己则当起了类似于“太上皇”的角色,对外的封号为“太阁”,不过他仍牢牢把控着军政大权。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太阁丰臣秀吉将他的野心付诸行动,第二次东北亚战争爆发了。
  丰臣秀吉在动武之前曾诱降朝鲜,说要“假道”朝鲜入主中原,结果朝鲜王廷根本不买他的账。朝鲜乃是大明的属国,历来奉行“事大主义”(即傍大国),朝鲜王廷将丰臣秀吉的国书视为海外蛮夷的胡言乱语,朝鲜君臣不相信一个自我折腾了一百五十年的岛国还有能量去折腾一个与其体量相当且有大国保护的外国。
  朝鲜王廷的反应正合丰臣秀吉之意,他正愁没有战争借口呢。1592年4月,丰臣秀吉开始派遣他的武士团越过对马岛从釜山登陆朝鲜。这支侵略军约有十六万人,分为九个步兵团,丰臣秀吉确定了“海陆并进”、“以强凌弱”与“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他计划在三个月内灭亡朝鲜。事实上,日本侵略军提前完成了任务,他们仅用二十天时间就攻克了王京汉城,又花了一个半月夺得了平壤,不久,朝鲜八道全数落入侵略军手中,朝鲜王廷仅仅保住了与大明接壤的平安道义州一隅。

  虽然朝鲜军备废弛早已为时人人所共知,但朝军溃败成这个样子还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包括朝鲜人自己。由于朝鲜有对华贸易资格而日本没有,所以朝鲜充当了中日贸易居间人的角色。朝鲜王廷对日本备战的情况并非不知情,但它几乎不作大的防御准备,也不通知大明王朝以求军事保护,而是一门心思地搞党争,比明廷的党争还要乌烟瘴气。
  在战争初期,由于朝鲜没有向明廷请求军事保护,加之当时蒙古人已在宁夏挑起叛乱,因此明帝国没能及时介入朝鲜战争。不过,万历皇帝一直注视着日本人的动静,这位不上朝的天子并非不理政事,他在朝鲜设有专门的眼线(东厂太监),琉球国王也向他报告了日本人蠢动的迹象。可是,由于万历皇帝不通过过朝会与臣下通气,帝国的朝臣就缺乏足够的前线资讯,以至于他们一开始怎么也不相信前来乞援的朝鲜使臣。朝鲜的大溃败超越了正常逻辑,中国的文官们一脑子问号:“贵国向为东国之强者,何以骤然失陷于倭贼?贵国既然求援,怎么不曾提及几月几日那道沦陷,发生过什么战役,损失了多少兵马,将领中有谁战死,臣子中又有谁死节?”

  朝鲜的使臣被问傻眼了,心想“坏了,只顾着跑了,忘了记了!”
  亡国如此,颜面何存?
  不过,都衰到这个份上了,也就顾不得什么颜面不颜面的了。为催促明廷出兵,朝鲜使臣四处游说,阁僚、侍郎、御史、太监一个都没落下,他们甚至承诺愿于战后成为帝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在抗倭问题上,帝国朝臣表现出难得的一致性,大家都要求全力抗倭援朝。兵部尚书宋英昌的话最具分量,他说“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也,灭敌于国门之外甚于灭敌于国门之内矣。”

  万历皇帝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不过,他要等结束了宁夏叛乱后才能抽钱粮兵马大举援朝。在此之前,他先向边境地区派遣了一支两千人的先遣队。这支微型兵团属辽东骑兵,由副总兵祖承训指挥,其使命是保卫朝鲜王廷并拒倭寇于鸭绿江东。

  5.万历朝鲜战争
  辽东骑兵进入义州是大明介入朝鲜战争的标志,朝鲜国王李昖[yán]对这支小部队的到来既感欣慰又感失望。指挥官祖承训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他刚从宁夏回来,正在兴奋之中,他未经筹谋便率部与另外一千骑兵出击平壤,结果导致全军覆没,数名将领战死,祖承训只率几十人逃回了义州。
  祖副总兵显然没有很好领会万历皇帝的意思,他也没想过多山多雨的北部朝鲜不是宁夏的黄土高坡,他是在大雨天在平壤的狭窄巷道里被打败的,他的火器优势与骑兵优势无一可以发挥。更重要的是,驻守平壤的日军高达一万八千人,是祖氏骑兵队人数的六倍!以三千无后勤、无援军的孤军贸然进攻易守难攻的平壤城,这一事实本身即反映出帝国武将的某种天然缺陷。
  在我们这个崇尚一统与稳定的农耕帝国里,军队与其说是帝国的捍卫者,还不如说是它潜在的颠覆者。因此,自宋以降,“重文轻武”就成了我们这个帝国的基本国策。帝国由那些科举出身的文官所掌控,他们只挑选那些憨直的壮汉做武官,这就导致帝国的将领不断低智商化。当然,由于帝国正处多事之秋,需要选拔一些聪明的将领,但就整体而言,武官阶层仍是一个莽夫群体。

