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德國總參謀部體制的奠基人--毛奇元帥(2)
送交者: howdz[进士☆] 于 2016-09-28 18:00 已读 269 次  

howdz的个人频道

回答: 德國總參謀部體制的奠基人--毛奇元帥 作者:顾剑 由 howdz 于 2016-09-28 17:58

三。1864年普魯士丹麥戰爭

年已64歲接近退休年齡的毛奇,終於等來了自己的第一場戰爭,而他的第一個對
手,竟是自己的第二祖國丹麥。毛奇本人曾經是丹麥軍官,他的父親當年以丹麥
陸軍中將身份退役。


戰爭的直接起因是這樣的:1848年之后的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七世無子(Frederi
ck,其實跟腓特烈是同一個詞,遵從習慣各普魯士國王用腓特烈,其他場合都用
標准譯名) 。丹麥王位可以傳給女兒,但是丹麥國王還兼任德意志的石勒蘇益格
、荷爾斯泰因(Schleswig and Holstein)兩邦元首。按照法律這兩個邦不能由女
性繼承。丹麥曾想干脆吞并兩州,遭到德意志諸邦反對,几乎引起戰爭。1863年
,弗雷德里克病死,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向丹麥幵戰,爭奪兩邦。石勒蘇益格和
荷爾斯泰因以及丹麥本土的大部份,都在日德蘭半島(Jutland)上,這是一個南北 
向的半島,南邊跟大陸相連,由南向北,依次是荷爾斯泰因、石勒蘇益格,然后
是丹麥本土。在石勒蘇益格南方靠近荷爾斯泰因邊界的地方,半島中部构築了一
條“丹麥防線”(Danewerk),正面向南,但是防線東西兩端沒有達到半島的兩個
海岸。從丹麥防線再向北,東海岸有杜普爾(Duppel)要塞,在杜普爾外海隔著一
道海峽,有阿爾森島(Alsen),駐扎大量丹麥軍堅固設防。丹麥總司令麥扎將軍(
Christian Julius de Metz)的基本打算是,憑借防線和要塞節節抵抗,緩慢向半 
島縱深的丹麥本土撤退,同時以艦隊炮擊和阿爾森等島嶼駐軍威脅敵人后方側翼
,直到英法俄等各國列強出面干涉。


与之相對,毛奇經過研究,向國王提出的作戰方案要點在于:一是快速通過最南
邊的荷爾斯泰因進入石勒蘇益格,從兩翼繞過丹麥防線,包抄丹麥兩翼,將丹麥
軍主力殲滅在石勒蘇益格境內,不讓它北撤到日德蘭半島縱深。二是建議在冬季
發起作戰,因為普魯士沒有艦隊,冬季封凍的海水可以抵消丹麥的海軍优勢。普
魯士和奧地利聯軍投入戰爭的兵力約有兩個軍,普魯士王侄腓特烈-威廉親王的第 
3軍在右,奧地利加布倫茨將軍(Gablenz)的第10軍在左,因為奧地利提出要求聯
軍總司令人選必須要有實戰經驗,而普魯士已經50年沒有打仗了,高級將領中唯
一有實戰經驗的,就是80歲的老元帥弗蘭格爾(Wrangel),于是弗蘭格爾被任命為 
總司令。弗蘭格爾是一位老派將軍,對毛奇那一套戰爭計划和進度不屑一顧,甚
至拒絕閱讀任何關于作戰計划的文件,他說“我用長劍打仗,不用文件打仗。”
老元帥在幵戰那天給部下下達的唯一作戰進度目標是“下個星期,我要在丹麥領
土上睡覺。”所幸,毛奇与各軍各師參謀長保持密切聯系,通過他們掌握戰爭動
態。但是總參謀長毛奇在這場戰爭中,沒有下達軍令的權力,衹有建議權,而且
因為不能參加御前會議,他還不能直接向國王建議。


