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文天祥传(四)
送交者: tester4[♂首辅宰相★★★★★♂] 于 2013-08-12 20:15 已读 190 次  

tester4的个人频道

回答: 【活动】文天祥传(一) 由 tester4 于 2013-08-12 20:07

  第八章 反攻江西图复兴

  在历经九死一生之后,文天祥等6人终于在台州(今浙江临海)城门镇靠岸。当地百姓一听文天祥丞相来了,纷纷前来探望。其中有位海上豪杰叫张哲斋,他将文天祥等人请至家中,殷勤招待,促膝交谈。

  听完张哲斋介绍了朝廷情况,文天祥心中十分高兴,恨不得像大鹏鸟一样,一展有力的翅膀飞到永嘉,组织抗元斗争。张哲斋准备把海上豪杰联络在一起,听从文天祥指挥,反攻明州(今浙江宁波)。二人志同道合,谈得非常投机,文天祥冒死南归,一上岸便看到了希望,异常兴奋。

  告别张哲斋,他由陆路赶往永嘉,迫切地想快点儿见到益王、广王。好同其他大臣、将领商量抗元大计。哪知道,赶到永嘉时,二王已将大元帅府迁到福州。

  文天祥立即上书劝益王早日即位,好树立大家的抗元信心。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基,改年号为景炎,这便是端宗皇帝。同时还封广王为卫王,任命了一批文臣武将,召文天祥立即前往福州,商议国事。

  文天祥在永嘉居住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拜访。附近的爱国志士,原来的同僚、部下,纷纷前来,他们见了文天祥,都建议组织义军,坚持抗元斗争,也都表示一定听从文天祥的指挥。许多人提出建立一支海上武装,用海上的优势,去抗击元军。

  文天祥原来勤王义军中的邹浲、张汴、朱华三人也来了,文天祥一见,极为高兴:

  “你们从哪儿来,怎么会找到这里?”

  “自从义军被解散之后,我们就到了南方,在福建听说您到了这里,特地前来,我们都盼望着您再领着我们干呢!”

  “刘沐、陈继周,还有其他一些兄弟现在怎么样?”

  “他们带部分队伍回了江西,也招兵聚粮,等着配合南方一块行动呢!”

  “真是太好了……”

  几位老战友叙说了很久。大家都一心要抗击元军,成就大业,约定回去准备。

  五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到达福州。这时福州已升为福安府。朝廷授予文天祥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等职。但他没有受命,主要原因是不满意左丞相陈宜中的为人行事。临安被围时,陈宜中悄然出走,有负于作为宰执大臣,文天祥到行在后,责备他为什么不奉三宫二王同奔,只管自己逃命。陈宜中自然很不高兴。见到张世杰,文天祥也问他带来多少兵,张世杰告诉了他。他叹息说:“公军在此矣,朝廷大军何在!”张世杰也很不痛快。朝廷权力掌握在陈宜中、张世杰手中,文天祥任丞相,必然要受到许多掣肘,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他上表力辞,主动要求出外带兵,朝廷只好改任他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

  陈宜中对文天祥确是多方限制。文天祥在永嘉时,和浙南志士义民颇多接触,深感民心可用,尤其赞许张和孙关于依靠海上豪杰组织水军收复两浙的计划。他和陈宜中商量,准备亲赴永嘉指挥调度,并已写信给张和孙,请他率领海上义军收复明州(浙江宁波)。当然这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无疑会给元军以沉重的打击。陈宜中出于私心,坚决不同意这样做。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他的失职使临安不战而降,两浙相继沦陷,这时正想依靠张世杰的力量收复两浙,以自洗濯。如果文天祥收复两浙,他将被置于何地呢?

  二是张世杰是武将,重文轻武是宋朝开国以来的一贯政策,日后倘若中兴实现,张世杰不可能掌握朝廷大权;文天祥则是状元出身的宰相,如果再建立军功,他的声望可能超过北宋的寇准、范仲淹,甚至独操朝廷威柄,这是陈宜中非常疑忌的。陈宜中以私心误大事,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误了朝廷。南宋末年国家艰危,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这就注定了它必然失败。

  从海上收复两浙的计划不能实现,文天祥打算到广州招集兵马,作北伐的准备。他在福安等待广州的谍报。这时军情稍为缓和,他就利用这段时间着手编订《指南录》,他按时间顺序编为四卷,第一卷包括出使北营,羁留皋亭山;第二卷从临安出发,经平江、常州,渡瓜洲并返回镇江;第三卷从镇江脱险,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第四卷自海上到永嘉,再到福安行在。这些诗篇是他英勇战斗的生动记录,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崇高精神的具体反映。他以工整的笔迹,抄录在洁白的纸上,以便后人读之,知道他的遭遇,了解他的心迹。在通州,他写过一篇《指南录自序》,这时他感到意犹未尽,又增写了一篇《后序》,序中对在真州时与两淮制使“约以连兵大举”,以为“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可是旋即幻灭,这使他感到无限惋惜。他历述自己九死一生的情况说:

  余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扶匕首以备不测,几自颈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他自己说,“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这实在一点也不夸张。虽然遭遇如此,他丹心未改,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这种精神实在可钦可佩。这是一篇千古的雄文,英雄的浩歌,几百年后,还闪烁着光芒!

