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马匪
送交者: 虽左但右[♂进士☆♂] 于 2013-11-14 20:42 已读 864 次 1 赞  

虽左但右的个人频道

回答: 继续搬运:戳穿与“洛川会议”有关的谎言 作者:匣中剑 由 虽左但右 于 2013-11-14 20:29

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马匪


报告文学《揭秘中国第一爆》    摘自《巴音郭楞日报》  作者:秦汉(新疆作家) 

核爆前夜惊现残匪?

   在这次独家采访中,记者捕捉到的一条真实信息,一直存留在脑海中:核爆前夜,罗布泊发现了国民党残余匪帮,这是一种艺术塑造的解释似乎更合理……

   核爆前夜残匪之谜

   记者脑海中闪过一幕幕沉睡的大漠中建起核试验场的镜头,有1999年拍摄的《横空出世》,还有多年前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飞越绝境》。一直缠绕记者们心头的谜团,随着今天踏上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终于到了可以解开的时候了。

   影片《飞越绝境》描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巡逻士兵在罗布泊发现了国民党残余匪帮,影片中时任基地领导的张爱萍将军还接见了匪首。

  这段传奇的始作俑者是1988年第一期的《巴山文学》刊登的纪实文学《蘑菇云下的决战》,文中着重描写了中国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前3天也就是1964年10月13日,在核爆现场掩蔽部巡逻的警卫连官兵,意外地发现沙漠中一男一女正骑着马追捕黄羊。警卫连官兵误以为牧民闯入核禁区,立即上前追赶,让他们远离核爆试验区,以免误伤。

  谁知,两人一见士兵驱车追来,便策马飞奔而去,引诱我士兵追至一沙丘,埋伏在沙丘顶上的10多名持枪人突然出现。他们个个穿戴破烂,面容肮脏,发乱如蓬。我士兵与这帮人展开激烈交火,擒住一小头目,审讯得知,这帮人竟是国民党余部。解放兰州时,国民党将领马步芳的侄儿马庭蛟率1000多名残余士兵逃出城,躲避在沙漠中落草为寇已14年。

  《时代青年》杂志也刊登了这段传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起爆前的意外发现》一文称,原子弹起爆前3天,一支200多人的杂色队伍突然出现在大漠中,鬼鬼祟祟地向早已禁控的试验区靠近。此刻,一组伊尔侦察机从800米高空拍摄的照片秘密送至担任试验场总指挥的将军面前,将军打开一看,顿时惊呆了——大漠中枯柴的余烬、腾起的烟雾、马蹄和人工凿出的深水坑都清晰可辨。

   3天后的幕色中,派出的小分队终于在3号目标区意外地发现了一顶破帐篷、丢弃的干柴和破损的刀鞘。基地的专家们分析,这伙人马很可能是早已销声匿迹的“马匪”——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长驱西进,马匪溃不成军、纷纷缴械,一小股残匪从甘肃酒泉一带逃往罗布泊大漠。十几年来,他们在茫茫大漠中盲目游荡着,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终于有一天,他们游弋到核试验爆炸区。

   当这帮马匪看到大漠深处高耸的塔架时,发觉是个不平常的地方,于是周旋于附近,白天逃得远远的隐蔽在沙漠里,到了晚上跑出来找东西吃,日久天长,他们放心地在此安家,当日被我官兵发现后用车送出了茫茫沙漠……

   甚至两美国学者撰写的《中国原子弹的制造》一书也引用了这个盛传一时的故事。该书说“基地派出的小分队总共花了3天时间,才跑遍了试验场区周围的200个马匪隐居处。”

   直到1995年,《北京青年报》还转载了《科技经济导报》的一篇文章,再次刊登了这条新闻。

   听完记者聊起的这段传奇,基地陪同同志显得有些愤怒,也有些无奈。

   这个传闻究竟有几分真实性,为何传得这么神乎其神?

   针对这些传闻,陪同同志气愤地说,这纯粹是为了猎奇杜撰的,全是胡编乱造,导致以讹传讹。

   巡逻兵被困楼兰

   基地陪同同志气愤之余,倒是讲了基地里一个流传了30多年的真实、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就是这段传闻的原型吧?