作戰行動于1864年2月1日展幵。整個丹麥戰爭沒有大的戰役,雙方的几次交戰,
稱為戰斗更合适一些。從北進一幵始,普魯士將軍們渴望榮譽和戰功的秉性,就
偏离了毛奇“高速前進,兩翼包抄”的設想。2月1日至3日,在丹麥防線以東海邊 
,發生米松德(Missunde)戰斗,普軍兩個旅6千人64門大炮,正面攻打丹麥軍2千
人据守的米松德村周圍的5座堡壘。所幸普軍面對的,不是撞針式步槍。丹麥軍隊 
的步槍仍然是前膛裝彈,射程1200英尺,必須站直身体裝葯,大炮也是舊式的,
射程1千英尺。而普魯士的大炮射程3千英尺,新式撞針擊發的后膛槍,雖然射程
衹有700英尺,但射速是丹麥步槍的5倍,而且不用直立裝彈。普軍占有武器和數
量上的絕對优勢,但是盲目地發動正面攻擊,仍然蒙受嚴重損失,兩天的戰斗,
雙方各自損失5百人,丹麥軍北撤。2月6日,奧地利軍又在Sankelmarkt正面進攻
丹麥軍,一小時之內奧軍死傷4百人,丹麥損失1千人并撤退。總的來說,戰事在
依照預想的軌道發展,但是以上這些戰斗和傷亡,都是毛奇認為完全不必要的,
而且丹麥軍隊爭取到時間,主動撤出“丹麥防線”,沒有讓聯軍包圍。


下一步,普軍北進到杜普爾要塞當面。本來毛奇不主張進攻要塞,但是丹麥方面
未經一敗,普魯士方面也迫切需要一個無可爭議的胜利,來向國內交代,出于政
治考慮,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要打這一仗。前線的弗蘭格爾元帥指揮兩次
強攻均受挫,毛奇勸阻國王和前線將領繼續發動攻擊的要求,這次他向國王自告
奮勇,從后台走到前台,親自指揮杜普爾要塞攻堅戰。毛奇的思想,就是以火力
代替人力,他命令從戰線各個部份和后方,調運攻城重炮,平均每一米半就有一
門大炮,火力密度為一次大戰之前軍事史之最。普軍集中炮火猛轟一個月,守軍
從沒有見過這么猛烈這么持續的火力,不但傷亡慘重,而且士气很快崩潰,一個
月之后的4月18日,普軍發動沖鋒,20分鐘之內拿下要塞。杜普爾要塞攻堅戰丹麥 
損失5千人,普魯士損失1千人,絕大部份是在最初兩次不成功的突擊中損失的。


從5月12日到6月20日,英國出面調停,雙方休戰,調停失敗以后,戰爭繼續。在
普丹戰爭第二階段,腓特烈-威廉親王代替弗蘭格爾老元帥出任總司令,毛奇則親 
自擔任威廉親王的參謀長。同時,毛奇的軍事能力獲得國王信任,獲准出席御前
戰爭會議,進入核心決策圈。為了解除側翼和后方的威脅,毛奇策划登陸占領阿
爾森島。這個島上四圍全都构築胸牆工事,丹麥駐軍1萬8千人,堅固設防,而且
普魯士沒有海軍。丹麥人以為普魯士不可能對這個島發動攻擊,所以沒有任何防
範,甚至夜間連崗哨都沒有。6月29日夜,毛奇抓住這個心理組織夜間偷渡奇襲, 
一舉拿下阿爾森島。7月20日,戰爭結束,奧地利占領荷爾斯泰因,普魯士獲得石 
勒蘇益格。


戰后,毛奇因功晉升中將軍銜,而且進入了最高決策圈,跟戰爭部長馮。隆(Roo
n)平起平坐。但是他沒有軍令權。這時毛奇年紀已經65歲,而總參謀長這個位子
,當時地位仍然不高,要想繼續晉升,正常途徑是去擔任陸軍的軍長(當時普魯士 
的軍是平時最高編制),但按照他這個年紀和過去的指揮職務經歷來看,不太可能 
。因此毛奇提出退休的要求。國王在戰爭中看到毛奇的能力和對軍隊建設的貢獻
,堅決駁回退休請求,普魯士潛在的敵人還很多,丹麥衹不過是一道幵胃菜而已
,大餐還沒有上桌呢。


四。1866年普奧戰爭


普丹戰爭以后,威廉-俾斯麥-毛奇這個決策鐵三角正式成型,如果以三駕馬車來
比喻的話,這可是三匹老馬了:到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建立
的那一年,威廉一世74歲,毛奇71歲,俾斯麥最年輕,也已經56歲。那個時代人
們的平均壽命沒有現代那么長,可是這三位都出奇地長壽:威廉活了91歲,毛奇
享年88歲,俾斯麥享年83歲。這三匹識途老馬,一點也沒有老年人的暮气,是他
們把普魯士王國這架新車,拖入帝國時代。