  不久,元军进行新的部署,伯颜进入临安没留多长时间,就回大都去,留下忙古歹镇守浙东,唆都镇守浙西;阿剌罕、董文炳继续攻占浙、闽州县;师夔、李恒则进兵江西。另一路元军由鄂州南下,去年年底开始围攻潭州,知潭州李芾坚持抵抗了三个多月,后来城破全家殉节。接着,袁州(江西宜春)、连州(广东连县)、衡州(湖南衡阳)、郴州相继降元。六月间,广州守将也投降元军。文天祥开督府于广州的计划无法实行了。于是改以南剑州(福建南平)为同督府。

  七月初四,文天祥自福安出发,十三日到达南剑州。南剑是闽江上游剑溪、沙溪的会合处,依山建城,地势非常险要,素有“八闽屏障”的称号。文天祥在这里建立了同督府,亲自草拟檄文,号召天下义士参加勤王义军。

  各地的英雄豪杰、忠义之士见到了檄文,特别是听说文天祥亲自主持,纷纷响应。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南剑州,每天从早到晚,络绎不绝。这次组建义军的声势和规模,比当年在江西赣州组织勤王军大得多。投效到文天祥军中的,既有文职官员,富有谋略的知名人士,也有久历戎旅的战将。

  在文官中,缪朝宗和赵时赏很受文天祥的赞赏。缪朝宗是江淮人,曾经知梅州(广东梅县)。文天祥在平江时,他曾来投效,这次又从婺州赶来拜见老上司。他为人精练实干,孜孜奉公,在督府任环卫官,主管督府军器。赵时赏是宋朝宗室,曾值宝章阁,任军器大监,在旌县(安徽旌德)做县官时,曾以一县的力量抵抗元军,立过军功。临安陷落后,他辗转入闽。投效督府后,他自带一支偏师,独挡一面。

  武将中著名的有荆湖宿将巩信,他是奉朝廷命令带部队来归文天祥指挥的,在督府担任都统制、江西招谕使。他久历沙场,沉着勇敢,又富有谋略。另一个叫林琦,曾招集赭山义军到余抗投文天祥,临安陷落后,带领水军在海上抗元。这个人既能带兵,又有文才。这两员武将,很受文天祥的器重。

  福建许多著名的地方人士,也纷纷投入督府。泉州老儒陈龙复,曾任州县官多年,以清俭著名,很有声望,他在督府中任参议官。长溪青年谢翱,擅长文章,听说文天祥开府南剑,也纷纷来投奔。他们的参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投奔的人越来越多……

  文天祥原来的部下,也纷纷前来。刘沐在江西家乡组织了大队人马,特地赶到福建。另外一些人,则在江西准备迎接文天祥。

  文天祥不仅在福建征兵,还派人四处活动,募兵筹饷,联络民间武装。杜浒是天台人,便被派到浙东,吕武被派往江淮一带……

  大规模的义军组织起来了,人人精神振奋。文天祥激动地对大家说:“元军虽然占领了临安,但大宋还没有亡,端宗皇帝还在福建,我们奋勇杀敌,就能守住东南这片国土,进而收复失地,复兴大宋!”

  义军将士都觉得有千斤重担压在自己的肩头,纷纷发出誓言:“有进无退,誓死杀敌!”

  正当文天祥在南剑组织起浩大声势的义军时,元军先把两淮地区全部攻占,又进一步猛攻闽浙地区。陈宜中继续搞投降活动,他既不同意文天祥进军浙江,也不同意文天祥反攻江西而与战友会合,还命令文天祥自南剑移兵汀州(今福建长汀),而且把小皇帝搬上海船而长期漂泊。

  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文天祥又移兵福建漳州龙岩,他准奋攻下梅州,然后再次向江西进军,去主动攻击元军。而元军统帅则认为,宋帝、宋后和大批文臣武将已经投降,宋朝的土地也大部分落在元军手里,小皇帝又跑到海上。文天祥再硬,现在也可以劝他投降。而只要文天祥一投降,大宋也就完了。于是,元军头目便纷纷派人到文天祥那里劝降。

  元朝的右丞相唆都、左丞相阿剌罕、参政董文炳、处州降将李珏和南剑州的降将王积翁等等,都认为自己同文天祥有过交往,能够劝降文天祥,于是就你一封我一封地写了劝降信,交给一名叫罗辉的淮军旧将,让他给文天祥送去。他们想,这么多人给文天祥写信,信上说了那多好话,一定能让文天祥的脑筋变灵活一点儿,自动归顺元朝。

  罗辉来到文天祥的大营,将信拿出来,文天祥看也没看就把信撕得粉碎,气愤地说:“拉下去,痛打一百大板!”接着,又提笔写了拒降信,让罗辉带回去。这封信义正辞严,大义凛然,首先赞扬为国捐躯的将士英勇而壮烈的行为,接着表达自己忠于大宋、甘愿献身的决心,是任何人都动摇不了的,最后是拒绝劝降,宣布自己将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文天祥的部下听说以后,拍手称快,士气大振,而元人还不死心,不久,又派了一名叫吴浚的降将前去规劝。

  这天,文天祥正在大帐内处理军务,忽然有人来报:“吴浚请求接见。”

  文天祥一怔,心想,他来干什么?去年派他屯兵瑞金,相机攻取雩都,而他却被元军吓破了胆,变节投降了,此次回来定没安好心!

