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第六章:宪政帝国1
送交者: 北冥巨鲲[☆★★士大夫你快滚★★☆] 于 2017-11-08 10:41 已读 524 次  

北冥巨鲲的个人频道

回答: 《走向癫疯——大日本帝国的崛起与崩溃》作者: 迟玉德 由 北冥巨鲲 于 2017-11-08 10:14

  1.东方不败
  近代日本实行一种奇怪的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以往,也有别于当今。今天的历史学家,习惯于将这种奇怪的体制称为“近代天皇制”。
  这一称谓有欠妥帖,它极容易让人以为近代日本是一个天皇独裁的国家,而事实并非如此。此外,若有“近代天皇制”,就必有“古代天皇制”,否则此称谓毫无意义,但于现实之中,中国老百姓对日本古代史更是一无所知,也就不可能知道“近代天皇制”到底何意。在当下,中国的文化现实是,我们凭借自己的想象而非史实构筑了一个明治日本,并用这个形象去解释日本帝国的崛起和满清王朝的衰败。这一趋向至今未有改观, 2012年上映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仍重复并强化着这种误读,导演冯小宁仍跳脱不出《举起手来》的意淫模式。笔者有时在想,抗战影片越拍越差,到底是导演们力有不逮,还是他们自甘堕落?

  明治天皇不是个独裁者,他甚至不是个执政者!也就只有中国导演才会把明治日本拍摄成“雍正王朝”,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伊东祐亨等已经被矮化成了“军机大臣”,完全是一群惟命是从的奴才!若日本真实行此种体制,则其不但无战胜中国之可能,连整场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都不会有!民国的蒋百里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中讲的更加透彻:“他(昭和时期的日本人)又羡慕新兴的意大利与德国,开口‘统制’,闭口‘法西斯’。但他忘记了他无从产生一个首领。”一个连首领都没有的国家,怎么可能有独裁者呢?

  不但明治天皇不是个独裁者,连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乃至东条英机都不是独裁者,因为近代天皇制是一个排斥独裁的体制。这个体制经明治宪法而确立,乃历史之产物,为解决当时问题而诞生。在大久保利通当国时,此体制尚未诞生,因此,与后继者相比,大久保更像个独裁者,但也仅是像而已。在日本近代人物中,你找不到“袁世凯”与“蒋介石”,更不要说“墨索里尼”与“希特勒”。昭和日本之所以发疯,不是因为它在政治上搞个人独裁,而是因为它在组织上没有中心。

  近代日本政治呈现两大特征,一曰“宪政”,一曰“帝国”。无论我们怎么鄙薄明治宪法,我们都不应忘记,今日中国尚未达至“明治宪政”,更不要说“大正民主”。然而,就是这个宪政体制,将日本人最终引到了“昭和圣战”的不归路。这不能用“大正日本人好而昭和日本人坏”来解释,就如同我们不能说“今天的中国人坏而毛时代的中国人好”——坏人怎么可能创造繁荣,而好人创造苦难呢?

  泛道德主义是无能历史学家的拙略工具,他们无法理解已经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就发生了,索性把一切因由归咎为道德,也就是告诉读者:当年要是圣人国,今天一切都会不同。历史写作者不是政治教导员,用不着喋喋不休地说教:哎呀,这也不对,那也不行,你这个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人品有问题。瞎扯淡!两个技师修两台电脑,一个修好了,一个没修好,难道可以据此断定,那个修好的比那个没修好的道德更高尚?

  作史者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是告诉读者,作者的历史理想有多么美好,而历史上的那帮混蛋是多么匪夷所思地辜负了他?大哥,拜托,把你和李鸿章或光绪帝乃至老佛爷易地而处,你会打赢甲午战争?如果道德真的管用并至关重要,那还搞什么公务员考试呢,每年多几次《感动中国》不是更加简单?
  写史不能这般扭曲,读史也不能这般浅薄,历史不是只有道德。
  提及近代日本,不能不提伊藤博文;提及明治宪法,也不能不提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中国人民的老敌人。在中国,伊藤大名如雷贯耳,你可能不知道大久保利通,不知道板垣退助,不知道大隈重信,甚至不知道西乡隆盛,但你不可能不知道伊藤博文。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文献纪录片、通俗影视剧一遍又一遍地提及此人。在我们眼中,伊藤博文是近代日本的铁血宰相,明治维新的标志符号。我们之所以如此看重此人,是因为他发动了甲午战争并且打败了我们,在历史上,这是第一次!

  伊藤博文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这厮在《马关条约》中敲了我们一大笔竹杠,害得我们失去了台湾并赔掉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但我们仍然佩服这个东洋小个子。在甲午战后,光绪皇帝甚至有意邀请伊藤来中国做宰相。在国人眼中,伊藤就是个天才,一个成功缔造宪政于专制社会的不世奇才。我们深信,若是没有立宪政治,小日本不可能先后打败清俄两大帝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伊藤是怎么建立起宪法政治的呢,他的宪政思想有些什么内容,他开创的体制又缘何导致了昭和圣战?