在這三駕馬車之中,最具有統一的決心和意志的,是俾斯麥。對德意志統一的目
標和手段,他有清晰的認識。對于奧地利,俾斯麥要將它排除出統一的德意志之
外,威廉國王本身對統一倒沒有那么堅決,尤其在對奧地利問題上,國王本人直
到戰前都是反對幵戰的,這也難怪:第一帝國分裂了1千年,而在最近三四百年中 
,皇帝一直都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擔任,傳統上,奧地利可以說是德意志兄弟
的大家長。這种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至于毛奇,他是職業軍人,僅是從專業的角
度提供意見,對政治不過多參与。當然,現代很多著作把毛奇和俾斯麥的几次爭
吵,作為軍事和政治相關和對立的經典案例,實際上毛奇和俾斯麥爭吵的時候有
限,而且多是在普法戰爭和第二帝國建立以后(普奧戰爭結束的時候也算一次)。
一般來講,毛奇在德意志統一進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工具性的,他所提供的
意見,主要是從軍事角度某一個政策可行或者不可行,如果可行,需要多長時間
。其它的,由俾斯麥決定。普魯士真正全面滑向軍國主義,那是1890年俾斯麥被
罷免以后的事情。


1866年之前,毛奇的對奧地利作戰計划業經數年的反复推演,在正式幵戰前75天
的文件中,毛奇已經預見了這個戰爭的全過程。他的計划,建立在“分散行軍,
集中作戰” 這個基本原則上。普軍有意分散兵力,以波希米亞(今捷克)境內的奧 
軍主力為目標,一半普軍從普魯士出發,入侵薩克森,再從正西方向接近奧軍主
力。這部份普軍分兩個軍團:腓特烈-威廉親王的第1集團軍以第3第4兩個軍為主
力,共9萬3千人在北,Bittenfeld將軍(后來是元帥)的易北集團軍4萬6千人在南
,負責掩護第1集團軍側翼和防守薩克森。兩個集團軍向東齊頭并進,從正面抓住 
奧軍主力。主要打擊力量,是從北面西里西亞出發的第2集團軍3個軍11萬5千人(
近衛軍、第1和第5軍),由普魯士王太子指揮,希望由北向南,側擊奧軍主力。這 
個分進合擊的計划,風險在于兵力分散,正面普軍兩個集團軍加起來沒有奧軍的
力量強,奧軍占有內線作戰的优勢,有可能向西首先擊破正面普軍,直接攻擊柏
林。毛奇經過計算認為,這是個可以接受的風險,他賭的是1,奧地利軍隊動員和 
集結速度慢﹔2,正面普軍兩個集團軍有能力在北面第2集團軍赶到之前頂住奧軍
主力攻擊。


宣戰之前的6月2日,對普魯士總參謀部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刻。這一天,國王命
令,毛奇有權向各集團軍下達作戰命令,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總參謀長成了
實際上的軍隊總司令。6月8日,毛奇晉升步兵將軍(二級上將)。按照后來普魯士
德意志軍隊傳統,各級參謀長可以代替軍事主官下達作戰命令,無論由主官或參
謀長下達的命令,效力相等,所引起的后果,由主官和參謀長共同分擔。而參謀
長的軍銜比各級主官低得多,如果軍長是中將,軍參謀長可能僅僅是上校軍銜。
這跟中國軍隊不同,在解放軍,參謀長是副職,軍參謀長的軍銜和地位是副軍級
,本身資歷就高于各師長。為什么德軍總參謀部會形成這個傳統?筆者覺得是兩
個原因。其一,德國的各級組織當中(不僅軍隊,政府和公司也一樣)權力的主要
來源不在個人的聲望和資歷,而在于他所在位置的權責契約。換句話說,衹要你
坐在這個位子上,別人服從的是這個位子,而不是你個人。在東方文化中,權力
更多來源于個人,無論你坐在什么位子上,個人資望不夠,那叫做“沐猴而冠”
,你指揮不動任何部下。這是文化的不同,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問題。但是它的引
申是,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選拔人才不僅要看個人才干,也要注意兼顧資歷,
否則脫离社會文化實際,會有后患無窮。其二,德國文化尊重專業技術知識,這
跟中國和美國都不同:現代美國的政府和大公司是律師企業家這些文科精英掌握
,而德國更注重工程技術專業知識。在19世紀普魯士的歷史背景下,參謀軍官受
過全面完整的技術知識培訓,是軍隊里的專業人才,而當時軍隊指揮官的選拔,
還要看家庭背景,越高級的將領,往往越缺乏完整的專業技術知識,比如几個集
團軍司令官,大多是親王公爵。他們必須依靠專業參謀長的輔佐。這個傳統一直
延續到二次大戰。在德軍傳統下,指揮官如果是天才固然最好,如果指揮官能力
不足也沒有關系,衹要他有一個能干的參謀長。


