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宋朝开启中国的软弱历史
送交者: 大刀片片[♂举人♂] 于 2015-07-10 19:26 已读 1281 次  

大刀片片的个人频道

唐朝立国,为了提高李氏声望,追认老子李耳为李姓始祖,崇尚黄老之术, 提出“人为邦本”治国理念,主张无为而治,重用跟随李世民打天下、坐江 山的谋臣战将,他们君臣同心同德,荣辱与共,打造了一个“贞观之治”,富 国强兵近百年,万邦来朝,唯我独尊,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朝代,达到了有史 以来极盛时期。“安史之乱”之后,国势日衰,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中国社会由“太平盛世”变成了尸骨遍野的战乱局面,出现了“有枪就是草头 王”时代,史称“五代十国”,长达53年之久。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天下,南攻北守,东征西讨,一统半壁江山,国号称宋。 赵匡胤出身于武将世家,得天下于武力政变,深知武将掌权的危害。是在战乱背景 下坐的江山,深知坐天下之不易,守江山之艰难。他借鉴“五代十国”的历史教训, 深知民心实为治国之本。所以,当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制定的基本国策是“重民生, 重文治”,目的是为了达到“保江山,保太平”。他的治国理念是“以仁政赢人心,以 文官掌政权,以忍让求平安。”这一国策得到了赵氏子孙继承发扬。 宋朝是尊儒学施仁政的典型朝代, 开国丞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对 赵匡胤的立国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赵匡胤篡夺了后周天下之后,对待柴世宗的孤 儿寡母不是斩尽杀绝,而是授予他们“丹书铁劵”,永享荣华富贵,用名利换取了权 力,彰显仁义德政,避免怨怨相报。对待开国元勋不是“狡兔死走狗烹”,而是“杯酒释兵权”,以功名厚禄赎买军权,既不伤害君臣和气,又成功地解除了将领政变的威胁,不愧为安内良策。对待百姓民生,实行农商并举,繁荣经济,减轻赋税,休养生息的政策。并招募流民当兵备战,对社会有安定作用,战时可以出征大仗,平时还可以垦田生产和承担各项徭役,免除了百姓的负担,使民心得以安定,经济得以恢复,政权得以巩固。到了北宋神宗的“二程”(程颢、程颐),创建了“天理”学说,再到南宋的朱熹,以儒学为核心,集儒道佛之大成, 实行儒道佛“三合一”,把儒学推崇到了顶峰。朱熹的理论在南宋的中后期得到了官方承认,也为元明清三朝所尊奉。 老毛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宋朝尊儒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用儒生来掌权治国,并对读书人格外尊重。传说赵匡胤“勒石三戒”中有“不得刑戮言官及士大夫”的条文,还把它立为“家规”,子孙后代必须遵守。宋代对大臣的优厚宽容态度可称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正是在这样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宋代文臣的政治地位达到了顶点,呈现出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宋太宗在位22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余人。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取用了4500人。两宋共有宰相133人,通过科举出任的就有123人,这说明宋家天下的命运,基本上是由士大夫来掌控。 古人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宋朝的用人的方针是“重文抑武”,高官厚禄,恩荫子孙。这一政策使整个宋朝的内政比较安稳,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为争帝位骨肉相残和手足相争的现象,也很少有后宫干政、宦官和外戚擅权的事,更没有发生武力政变的问题,开创了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北宋国都汴梁(开封),历经九帝,长达168年,是当时著名的政治、文化、经济、艺术中心,人口达百万,其繁荣程度,堪称当世之最。宋朝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科技的进步,宋代的科技成就,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中国四大发明,其中的三项——活字印刷是宋代发明的,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 宋代的文化蓬勃发展,在哲学、文学、史学、艺术、教育、出版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散文方面,“唐宋八大家”中,就有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和苏轼、苏洵、苏辙六位大家在宋朝, “宋词”更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一枝奇葩。 于是人们当问,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昌盛,兵力庞大,人口众多,人才荟萃的宋朝,为什么会两度亡于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文化愚昧的夷狄之邦?怎么会出现这种人间怪事?在我看来,其祸根全在于开国皇帝赵匡胤患上了“恐兵症”,及其衍生出的治国方针政策。赵宋天下是赵匡胤“兵变”而得,坐天下害怕“兵变”而失,就成为他及其子孙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因此,在治国理念上“崇儒贬法”,在用人政策上“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实行“守内虚外”,在外交上则采取“求和偷安”政策,这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首先,我们来看赵匡胤为什么要用“崇儒贬法”作为治国指导思想。