  “让他进来!”

  “给大人请安!”吴浚进了大帐,一边叩头一边说。

  “你这个软骨头,有何脸面回来见我!”文天祥让他站起来,训斥道。

  “小将兵败,走投无路时才归顺了‘大元’……”

  “什么‘大元’!胡说!”

  “对,对,不是‘大元’,小将当时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啊……”

  “休要啰嗦,你到底干什么来了!”

  “我,我……如今元军统帅让我前来,说是大军已占了闽浙,张世杰将军带小皇帝下了海,宋朝气数已尽,您不如……”

  “不如什么?也像你一样‘归顺大元’,对吧?”

  “对,对,……不,不,是让您去当大官,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住口,你这个败类,让你去打雩都,你却降敌,你还算不算宋人?多少将士牺牲疆场,而你却卖国求荣,今天还竟敢来劝降!”

  “小人不敢,小人不敢……小将我这就告辞了……”

  “站住!”文天祥猛地站起身来,“今天你休想回去,我要砍下你的头,为牺牲的烈士报仇,要用你的血祭我们的战旗!”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大人饶命……”

  “什么来使,临阵投降,你是叛徒!”文天祥大声说着,“集合队伍!”

  部队集合在练兵场,全军将士个个士气昂扬,大旗迎风飘展,光彩照人。文天祥下令将叛徒吴浚拉到军旗下,然后对众将士说:

  “我们义军是抗元救国的军队,军纪严明,执法如山,吴浚临阵脱逃,投降敌军,愧对祖先,愧对大宋,今天斩了这个叛将,来祭军旗,我们定能旗开得胜!”

  文天祥一声令下,吴浚人头落地,然后用这个叛将的头和血,祭了军旗。接着,文天祥动员大家做好随时出击抗元的准备。

  祭旗后,军心大振,将士们见文天祥这样坚决抗元,而且执法严明,就更加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文天祥率领义军,很快就攻占了梅州。

  梅州在广东东北部,地处南岭南麓。文天祥的部队经过一番整顿,五月从梅州开拔,越过南岭,进入江西,展开了收复江西失地的战斗。

  文天祥的部队一到江西,勤王军的旧部和各地的义民纷纷起来响应,一场如火如荼的抗元斗争在整个江西展开了。上至文官武将,下至平民百姓,英勇抗元的事迹层出不穷。

  吉州泰和针工刘士昭揭竿而起,带领一帮义军杀进县城,欲驱元寇,由于寡不敌众,他被捕了。在监牢中,他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最后咬破指头,在白绸子上写出“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十六个字,自缢而死。

  吉州莲花厅(今莲花县)吴希适起而勤王,效法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勤王兵几千人,与蜀、桂勤王兵会师,直取袁州,首战告捷。元兵王梦应部不甘失败,与吴希适交锋,吴希适亲临火线,士气大振,终于打败王梦应,并连取衡州(今湖南衡阳)。

  万安百姓怒而抗元,连庵庙寺祠也不能平静了,一个和尚起兵勤王,在旗上写着“降魔”,并称“时危聊作将”。

  龙泉(今遂川县)孙褔(文天祥妹夫)一夜之间纠集勤王兵数千,练枪习箭,养精蓄锐,令元兵望而生畏。

  永新彭震龙(文天祥妹夫)出奇制胜,攻下县城,赶走元兵。

  ……啊,振奋人心的往事,令人神往的故土!文天祥感到自豪。他缅怀牺牲了的战友,更渴望挥戈跃马驰骋疆场,他情不自禁地吟起了岳飞的《满江红》:

  ……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文天祥在汩汩的山泉边洗脸,水里倒映着他欢笑的脸庞。“文大人,你看!”忽然传来邹渢愉快的声音。文天祥踅踅身子,只见邹渢手捧着一束火红的山花走来。文天祥迎上去,从邹渢手里接过花。故乡的花,开得分外艳丽,殷红似血。文天祥不由得念起了刘士昭血书上的字:“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他依稀觉得,那美丽的花,就是刘士昭他们的血染红的!

