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孔子诛少正卯:孔子掌权后,以礼杀人
送交者: 正蓝旗[☆无关小岛蓝绿☆] 于 2014-02-13 21:59 已读 609 次  

正蓝旗的个人频道

2013年08月20日17:31   新浪历史   作者:李万刚   我有话说(132人参与)
 
孔子诛少正卯

  如果仅仅看《论语》,很多人会认为孔夫子恐怕连走路都要防止踩着蚂蚁。很可惜,孔夫子会让你很失望。那种印象多是《论语》中的仁义“宣传”闹的,《论语》中的话,多是孔夫子“在野”时候的表白和活动记述,掌握权力之后孔夫子的表现,却少有描述。

  公元前500年,这一年孔子五十二岁,齐鲁两国在夹谷举行著名的会盟,孔子作为傧相,大义凛然,据称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归还了齐国原来侵占汶阳之田。

  不过,在此次孔子的政治行动中却“以礼杀人”。当时,齐国找了不少艺人、侏儒表演助兴,按照《谷梁传》记载,“孔夫子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首足异门而出。”表演的舞台成了鲜血四溅令人恐怖的的刑场。平常口不离仁义的孔夫子,举手之间让无辜的多位可怜的艺人、侏儒人头落地,如此“霸道”、“冷血”的孔夫子面孔,很多人恐怕不熟悉。

  大凡从事政治的人,其在野时候常怀有并宣扬高调的理想主义,但其本来面目,却要在他们真正当权以后才能目睹。

  孔夫子一生到处宣扬仁、恕、中庸,但是没有人认真听他的,更主要的是,一旦他当上官掌了权自己也变了。顾准曾经对孔夫子有过精辟的分析:“孔夫子若真的当起权来,他的做法其实和管仲、商鞅是一样的。杀少正卯,隳三都,已见端倪。”孔夫子掌握权力时间不过五年,其为后世儒者所称道的三大政绩即是“夹谷之会”、“杀少正卯”、“隳三都”,孔夫子在其中的表现都是一个独断、专制的霸者形象。

  孔夫子本来的人生目标就是“霸”,他的超级偶像是周公。周公协助周武王成功伐纣灭商,“诛商制断无所顾问”,对所谓“叛乱”的兄弟管叔诛杀,把另一个参与的兄弟蔡叔流放,态度强硬,手段凶辣,是位类似李世民的人物。孔夫子老年时还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所以,孔子掌权之后,首先对于当时鲁国掌握实际权力的三大家族“动手术”,拆除他们“根据地”的城墙。

  “待价而沽”的孔夫子曾自我夸耀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在齐桓公、晋文公已经成往事,周王室衰落即将进入战国时代的时候,孔夫子的理想是要让周公的光辉成就在东方复兴。对于齐桓公霸业的真正“操盘手”管仲,孔夫子也许以高级荣誉“仁”。“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他更盛赞重用用五张黑羊皮赎出的百里奚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

  然而,这就出现孔夫子理想的结构性矛盾,因为要达到“东周”的理想,仁、恕、中庸的手段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孔夫子不是教条主义者,当他掌握权力、为“东周”的梦想迈进的时候,就表现出迥异于在野时候的面孔。所以,主张“和而不同”的孔夫子,为鲁摄相之时,“朝七日而诛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柏杨对此感叹道:“这种烟雾蒙蒙的罪名,说明凡是有权的人,都有福了,他们可以随时把这顶奇异的帽子扣到任何一个人头上,而仍能振振有词。”

  后世很多儒家学者直至今日,竭力证明他们的圣人不会干杀少正卯的事,其实,按照孔夫子在夹谷之会的表现,即时他后来没有杀少正卯,但假以时日,如果他能够多居高位几年,杀人的事他也是会干的。把孔夫子当成后世拘泥于细节而只会口诵仁义的腐儒酸儒,其实是后人不理解孔夫子理想的一种错觉。

  对于“以礼”杀齐国艺人和诛少正卯这种事,孔夫子早就给自己找到了“辩解”的理论根据。他的学生子贡问孔夫子:“管仲非仁吧?齐桓公杀了(他的挚友)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相殉,还去辅佐他。”子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意思很清楚:“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吗?”

  这样现代“不重小节,而看大节”的历史先声,我们太熟悉了,所谓“三七开”不就是如此。孔夫子的两次“杀人”之事,估计也是其“小节”吧。这种消弭权力者伤害他人等小节罪恶的做法,给权力滥用留下了豁口,其滥觞来自孔夫子。到底什么算“小节”,那“三”到底含有多少人的鲜血,没有人给我们说的清楚,结果,在成就了一个个“英雄”的同时,那些无人注意的小节小信的失当却无人关注追责,而其造成的灾难也不断扩大。

  孔夫子的当官后的王霸的表现和他在野时候的仁、恕宣传,显然是不同的东西。“后世史家,说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一直是内法(或荀)而外孔,以孔做羊肉,挂招牌,以荀法做实际。这一套其实开始于孔夫子本人。这是孔夫子本人言论与行动的矛盾及其必然的结论。中国历史正好符合这个逻辑。”顾准不是专门研究孔夫子的历史学家或哲学家,但是,他作为一个现代思想家,我很是认同他这一判断。“比较起来,孟子就比孔夫子要‘一以贯之’得多。”

  但是,孔夫子并不是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他对自己的理想是忠实的,他不阿附权臣而“辞掉”鲁国官职,周游列国十四年,就是明证。他在野和当权的表现不一致,乃是一个理想主义逻辑和现实原则的不同,而他更不是工于心计的政客,而是坚守其人格和原则独立底线的正直政治家。

  来源:作者授权新浪历史刊发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5 银元!

喜欢正蓝旗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正蓝旗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