  祖承训被朝廷革去了军职,但没有受到进一步的追究,而不久后他就被重新启用。祖承训把帝国推入了难堪的境地,他战败于平壤时正值七月中旬,宁夏平叛之战尚未结束,万历皇帝被迫派人赴平壤与日人和谈,以期拖延日本人的进军行动。
  和谈代表是浙江嘉兴人沈惟敬,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没有人知道他的准确出身,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准确意图。沈惟敬被任命为“游击将军”,这是一个颇灵活的体制外官衔。沈惟敬是主动参与到和谈中的,他早年可能参与过对日贸易,粗通日语且精于谈判,他热衷和谈的动机没人知晓,可能是受某个海商集团的委托,亦或是出于想青史留名的冲动,总之他怀有促成中日通商的强烈愿望。沈惟敬具有明显的商人性格,他忽悠人的能力出神入化,他重目标而不重手段,可以完全抛弃体统与道德。

  沈惟敬的谈判对手是小西行长,这是一个弃商从武的天主教徒,因追随丰臣秀吉而起家,是九州肥后国的大名,也是本次侵朝战争的急先锋。小西行长自占领平壤后就不再继续前进了,他在补给上遇到了重大困难。日军占领朝鲜后,朝鲜各地兴起了义军(民兵),不断骚扰日本占领军。此外,朝鲜水师将领李舜臣在南部的全罗道崛起,他的水军不断袭击通过对马岛的日军补给船。在这种情形下,日军只能占领平壤、开城、汉城、釜山等都会城市,日人无法从这种占领中获得他们先前期待的利益。小西行长出身于商人家庭,他自己也做过生意,他不会为一些没有油水的野心而奋斗,因此他接受了沈惟敬的休战五十日的提议。

  在日军休战期间,明军主力加紧围剿宁夏的啺菖丫???鞘紫却蚧髁饲袄淳仍?暮犹撞棵晒牌锉??缓蟛扇±爰浼朴胨?凸喑堑陌旆ㄆ仁古丫?????呐丫?诰??四诓炕鸩⒑笞钪沼谕蚶???辏�1592)九月中旬被彻底荡平。
  万历皇帝在结束宁夏戡乱后立即组织抗倭援朝,辽东总兵李如松因剿匪(宁夏叛军)有功被晋升为都督并被派往朝鲜战场。李如松是帝国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他骁勇善战且有胆有识,他的名字不久后将被朝日人民永远铭记。
  平壤城是李如松要啃的第一块硬骨头,李都督率四万大军于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底抵达平壤城,他很快就向城内的一万八千名日军发起了猛攻。当时的明军配备了佛郎机、虎蹲炮与火铳这样的重装备,在火力上优于只配备火绳枪的日军。日军守将小西行长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在缺少外援的情况下弃城而走。在平壤巷战中,李如松感受到了日军的顽强,他为减少无谓牺牲给小西残部留了一条退路。不过,他令明军在日军强渡大同江时炮轰结了冰的江面,大量的日军沉溺水中,葬身江底。经过平壤激战,小西行长部已折损了三分之二,明军的伤亡则相对较轻,李如松一战成名。

  在平壤大捷后,日军原本的嚣张气焰开始瓦解,他们放弃了众多非重要地区,集中兵力于汉城,以期抵挡明军的来犯。日军此番的军事调整更成就了李如松的威名,这位初战告捷的中国将军趁机迅速收复了北部朝鲜。
  又约半个月后,李如松的军队在进军汉城的途中与日军遭遇,双方在汉城北郊的碧蹄馆展开了激战。碧蹄馆是一座驿馆,位于一个小山丘上,这样的地形不利于骑兵作战,加之双方在遭遇时兵力相当、火器近似、士气对等,因此明军陷入了一场损兵折将的苦战。不过,这场战役使日军失去了进取心,他们龟缩在汉城内不出来了。吃了败仗的李如松也开始调整策略,他以奇袭代替了强攻,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初,他派一支小股部队奇袭了汉城北的龙山粮仓,从而使日军失去了坚守的资本,日军不久便撤出了汉城,中日两军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李如松之所以维持与日军的对峙,是因为明军也遇到了补给问题。这场战争以闪电战的形式开场,朝鲜的突然沦陷导致明军无法就地补给,而战争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银两,明帝国与日本一样撑不下去了。
  游击将军沈惟敬奉命再启和谈,不过,这次他只是个配角,明廷还派出了两名体制内官员。这场和谈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展开,万历皇帝派出的是“钦命倭国招抚使”,丰臣秀吉却以为大明帝国要与日本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因此,这注定是一场无果的和谈,然而它却持续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
  这场无厘头和谈的过程大体是这样的:明使先是赴九州名护屋“招安”日本,明使试图以气势压倒日人,希图日人摄于天~朝神威乖乖撤兵,日人则在朝鲜釜山西的晋州制造大屠杀,以迫使明廷接受他们的“和平七条件”,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两人则发挥了高超的蒙混本领,他们让日人与明使都相信对方已经答应了己方要求,接下来,日本政府派使臣赴北京签署“和平条约”,北京朝廷则再遣使臣赴日本大阪“册封”丰臣秀吉,要求他“感恩恭顺,永尊声教”。