  伊藤博文的宪政思想可称得上是宪政学中的“葵花宝典”,近代日本因为练此秘籍而成为“东方不败”。
  “欲练神功,必先自宫”,这是《葵花宝典》的第一句。东方不败想要无敌于天下,为此,他甘愿挥刀自宫,之后日修夜练,如痴如魔。东方不败练成了神功,他凭借神功取代了任我行,成为新的武林霸主。东方不败的收获不可谓不丰,但他的损失也不可谓不大。东方不败失去了**,也失去了人心,他戕害了自己,也荼毒了他人。从挥刀那一刻起,东方不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他回不到过去,也走不向未来,更无法享受现在。他纠结,他异化,他癫狂,他毁灭,他痛苦,他悔恨,他无情,他绝望!

  伊藤博文没有挥刀自宫,他可舍不得他那可爱的小弟弟。时人对伊藤的评价是“好酒及色”,伊藤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风流宰相,他的座右铭是:“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这位风流宰相对自己很是放纵,对日本却很是禁欲,他一刀下去,日本神教诞生。
  十九世纪末,在世界的东方,东方不败称雄武林的时代开始了。
  2.不再寒微!
  久米正雄在《伊藤博文时代》(又译《伊藤博文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他早生十年,或许他只是萩城的一个农民,平安平凡地度过一生。又如果他迟生十年,恐怕他不过做了长州派的一个幕僚,只留名于明治政府的一隅罢了。”
  伊藤博文的故事是一段传奇,有如明治维新,他既不像德川庆喜那样出身高贵,也不像西乡隆盛那样英雄豪气,久米正雄称他为一介“市井之徒”,但这个混混左右了历史。有人把伊藤博文比作俾斯麦,这绝不恰当,伊藤没有铁血精神,他容易流泪而且爱和稀泥,吉田松阴称他为“周旋家”。在马关谈判中,伊藤表现得完全不像大国领袖,而更类似流氓地痞。纵观伊藤的一生,他不但没有伟人气概,而且缺乏上流品位,他的衣着流俗而艳丽,妻子更是出身于青楼。伊藤也不善于理财,从来都是吃干花净,遗产竟不足五万日元!伊藤喜欢热闹、威武和华丽,活像一个土鳖,你很难想象他曾长期游历欧美,而且能讲一口不错的英语。伊藤的形象更不像个伟人,他身长五尺三寸,体重将将百斤,一小日本而已。国人经常把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做对比,伊藤缺少李的坚忍性格和处世技巧;他更比不了袁世凯,他既没有袁笼络部众的手段,也没有袁官宦子弟的出身,他是一破落贫农的儿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缺少人格魅力的东洋穷小子,以无畏的冒险精神和笃定的自强意志,为自己也为日本开辟出了一条道路。伊藤博文成就了自己,也缔造了日本,他因此获得了殊荣,也为此丢掉了性命,接下来,我们就讲讲伊藤首相的故事。
  伊藤博文本姓“林”,“伊藤”是其养外祖父的姓。伊藤的父亲叫林十藏,早先在村里务农,后来给有钱人当长工。在伊藤七岁那年,父亲林十藏不得不外出打工,因为他已债台高筑。穷人是没有选择的,脏活累活都得干,林十藏孤独求生,备尝艰苦。经两载辗转流离,林十藏最终在荻城落了脚,此地明治九年爆发“萩之乱”(前文提到过,西南战争前奏)。萩城桐畑村的伊藤武兵卫相中了林十藏,将其收为养子,目的是让林替他为另一武士送终。穷人是没有尊严的,活着才是硬道理,小林答应了老伊藤的要求,此后随新主改姓“伊藤”。林十藏在伊藤家站稳脚跟后,回岳父家接老婆孩子,全家人再度团聚。

  在林十藏外出期间,伊藤博文跟随母亲寄宿在外公家,每日粗茶淡饭,勉强过活。伊藤生的羸弱,加之营养不良,脸色就不免发青,小伙伴们嘲笑他是“青葫芦”或“饿鬼大将”。伊藤的小名叫“利助”,他很喜欢扯谎,因此得了“胡说利助”的诨号。一个人,不论年轻还是年幼,若不能通过正途获得尊严,就倾向于尝试旁门。伊藤博文是一个个性张扬的人,贫苦的出身却带给他强烈的自卑感,他必须以某种行动来显示他的尊严和强大,例如做一些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小男孩都喜欢玩打仗,伊藤和他的小伙伴也不例外。伊藤博文有极强的领袖欲,只要他在场,他一定是某队队长。“战争”开始了,伊藤小队长将“敌军”诱骗到枯苇丛中,然后截断其后路,并于上风口纵火烧敌。霎时间,火随风起,直扑“敌军”,好几个小伙伴被烧破了相。自此,伊藤又得了一个“祸害星”的绰号。
  小博文随父亲迁居荻城后改姓伊藤,他家的生活没有发生太大改观,依然贫寒而卑微。此时,伊藤已近十岁,该开始自食其力了。伊藤到镇上士族家里做侍童,此外,他还去法光寺学写字,顺便在那蹭吃蹭住。伊藤家里穷,自然不舍得买纸,小博文就在沙子上练字。伊藤经常要陪主人去别家拜访,每当在门外等待时,他就用手指在沙地上写字。也许是有学习天分,也许是为生活所逼——意识到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工具,总之,伊藤同学极好学习,学东西又快又透。

