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独家:中国外交官在德国之第3638号战俘(下)
送交者: 夺标[布政使★★☆] 于 2014-12-06 8:34 已读 2153 次 1 赞  

夺标的个人频道

Sein Herz verloren,den Traum bewahrt

Aus dem Leben eines chinesischen Diplomaten in Deutschland

-----把爱留下 把梦带回

上篇:http://site.6park.com/chan1/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3904729



江秀凯,男,1955年生于古城西安, 20世纪70年代初上山下乡,1978年入大学,先后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

1987~1994年留学联邦德国,参加过德中合作的经济研究,体验过工厂打工的甜酸苦辣,亲历了两德统一的历史变迁,夫妻双双获得德国博士学位。1994年携妻女一起回国创业,投身于改革开放大潮,经受近十年风雨洗礼。

2003~2008年奉派在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工作,成为一名外交官。留学生经历和外交官身份,使其得以从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角度来体验德国、品味文化和感悟人生。忙里偷闲时,交友游历中,有感而发,笔耕不辍,经锤炼打磨,遂成就此册。

作者现供职于中国青岛,在追思过去和迈步未来中继续丰富着自己的人生。

 

  星期三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端是波克女士,耶尼肯村的史志专员。她向我发出热情的邀请,欢迎我星期天到他们村访问。

我的心情激动起来,一种庄严感油然而生,知命之年的生活立即有了新的光彩。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告诉戈鲁石卡,约他届时与我同往。戈鲁石卡很高兴,满口答应,并建议我早点动身,先到他家,共进早餐,然后一块儿去不远处的耶尼肯村,如此周到安排,我自是欣然答应了。

我之所以请戈鲁石卡同去,一来是他给我提供了信息,凭着那份报纸文章,我知道了耶尼肯村和波克夫人;二来他曾当过这里的县长,人缘很熟,有他陪同,我的访问会更加顺利;三来总得有人帮我照相,好留下难得的会见瞬间。

随即我开始思量,该带点什么礼品,以感谢波克夫人的盛情,再说,我要见的德国军人后代,她们虽然听老一辈讲过青岛,但本人却从未去过,因此我得让她们对青岛有个生动直观的印象。我从办公室找出了自己所有的存货,一盘点,可送的东西还真不少,有青岛风光明信片、青岛奥运会帆船比赛推介、青岛啤酒节画册,还有两盒崂山茶。回到家里,我又翻箱倒柜,希望有新的发现,最好是能有一点青岛老照片。还真找到了几套!一套是青岛档案馆编辑的《 青岛百年老照片 》,黑白印刷;一套是青岛新闻办编辑的《 欧韵青岛 》,彩色印刷;一套是周辉的钢笔画《青岛老房子》,黑白印刷。三套图片各具特色且非常精美,但可惜的是我手边只有一套,送出去我就没有了。想来想去,还是带上,给她们看一看然后再带回。

    
星期天早上六点半,清脆的闹钟铃响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一骨碌爬起,以极快的速度梳洗完毕,提上皮包就去开车,包内装着礼品、照相机、导航仪等,前一天就收拾停当了。夜里下了一场秋雨,早晨的空气格外清新。寂静的乡村公路上,我驾车独行。两旁景色扑面而来,一会儿是青青的草地,一会儿是茂密的森林,一会儿是青翠的玉米,一会儿是金黄的油菜。蓝天白云下飞过一群群大雁,车内飘荡出一阵阵乡村音乐,对生活的感恩之情涌上心头。20世纪的前50年里,世界被战云笼罩,人类遭野蛮洗劫,两个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掀起血雨腥风,为争夺青岛殖民地而厮杀,无辜的中国人成为刀枪下的冤鬼屈魂。历史的淡淡忧伤提醒我珍惜今天的和平和安宁。

一路穿过好几座村镇,几乎看不到人影,此时的人们尚在熟睡之中,他们中的95%已经不是农民,乡村只是他们钟情的居住地。偶尔可见勤劳的农民开着拖拉机,在乡村公路上自由自在地行进,我不忍心打扰这份悠闲,但却不得不超车前行,因为拖拉机的速度真是太慢了。公路两旁的树枝高高伸出,交叉搭成了一条绿色长廊,穿行其中,颇有一种进入仙境的感觉,树上偶然飘落而下的黄叶,在晨光中舞姿翩翩,渲染着自然的宁静和人生的豪迈。