  当丰臣秀吉得知他被戏耍后怒不可遏:他是统一日本的大英雄,却被大明朝廷视为儿皇帝!天亦不公,我亦无情,来吧大明,大家拼个鱼死网破吧!

在中日和谈期间,朝鲜王廷迁回了汉城,半岛的秩序似乎正在恢复。当和平重回这片被异族蹂躏的土地时,朝鲜人自己却又掐起来了。
  在王廷流亡的岁月里,沦陷区的朝鲜人组织起了自己的游击队,号称“义军”。到第一阶段战争结束时(壬辰倭乱),义军在规模与战斗力上都已超过王军,形成了一个尾大不掉的武装集团。朝鲜宣宗李昖对义军问题大为头疼,做为国王,他是道德的化身,他不能卸磨杀驴地遣散义军;可是他又是一个当国者,他的王国被倭寇蹂躏得百业疲敝,他哪里还有养活庞大义军的钱粮。义军由于得不到朝廷给养开始自谋出路,争抢粮食的事件在各地不断上演。义军并非一支统一的军队,也不是一支纯民间武装,它们与朝内南北党人各有联系,而势同水火的两党都想保住自己的武装。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朝鲜国王开始有意挑逗两党争斗,他似乎只能靠这种阴招来完成大规模裁军。

  党争是一种很容易失控的政治游戏,朝鲜的党争尤其如此,因为它是一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纯权力斗争。这场权斗是以“抓朝奸”的形式进行的,双方为迫使对方的被审讯者咬出更多“朝奸”都使用了刑讯逼供,结果“朝奸”的名单越拉越长,连王子和公主都上了名单。经过这样一场“爱国风暴”,支持保留义军的大臣被清理出了官场,还有一些义军首领或是被害或是自杀。
  在“朝奸”风波中,最大的落马者是抗倭名将李舜臣,他因“通敌卖国”的莫须有罪名而被下狱。如果说其他大臣的落马还只是南北党争的话,那李舜臣的落马就完全是君臣之争了。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大将从来都没有好下场。
  就在朝鲜人自相残杀时,日本高层也发生了政治地震——太阁丰臣秀吉把关白丰臣秀次给杀了。丰臣秀吉一直没有亲生儿子,五十二岁时倒是得了一个,可那孩子才活了两年就死了。万历十九年(1591),丧子的丰臣老翁悲痛欲绝,他觉得自己这辈子不会再有儿子了,于是把外甥丰臣秀次选定为权力接班人。丰臣秀吉筹备侵朝战争的地点在九州名护屋,而他处理日常政务的地点在京都伏见城,由于年事已高,丰臣已无力兼任二职,于是把关白之位让给了丰臣秀次。随着“文禄之役”(日本人对“壬辰倭乱”的称谓)的爆发,丰臣秀吉体内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他在倭寇入侵朝鲜时入侵了他侧室的身体,五十六岁的他因之老来得子。丰臣秀吉为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小儿子取名丰臣秀赖。自丰臣秀赖出生后,丰臣秀吉就与丰臣秀次拉开了感情鸿沟,丰臣秀次陷入了极端的迷茫与恐惧,他开始以杀人的方式自暴自弃。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日和谈彻底破裂,丰臣秀吉决定再度大举征韩,他在行动前先了结了丰臣秀次。丰臣秀次先被流放后被勒令自裁,死时尚不满三十岁,他的妻妾子女三十八人亦全部被杀。