  在伊藤十二岁那年,美国准将佩里率黑船来日叩关。在此之前,伊藤像大多数日本人一样没有国家概念。这很正常,没有对外交往,自然就没有国家意识。黑船来航惊醒了昏睡的日本人,村童伊藤将见识到资本主义扩张的威力,并在这新旧更替之际抓住改变命运的机遇。
  伊藤在十六岁那年投了军,当时,相州治安由长州代理,伊藤奉藩主之命戍卫相州。伊藤在相州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来原良藏。这来原是长州藩的名士,他此时也在相州服役,是一个营队的队长。来原很赏识伊藤,他觉得伊藤有理想、有才能、有智慧,是一块难得的璞玉。来原要雕琢伊藤了,他对伊藤进行了魔鬼式的训练。来原此人严守纪律,他每日四点即起,寒冬亦如此,伊藤只能跟着受罪了。来原教伊藤读四书五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还命令伊藤赤足而行,以锻炼武士精神。这种训练持续了一年,寒暑不辍,风雨无阻。

  一年后,伊藤的服役期满,他将随队返回长州。伊藤与来原告别,来原举荐伊藤赴松下村塾求学,还专门给吉田松阴写了一封信,托其好生琢磨他这位好徒弟。
  伊藤博文于1857年进入松下村塾,他胆子大、脑子活、悟性好,很受吉田松阴赏识。在这段岁月,伊藤学到了英语、帝王之术和国际视野,但若论最大收获,那还是结识了一批风云人物,就包括山县有朋。松下村塾与其说是一个学校,还不如说是一个圈子,伊藤融入了这个圈子,也就掌握了通往未来的钥匙。
  吉田松阴死于安政大狱,松下村塾随之解散。就这样,伊藤的二次求学草草结束。至此,伊藤总共求学两次,时间都不长,加起来也就两年。然而,就是这两年,影响了伊藤博文的一生,此前,伊藤不过是一个粗通文墨的书童,既无见识也无人脉,他纵有不甘贫贱的抱负,也没有改变命运的工具,而如今,他认识了日本,了解了世界,体验了武士道,也参与了倒幕运动,他已从井底之蛙变身翱翔之鸟。

  伊藤博文清楚地意识到,日本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革,这场变革史无前例且影响深远。伊藤并不害怕变革,他又不是既得利益集团,除了一条贱命,他还能失去什么?伊藤以无比欢欣的心情迎接这场变革,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剧变,有些人将沦落街头,而另一些主宰乾坤。
  伊藤博文为自己许下了誓言:成大器,不再让任何人瞧不起;享荣华,不再过贫苦人的日子!Never,Ever!
  3.日本梦
  1858年,在日本为安政五年。在这一年,幕府与列强签署了五国条约,井伊直弼掀起了安政大狱,长州藩则启动了长崎游学项目。幕府在长崎设有海军传奇所,是一所近代海军学校,教习航海、炮术、机械、外语及数学。长州藩主毛利敬亲是个争强好胜的人,他觉得学习西洋兵制可以增强他的军事力量,于是派亲信赴长崎游学,这其中就包括伊藤博文。
  长崎是什么?长崎就是日本的香港岛。伊藤博文进入长崎时十八岁,他被眼前的喧嚣与繁华震撼了:这里是另一个世界,真切可感而又遥不可及。伊藤是一个小山沟里走出来的穷小子,凭借才华与运气获得了上升的机会,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伊藤学习的科目是步枪及雷管的制造方法,他们在毛利家的别墅里操习,长崎有很多富豪别墅,且多为外人所有,就像中国的香港。在入长崎前,伊藤还是一副武士打扮;离开长崎后,他就开始西装革履了。传习所的教师有日本人也有荷兰人,号令使用荷兰语。开国之后,荷兰语式微,英语逐渐火热,伊藤就用业余时间学英语。当时,“攘夷”言论甚嚣尘上,伊藤却偏好亲近洋人,用日式英语跟洋人讨论外交与时政。对方是一句也听不懂,只是知道,眼前这个小伙子是个表现狂和爱国狂。其实,伊藤只是在寻找某种存在感,他需要这个世界的认同,这对他很重要!来原良藏与吉田松阴已经表示了对他的器重,他不能像沉没的大多数一样悄没声息地活着。今天的日本是用来给人征服的,谁强悍谁肯冒险谁就是新日本的主人。他伊藤博文将在这个变幻纷纭的时代脱颖而出,用拒绝平庸的精神从草莽中崛起,被当世所传说,被历史所铭记。

  伊藤博文在长崎游学了将近一年,之后他做了木户孝允的随从。伊藤与木户经来原良藏而结缘,木户与来原是郎舅关系,木户的妹妹是来原的妻子。当时,木户已经颇具盛名,乃攘夷运动之先锋。木户与伊藤是老乡,比伊藤大八岁,与吉田松阴私交甚厚。伊藤追随木户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埋葬吉田松阴。这位思想狂人被斩首抛尸已有二十日,其尸蓬头垢面、鲜血淋漓、赤身裸体。幕吏禁止伊藤等将吉田的身首合体,说那样违反规矩。江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也是一个血腥的城市,这里有无限的荣光,也有不尽的罪恶。这里没有兼容并包,只有你死我活,要么成为主宰,要么成为祭品。吉田的遭际告诉伊藤,没有策略的蛮干只能导致个人悲剧,而死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

  不过,伊藤博文仍是吉田松阴的追随者,他一生的奋斗终不过践行吉田的理想。吉田松阴的理想有两个,一是推翻幕府,二是对外扩张,伊藤都全身心地参与了。松下村塾是吉田松阴的政治教堂,那里鼓吹“草莽崛起”,叫嚣“尊王攘夷”,那是一个合法传播反幕府言论的场所。去松下村塾就读的青年没一个安善良民,全是铁杆的造反派——幕末日本的“红卫兵”。这群小造反派紧紧团结在以吉田松阴为精神领袖的老造反派的周围,他们勾画了造反蓝图,明确了造反手段,坚定了造反决心,他们高举“尊王倒幕”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将造反事业进行到底!