这是因为儒学的核心是一个“仁”字,而“仁”的正能量是“得人心”,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赵匡胤“兵变”得了天下,这说明他对待后周柴世宗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这样的人坐天下怎能服人心?因此,他当上皇帝之后,第一要务就是以“仁”收买人心,以“德”来服众望。而所谓“服众望”,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读书人的心笼络好,把读书人的嘴封住,崇儒也就成为他收买读书人的传世之宝。儒学的最大特色就是主张仁爱,反对暴力;主张和谐,反对争斗;主张忍让,反对血性。这就是宋朝“积贫积弱”的思想根源。 第二,要尊儒必然重用读书人。但是,中国的读书人有一个特点,这就是自从汉武帝采纳懂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读书人就变成了泡在“四书五经”故纸堆里“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他们成天摇头晃脑在念“之乎者也”,翻箱倒柜去寻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们既不会种田,也不会盖房子,更不会打仗。他们“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题名”,便光宗耀祖,名扬天下,这就中国读书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人一举成名之后,自然会死心塌地地效忠皇帝,报效朝廷。如果是贤臣掌权,有可能出现一个国泰民安的局面。若是奸臣当道,必然把百姓“逼上梁山”,遇有外敌入侵,肯定就变成卖国求荣的卖国贼。从整个“两宋”政坛来看,基本上是“少有改革创新之士,多为高谈阔论之徒”,在两宋133名宰相中,只有范仲淹、王安石两位忧国忧民力主改革旧制的宰相,却遭到了旧势力的打击排挤,乃 至被驱逐政坛忧郁而死。其他宰相多是抱残守旧安于现状之徒,甚至出现奸臣卖国得宠之事。比如北宋的文官王若钦,为迎合宋真宗求仙得道的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官职由枢密使升任宰相。南宋的秦桧是投降派的代表,随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虏变节,后被派回南宋劝降,却深得高宗宠信。窃踞相位之后,专权擅国,结纳私党,斥逐异己。他前后执 政达19年,被封秦、魏二国公,绍兴25年(1155)秦桧病逝,赠申王,谥忠献。这就是宋朝“积贫积弱”的组织根源。 第三“守内虚外”政策是宋朝国力“极弱”的根本所在。赵匡胤称帝后,“杯酒释兵权”,在赵普建议下,从各地择选精兵充补禁军,造成“强干弱枝”的局面,保江山有余,御外敌不足。在军队体制上,由皇帝独掌军权,实行多头领导,平时管“兵符”的机构无权管兵,管兵的机构无权用兵。战时则是文官坐帐指挥,武将冲锋陷阵。在兵力部署上,强军守京畿, 弱兵戊诸郡,达到内外相制的目的。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的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在兵源征招上,实行“募兵制”和“终身制”,主要兵源来自社会上的游民和罪犯,终身服役。为防止兵员逃跑,脸上刺有“金印”,称为“配军”。《水浒传》中说的83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高俅陷害之后,额刺“金印”,发配到沧州看守草料。宋江是一名“文房书吏”,犯罪后额刺“金印”,发配到江州服役,当了一名“配军”。试问这种人格受侮辱,社会地位低下的兵和受制于人的将领,这样的军队有多大的战斗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心甘情愿去为朝廷卖命?不打败仗才见鬼呢。“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句俗语就出自宋代。 第四弱国无外交。宋朝外交上采取“求和偷安”的政策,是“苟延残喘”的需要。宋朝从立国的第一天起,就面临北面强敌辽国的威胁,还有南方的交址,西方的吐蕃,西北的党项的骚扰。赵匡胤采取的外交政策是“避强凌弱”和“宽容放纵”,使这些少数民族十分轻视宋氏王朝,为宋朝衰亡种下了祸根。宋太宗"斧声烛影"得到皇位后,也有继承兄业,励精图治的雄心, 他灭了吴越、北汉等国之后,根据赵匡胤“收回燕云十六州”的遗愿,主动对辽发动了两次战争,但只打了一个平手。宋真宗继位之后,于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御驾亲征渡过黄河,宋军与屡犯边境的辽军大战十多天,辽军统帅萧挞览中箭身亡,辽兵多有逃散。最后辽军抵挡不住,请求议和。当时的宰相寇准不同意议和,主张乘胜追击。但宋真宗却大发“仁慈之心”, 渴望和平,不喜战争,不想再继续劳民伤财、不愿意生灵涂炭。宋朝在胜利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以“岁币”卖和平,开创了宋朝“求和偷安”的外交历史。“澶渊之盟”赢得了宋辽之间百年“和平共处”,赢来了北宋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但却失去了民族尊严和辽兵统治区汉民族的心。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国。随后屡败辽兵。宋徽宗、蔡京等君臣,认为辽已成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重和元年(1118),徽宗委派马政渡海与金国谈判攻辽事宜,签订了为虎作伥的“海上之盟”。宋朝以每年贡奉金国30万匹绢、20万两银和燕京租税100万贯的代价,赢得了一座被金军掳掠人财两空的空城,最后导致“靖康 之耻”,北宋的百年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也为金国嫁作了衣裳。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于宋金前线的“南京”应天府(今商丘) ,是为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在投降派的建议和支持下,放弃了中原。