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明末大局之-粮食(上)
送交者: 再想一想[★新版本老顽童★] 于 2015-08-23 11:09 已读 2673 次 2 赞  

再想一想的个人频道

明末大局之-粮食(上)




明末衰败内政问题是主因可见红朝贴的帖子---《大家都官僚,谁也别说谁-明帝国的灭亡》系列。 

我一直在想,大明帝国的专制绞肉机,在崇祯期间疯狂绞肉的同时,后金内部在老努死后的专制 

绞肉机也在那疯狂的绞肉,其内斗的剧烈程度完全不输大明,为什么当时就没人想到往后金的绞 

肉机里参点沙子,汉人玩36计都玩了千把年了。按道理这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偏偏崇祯一朝就

没有想到。。







这里谈谈明末大局另外一个问题。 

 

-粮食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这里理解一下明代军屯、商屯和民屯的发展史。 

 

军屯是“寓兵于农”的政策,明代的军屯规模是历代皇朝从未有过的,初期土地不征收税粮的。洪武 

六年(1373年)各地军屯月粮完全自给且有盈余,朱元璋曾夸口:“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 

姓一粒米”。明初的军屯成绩非常显著,军粮大体上能由军队自给,百姓输运边饷的数量是很少的。 

永乐初期,按中央的规定,每个军土耕种50亩地,在一些边远地区,每个军士可以屯耕70~100亩 

土地。每名军士所种者称为1分,每分田要定例征收18石粮食。其中以12石作为月粮供屯耕者(士兵) 

本人外,剩余的6石粮上缴军仓,充作杂项军费开支之用。上缴比例是30%。永乐五征北元,粮食 

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军屯之外,还有民屯。明初的民屯主要是将无地少地的贫民迁徙到人稀地广的地方去屯种。民屯与军 

屯并举,二者皆为大明战略性的政策,被称为当时统治者基本的治国之道。民屯其实就是‘移民实边’。 

 

军屯、民屯外,其实还有商屯。所谓商屯,是指由商贾负责出资招募无地的贫民到边疆垦种。 

 

军屯在土地兼并后开始萎缩,大量的军田被占用后,种田的士兵开始开始不种地。(以收军饷为主, 

军队开始职业化,天天练习杀人的技能,这是一个军事发展的大进步),由于军屯的萎缩,军粮就开

始不够用。宣德时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叫做‘纳米中盐’就是商贾雇佣农民种粮,获得的粮食换成官

盐,商人再向其他地方.转手出售官盐,贩盐利润很大的,政策一出台就直接刺激了大量商贾在前往

边疆大搞土地开发,于是军屯萎缩后,取而代之的是商屯。商屯的活跃,保证了军仓的丰满。但同时

出现了另一个现象:粮食太多而导致通缩-‘粮贱银贵’ 

 

商屯的衰败:弘治五年,明孝宗朱祐樘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由收粮换盐,改为直接收银子卖盐。 

结果,商贾因只纳税银,不交税粮而失去了立边屯之必要性,而纷纷撤屯南归,当初应募屯耕之 

人随之四散。边关随即粮食大减,粮食太少而导致通胀。-‘粮贵银贱’。 

 

民屯的兴起:商屯衰败后,边仓不充,供应缺乏,军伍慌恐,朝廷为之震惊。户部迫不急待地 

极力组织恢复军屯和商屯,嘉期间广招四方之民入塞屯垦-民屯。由于种种因素,军屯和商屯始终难 

以重现往日的兴盛气象。到了隆庆末年(1572年)至万历初期,边塞的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各 

军镇的屯田数额普遍提高,屯田数量普遍比原来扩大2-3倍。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天启、崇祯初 

期,这些屯田面积的大幅度扩展,主要是民屯的发展之结果。成了九边驻军的后勤部门。 

 

既然粮食那么充裕,为什么粮食问题到后来却成了危机呢,下期再讲。

评分完成:已经给 再想一想 加上 50 银元!

喜欢再想一想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再想一想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再想一想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