  造反是需要资本的,既需要物质资本,也需要人脉资本,前者尚可多方筹集,而后者只能靠自我积累。伊藤博文终于做了木户孝允的随从,木户名气很大,但他并不把伊藤视为仆人,而是像来原良藏一样视伊藤为徒弟。这一年,木户孝允二十六岁,伊藤博文十八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伊藤自幼练就了见面熟的本事,他短时间就融入了木户的交际圈。人脉即钱脉,人脉亦即官脉,人生发迹全靠圈子。

  伊藤博文进入了一个圈子,但他还没有名气,若不搞点大动静,没人会把他伊藤当尊神。小人物要想发迹必须冒险,蒋介石说,人生实为一大冒险,无此冒险,则无人生矣。在1862年的冬天,伊藤博文联合高杉晋作、久坂玄瑞等十几号松下村塾校友火烧英使馆。那时,东京品川区的英国公使馆刚刚落成,法国公使馆位列其侧,亦在兴建之中,使馆区与外界挖有壕沟,内置坚固栅栏。一天夜里,十几个长州小伙子摸到了使馆区,伊藤打前阵,负责锯断栅栏,他人则负责投掷燃烧弹。那一夜,使馆区火光冲天,而不远处的“贼窝”彻夜痛饮。

  读者可不要以为,伊藤博文只是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情,他也参与暗杀,曾与人近身搏斗。伊藤虽获得了武士身份,但本质上不是武士,他一点都不死板。有一次,他加入暗杀长井雅乐的行动,小伙子们之所以想杀死这位名士,是因为此人主张开国师夷。后来,由于有人通风报信,暗杀计划未付实施,其他参加者纷纷自首,只有伊藤跟没事人一样。别人都说他贪生怕死,他却觉得自己飘逸洒脱,在他看来,干革命是为了寻找出路,而非白白送死。
  长州藩主是外样大名,与德川幕府素有纠葛,伊藤的倒幕事迹颇得藩主赏识。藩主决定栽培伊藤, 1863年5月,他派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五人赴英国留学。当时,航海技术十分有限,从横滨到伦敦居然走了四个月!在旅途之中,伊藤等人可是受了大罪,他们不但要给洋人当免费水手,还要忍受恶劣食物,那可是足足四个月啊!伊藤的体格本来就弱,再经这么一番折腾,那就真的是上吐下泻了。在伊藤生病期间,井上极耐心地照料他,二人遂发展出战友情谊。伊藤等离日后途经上海,截止此时,洋人经营上海已达二十载,十里洋场的气派震撼了五位日本青年。读者因之可以想见,当此五人抵达伦敦时该是何等得目眩神迷:干,人间竟有如此天堂!

  伊藤等五位留学生寄宿在伦敦当地人家中,他们一边学英语,一边参观伦敦,政府、议会、军营、博物馆哪都去。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是越瞅越高兴,觉得到此一游,这辈子算是没白活!要是换了林妹妹,那可就是越瞅越堵心了,经此一游方知,这辈子算是白活了!伊藤博文就像林妹妹——敏感而好强,他越是了解英国就越是觉得痛苦:英国欣欣向荣,日本却腐朽没落;英国宪政民主,日本却幕府专制;英国上下一体,日本却四分五裂。同样是地球上的俩岛国,发展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日本还有救吗,如果有,那怎么救呢?

  就在伊藤于英伦思考日本前途时,他的家乡长州藩出事了。由于下关(即马关)炮台无故炮击外国商船,英国政府计划联合法、美、荷组团征讨长州藩。伊藤从《泰晤士报》得知了此事,他和井上马上启程回国,其余三人则继续留学。寄宿家主力劝伊藤、井上留下,说你们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即便回了国又能怎么样?不如在英国学点真本事,到将来才真的能报效祖国。伊藤和井上没听老外的劝,他们不能再逗留了,他们留学的经费来自藩主,他们怎么能在敌我交战时故意滞留“敌国”呢?再者,通过半年考察,他们已抛弃“攘夷”思想,他们知道攘夷没有出路,开国才能救国,他们必须将英伦见闻告知藩主,阻止这场无谓的战争。若藩主能采纳他们的谏言,则他们不但挽救了长州,而且成就了自己,岂不一举两得?