在金兵进逼之下,慌忙从应天府逃到了今天的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全国上下为雪“靖康之耻”抗金情绪高涨,出现了“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特别是“岳家军”所向披靡,震惊了金国,也吓坏了宋高宗赵构。赵构为了巩固个人的皇位,不惜认贼作父,俯首称臣,以解除“中兴四将”兵权和杀害岳飞为条件,私下同金国签订丧权辱国的“绍兴议和”,奉行一条卖国求荣的外交路线。 南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个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就对外政策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出于仇视金朝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宋理宗赵昀举棋不定,随着蒙古与金朝之间战事的推进,在金朝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理宗把这看作是他建立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便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签订了“宋蒙之盟”。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成为南宋亡国的后患。 胸无韬略、好大喜功的宋理宗赵昀,在金亡以后,逞蒙军北撤,河南空虚。于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便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贸然出兵河南。不久,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随后向开封进发,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是,由于 准备不足,意见不一,和错误估计敌我力量,结果蒙古军大败宋军。自此宋蒙爆发了全面战争,最后导致南宋灭亡。两宋的主政者,都是由于见利忘义,错结同盟,结果是引狼入室,自取灭亡。      人类历史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为文人墨客所编写,为杰出人物所左右。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虽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但是,他们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个别历史事变的结局。我们翻开320年的宋史,决定宋朝历史命运的杰出人物寥寥无几,从18个帝王来看,除了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改天换地的英雄之外,其它的皇帝基本上都是靠吃祖宗饭过日子,靠丧权辱国求平安的无为之君和昏庸之君。赵匡胤“黄袍加身”虽是不忠不义之举,但是,如果没有他建立宋朝与辽国抗衡,而是继续让后周7岁恭帝柴宗训掌权,中国可能成为契丹民族的一统天下,中国史册上“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就找不到了。 再看看宋朝133个宰相,杰出人物不少,都是饱读诗书的精英。但是,对宋朝有杰出贡献人也是凤毛麟角,文臣当数寇准、王安石,武将则算狄青、岳飞。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发兵南下,连破宋军,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都东京,宋朝上下人心惶惶。 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力促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杨延朗(后改名延昭)等人,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 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宋、辽两军出现对峙局面。 辽兵害怕腹背受敌,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始有“澶渊之盟”,给北宋 延长了127年的寿命。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才华出众,忧国忧民。针对北宋“三冗”时弊,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赞同。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了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法令颁行不足一年,由于变法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了司马光等保守派的反对,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两宋时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作战时,北宋朝廷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唯一战例。同时培养出了王韶、章楶等杰出将领,并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对宋与西夏的战争格局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革虽然以失败告终,而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梁启超曾评论: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毛泽东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是:“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狄青是北宋宋仁宗赵祯时代由士兵打拼到将军的名将,南征西讨功勋卓著,官封至枢密使,当了最高军事长官。