  部队又出发了!蹄声更急,文天祥把马缰勒得更紧了。

  迎接文天祥和他的部队的,是古老的会昌城。会昌城外众山,点首笑向五师,滔滔的贡水,在倾诉对王师的衷情。连文天祥也没料到,会昌的首战,竟是如此得心应手,没打上几个回合,驻扎在这里的元军就溃不成军,逃之夭夭。被收复的土地上,又响起了自由的歌声,城里的百姓像闹元宵一样,点燃鞭炮,庆祝胜利。

  这时,雩都城里的百姓也自动组织起来,并研究了周密的行动计划:烧粮仓,烧军营,烧衙门调虎离山……派人出城与文天祥联系具体的行动时间和信号……

  和文天祥联系的人出发后,城里的百姓做好了准备。两天后的傍晚,文天祥亲自指挥大队人马按规定的信号向雩都城发起了进攻。

  元军主将率军队守住四个城门,顽强抵抗。城外杀声震天,准备攻城,城内元军剑拔弩张严密防范,双方相持不下。

  正在这时,忽有人向元军主将报告:“粮仓起火!”

  元军守将回头一看,果然火光冲天,便马上下令:

  “撤下一部分人,立即救火!”

  一队元军从城墙上抽调下来,前去救火了。元军主将刚定下心来指挥战斗,又接二连三有人前来报告:

  “大营起火!”

  “县衙起火!”

  “城里有埋伏!”元军主将一面高喊着,一面又抽调大批人马前去镇压。

  此时,整个雩都城上空,黑烟缭绕,火光将夜空映得通红。有粮仓、大营、县衙起的火,也有百姓在街道上堆柴草引的火,这就是城中百姓们设的计策,诱使元军从城上撤下来。

  四座城门的守军撤下了一多半,这时事先隐蔽在周围的义民,手持棍棒、菜刀冲上去,齐心协力砍倒守城的元军,将城门打开,文天祥带着大队人马如潮水一般冲进城里,和义民一起又冲上城头,杀死守城的元兵,占领了城头。

  一队队人马开进城来,四个城门都被文天祥占领,元军成了网中鱼、瓮中鳖。文天祥的队伍和义民一起捉拿元军,就这样几千名元军,除打死之外,全部被俘。

  战斗结束,雩都城又回到了宋军手里,文天祥率领军队取得的这次重大胜利,是整个抗元斗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它充分显示出宋朝军民团结抗元的巨大力量。

  接着,文天祥乘胜攻下兴国县城,又以兴国为据点,分兵攻打赣州和吉州,一连收复了赣州所属各县,吉州8县收复了4个,文天祥的军队大有席卷赣南之势。

  文天祥在江西连连获胜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传遍了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各地人民的斗志,他们纷纷起兵响应,其势锐不可挡。湖南各地也组织了许多抗元的武装部队。湖北、淮西等地区受湘、赣胜利影响,也掀起了抗元斗争。斗争烽火燃遍各地,出现了自抗元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

  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对文天祥在江西的重大胜利感到震惊不已,一方面又暗自庆幸南宋只有一个文天祥,而整个宋军又没有全盘的计划和统一的指挥。景炎二年(1277年)7月,元世祖任李恒为统帅,令他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文天祥领导的江西义军。

  面对元人强大的攻势,文天祥设法收拢部队,一面与元人周旋,一面争取机会撤向江淮。他想北上与邹渢的大军会合,不料邹渢也遇上元军,于是只好当机立断,率部队且战且退,向东南方向撤去。

  一心想早点消灭文天祥的元军统帅李恒,在兴国没能消灭文天祥,便率部队穷追不舍。

  李恒率大军一连追了二三百里,于八月十七日清晨,在庐陵东固的方石岭追上了文天祥,文天祥又陷入了困境,情况非常紧急。

  督统制巩信是一员老将,他诚恳地对文天祥说:

  “文大人,您赶快撤走吧,我带几十个弟兄在这里掩护。”

  “不,要死就死在一块儿,今天咱们就在这里决一死战!”文天祥举起剑说道。

  “不能啊,文大人,”巩信再次恳求,“国家少了我一个巩信没什么,可不能少了您啊!大人以国事为重,赶快带上部队走吧,到了南方还要拯救大宋呢!”

  文天祥用泪眼望着这位老战友,领着部队继续向前走去。大部队刚一离开,李恒就领着大队人马赶来了。

  巩信身边只有几十名步卒,怎么能阻挡住大队元军呢?于是,老将巩信急中生智,令几十名士兵分别占据有利地形,一面死守住山口要道,一面呐喊助威,设下疑兵阵。

  元军沿山路冲了上来,巩信等人沉着应战,几十名英勇的战士用刀、枪将冲上来的元兵打得落花流水,元兵鬼哭狼嚎地滚下山去。几十名士兵一边打一边不断地喊:

  “文大人,我们先顶住,你们准备好啦,多杀元兵为我们来报仇啊!”