  很遗憾,长州藩主没有听从伊藤和井上的劝告,下关战争还是爆发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幕府也趁机于此时发动了第一次长州征讨。经此两败,长州元气大伤,藩政因之不稳。1865年初,高杉晋作发动兵变,从保守派手中夺取了政权。伊藤参与了高杉的夺权行动,随后他获得了诸多政治历练机会。
  1866年,幕府发动第二次长州征讨,高杉晋作以奇兵队敌之,并遣伊藤赴长崎购舰。怎料,长崎洋商保持“局外中立”,拒绝向长州出售军舰,伊藤只得远赴上海求购,他倒是成功买到了两艘,不过等他回国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命运安排这次购舰行动,似乎只是为了让伊藤博文游历上海。上海,昔日的小渔村,今日的大都会,洋鬼子似乎掌握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而反观中国人,他们把一切神奇都化为了腐朽,中华帝国已至穷途末路,无药可救了。大清帝国曾经是日本敬畏的邻居,日本人虽瞧不起满洲政权,但也承认这个帝国不好惹!郑成功曾经是日本人的偶像,郑成功出生于日本佐贺(又称“肥前”,大隈重信和江藤新平的家乡),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日本将郑成功视为“本国人”,亲切地尊其为“国姓爷”。日本人以郑氏台湾为荣为傲,觉得那座宝岛与日本“血脉相连”。后来,郑氏政权被清帝康熙剿灭,台湾岛民也被迫剃发易服,台湾终成为大陆帝国一行省。对此,日本人虽悲不能抑,但也无可奈何。想及此处,伊藤博文感慨万千:这样美好的河山,这样庞大的帝国,本应主宰乾坤称雄于世界,却龟缩内敛轻易败给了西洋小邦。中国就是毁于固步自封和一盘散沙呀,日本可千千万万不能学中国啊!

  1868年,日本改朝换代,明治政府开张营业。伊藤博文曾于英国留学,并在下关战争中与洋人和谈,这些资历帮助他成为了新政府的外交官。后来,伊藤被调到京都西侧的兵库县任知事(县长),次年夏又被调回中央,任财政兼民事部门辅臣,协助大隈重信和大久保利通工作。这一年,伊藤博文二十八岁,他终于踏入了中央政坛。
  伊藤博文,一个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乡巴佬,一个为了糊口而被迫改姓的穷小子,一个曾经放浪无形的留守儿童,他凭借个人奋斗改变了命运!伊藤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傲视天下,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小瞧于他,再不会有缺衣少穿的日子!伊藤实现了冲天梦想,却还不满三十岁,他既感兴奋又感失落,他真的成功了吗?
  如果是在盛世,伊藤此时的成就当然算成功,但这是乱世!你不可能在一个破败的年代里长久成功,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明治政府,这名字听上威武雄壮,可它真能立得住吗?若是不经历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日本就会像满清那样腐烂下去,既一穷二白又浑浑噩噩!
  伊藤博文实现了个人野心,接下来,他要做日本梦了。那是一个统一之梦,那是一个繁荣之梦,那是一个宪政之梦;那是一个比肩西洋之梦,那是一个超越万国之梦,那是一个民族崛起之梦。
  日本人,做梦吧!

  日本人,追梦吧!

  4.反对无效
  明治开朝改变了大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小人物的际遇,对伊藤博文而言,他终于可以以合法的身份奋斗了。
  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个体要在组织中寻找位置,才能卓著者占据要津,成为组织的经理人才。各经理人组织所在单元的器物与人力,使之具备对抗其它单元的实力,整个组织在各单元的冲突中不断调试,其内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明治开朝是组织合理化的一个里程碑,它在名义上宣布了“王政复古”,这就为消除封建割据提供了法理依据。不过,在明治四年之前,日本仍是一个诸侯林立的国家。在新政府内部,伊藤博文最先跳了出来,声称要彻底终结封建藩国。
  在废藩置县问题上,伊藤博文走在了所有人前面,包括维新三杰。明治元年,戊辰战争尚在进行之中,伊藤就已迫不及待地抛出郡县论。木户孝允也同意废藩置县,但他从现实角度出发反对操之过急,认为那样会适得其反。伊藤非不明了时局,不过他仍露骨地宣讲郡县论,他有着自己的盘算:他快三十岁了,已经成家立室,不可能一辈子给别人当随从!伊藤十分清楚,木户不可能成为新政府的权力核心,其理想主义过浓且太过婆妈。伊藤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岂肯附于一个漂亮的草包?伊藤想提升自己在中央政坛的政治分量,郡县论是他的政治工具。

  伊藤博文非常崇拜幕末历史学家赖山阳,此人在《日本政记》中鼓吹郡县论。伊藤还在伦敦留学过半年,亲眼目睹了英伦繁华,郡县制是大英帝国的政治根基。伊藤认定,幕藩制已严重不合时宜,它创设之目的乃平衡诸藩、防止内战,而当下的危机是日本能否在高度竞争的国际环境下保持独立。若不实行废藩置县,中央就无法获得统一的财权和兵权,就是一个“皮包公司”,富国强兵也就无从谈起。时代已然改变,藩主阶层无法长久存续,他们最好主动放弃政权,这样还能成为新朝贵族,否则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终身败而名裂。