然而祸患也就由此而生,满朝文臣百官纷纷进言反对他掌权,王举正是一个始终反对狄青作官的人,他竟以罢官威胁仁宗,就连曾经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被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当最高军事长官。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而文彦博立即反驳宋仁宗说:“太祖岂非周 世宗忠臣?”可见宋朝文官对武将嫉妒之深。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康复后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视为朝廷最大的威胁。至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当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但因无过,被加宰相衔(同今副总理级待遇),民间称之为“从士兵到元帅、从布衣到宰相”,出知陈州,调离京师,忧郁而死。 岳飞南宋高宗时著名将领,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当时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誉。宋高宗十年(公元1140年)金将兀术率兵难下,宋高宗命岳飞迎敌,金兵大败,岳家军直抵离汴京45里的朱仙镇。在重整山河直捣黄龙府的大好形势下,被宋高宗12块“金牌”勒令退兵。岳飞只好长叹:“十年之力,毁于一旦”。这只能怪岳飞生不逢时和中孔老二流毒太深之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变成了“掉了头,英魂赴黄泉,空悲切”。如果岳飞遇到的是一位明主,南宋历史将是另一幅光景。 我对宋朝的评价是十个“最”:一是孔学最尊,二是帝王最“仁”,三是经济最富,四是文坛最盛,五是战将最忠,六是权臣最奸,七是兵员最多,八是内政最安,九是外交最弱,十是版图最小。人们从这“十个最”里当省悟到儒学的本质。 其一,“仁义道德”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迷魂药”。“仁义道德”是儒学的核心。孔丘创儒学,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劝告人们要“克己复礼”,大家不要争权夺利,要恢复和遵守周朝的“礼”(等级制度),还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轲主张“民重君轻”,统治者要施“仁政”。这可是中国圣人和亚圣人的教导。试问中国哪朝哪代有过“仁政”呢?中国历史上叫得最响的就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和唐初的“贞观之治”,前者不过30年,后者20年,两者共计50年,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1%,也就是说99%的年代不是“仁政”。宋朝是“儒学最尊”的朝代,哪个皇帝把百姓当人看?汉朝和唐朝的汉人60%当了辽金的亡国奴,宋朝哪个皇帝有过恻隐之心?岳飞决心收拾旧山河,解救金国统治区的汉人,却被宋高宗杀了头,这就是统治者的“仁义道德”。 其二,“和为贵”是统治者卑躬屈膝的“遮羞布”。在孔学中“仁”为政治纲领,主张“仁政”。“和”是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要讲和气,家庭关系要讲和睦,社会关系要讲和谐,国家关系要讲和平。因此,提倡为人要做到“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进一步针锋相对,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则是最高道德标准。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主张“合二为一”,不讲阶级斗争,让社会永远停留在静止状态,中国封建社会达二千多年,最大的功劳非孔丘莫 属,直到2011年1月20日“九五至尊”的孔丘像还被立在新中国首都天安门东侧,傲视“毛主席纪念堂”在微笑,可惜只立了一百天就偷偷地消失了。 宋朝300年历史,就一个“忍让求和”的历史。好处是人民可以安居,经济能够繁荣,文化丰富昌盛,四邻和平共处。危害是国家无尊严,民族无气节,百姓无血性,生命无保障。我们翻开宋朝300年历史是怎样活下来的。北宋宋真宗时有“澶渊之盟”(1004年),宋朝每年向辽国“贡奉”20万两“岁币”宋辽的关系得以“兄弟”相称。南宋宋高宗时有“紹兴和约”(1141年),宋金的关系以“君臣”相称,金为君,宋称臣,以割地赔款和抗金英雄岳飞的生 命为代价。南宋宋孝宗时有“隆兴和约”(1164年),宋金的关系以“叔侄”相称,金为叔,宋为侄,改“岁贡”为“岁币”,割商秦两州给金。南宋第四任皇帝宋宁宗有“嘉定和议”(1208年),宋金的关系为“伯侄”之国,金为伯,宋为侄,岁币由20万两匹增至30万两匹,另外给金“犒军费”300万两贯,将主战抗金的宋将韩侂胄等首级奉金,维持原疆界。这就是整个宋朝“和为贵”的历史,也是“崇儒”的必然结局。 其三,“国泰民安”是统治者贪图享受的挡箭牌。“国泰民安”是统治者吹嘘政绩、粉饰太平和贪图享受的一句成语,也是孔子的徒子徒孙们追求的最高政治理念。但在阶级社会里,在私有制经济的条件下,有的只是“国有太平之年,民无安身之日”。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历史,绝非“国泰民安”史。 从夏王朝建立第一天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哪朝哪代没有战争,哪年哪日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我们还是拿宋朝做例证吧。宋朝是中国文化人最羡慕的朝代,因为那个年代的士大夫阶层,身份最高,待遇最优,生活最好。所以,他们把宋朝歌颂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太平盛世”。