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红朝的那些事情(四五九)
送交者: 红朝笑笑生[♂☆★★★先天下忧而忧★★★☆♂] 于 2016-09-20 10:11 已读 4313 次  

红朝笑笑生的个人频道

回答: 红朝的那些事情(四五八) 由 红朝笑笑生 于 2016-09-20 10:10

除掉丘八云集的各大军校外,民国时期的高等院校,主要上以文科为主,培训专业大都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一类,极少有物理、化学、工程、地质方面的实用学科。换句话说,全国就那么几所大学,大学里就那么几个能用的学生,却整天不学急用的理工科,而是搞形而上的文科。

文科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个国家光搞文科,就意味着理工人才极度匮乏,直接恶果就是工农业无法发展。以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为例,民国时期主要培养的都是政法、文学甚至神学人才,每年理科毕业生不超过一百人,算得上是凤毛麟角、鸡立鹤群。

明明是全面落后,明明行业亟需,市场如此广阔,却偏偏没有人去开拓,绝非当时的教育部长全都吃错了药。事实上,全国没有实用的工程师,那实在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经历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后,全国都流行所谓科学民主观,认为国家要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在经济上发展科学,尤其是培养实用人才。但我们也知道,培养理科学生是很花钱的,想满足一个大学理科生的课程要求,必须添置大批昂贵的设备,并且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老师从事教学工作,而且还要有相关工厂配合实习、考核、就业,才能最终调教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来。

文科学校只要有个图书馆和教室就能开张,理科学校却必须要有实验室和工厂(毕业生工作分配),相比之下,显然是文科生比较好培养。所以民国在办学的时候,往往都是根据多快好省的精神,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有限的课程上,用最短的时间培养出最多的毕业生来。

很明显,这样的办学方法是有问题的。如果今天的教育部搞重文轻理,马上会造成理工科学生供不应求、文科学生就业分配难等系列社会矛盾。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那个年代里,理工科的毕业分配才是问题,而文科生的工作却很不成问题。

理工科不好找工作,是因为全国工业不发达,搞科技开工厂没有资本基础,却有军阀盘剥和国外竞争,基本上开不到多久就会困难重重。个把后台硬、市场大的工厂招工有限,容不下大批毕业生来抢饭碗,所以中国学生虽然很会读书,但钱学森、竺可桢一类理工人才只能跑到国外留学,连清华、北大级的名校也找不到教他们的地方。

至于文科生找工作容易,那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了。

懂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一直是文官政治,打古时候起就喜欢培养文科人才。封建时代是皇帝批准、国家掏钱,搞国子监、太学一类高级教育机构;民国成立之后不时兴这一套了,却不过是换个名字,象北大就是从前的“京师大学堂”演变而来,其办学目的仍然是培养各级国家干部和幕僚,相关毕业生不是进政府当公务员,就是去银行搞金融,总之都是衣冠楚楚的体面人,研究的是国家大事,绝不会两手机油地钻在厂房里面卖苦力。

在有市场、有需求的情况下,民国教育没有培养多少急需的理工人才,也没有形成自已的科技实力,各路大师们如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在学问上都是高山仰止,平时经常写文章抒发感想,打仗时努力喊口号鼓舞人心,端的是百花齐放、卓尔不群。唯一的问题是,整个国家除了写文章,找不到一个实用的人,甚至连合格的刺刀都不敷分配!
喜欢红朝笑笑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红朝笑笑生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