  伊藤博文在兵库知事任上时将废藩置县思想整理成《国是纲要》,上呈中央,并催促高层尽快定夺。藩主们得知此事后对伊藤展开了人身攻击,指责他是“当朝奸佞”,伊藤陷入了政治孤立。
  人生两大端——事业与家庭。在伊藤遭遇事业挫折时,他的家庭也发生了变故,他的大女儿萨陀子死了。萨陀子为伊藤博文与梅子夫人(艺妓出身)所生,伊藤把这个闺女当心肝宝贝,孩子平日健健康康的,怎料突然就死了。更令伊藤悲伤的是,由于他和家人两地分居(伊藤居东京,妻女居神户),他竟没能见上女儿最后一面,连葬礼都没赶上!为追怀亡女,伊藤做了一首小诗,诗文如下:
  为亲为子果何缘?
  夭寿由来皆是天。
  汝魄青山留白骨,
  汝魂宇宙在哪边?
  伊藤还把名字改了,由“俊辅”改为“博文”,自明治三年起,他就是“伊藤博文”了。木户孝允和山县有朋也是在明治开朝后改的名字,“孝允”是为了缅怀战死的亡灵,“有朋”是为了吸引当朝的俊杰,那“博文”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伊藤只是借此提醒自己要多多读书?恐怕不是,“博”代表一种胸襟,“文”代表一种器具。伊藤在怀女诗中已经接受了天命(夭寿由来皆是天),他不再与上苍过不去了。若上苍偏爱激进,那他就跟着激进,若上苍倾向保守,那他就跟着保守,总之,一切从于其时。另外,他伊藤不会像山县那样凭“武功”上位,他要以“文治”为立业之器,山县只要有忠心就可以,而他伊藤必须靠过人的才智。

  伊藤博文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他不再纠缠于政体革命,而是投身于经济改革。高层虽未采纳伊藤的急变提议,但却认可了他的才能,政府正需要能干、肯干的人。不久后,伊藤被派去修铁路了,就是前文提到的品川——横滨线,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将其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大奇迹”。在修路过程中,伊藤曾向外国银行贷款,利益为一分五厘,后来他才知道,英国利息的均价仅为九厘!当时,大藏省想搞货币改革,但朝中无一人懂现代金融!伊藤深刻意识到,日本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器物之落后尚可购买,文明之落后就只能恶补了。

  俗话说,时势比人强。明治四年,各藩财政走到了破产边缘。藩主们终于发现,他们千方百计保留下来的不是资产,而是负债!再者,西乡隆盛以武力相胁迫,藩主们也就只好乖乖交出政权。废藩置县安定了内政,岩仓使团随后开启了外交。
  伊藤博文是岩仓使团的副使,他之前考察过英国和美国,能说一口不错的英语。伊藤对资本主义是什么并不陌生(What),他本次的使命是了解怎么把它一步步搞起来(How)。通过近两年的考察,伊藤等人勾画出了改革路线图,并于六年政变(即西乡下野)后一一践行。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有两极分化倾向,愈是后发国家此倾向愈加严重。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是一种以货币为动力的高度竞争体制,各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就必须首先积累一大笔资本。对穷国而言,这笔资本还能从何而来,不外乎征收重税与推动通胀。在马克思主义者眼中,这是惨无人道的“剥削”;在儒家子弟眼中,这是不仁不义的“腐败”。 “剥削”也好“腐败”也罢,那都是组织为保存整体而做出的历史选择,认不清大势、跟不上时代的人只能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为了皇国崛起,明治政府牺牲了农民和武士,很残酷,但这就是历史。自六年政变后,农民和武士的反抗此起彼伏,政府的维稳也愈加强悍。对于异见人士,不管是西乡隆盛还是板垣退助,大久保政府只有四个字:反对无效!
  内战是反对的最高形式,当一切请愿、抗议、恐吓甚至暗杀都无法改变朝局时,内战就会成为一种政治出路。鹿儿岛士族对大久保政权恼恨到了极点,他们在火爆脾性的支配下选择了内战。
  在西乡起兵之初,朝廷拿不准古干城的立场,这位熊本镇台一旦倒戈,萨军将获得弹药补给及根据之地,九州岛也就难以保全了。不过,朝廷高层选择了信任古干城,怕临阵换将失了军心。古干城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他死死地拖住了西乡隆盛,从而加速了萨军的败亡。
  伊藤博文是大久保利通的亲密战友,他坚定的支持平叛大业,并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当战争陷入僵持、大久保面露忧色时,伊藤给这位上峰打气,说就算丢了九州也无所谓,两三年即可收复失地。伊藤何以如此谈笑风生?因为他看透了西乡隆盛,此人不懂经济,萨军没有财政基础,他们连维持现有战果都困难,就更不用说向外扩张了。
  民权运动也困于财政难题,在大隈重信下野前,民党没有现代工商业背景,板垣退助又不愿做农民党领袖,这就使民党既不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也不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成了一个漂泊于社会边缘的浮萍党,它没有真实的历史使命,“自由民权”不过是他们掩盖现实诉求的面具。

  明治十一年(1878),大久保利通遇刺,伊藤博文接任内务卿,他终于位极人臣了。截至此时,维新三杰全部凋零,尚在的元老为岩仓具视(京都人)、大隈重信(佐贺人)、山县有朋(长州人)、井上馨(长州人)、黑田清隆(萨摩人)、西乡从道(萨摩人)和松方正义(萨摩人)。在这个首相班底中,大隈重信和松方正义在财政口,山县有朋和西乡从道在军事口,井上馨在外交口,黑田清隆在北海道,岩仓具视则为公卿。对伊藤而言,这个组合还算可心,萨长力量平衡,各卿能力均可,只是藏相颇为另类。大隈重信的政治理想、做人风格和地域出身与其他元老差别过大,他与整个班底颇显不睦。此外,大隈一直在培植三菱,与民党时有交往,似有自立门户之念。