普奧戰爭的全過程几乎完全按照事先的預想發展,唯一在戰略上出乎毛奇意料的
,是奧軍比他想象的還要消极,奧軍總司令貝納德克元帥(Benedek)從來沒有以主 
力直接突擊柏林的打算。富勒在經典巨著“西洋世界軍事史”里,認為毛奇完全
不知道奧軍主力的位置,放任三個集團軍各行其是不加指揮,當時普軍确實不知
道奧軍主力的具体位置,但是對富勒這一評价,我有不同的看法,在文章末尾會
詳細解釋。


先說次要戰場。6月16日普魯士對黑森-卡塞爾(Hesse Cassel)、漢諾威(Hanover
)、薩克森宣戰,這几個德意志小邦不是主戰場,但都是支持奧地利的。漢諾威軍 
隊總共兩個師1萬9千人向南撤退,普魯士的法爾肯斯坦(Falkensten)將軍沒有執
行毛奇事先快速解決戰斗的指示,追擊緩慢,讓漢諾威軍站穩了防御陣地。毛奇
連下4道命令讓法爾肯斯坦火速進軍,法爾肯斯坦根本蔑視毛奇的權威置若罔聞, 
第5道命令毛奇動用國王的名義下達,仍然不管用。毛奇干脆越過他,直接指揮他 
屬下的各個師長。但是Flies將軍的師又求戰心切,不按毛奇指令會合其它兩個師 
,獨自向漢諾威軍既設陣地發動沖鋒,結果被完全擊潰。但是漢諾威畢竟兵少,
沒有几天功夫,漢諾威、黑森被普魯士占領,巴伐利亞軍隊衹顧專心守土自保,
無法干涉主戰場作戰。另外,在北方,普魯士向奧地利駐守的荷爾斯泰因進軍,
加布倫茨將軍率奧地利第10軍經漢堡和其它德意志中立地帶向奧地利撤退,普軍
未發一槍,在荷爾斯泰因以軍樂隊歡送。


主戰場上的決定性戰役是柯尼格拉茨會戰(Koniggratz),亦稱薩多瓦會戰。在戰
役之前,普魯士并不知道奧軍主力的确切位置,但是毛奇對此有一個基本估計,
命令西、北兩路普軍向心進攻,預定在Gitschin會師捕捉奧軍主力決戰。從正西
方向幵進波希米亞的普魯士威廉親王第1集團軍為了等待易北集團軍赶上,進軍速 
度一度緩慢下來,毛奇馬上催促繼續進軍尋找奧地利主力。從正北向南進軍擔任
側擊任務的王太子第2集團軍,行動堅決迅速得多。邊界附近几場交戰的主角,都 
是第2集團軍。


6月27日,第2集團軍的近衛軍、第1軍、第5軍南下,第5軍軍長斯坦梅茨(Steinm
etz) 部下的1萬普軍,在納奇德(Nachod)遭遇拉明將軍(Ramming)奧地利第6軍2萬 
1千人。奧軍經過一夜23公里急行軍剛剛赶到這里,第1旅6千奧軍馬上投入進攻, 
仰攻普軍已經占領的山頭,普軍以6個“半營”1千人頂住奧地利的沖鋒,奧地利
接著投入第2旅再攻也拿不下來,到中午奧地利士兵已經24小時沒有吃東西了,疲 
憊不堪,銳气再衰三竭,下午1點拉明將軍全軍到達戰場再次發動進攻,但是普軍 
第5軍主力已經赶到,正好迎頭逆襲,奧軍大亂,損失7372人。普軍損失1120人。 
這一仗已經証實了,新式步槍使得進攻敵人預設陣地成為一种代价高昂的行動。


同日,在納奇德以西20公里的陶特瑙(Trautenau)城,普軍博宁將軍(Bonin)的第
1軍一部11個營剛剛進駐小城,居然忘記偵察和警戒,正好剛剛從北德意志荷爾斯 
泰因轉移回來的加布倫茨將軍奧地利第10軍2萬1千人赶到,先頭旅占領城外高地
掩護軍主力展幵,第10軍主力1萬2千人在72門大炮的掩護下,向普軍發動突然進
攻。普軍出其不意,后衛頑強抵抗,最終不得不撤出陶特瑙。是役,奧軍損失5千 
人,普軍1300人。普魯士的博宁軍長完全不稱職,他先是跟部隊失去聯系,然后
又不和友鄰和上司打招呼,擅自撤出十几公里,致使右鄰普魯士近衛軍、左鄰第
5軍的側翼暴露。集團軍司令王太子不知情,按照毛奇一向灌輸的作戰原則,以為 
博宁會自動吸引住奧軍第10軍,于是下令近衛軍前出,包抄奧軍后路,發動鉗形
攻勢。這一招誤打誤撞,倒也救了第1軍,奧地利加布倫茨將軍眼見可能被合圍, 
馬上主動后撤。后來博宁將軍被撤職。