  丰臣秀吉在安定了后院后向朝鲜的釜山据点增兵,到万历二十四年底(1596),在朝日军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两万 。与前次侵朝不同,丰臣秀吉此次不再奢望“入唐”(入主中原),他只想稳扎稳打的地占领朝鲜。丰臣秀吉还吸取了上次战争中补给不济的教训,他在这几年中着力打造了一支升级版的水师,这支新的水师在数量与装备上都超过了朝鲜水师。丰臣秀吉的策略是在保证补给的情况下大举增兵,因此,他先是全力夺取日朝交界海域的制海权。朝鲜国王李昖在清算李舜臣后启用了李的政敌元均,元均缺乏李舜臣那样的才能与勇气,他的道德为人据说也很差,李舜臣曾形容他为“天地间少有之恶人”。总之,在元均的指挥下,朝鲜水师失去了制海权,元自己也在龟缩巨济岛时战死,朝鲜王廷只得重新启用“朝奸”李舜臣。
  丰臣秀吉在获得制海权后发兵十四万分东西两路再侵朝鲜,西路军由小西行长带领,从全罗道登陆沿宜宁、晋州一线进攻南原,东路则由加藤清正带领,从庆尚道登陆沿密阳、大邱一线进攻全州,侵略军的总司令为年仅十五岁的官二代小早川秀秋。
  日军此次侵朝发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按干支纪年为丁酉年,朝鲜人称这次战争为“丁酉再乱”,日本人则称“庆长之役”。丁酉再乱一起,朝鲜国王就向大明朝廷发出了求援,万历皇帝派遣水陆两军约七万五千人迅速介入战争。在此之前,明廷主和派大臣石星被下牢狱,石在狱中自杀,其家人被发配广西,“游击将军”沈惟敬则被斩于西市,一代大忽悠就这样被自己忽悠没了。
  丁酉再乱与壬辰倭乱的攻防态势正好相反:壬辰倭乱是日军一路打到平壤,然后明军将日军从北向南一路打回去;丁酉再乱则是中朝联军从朝鲜南部全力防守,日军最多只打到汉城以南的稷山地区,他们再也没有壬辰倭乱时的嚣张劲头了,而明军也未打出一场像平壤大捷那样的大胜仗,双方打得都非常辛苦,伤亡也异常惨重。除了陆战之外,双方还在鸣梁、露梁等地进行了大海战,复出的李舜臣带领朝鲜水师以“勇者生,惧者死”

  的精神夺回了制海权,他自己却在露梁海战中中弹殉国。李舜臣是朝鲜人的“岳飞”,韩国人对李舜臣的尊崇显然超过了我们对岳飞的尊崇,这个一向被我们调侃的民族没有像我们那样质疑自己的民族英雄。
  日军在攻打全罗道南原时折损了七千人,他们在占领南原后屠城一日,数万朝鲜人死于大屠杀。不仅如此,日军还在占领区四处割朝鲜人的鼻子和耳朵,他们似乎可以凭此去丰臣秀吉那邀功请赏。据说,有二三十万朝鲜活人在战争中失去了鼻子和耳朵。丰臣秀吉为补充剧减的兵员,把朝鲜农民抓到日本种地,然后把日本农民抓到前线打仗。丰臣秀吉听说万历皇帝计划派水师经琉球登陆日本,惶恐的他像像败于白村江之战的日本统治者一样大修防御工事。丰臣的此举造成了一个后果,那就是大量朝鲜壮丁“被移民”到了日本。

  日军自稷山之战后就已转攻为守,丰臣秀吉的身体也每况愈下。丰臣此次并没有全面占领朝鲜半岛的计划,他似乎只想在半岛的南部建立一块殖民地。庆长之役对日本的消耗超过了丰臣的承受能力,小早川秀秋的成名也成了丰臣的心病,这位少帅曾做过丰臣的养子。
  风烛残年的丰臣秀吉已经想结束战争了,他只渴求保住南部沿海的占领区。万历皇帝也想结束战争了,而且是彻底结束战争,使日本人再不敢生非分之想。
  第二次东北亚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春打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前后历时七年,它粉碎了丰臣秀吉“大闹天宫“的痴心妄想。万历二十六年9月18日,丰臣秀吉带着遗憾与不安病逝于京都伏见城,终年六十一岁。丰臣秀吉在临死前安排了托孤事宜,他让包括德川家康在内的雄藩大名守护他那年仅五岁的独子。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等组织日军有计划地撤离朝鲜,万历朝鲜战争结束了。
  大明成功地维护了帝国威仪与朝贡体系,可是她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十六世纪的最后一年,万历皇帝在京师午门主持了献俘仪式,六十一名日军俘虏被斩首示众,他们的人头被传示天下。同日,万历皇帝在紫禁城接受百官朝贺,后祭告太庙,祭祀用果品被分发给内阁官员享用。次日,万历皇帝发布了《平倭诏》,用华丽的辞章描摹了全场战争,字里行间都透漏着“天~朝精神”。

  诏曰:“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
  鸿雁来归,箕子(朝鲜最早的政权,由殷商遗民所建)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喜欢北冥巨鲲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北冥巨鲲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