  “杀啊!上来多少,咱们杀多少,快快上来送死呀……”

  元军攻了几次也没攻下这个山口,死伤了不少人。李恒见巩信等人如此死守不退,竟敢以寡抵众,便怀疑后面一定有大批伏兵,这几十个人是在诱敌。于是他下令元军全都退下来,只许在远处放箭,不许贸然进攻。

  一时箭如雨下,纷纷向英雄们飞来,巩信身上中了数箭,其他勇士身上也都中了箭。但是,他们不肯后退半步,他们知道,只要自己一离开山口,元军的骑兵就会从这里通过,追上文天祥。几十个人咬牙坚守着,尽量拖延时间。箭伤发作,巩信站立不住了,就让士兵扶他坐在路旁的一块大石头上,负伤的士兵也靠着岩石,支撑着不让自己倒下去。

  元军放了许多箭,而远远望去,巩信带的几十人,仍在坚守阵地。心虚的元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都不敢往上冲,生怕中计。

  李恒让人抓来一个附近的百姓,逼他带路绕到山后,这才发现并没有埋伏。他们来到扼守山口的宋军旁边,只见巩信和士兵浑身箭伤,鲜血从身上流下来,滴洒在大青石上,英雄们已全部牺牲了,在抗元战斗中,他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给我追!”李恒气急败坏地喊着。然而,由于在这里耽搁了许多时间,文天祥已带大队人马走远了,一下子也追不上。

  当天晚上,文天祥带领部队撤到了一个叫空坑的山村。一位叫陈师韩的人听说文天祥来了,热情地将他引到家中。一连好几天的急行军,将士们精疲力竭,于是文天祥决定在此休息一宿再走。

  天快亮的时候,有人报告:“后面的元军追上来了。”文天祥马上召集部队撤出村寨,陈师韩主动带文天祥沿小路离开空坑,向山里撤去。

  元军赶到空坑,抓住百姓就问:“文天祥在哪里?”众人都说不知道。野蛮的元军下了毒手,将村寨里所剩下的人全都杀光,放火烧了所有房屋。

  文天祥撤到山里,山路狭窄,大部队走在前面,中间是许多逃难的百姓,文天祥走在后面,路经常被堵塞,不能快走。

  就在这时,元军的追兵上来了。两旁都是大山,前面的路又很拥挤,走不快,怎么办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从山上落下一块巨石,砸死砸伤了几个元军骑兵,并堵住了山路,敌人的骑兵无法通过。

  走在前面不远的文天祥,听见轰隆一声,又有元军的惨叫,远远望见一块巨石横在路中,于是高兴地叫道:“天助我也!”然而,他又一想,石头怎么会自己落下呢?一定有人在山上掩护。因为这块巨石救了文天祥,后人就将此石叫做“相公石”。

  元军当然不肯就此罢休,又从后面绕过巨石急追上来。这时天色已明,起了大雾,几步之外什么也看不清。文天祥和部队在山路上走,听到远处元军骑兵越来越近,眼看又要追上。

  在这紧要关头,文天祥忽然听见后面的元军人声喧闹,不知何故,一会儿又远去了。事后才得知,那天是自己的战友赵时赏以大局为重,不惜牺牲个人,冒名顶替文天祥,阻住了元军。

  当元军快要追上文天祥时,赵时赏找了一顶桥子,让轿夫抬着自己,走在了队伍的后面,装模作样的,真像个大官。元军渐渐走近了,在大雾中发现前面有顶轿子,而且旁边还有护卫,心想,定是个大官,就立即拦截住,大声喝问:

  “轿子里坐的是什么人?”

  赵时赏一心要掩护文天祥突围,便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姓文。”

  元兵谁也没有见过文天祥,一听此人姓“文”,又看这气派,都认为是抓住了文天祥,前拥后簇地将他押解到李恒的帅营去请赏。

  李恒也不认识文天祥,一时不辨真假,便亲自去审讯。赵时赏一口咬定自己就是文天祥,并且昂首挺胸,怒目而视,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气概。李恒无可奈何,就让手下人将其他俘虏带来辨认。

  赵时赏见到了自己的战友,就对李恒说:“这些人都是些小人物,无足轻重,你们不是要抓文天祥吗?我就在此,还留着这些人做什么!”

  李恒又问俘虏,此人是不是文天祥,大家忍着悲痛说:“是。”李恒听了赵时赏的话,认为留着这么多一般的俘虏也没用,就放走了一大批。英勇的赵时赏,不仅救了文天祥,还救了一大批被俘的战友,而置自己的生命不顾。

  宋军俘虏中终于有个软骨头,向李恒说出了真情:“这个人不是文天祥,是赵通判——赵时赏。”李恒一听勃然大怒,一声令下,将赵时赏处死。

  由于赵时赏纠缠住了元军,拖延了时间,文天祥因此又脱险了。

  空坑之役,文天祥部队的损失较大,许多杰出将领以及亲密战友都牺牲或被俘了,他的大妹夫、二妹夫相继遇害,他的家人除12岁的长子侥幸脱身外,夫人、次子、女儿都被元军俘获,文天祥很悲痛,但并不气馁,他移兵广东,继续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带兵在南岭山中过完了冬,次年二月,进兵惠州海丰县。同时,另有一支部队收复了广州。邹渢仍在江西抗击元军。广东、江西的大好形势鼓舞着文天祥。于是他急于寻找行朝,准备与张世杰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元军。