   关于这则故事,陪同同志没有多说,只说:“前面就到辛格尔哨所了,哨兵们会告诉你们这个故事。”

   辛格尔哨所被誉为“罗布泊第一哨”。哨所边有两眼相邻一米的泉水,一苦一甜。那眼甜水泉就是当年7名战士巡逻场区8300里的救命泉。现在,甜泉旁边立着一块重达两三吨的石碑,上面刻着“罗布泊第一泉”,那是战士们从山上采下的巨石,立碑以纪念。

   走进哨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巨幅木版画《八千里路云和月》,画中7名战士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哨所胡照伟班长说:每年新兵进哨所后,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听老兵讲巡逻小分队183天大漠行军史,那艰苦绝不亚于当年红军过草地、爬雪山。

   胡照伟在这大漠哨所驻守了3年,一批新兵就要来了,这段历史将通过他传给罗布泊的下一批守护者。

   “1964年4月,为确保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基地警卫连抽调副连长何仕武,排长王万喜,战士王俊杰、司喜忠、丁铁汉、潘友功、王国珍等7人,组成巡逻小分队。目的一是抓捕可能出现的窃取核机密的特务(当年核试验场区空中绘图,前苏联知道,防止苏联破坏,空投空降);二是查清场区外围地形、地物,掌握第一手资料;三是看看场区有没有流动人员,一旦发现就清出来。

   当时不允许带任何交通工具,也没有向导,只有一张军用地图和指南针,小分队在大漠中衣食住行全部自理。7名队员写好遗书踏上了巡逻之路。

   每天从生活点出来,就去巡逻。所谓的生活点也就是孔雀河边的土丘,没有房子也没有帐篷,只是挖个存放食物的土坑,连队每个月派汽车来这里送一次给养,放进土坑里用沙子埋起来,再插上红柳作标记。

   队员们每天行动不止。沙漠里白天热得汗珠子淌,晚上冻得连个避风的地方都没有,小石子打到脸上无遮无挡的,第二天醒来半截身子都被沙子埋了。

   有一次小分队迷路了,被困在沙漠中的楼兰古城里,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滴水,两天两夜吃不上一粒米,嘴里干得连点唾沫都没有,惟一能支撑生命的就是卫生箱里的3支葡萄糖。这3支葡萄糖在7个人手里传来传去,谁也不肯喝。

   在大家严重脱水极度虚脱的情况下,队长何仕武哽咽着作出决定:4个团员每两人1支,3个党员分1支。那么一丁点儿葡萄糖只能是湿湿嘴唇。7个战士就这样相互支撑着回到了生活点。

   最终,他们历时183天,巡逻8300里,硬是靠铁脚板和钢铁般的意志走完了沙漠。

   残匪奇闻以讹传讹

   胡照伟说,当时为了保密,7人巡逻小分队名称是“打猎队”,途中除了发现野猪、野骆驼和野鸭之外,没发现别的任何生物。

  基地陪同同志说:“当警卫战士为了国家利益,默默奋斗,不公开荣誉时,一些人却杜撰了发现土匪的奇闻。尽管这些文章的主旨也是宣扬战士对核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的精神,但它们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并最终导致以讹传讹。我们这些战士半年中每人磨烂了12双鞋,八千里跋涉,不就是为了不让试验场区每一个可能存在的人免受核爆炸的伤害吗?”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三天,试验区内却突现人踪;核爆无情人有情,从总指挥张爱萍到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一致认为要先救人 
   
        1964年10月13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三天。 

        此时此刻的罗布泊天高云淡,茫茫大漠上荒无人烟,只有阵阵凉风掀动着层层沙浪,不时向高高耸立的原子弹托架涌来。 

        担任试验场总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正在忙碌指挥着。此时,一份意外的秘密情报火急地送到他手上:侦察员发现,有一支一两百人的杂色队伍,突然出现在早已禁控的试爆区附近,而且鬼鬼祟祟地向试爆区靠近。情报中有一组伊尔侦察机从800米高空拍摄的照片。将军打开一看,不由得惊呆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堆未燃尽的枯柴,发出火光和细烟;一些马蹄痕和人工凿出来的深水坑,清晰可辨…… 

        “不好,有意外!”张爱萍心中一震,不用细细思量,抓起电话就发出紧急命令:“马上调查!” 

        时间一分分过去了,各个小分队几乎查遍了整个原子弹预定命中区域,结果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核基地各方面的专家开会研究,一致认为起爆时间不能变,应派人进入戈壁,在起爆前将人救出。周恩来总理听了张爱萍的汇报后也指示:这里绝不能成为第二个广岛! 