  伊藤博文了解自己的处境,以他的出身和资历,他无法成为一个独裁者。事实上,他也不具备独裁者的气质,他是一个来自底层的寒士,寒士不可能靠穷横立足于官场。伊藤的长处在于巧用时势及与人合作,是一个高超的“周旋家”,他的确在下关和谈及废藩置县上与众人为敌,但那时他仅仅是个小角色,他需要靠标新立异来加强自己的政治分量。他虽敢得罪藩主士族,但从未触怒上峰或违拗历史,他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伊藤博文不想做第二个大久保利通,他可不想找死。大久保之所以被历史选中,是因为当时情形危殆,到明治六年,征韩论已经失控,若想回归內治道路,只能蛮不讲理。独裁是应对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是节约改革成本的历史工具。当改革步入正轨后,独裁政治就会走向终结,官民间紧张关系也会缓和。历史喜欢低成本运营,如果独裁能降低改革成本,那它就支持一个独裁者;如果民主能降低营运成本,那它就缔造一个议会制。要而言之,历史不是一个道学家,而是一个大商人。

  板垣退助因士族没落而崛起,民权运动貌似大张旗鼓,实则外强中干。民党并非全民之党,而是流民之党,是一个破落户的联盟。在时代的逼迫下,明治政府开始了“圈币运动”,农民和士族沦为经济难民。民权运动的本质是求生运动,“下克上”之动力来源于饥饿而非理想。饥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面包,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民权。伊藤博文很清楚,当下的工商业基础不可能创造充分就业,他也就无法与民党全面和解。事实上,他也不需要这种全面和解,他需要做的是分化瓦解民党,使之难以掣肘行政权力。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民党若失去领袖,将变成乌合之众,无法合力反对政府。另一方面,当就业机会短少时,警局和军队会显得分外迷人,政府压制民党的力量因之而增强。总之,民党不足为惧,甚至不足为虑。

  伊藤博文了解板垣退助的底细,“为民请命者”多半清高虚浮且不懂经济。板垣的威望来自他的道德形象,而这形象是可以击碎的。至于后藤象二郎,此人反复无常,有如小贩,价钱合适即可收买。伊藤出手了,他令井上馨劝诱板垣及后藤游历欧洲,费用由三井财阀提供。自由斗士们,去自由国度看看吧,别整天价闭门造车。
  真正让伊藤博文挠头的是大隈重信,大隈可不是板垣,更不是后藤,他既懂金融又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有金主(三菱)。伊藤本不想与大隈闹翻,但他还是发动了十四年政变,周旋家也是有底线的,谁能容忍背叛组织的人呢?领导可以容忍异见,但绝不能容忍二心!
  大隈下野后进行了反击,他一边组政党一边办学校,与板垣退助一唱一和,甚是活跃。为应对民党挑战,伊藤博文出台了四大政策:首先,加强对言论和集会的管制;其次,推行高等教育改革,奖励德意志学术,剔除英美法思想;然后,发布《军人敕谕》,弘扬忠君爱国思想,用东风压倒西风;最后,开放技术性文官职位,吸引青年才俊投身公务员考试,使其无暇参与民权运动。此外,朝廷还专门打击了三菱集团,以警示那些试图挑战当局的企业家。明治十八年冬(1885),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在抑郁中死去,成为商人对抗政府的缩影。民党失去了政治金主,失去了热血青年,失去了精神领袖,他们的民权运动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是伊藤博文埋葬了民权运动吗?表面上是,但实际上不是。政治运动是不同组织间的互相冲撞,政治领袖是其所在组织的“企业家”,其使命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增强所在组织的竞争力。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政府拥有稳定的财政根基(租税),拥有优秀的经理人才(官僚),拥有堂皇的政治冠冕(天皇),民党有什么?刻薄的说,民党不过是一群只会叫喊口号的叫花子!自由民权,哼,民党中有几人读过洛克或者卢梭?政治不是道学,统治者不是慈善家,领导人的使命是合理化组织而非保持现状,是配置资源而非均分财富,他的主人是历史巨灵而非人民群众。

  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已开启,每个人都要上台打擂,而历史只会奖赏强者。这是一场生存竞争,无远弗届,无可遁逃,无休无止。
  一个生存于大变革时代的人,应该意识到历史之残酷与个人之渺小。盲目而无力的反对,最终只能导致反对无效。
  5.变形记
  民权运动是在野政客向萨长藩阀夺权的形式,它虽不像西南战争那样激烈,也不会对当局造成致命威胁,但其长期影响不容小视。民党的确没有财政基础,也不像政府那样人才济济,但它却占据着道德制高点。板垣退助说,“方今政权之所归,上不在帝室,下不在人民,而独归有司”,言外之意,“有司专制”是不合法的!
  政权合法性问题是民党最重要的武器,是他们夺权的唯一工具。任何一个政权都不会漠视这一问题,因为它很能摇动人心,清帝甚至以文字狱对付质疑者。
  伊藤博文要如何回答板垣退助的质疑呢?他的政权以“王政复古”为旗号,他的政策却处处向西洋看齐;他竭力鼓吹向欧美学习,却拒绝设立民选议会!他要如何解释这种悖论呢?难道要他告诉公众现在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有人都必须毫无怨言地接受有司专制?伊藤当然知道,在经济形态及社会组织完全改观前,日本不可能成为一个议会民主国家,但他却必须于经济、社会进步前先创造一个宪政样子,以为当前统治提供道德依据。