  五月间,文天祥访到了确实的消息。11岁的端宗皇帝已于四月十六日病死,十八日群臣拥立8岁的卫王即位,改景元三年(1278)为祥兴元年。陈宜中此时又因害怕而逃走,陆秀夫、张世杰在朝廷中执政,二人对宋朝仍然忠心耿耿。张世杰以一支舰队保护行朝,后来,他们将行朝迁往隋山,此处在新会县南80里的大海中。

  文天祥和朝廷取得了联系,如果海陆两方面互相依靠,联合作战,抗元的力量还是不小的。文天祥上书朝廷,先要求移兵到隋州,后又要求去广州。但是,朝廷中有些文武官员害怕文天祥去了与他们争权,便百般阻挠,使文天祥的愿望不能实现。

  这时,文天祥的老母和长子又相继去世,全家11口人,有的被元军捉去,有的死去,到现在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他心中怎能不悲伤?然而,国难当头,个人的不幸已经不算什么了。

  文天祥安葬老母后,进驻潮州,准备利用潮州的有利条件,练兵集粮,做复兴的准备。

  这时,邹渢和刘子俊带着几千人马,来到潮州,使文天祥十分高兴,增添了他复兴宋朝的希望。原来,邹渢一直在江西坚持抗元战斗,取得很大的胜利。后来,元军派大兵围攻,邹渢寡不敌众,边战边撤,来与文天祥会师。刘子俊是文天祥在江西兴国驻兵时投奔来的,空坑战败后,流动作战,曾率兵进入广东,但遇上元军,全军覆灭,而他没有泄气,又一路招兵,同邹渢一起来到这里。

  十二月十五日,一艘元军的海船在海上遇到风浪,漂到潮州,被文天祥部队俘获。审讯俘获的元兵时,知道了元军的重要情报。原来,元世祖忽必烈视南宋的海上行朝为心头之患,认为有了它,各地人民起兵不止,因此不惜动用重兵前来攻击。这次领兵的是元军元帅张弘范,他要李恒配合他行动,从海上和陆地一同南下,气势汹汹,企图将宋朝的海上行朝一举消灭。

  文天祥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行朝,同时将同督府移至海丰,准备进入南岭山中,依据险要地形,抗击元军。

  不久,张弘范指挥的水陆两股先头部队,都到了潮、惠一带。文天祥忙将部队撤到山中。原来,文天祥只担心水路,担心行朝的安危,以为陆路的元军不会很快到达,而且这里地形复杂,元军也不容易找到。哪里知道,欺压百姓的潮州惯匪陈懿,因被文天祥征剿过,怀恨在心,投降了元军。他主动引导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带领200名轻骑,昼夜兼程,抄小路追击文天祥的中军。

  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文天祥的部队以赵孟氵荣为前锋,邹渢殿后,转移到了海丰北面的五坡岭。这里过去就是南岭山区,没想到,元军很快又追上。狡猾的元军步卒装扮成“乡人”向文天祥的队伍不断靠近。邹渢走在部队的后面,当他发现那些“乡人”,没有介意。而那些“乡人”真的向他袭来,并冲向文天祥时,他已无法还击了。这位跟随文天祥出生入死多年的抗元英雄痛心自己殿后无功,也不愿做俘虏,便举刀自刎。幸被部下所阻,一起退入南岭山中。过了十多天,他终因伤口发作,不幸而身亡。

  文天祥这时正在五坡岭上吃午饭,见后面走来一些“乡人”,就问身边的人:“那边来的是什么人?”身边人答道:“是捕鹿的乡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敌人会这么快就到了。

  看到元军猛扑上来,文天祥大惊,拔出宝剑,高喊:“是生是死,在此一战,绝不投降。”他和部下左杀右挡,但寡不敌众,终不能突围。这时,他举起宝剑正想自刎,部下忙将剑夺了过去。他又从怀中掏出藏在身边的二两脑子(冰片,一种毒药)吞下去,想以身殉国,谁知药力失效,只是头昏目眩,腹泻不止。就这样,文天祥和他的一些部下被元军俘虏了。

  刘子俊离文天祥较远,本来可以走脱,但是为了救文天祥,他便学习赵时赏,也假装文天祥引诱元兵。他大声喊:“我就是文天祥,你们有种的就过来吧!”他想把敌人引过来,好让文天祥走脱,谁知文天祥已吞了毒药,落在敌人手里,而他也成了敌人的俘虏。

  当两队元军各自押着自己的俘虏向山下走去时,都称自己抓到了文天祥,追问他们所俘的人,也都自称是文天祥,一时真假难辨。

  元兵一直把他们押到大营中,元将里有在皋亭山见过文天祥的,这才断定刘子俊是假冒的。凶残的元军下令将刘子俊活烹了。

  文天祥的部下,大多在此战役中殉难或被俘。元军将文天祥押解到潮州,献给他们的元帅张弘范。



  第九章 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被押到了元军主帅张弘范的大营前,押解文天祥的将官嘱咐他说:“见到张主帅,必须下跪。”文天祥骄傲地说:“当年我会见伯颜、阿术都不曾下跪,今天我也绝不会下跪的!”