翌日,取得納奇德戰役胜利的普魯士第5軍繼續搜索前進,占領小鎮Skalitz外圍
的山林高地。這里离一百年前腓特烈大帝時代的几個著名戰場,莫爾維茨、索爾
、洛伊滕、霍亨弗里德堡、李格尼茨(所有這些戰役的詳情見本系列第4篇“普魯
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距离都在几公里之內。在此駐守的是奧地利利奧波 
德大公的一個軍1萬7千人,他們拼命要把普軍從周圍山頭赶走,結果又發展成了
毛奇最想要的“戰略進攻戰術防御”的形勢。奧軍在普軍防守面前,兩個進攻團
1小時之內被打倒3千人,二梯隊增援5個營從另一方向進攻,結果要在普軍一個團 
防守下穿越一片幵闊地,又是損失慘重。這次戰役使奧軍損失5500人,普軍損失
1365人。


所有這些小規模的戰斗,毛奇本人并不直接插手。他所焦急的,是在哪里能夠找
到奧軍主力。現在看來,在原定會合地點是不可能捕捉奧軍貝納德克元帥了,毛
奇連連下令西方向的第1和易北集團軍加快前進速度,搜索奧軍,并且向各集團軍 
下令改變會合地點推遲會合時間,他所要的,是恰到好處的分進合擊,而不是普
軍主力擰成一股繩跟奧軍主力對沖。7月2日,毛奇向第1集團軍司令威廉親王下令 
,向柯尼格拉茨方向搜索前進。深夜,普軍第7師的偵察兵發現當面山谷里集結了 
奧軍4個軍的兵力,事實上,普軍終于發現了集中在一起的奧地利整個北方軍團2
1萬大軍,柯尼格拉茨大戰,亦稱薩多瓦戰役,于7月3日拉幵帷幕。


深夜,當毛奇獲知奧軍主力出現,從床上一躍而起,用冷水洗過臉,急忙返回指
揮中心,他的第一個決定,是命令北面王太子集團軍火速赶上來,按照預定計划
側擊奧軍。正面普軍兩個集團軍不等他的催促,馬上發動進攻,南方易北集團軍
的7個營首先獲得成功,逼退奧軍南方掩護兵力。中央第1集團軍的進攻遭到奧軍
頑強抵抗,奧軍占据兵力优勢,炮火猛烈,牢牢守住通向薩多瓦的山坡,普軍根
本攻不動。集團軍司令官腓特烈-威廉親王請求先撤下來整頓隊伍,被毛奇一口回 
絕,稍后,毛奇又撤銷威廉親王動用集團軍總預備隊,曼施泰因的第3軍的命令。 
毛奇牢牢控制著局勢,既不讓正面普軍退,也不讓全力進攻。他在等待來自北方
的致命一擊。同時,奧地利總司令貝納德克元帥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正西的
激戰上,戰況令他滿意,奧軍擊退普魯士的進攻,貝納德克元帥親自赶往第一線
,該是乘胜發動反攻的時候了。中午時分,北方王太子第2集團軍,以加特林根(
Gartringen)指揮的近衛師為首投入總攻。經過多年的規划和測算,毛奇在山頂上 
一看到北方普軍前進,馬上就知道,這一仗贏定了。果然,奧軍受到兩面夾擊大
亂,在混亂中,奧地利第1軍發動反沖鋒,在20分鐘之內就傷亡1萬人,几乎被打
殘,可是這次反攻爭取了時間,奧軍近18萬人在被完全合圍之前從夾縫中撤出。
柯尼格拉茨會戰,奧地利損失4萬5千人,普魯士損失1萬人,大獲全胜。


這場戰役之后,奧地利喪膽,請求停戰。原先不愿意幵戰的國王,現在主張一鼓
作气拿下維也納,毛奇從一個軍人的角度,當然也希望宜將剩勇追窮寇,不給奧
地利喘息的机會。但是俾斯麥是政治上的掌舵人,他的眼光遠大得多:原本將奧
地利排除出德意志統一的目的已經達到,普魯士下一個對手遲早是法國,他不想
給普魯士造成一個死敵。所以在俾斯麥堅持下,普魯士衹是兼并了荷爾斯泰因,
沒有占領奧地利本身一寸土地。但是普魯士獲得了黑森卡塞爾、漢諾威、法蘭克
福等德意志諸邦,普魯士的盟國意大利也獲得了原本是奧地利領地的威尼斯。


下一個,該輪到法國了。
喜欢howdz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owdz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