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消失的契丹 -- 中国达斡尔族文化考证
送交者: hnhzb[品衔R2☆] 于 2014-10-14 9:51 已读 2346 次  

hnhzb的个人频道

消失的契丹 --  中国达斡尔族文化考证

原文地址   http://bopaulzhao.wix.com/jiangyuejuancn

    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尔文(Kervgn)的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盗掘一空的古墓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的类似文字的符号,专家们断言:“天书”无疑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字。 ​      契丹这个民族,也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契丹建立的辽朝为女真人所灭后,他的后裔又去了哪里,为何连文字和他的部族都消失的不见踪影。专家利用DNA技术揭开这千古之谜。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直系后裔

     随着契丹文化的研究进展,中国书画院姜悦娟女士深入达斡尔族文化发源地,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将古契丹人的原生态文化再现于世。达斡尔这个民族虽经历1200年风雨,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和特有的生活方式。 1. 狩猎方式            围猎是达斡尔哈拉(氏族)的职能之一,这一活动源于早期的共同生产习俗,届时,哈拉(氏族)所属各莫昆(氏族)组织各自的猎手选出一名“阿围达”(围猎长)带领,协助总“阿围达”指挥围猎,各莫昆的猎手分段大面积包围山林,逐步缩小包围圈,缩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围猎圈内野兽,围猎结束后,猎获物各莫昆平均分配,这种围猎不是以生产为目的,而是做为传统习俗被保留下来。    渔猎         达斡尔族人沿江河居住,捕鱼是他们的一项生产活动,罩鱼是用柳条编制成上口小,下口大的鱼罩,在水泡子或江河涨水退去后形成的水池里罩鱼,罩到鱼后从小口伸手将鱼抓出,串在绳上,一天能得多条大鱼。    

    秋季鱼群回游时,用筏子垒墙或用柳条编成梁子横栏河水,梁子中间留一处开口,放置兜网或柳编大须笼,鱼游进须笼就不返游而出,因而起网或起须笼时能得很多鱼。

   狩猎      冬猎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艰苦,在白雪皑皑的十冬腊月,猎民们结伙携枪、骑马,驮上口粮和行李,炊具,到深山老林去打猎,他们在火堆上架起吊锅,化雪水,煮肉粥,晚饭后在营地用皮被或毡子、布单等搭起简易的隔壁。下铺狍皮褥子,上盖狍皮被,头枕自己的皮裤,带着皮帽,保暖入睡,为了取暖和防止野兽侵袭,身边的火要彻夜不熄,猎枪也要时刻放于猎人能摸得着的地方,这样才能保证猎人安全,这种在寒冬雪地里食宿,在荆棘纵横的山野中狩猎的生活,至少要经历一个月左右的日日夜夜,有时还受猛兽的威胁,当猎人满载辛勤的劳动果实返回家园时,他们那风吹火烤的面孔已如黑人模样了。

   鹰猎

猎人猎捕野鸡主要是靠猎鹰,猎人将猎鹰用肩膀架于野外,再从草丛中轰起野鸡后跑开,这时鹰立刻腾空飞起,追击野鸡,如果正值孵蛋的野鸡就会丢下鸡蛋,落荒而逃,猎鹰从空中俯冲下来捕捉,跟随猎鹰的人即得了野鸡又得了一窝鸡蛋,其乐无穷。    

2. 达斡尔族农耕

达斡尔人在远古的时候就定居了,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大麦、燕麦、稷子、荞麦、黑豆等早熟低产作物,放火烧荒,广种薄收,后来汉族农业人口移入,把先进技术带进了达斡尔地区,促进了当地达斡尔族农业经济的发展,耕作技术从原来的漫撒籽转向打垅播种,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并逐步形成了自己从春播到秋收的生产技术。

                       

达斡尔人种植黄烟是颇为有名的,已成为达斡尔族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妇女最擅长种烟叶,幼苗移栽烟地成活后,要逐棵培土,打底叶、掐尖、打权,到白露时节,叶上长出哈蟆纹时开始收获,收获时将烟叶分成顶叶、杆叶、底叶三种,分层次摆放在苫房草上,用艾蒿覆盖,捂好后用细麻绳串起来成为烟串,系于木杆上,搭在木架上晾晒,干后再用锅蒸好,压模成形,称为庹烟,深受东北各族人的喜欢。 3. 达斡尔族放排     放排的首要工作是伐木,要先将木头用一种二人拉的锯(俗称“快码子”)把木材锯下来,这项劳动即辛苦又危险,木材要倒时要有一定的技术掌握它倾倒的方向,不然也会出现树倒人亡的事故。

清代修筑齐齐哈尔、拉哈、富拉尔基等城镇,需要大量木材,因此放排业最为兴盛,很多达斡尔人进山伐木,入冬后,八、九个人组成组进山伐木,伐下的木材要用人抬到利于车、马运输的地方,这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在抬木的号子声中进行,需要几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放排前要选出一名经验丰富的人当“扣爷”(水长),在江水开化之前将砍伐的原木运到河边,扎成木排,停在水面,等江河解冻时流送木排。

等河水上涨能使木排畅行时,起排顺水流放,“扣爷”先行在前引路,每组木排前端安罩划桨,排尾安舵掌握方向.遇到激流险滩,石崖峭壁,提前拨航躲避,若躲避不及就会发生排散人亡的事故,因而放排是一项艰险的生产劳动,故而每次起排流放时都要祭祀河神,祈求河神保佑放排顺利平安。

4. 达斡尔族交 通 工 具  

轱辘车是达斡尔族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车轮高,体轻,最适应在山区和沼泽地使用,载重量约500公斤,该车是达斡尔人远行、婚嫁和运输必不可少的工具,也与牧区的蒙古人交换马匹,与汉族交换粮食。该车的发明制作表现了达斡尔人的聪明才智,对周围各兄弟民族的影响也非常大,呼伦贝尔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甘珠尔庙会”是布特哈地区达斡尔人展示大轱辘车的重要场合,庙会交换车辆最多时达到过2000多辆,全部车辆换成马匹牵骑返回家乡场面甚为壮观,另外该族的水上交通工具还有独木舟和小木筏。      

5. 宗教。婚丧嫁娶等更多信息   参考一下原版网页 http://bopaulzhao.wix.com/jiangyuejuancn 全部作品下载链接 http://media.wix.com/ugd/620ebc_f70f1f04b2a34fe7aa5cc731c9e97b57.pdf 古代契丹的国际影响力

在俄语中,中国被称为“Kitay”,还有希腊语、波斯语及中古英语中也都是采用的这样的名称。

 在现代英语中,也有用“Cathay”来代表中国的情况,比如香港国泰航空有限公司的英文名为Cathay Pacific,中国太平洋航空公司的英文名称中也用Cathay来代表中国。

 其实,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来源于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契丹。“Kitay”就是契丹的音译。“契丹”在古代还被翻译成Kita1a或CathaIa、Cathay,是辽朝建立者的族名。

 在俄罗斯和整个斯拉夫语中,至今还用这个称呼来称中国。俄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n”,称中国人为“Kitanyes”。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Khita”、“Khata”,这都是从契丹演变而来。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版主:ek8650于2014_10_14 14:55:05编辑

喜欢hnhzb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nhzb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hnhzb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