  元军将官非常吃惊,大声喝问道:“哪里有不跪的道理?”

  文天祥觉得不屑同他讲道理,便爽快而干脆答道:“宁死也不跪!”

  元军将官无计可施,只得去请示他们的元帅张弘范,并一再要求把文天祥杀了。张弘范曾在临安皋亭山大营中见过文天祥,并领教过他那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他知道自己无法使文天祥屈服,而自己又无权宰杀这位宋朝的宰相、枢密使,只得对手下说:“杀了他,反倒成全了他的忠义之名,不如以礼相待,以显示我的宽宏大量。”

  因此,张弘范让人将文天祥带到大帐中,并亲自为他解下绳索,然后装出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说:

  “文丞相请坐,请坐,咱们来谈点正事。”

  文天祥坚定地说:“要杀则杀,我跟你可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张弘范并不气恼,只是一个劲儿地尽挑好话来说:“不,不,文丞相,你误会了,我并不想杀你……”

  “那你就是想图得一个爱贤惜才的虚名吧!告诉你,办不到!”文天祥不等张弘范说完,就一语道破了他的心机,并且严厉地说:“你不杀我,我就自杀,给我一把剑!”

  “想死,哼!没那么容易!”张弘范急不择语地说,显然他有些不耐烦了。

  “张弘范,你也是一个汉人,如今却帮助元军攻打大宋,如此叛臣逆贼,将来你有何面目去见你的列祖列宗!”文天祥满腔怒火骤然爆发了出来,大骂这个蒙古汉军都元帅。

  张弘范气愤已极,但又不好发火,只好先将文天祥关押起来,并从俘虏中找来文天祥以前的随从,继续服待他。张弘范想:别看现在文天祥强硬,应该慢慢会软下来,过些日子攻打隋山,还得要让文天祥出面劝降张世杰呢!于是张弘范对文天祥严加防范,将他关押在一艘四周都布满了元军的海船里,而不敢把他囚在潮阳。张弘范一手作进攻隋山之准备,一手厚待文天祥,以图到时候让文天祥出面去劝降张世杰。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初六,张弘范指挥水军从潮阳进发,取道海上,准备攻打隋山。关押着文天祥的海船一同前往。

  十二日,海船经过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文天祥听到这个地名,眼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想起了祖国山河的支离破碎,自己的孤单无奈,思潮澎湃,百感交集,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于是提笔挥洒,写下了下面的这首著名的七律《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写完这首诗,他面对大海,一面反复吟诵,慨叹大宋河山的沦亡以及自己的孤单身世;一面想快到隋山了,元人还将会耍出各种新的花招,但自己抱定一个信念,宁死也不屈服,决不变节投降。

  第二天,张弘范率军到了隋山,他知道张世杰领导的南宋水军实力较为强大。双方交战,元军取胜不是很有把握,因而就想不战而得隋山。于是张弘范大力推行劝降张世杰的活动。得知军中有一位军官是张世杰的外甥后,就派他连续三次去张世杰大营那儿劝降,可是张世杰也和文天祥一样是南宋的忠臣,他怎么又会降元呢!

  张弘范并不死心,又想叫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降元,自己想直接去找文天祥,又恐怕遭到拒绝,面子上过不去,就派了一个姓李的元帅去见文天祥。

  得知李元帅的来意后,文天祥气愤之极,反问道:“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父母,你说这可能吗?”

  李元帅被反问得哑口无言,不知说什么好,可又不好回去向张弘范元帅交待,就死磨硬泡地叫文天祥写点什么,以便自己带回去交差。

  文天祥挥笔录下昨天写的《过零丁洋》一诗,交给李元帅,让他带给张弘范,并且坚定地说:“转告你们的张弘范元帅,这就是我的正式答复,也就是我的态度!”

  李元帅无奈,只好拿着诗灰溜溜地向张弘范交差。张弘范一看,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好人,好诗!好人,好诗!”

  进攻隋山的战斗终于打响了。战斗从正月十三日起,一直到二月初六,两军对垒长达22天,战云弥漫,杀声震天,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海战。文天祥目睹了整个战斗经过,焦虑与悲痛时时笼罩着心头。

  张世杰的舰队有船一千多艘,而且多是大型海船,官民将士共有20余万人,许多将领身经百战,士兵们背水一战,士气极高。而元军大小船只一共才500艘,其中还有200艘一开始就迷了路,没有赶到。元兵又不习惯海上作战,困难重重,说起来宋军获胜的希望是很大的。

  然而,由于张世杰指挥失误,坐失战机,元军的舰只趁着涨潮的时候,突然向张世杰的海军攻击,虽然宋朝海军英勇顽强,但还是抵抗不住元军有组织的猛烈进攻,军民伤亡极大,眼看败局难以挽回,张世杰便决定派人把皇帝接到自己的舰船上来,准备突围,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皇帝座船较大,又紧紧和别的船只结连在一起,突围不出去。不能眼看着靖康故事的重演,也不能使皇帝落得和先皇一样的命运,陆秀夫决定和皇帝一起殉难。他首先叫妻子儿女跳海自尽,又回头对皇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应当殉国。德皇帝被俘,受辱已甚,陛下不能再受辱了。”说罢即背负9岁的皇帝蹈海壮烈牺牲。