  明治十四年(1881),伊藤博文赶走了大隈重信,同时也定下了立宪时间表。《国会开设敕谕》承诺,帝国议会将于明治二十三年(1890)召开,伊藤还有十年准备时间。
  日本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学习,立宪本来就是洋玩意,就更不能例外了。明治十五年(1882)早春,伊藤博文奔赴欧洲考察立宪政治,考察地为柏林、维也纳及伦敦。德国与日本在体制上相似,英国于日本则在体貌上相似;当局喜欢德国的宪政学说,民党则信奉英国的民权理论。要确立宪法构架并应对民党挑战,伊藤必须通盘考察德英两国的政治体制。
  伊藤博文此次是有备而来,他出发前已确立了考察细节,皇室、内阁、上院、下院、法院、中央与地方,等等等等。这次考察历时近半年,伊藤求教了两位德国宪政学泰斗及一位英国宪政大家,他不但初步确定了考察项目的答案,而且了解了自由民权学说在欧洲的近况。值得一提的是,伊藤还在柏林会晤了铁血宰相俾斯麦。当年夏末,伊藤经俄罗斯返回日本,他要开启一场政体变形记了。
  宪法是什么?国内多数人以为宪法就是一本小册子,上面写满了华丽的道德辞藻,刘少奇曾拿着那本小册子为自己讨尊严,今天仍有国人拿那本小册子为自己讨说法。其实,那本小册子和《论语》一样,只是摆设。宪法的本质是政治体制,即国家有哪些机构,这些机构各有什么权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整个社会又如何运作。所以,立宪的本质不是写一篇道德文章,而是理顺政治体制,将潜规则变成明规则,且赋予其至高无上地位,并让所有人——包括最高主权人——服膺这一经过公众认可的游戏规则。

  伊藤博文肩负着立宪使命,在勾画未来政治架构前,他先审视了现有组织。现政权叫太政官政府,太政官的首脑叫太正大臣,伊藤博文掌管内务省,其平级部门为大藏省、工部省、兵部省,等等。在现实之中,内务卿是各省省卿的领班,伊藤具有影响各省的能力。太政官政府直属于天皇,代天皇行使行政权,不过天皇很少干预政治,真正干政的是皇族和公卿,太正大臣即由公卿担任。因此,整体看来,太政官政府就是萨长藩阀、天皇、公卿、皇族和华族的代言人。在太政官政府左右还有两个名义上“独立”的部门,一个叫“大审院”,掌管司法,另一个叫“元老院”,掌管立法,此二院为太政官政府所掌控,其人事与财政并不独立。这就是当下的政治体制,其优点是行政效率颇高,缺点是缺乏权力制衡。

  伊藤博文会牺牲行政效率吗?不会。那他会制衡行政权力吗?一点点。伊藤为提高政府权威而进行政体改革,他会给反对派适当的政治出路,但不会让他们成为政坛主宰,要知道这是一部钦定宪法。
  伊藤的宪政蓝图如下:天皇为政治体制之轴心,乃至高无上之神圣,各机构垂立于天皇之下,这些机构包括内阁、陆海军、帝国议会、裁判所及枢密院。在新体制中,内阁乃中央行政机关,其下设各职能省(即部委),内阁直属于天皇,总理大臣及各省大臣均由天皇任免。陆海军亦直属于天皇,陆海军之编制及兵额均由天皇裁夺,宣战及媾和大权也为天皇所总领。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贵族院议员由天皇敕任,众议院议员则由民选产生,不过,选民资格要由选举法筛定,帝国议会只是“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裁判所之判决代表天皇权威,应以“司法独立”为宗旨,不受内阁或议会干涉。枢密院乃御用智囊团,其成员为元老重臣,以非公开方式影响重大决策。

  接下来,伊藤博文要将上述蓝图付诸实践了。
  明治十七年春(1884),伊藤博文在皇宫内设制度取调局,开始制定宫内制度及宪法细则,另外规划机构变革,他亲自担任局长。同年7月又颁布《华族令》,明确了华族等级及世袭办法,以为成立贵族院做准备。
  明治十八年年底(1885),伊藤博文改太政官制为内阁制,并出任首任总理大臣。在新体制中,内阁直属于天皇,总理大臣与天皇必须建立通信管道,于是便有了内大臣。读者可能会联想到太监,不过,内大臣不是太监,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不是。内大臣有点像神秘近臣,有时能影响内阁生死,伊藤兼任了首任内大臣。
  明治十九年春(1886),伊藤博文又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法科大学毕业生尤受优待,法大成为高等文官的摇篮。此举是德国宪政学家施泰因的主张。施泰因认为,国家要实现政策目标全赖行政部门,行政部门要为自己培养人才,而大学是培养行政人才最好的场所。
  明治二十年(1887)七月,伊藤博文颁行《文官考试试用见习规则》,日本从此有了“科举制”。伊藤这是在向反对派抛橄榄枝:兄弟们,别斗了,有官一起做,大家都考公务员啊!伊藤此次所开放的职位仅为技术性且职级都不高,不过,文官考试相当公平,有唯才是举的样子。一时间,有志青年都想考公务员,培训机构的生意也就火爆了起来。
  经过上述铺垫及整顿,立宪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了。
  明治二十二年(1889)二月十一日,国民朝思暮想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终于诞生了,它是由明治天皇向时任总理大臣黑田清隆上下手递方式颁布的,故又名“明治宪法”。明治宪法是亚洲第一部宪法,它随后开启了大正民主,但却最终导致了昭和圣战。
喜欢北冥巨鲲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北冥巨鲲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