    我如约赶到了戈鲁石卡家,在茶香中与他夫妇共进早餐,一个煮鸡蛋,两个圆面包,数片香肠,几杯热茶,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惬意,美好的生活原来并不遥远,只需稍稍早起,就可享受几十公里外乡村早餐的美妙。

    我们沿乡村路行进,经过几片田野,拐过几个大弯,来到了一个古老的村庄。在一户人家门前,戈鲁石卡示意停车,我知道,到了。我们沿门前台阶拾级而上,按响门铃,然后静静等待。一会儿,屋门打开,一个60多岁的白发女士站在面前,她就是波克夫人。不等我开口说话,戈鲁石卡已热情地把我介绍给了对方,宾主热烈握手,欢笑之中随即进屋落座。

就在我迅速打量整个房间古色古香的布局之时,波克夫人已小心翼翼地拿来东西,啊,是罗森菲尔德在青岛时拍摄的照片!我的眼睛立即瞪大,一颗心仿佛提到了嗓子眼上。天哪,这都是我从未见过的照片!历史的电流传遍我的全身,把我带回到百年前的青岛:一队德国士兵行进在青岛的大街上,前排第三名就是主人公罗森菲尔德,步伐雄健,一副英姿勃发的样子,时年他22岁。另一张是大大的肖像照,尽显当年德国士兵的风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金色年华,照片上的这个人分明就是我在柏林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熟悉面孔,只不过泛黄发灰的色彩提醒我这是一个历史的镜头。另一张照片上有一个装束帅气的小男孩,还有两个穿着裙子的漂亮小姑娘,她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甜蜜。青岛的时光想必十分美好,不然他们怎么会笑得那么开心。我很想知道,这几个少年现在怎么样,生活在什么地方,但波克夫人和戈鲁石卡都无法回答我的问题。透过这张时间相距如此遥远的照片,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跟童年伙伴的身影,一种超越时空的人文情怀充满我的心间。几幅关于中国风情的照片也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很多的信息,无论是"新郎新娘"还是"中国手推车",也无论是"双人拉锯"还是"推车走亲戚",无不让人对近百年前青岛人的生活有一种真切的了解。即使是德国士兵列队行进照中,也可看到马路旁边中国百姓当年的穿着。波克夫人一边讲解,一边告诉我所有资料都已刻在光盘上,言下之意是我不用再费心拍照,这让我对信息时代的便捷充满感激之情。

我感到十分惋惜的是,布蕾吉特女士今天不能接待我的来访,她的丈夫病重卧床,她没有时间和心情接待访客。但她再三告诉波克夫人,她当年还小,父亲很少对她提及在青岛的经历,她印象中的青岛也仅限于父亲留下的照片。我当然不会到此为止,我请波克夫人想方设法与美国的乌尔泽女士联系,她比布蕾吉特大九岁,应当对父亲有更多的记忆,也许会提供一些她父亲当年在青岛的情况。

看来,要面对这样一个久远而又不轻松的历史话题,我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想出更多的办法,当然我也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记得曾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萨尔州的施米特先生,聊天中我们谈到了我对当年在青岛的德国军人的后裔感兴趣,他说可以提供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并答应给我几个柏林附近的地址。但一个月过去了却再没有消息,我猜想是德国军人的后裔心存疑虑。记得我曾为此事专门写过一信,感谢他给我的帮助,再次表示我对此感兴趣完全是因为我来自青岛,没有别的什么目的和考虑。使馆的工作很风光,但有时也容易让外界产生过多猜想,因此我要打消他的顾虑。

无论如何,我今天得到了罗森菲尔德和其他人的照片,年代久远,弥足珍贵。罗氏沉默寡言,想不到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给今天留下了这么多东西。我的耶尼肯之行满载而归,对手头拥有的这些照片资料的价值,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我心释然,有一种阳光破云而出的喜悦。

此次访问中,我还参观了波克夫人和丈夫创办的乡村博物馆,深为他们为保存当地文化而奔走的精神所感动。几天后,我访问这个小村庄的消息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文章是波克夫人撰写的。作为一位"尊贵的访客",我对这个村庄抱有特殊的情感。



 青岛部分德军在1914年复活节的合影,前排左一即为本文主人公罗森菲尔德。

推荐:



欧洲新报:

“纵观天下&我要发言”专栏作者

科技版主 夺标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夺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夺标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