         “把搜索范围扩大到辐射区域,一定要找到神秘人群!”张爱萍又下了一道秘密电令,他神经紧绷,双眼盯住远处的沙漠…… 

        侦察机又一次腾空而起,几支小分队也携带着电台、干粮和水,向更广阔的荒漠挺进。 

        这群人马到底在哪里?累得筋疲力尽的官兵疑问重重,决心查个水落石出。终于,其中一支小分队在3号目标区意外地发现了一顶破帐篷,周围零乱地丢弃着一些干柴和破损的刀鞘。 

        发报员迅速把这一情况报告给试验场总指挥部,同时,飞机也很快将物证送回。专家们分析判断后认为,这伙人马极有可能是早已销声匿迹的“马匪”。现场的气氛顿时凝重了起来:难道当年马步芳、马鸿逵的部队,真的像当地老百姓说的那样,还残留在茫茫戈壁? 

        与此同时,在核爆现场掩蔽部巡逻的警卫连官兵,意外地发现沙漠中一男一女正骑着马追捕黄羊。警卫连官兵误以为牧民闯入核禁区,立即上前追赶,让他们远离核爆试验区,以免误伤。 

        谁知,两人一见士兵驱车追来,便策马飞奔而去。当警卫连追至一沙丘时,埋伏在沙丘顶上的十多名持枪人突然出现。他们个个穿戴破烂,面容肮脏,发乱如蓬。 

        队长忙用手势通知大家做好战斗准备。不料,这一行动惹恼了持枪人,领头的一个向他们扑来。紧急之下,队长下令开枪,对方头领当场被击毙,其余人见状四散逃去。 

  大家刚想冲上去,没想到隐藏在沙丘中的另一群悍匪又向他们扑了过来,大有为死去的同伴复仇之势。枪声又响了,那群土匪只好落荒而逃。 

        带回来的俘虏一审问,令张爱萍大吃一惊。 

        原来,1949年秋,随着兰州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长驱西进,迅速解放青海、河西走廊等地,向新疆挺进。在我军强大的威慑下,不堪一击的“马匪”纷纷溃散。一些小股残匪无处可逃,只好逃往戈壁大漠。 

        这批逃窜到原子弹试验区的“马匪”,就是当年从新疆楼兰和甘肃酒泉一带进入大漠的,其中还有五六个妇女。十几年来,他们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在茫茫大漠中盲目地游荡,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他们在常人无法生存的条件下终于生存下来,并开始繁衍后代。终于有一天,他们游弋到原子弹试爆区。当这群“马匪”看到大漠深处高高耸立的塔架时,知晓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地方。于是就回旋在附近,白天逃得远远的,隐藏在沙漠里,晚上纷纷跑出来找食物,甚至到辐射区找我军放置的试验动物。日子长了,他们便放心在此“安家”,打算长期住下来。 

        看着俘虏惊恐不安的样子,张爱萍长叹一口气。战争已经结束十多年了,这群“马匪”也早已受到了应有的教训。他打听清楚“马匪”的巢穴,命令小分队火速赶往那里,将所有的人员都带出来。 

        在匪首的帐篷内,分队长诚恳地告诉对方,明天这里将进行核试验。匪首接受了我军的建议,但却提出向相反方向撤退。为表示诚意,经过请示,我方同意。一昼夜的急行军后,众人已疲惫不堪,基地终于派来了接应的直升机和汽车。无论是小分队还是“马匪”,都一片欢呼。 

        “情况”解决了,人们如释重负。10月16日下午3时,蘑菇云在这片神秘之地如期升空,撼天动地的巨响传遍罗布泊上空,也令这群“马匪”骇然。 

        4时15分,在北京中南海的周恩来听完张爱萍关于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告,心中异常兴奋。他问:“你们核实了没有?” 

   “核实了!” 

         “好,好,主席和北京的同志知道了,会非常高兴的。”周恩来笑道,然后又问,“上次报告的那群神秘人找到没有?” 

   “找到了,是一群当年失散在罗布泊的‘马匪’,我们已经在起爆前把他们迁往了安全地带。”张爱萍说。 

   “好,好!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我们都不能把人拿去做试验啊!”周恩来感慨道。 

        二十多年后,相关资料解密,世界人民都盛赞中国在这一事件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美国学者撰写的《中国原子弹的制造》一书中,作者敬佩地写道:“基地派出的小分队总共花了3天时间,跑遍了试验场区周围的200个‘马匪’隐居处,并将他们一一带回安全地带。” 

        199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反映这一传奇故事的电影《飞越绝境》,在海峡两岸引起轰动。
喜欢虽左但右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虽左但右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