自1004年澶渊之盟之后,到1122年海上之盟之前的110多年里,宋辽两国基本上没打过仗,确实有百年和平环境,有白发老人看见刀枪剑戟不知何物之说,也确实让北宋富得“流油”,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有资料说:宋朝富甲天下,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的70%左右。人们透过《马可•波罗行纪》的描绘,亦可以感受到西方人对宋朝的景仰。伏尔泰说:“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美籍史学家爱德华•伯恩斯在其所著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日本在公元6世纪及其后的几百年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取中国文化。”我们还可以通过北宋徽宗时代的画家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证明北宋国都汴梁工商业的繁华景象。从以上事实可以肯定,宋朝确实做到了“国泰”和“国富”,但便没有做到“民安”。因为富的是地主、商贾和官僚士大夫阶层,而百姓还是穷得揭不开锅。我就用《水浒传》16回劫“生辰纲”这件事来讲吧,宰相蔡京每年过生日,他的女婿梁中书送的礼物就是十来担金银财宝,可见官场腐败的程度。而百姓的生活怎么样呢?阮氏三兄弟靠打渔为生,弟兄仨都娶不起老婆,甚至养一个老母亲都有困难。再听一听梁山一百单八将的老末白胜,他在劫“生辰纲”时唱的一首歌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可见当时两极分化到了的程度,比当今中国的基尼系数0.474(2012官方数)肯定还要高。“梁山聚义杀贪官,方腊起义反朝廷”,就是民不聊生的铁证。“靖康之耻”就是统治者宣扬“国泰民安”的恶果。 其四,宋末“三帝”“三杰”是对儒学最佳诠注。孔孟之道在春秋战国年代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为人们所不耻,孔丘逃离鲁国之后,带上几个门生到列国当了14年“推销员”,但是没有一个当权者善待他,还被人追杀,他自己都承认活像是一条“丧家犬”。孟轲的“施仁政,行王道”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在争雄称霸的年代,就是一种痴心妄想。所以,秦始皇把他们的徒子徒孙当作“反革命”处理,搞了一次“焚书坑儒”运动。一直到了西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才重见天日,便被奉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看中儒学的东西就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并把它归纳为“三纲五常”,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皇帝的绝对权威,“君权神授”,用老天爷来吓唬没有文化的老百姓和饱读诗书的文化人,老老实实接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伦理规矩,并把它视为中国人最高的道德标准,不忠不孝就成为人生最大的罪过。正是这种道德观念,使中华民族变成为“逆来顺受”、“墨守成规”、“没有血性”和“明哲保身”的奴才性格。宋末“三帝”“三杰”就是儒学的牺牲品。 宋末“三帝”,宋恭宗赵显4岁登基,6岁随祖母和母亲沦为蒙古元朝的阶下囚;宋端宗赵昰7岁登基,10岁溺水吓死。宋末帝赵昺7岁登基,8岁亡。让三个毛孩子当国家最高领袖,中华民族愚蠢到了什么程度?国家不亡那才怪呢。再说“三杰”,一为左丞相陆秀夫,二是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三是右丞相文天祥。崖山海战兵败,陆秀夫 背着卫王赵昺投海投海自尽,随之十万忠臣、败军、愚民也跳海殉国,为儒学唱响了一曲悲壮的哀乐,随着宋朝沉 没于大海之中。张世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无声无息溺亡,尸骨无存。文天祥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在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给后人留下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句。 宋朝的灭亡给中华民族留下什么历史教训呢?儒生说: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出现了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人物,被称为“宋亡三杰”,真是“国乱出忠臣”。 而我则说:宋朝的灭亡,“尊儒”是祸根,罄竹难书。儒学讲“仁”,中华民族以忍让为美德,以勇猛争斗为耻。儒学讲的“忠”,是要中华民族忠于帝王为己任,而不需顾及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儒学讲“人性”,是要人们别有“血性”,忍气吞声,任人宰割。 正是以上三点,使宋朝的国富变成国弱,人才变成奴才,仁政变成亡政。儒学最可恶之处就是“忠君”思想,要求人们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也不管是仁君还是暴君,更不论是老头还是孩童,只要登上宝座就得绝对服从,山呼万岁,我为岳飞和文天祥两位民族英雄的死而感到悲哀,因为他们是生的伟大,死如鸿毛。 南宋灭亡其实不是亡在蒙古人手里,而是亡于汉族人自己的手里。崖山海战,元军张弘范(易州定兴汉人)和李恒(西夏人)有兵力两万,其中蒙古军只有1000人,居然就把宋朝消灭了。一个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蒙古族,居然统治了上亿人口的中国近百年。这是落后战胜先进,野蛮战胜文明,贫穷战胜富裕,少数战胜多数的历史。随后的清朝统治中国286年以及小日本占领大半个中国,都是利用了中华民族的崇文鄙武的文化和上尊下卑的心态,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宋“崇儒”之后中国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大刀片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大刀片片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