  杨太后知道皇帝殉国,万分悲恸,也跳海自尽了。不少大臣、宫女也都纷纷跳入海中。

  张世杰见皇帝没来,情况又不允许他久等下去,就和苏刘义等将官乘天色昏暗,率领百多艘大小船只突围出去,其余八百多艘都被元军俘获了。

  入夜,隋山决战结束,炮火、鸣镝声音都停止了,海上烟消云散,连军中的锣鼓也悄然无声,只见点点灯光,疏密相间,那是元军船只和它所俘获的宋军船只上的桅灯。元军取得隋山决战的最后胜利,杀牛宰羊,置酒庆贺,个个喝得烂醉如泥,一阵阵如雷的鼾声从船中传出,打破了夜空的静寂。

  这一夜,文天祥一刻也没有合过眼,他为张世杰坐失战机无限惋惜;也为他结栅自固,“不知合变”而痛心疾首。虽然他一介书生,并不知兵,但已看出了这些致命的弱点,而且事情的发展又一一按照他预见的最坏的结局出现了,二十多天来尚存的一线希望完全破灭,这怎不使他痛苦万分呢?更加使他难受的是,决战自始至终,他都亲眼目睹,心脏脉搏随着战斗的进行而跳动,心情紧张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最后又使他亲眼看到宋军的覆没,这对他是极大的打击。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比肉体上受刑更加难以忍受。他说:“隋山之败,亲所目击,痛苦酷罚,无以胜堪,时日夕谋蹈海,而防范不可出矣!”这是他当时心境真实反映。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坐北舟中,向南恸哭”。

  隋山战败以后,文天祥向自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昨天,西北海面还有宋军的大队船舰,如今只见北船,不见南船的旗号了,宋军还能保存一点力量吗?

  昨天,两边桴鼓擂得十分响亮,今天海上一片静寂,宋军竟就此不能再战斗了吗?



  昨天,张世杰元帅正在布置战斗,今天他是殉难崖海呢?还是已经突围出去?杜浒、邓光荐这些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不知牺牲没有?

  昨天,祥兴皇帝还在他的座船上,他的存在是宋朝存在的象征,如今他是生是死,音讯杳然。如果皇帝不幸殉难,不绝如缕的宋朝还有希望吗?

  这些问题萦绕脑际,他找不到任何答案,宋朝竟落得这样悲惨的结局,他无比痛心。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不可能正确总结出历史教训,只是归咎于奸臣误国。在茕茕孤灯下,他含泪写了一篇记述隋山决战和自己的感想的长篇史诗。他把隋山失败比作赵长平军被秦将白起坑杀,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惨案。他记述这次空前的海战说:“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夺搏。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夜船船鼾睡声。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这次战争确是宋元最后一次决战。张世杰虽然突围出去,但他再也无力重整旗鼓继续战斗了。他率领一百多艘船只乘夜驶到南恩(广东阳江县)海上的螺岛停泊,曾想整顿残余水军,再招集广东志士义民参军,在陆上建立根据地。不幸这支船队突然遇到翻江倒海般的大飓风,船只有的撞击坏了,有的沉没海中。将士劝他上岸暂避,他拒绝了,说:“没有必要了”。座船摇晃得非常厉害,几次险些倾覆,张世杰若无其事似的,他扶着板壁登上舵楼,两眼凝视着在飓风中忽上忽下的宋军残余船只,喟然长叹着对身边的将士说:“我为宋朝仁至义尽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现在国已无君,我不在隋山殉难,只为元军退后,再立国君,以图恢复宋朝社稷。如今国事至此,这是天意呀!”这时飓风更急,怒涛更高,张世杰竟堕水溺死。将士捞起他的遗体,葬于螺岛东端力岸村。螺岛因为埋了烈士的忠骨,改名为海陵岛,取海上陵墓之意。

  战斗结束后,隋山海面一片浓重的腥臊味儿,双方战死的士兵,跳海殉节的宋军官兵和义民,尸体陆续漂浮起来,七天以后,竟有十余万具。元军驾着小船在海上捞取财物,一个士兵发现一具穿黄衣的童尸,身上佩着玉玺,他取下玉玺,把尸体扔到海里,玉玺送到张弘范那里,张弘范断定是皇帝的尸体,立即命令士兵捞取,可是不知已漂到那里去了。他即派人向元朝政府奏闻。

  张弘范消灭了督府军,南宋最后一个皇帝也死在他手里。他自以为对元朝立下不世之功,十分得意,派人在隋山北面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以便“留芳千古”。可是事与愿违,他灭宋的罪行受到中原和南方人民的唾骂。明朝时候,有人把这块石刻削去,改镌“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个字,纪念这位殉节的忠臣。

评分完成:已经给 tester4 加上30银元!

喜欢tester4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tester4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