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第二卷 白山黑水间的真命天子——阿骨打篇 (07-09)
送交者: 老土[♂★和气抟抟★♂] 于 2013-08-11 22:38 已读 248 次  

老土的个人频道

回答: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作者 东吴春秋 由 老土 于 2013-08-11 22:03

第二卷 白山黑水间的真命天子——阿骨打篇

 七、辽东攻略

    辽天庆五年十二月,率领着七十万大军的辽国皇帝耶律延禧在离黄龙府不远的护步答岗被阿骨打率领的两万金兵彻底击败。

    耶律延禧的下场是带着仅有的三四百人落荒而逃,所有的辎重物资全部慷慨地捐献给了阿骨打先生。

    但耶律延禧的运气还不坏,至少还有忠心于他的人。

    魏王耶律淳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前面谈到副都统耶律章奴由于看不惯耶律延禧的所作所为,在辽金大战前带领部下发动叛乱,目的便是拥护这位耶律淳称帝。

    在向上京进发的路上,耶律章奴听到了辽军在护步答岗被金兵击败的消息,他的反应是冷若冰霜,甚至没有反应。

    他目前所唯一关心的大事是立即进京拥立新皇帝,从事振兴业辽国的“伟大事业”,但他的计划也存在一定的隐患,那就是耶律淳的态度。

    换皇帝不像换衣服、换鞋子那么简单,弄不好是要诛连九族的,所以干这类事情必须非常谨慎小心,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想当皇帝的,目前这位耶律淳怎么想就很难说。

    为了保险起见,耶律章奴没有冒然进入上京城,而是派了两位得力心腹前去游说耶律淳。

    一位叫萧敌里,另一位叫萧延留,为什么耶律章奴要派他们两人去游说耶律淳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两位都是耶律淳的直系亲属。

    萧敌里是耶律淳的大舅子,而萧延留则是耶律淳的亲外甥,有了这两层关系,耶律章奴是信心百倍,他的振兴辽国的大业即将实现了。

    萧敌里和萧延留自然很顺利地见到了耶律淳,也很顺利地将准备好的演讲稿向耶律淳灌输了一遍。

    接下来他们俩所能做的只有静静地等待耶律淳作最后的决择。

    但耶律淳可不是随便好糊弄的,对于自己大舅子和外甥的一番言论,他是持怀疑态度的。

    因为远在上京的他似毫没有听到有关耶律延禧已经被废掉的消息。

    而且更要命的是他们俩人是来劝自己称帝的,皇帝这个职业可不是好玩的,自己的侄孙耶律延禧已经被金国的酋长阿骨打搞的焦头烂额,即使耶律延禧真的被辽国将士废掉了,自己有必要去接这个烂摊子吗?

    耶律淳的反应是犹豫不决,即没答应,也没反对。

    萧敌里和萧延留的反应是非常着急,恨不得耶律淳马上同意,立即登基称帝。

    但犹豫不决终归是坏事,耶律淳的犹豫不决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萧敌里和萧延留的命运,自然也改变了辽国的命运。

    因为就在耶律淳犹豫不决之际,耶律延禧的使者及时赶到了耶律淳府中。

    于是一切真相大白,耶律淳对于耶律章奴的叛乱是深恶痛绝,自然萧敌里和萧延留也逃脱不了干系。

    为了表示对耶律延禧的忠心,耶律淳痛下杀手,将两位亲戚的人头作为见面礼送给了耶律延禧。

    可怜萧敌里和萧延留还未完成“光荣的使命”,就被自己的亲人大义灭亲,成了耶律章奴叛乱的第一批牺牲品。

    既然耶律淳根本无心当皇帝,那么耶律章奴的计划就完全泡汤了,恼羞成怒的耶律章奴率领着手下的一帮亡命之徒开始了对上京附近的烧杀掠夺。

    从严格意义中讲此时的耶律章奴和他的手下已经不再是辽军了,而是一群无恶不作的强盗。

    振兴辽国的伟大理想就此经全部破灭,耶律章奴已经处于众叛亲离的地步,保住性命成了他的唯一选择。

    但就在此时,辽东地区的渤海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又给了耶律章奴可乘之机,他乘机又勾结部分渤海盗贼,继续在上京一带作乱。

    但耶律章奴的叛乱终究不得人心,而他所纠集的渤海盗贼毕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对付这帮家伙,耶律延禧还是绰绰有余的,三个月后,耶律章奴的强盗军团在上京北被依附于辽国的顺国女真人击败。

    此时的耶律章奴已经彻底地走投无路了,只好灰溜溜地扮成使者准备去投靠老对手阿骨打。

    但运气不好,走到半路,被辽国的巡逻兵抓获,只接送到了耶律延禧跟前。

    耶律延禧对于叛乱者的处置是杀一儆百,决不手软,耶律章奴就此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耶律延禧总算解决了自己的一块心病,但辽东地区渤海人的起义又使他寝食不安。

    而说起辽东渤海人的起义,起因还在于辽国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留守萧保先。

    这位仁兄自从当上了东京留守后,只知道横征暴敛、欺负百姓,尤其是对待东京的渤海人更是变本加厉。

    而辽东地区尤其是东京本来就是渤海人的密集居住区,这位仁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大搞民族歧视政策,自然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于是悲剧发生了。

    就在护步答岗战役结束不到一个月,也就是辽国天庆六年的第一个春节刚刚过去不久,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东京城内留守府门口来了十几个不明身份的少年。

    这几个少年的统一特征是满嘴酒气、手特利刃,其中一个少年急匆匆的敲开了留守府的大门,并谎称“东京城内发生兵变,请留守大人作好应对措施。”

    一向在东京城内作威作福惯了的萧保先闻听此言是大为恼怒,试想谁敢在他眼皮底下捣乱,于是这位仁兄就只身一人来到府门外查看究竟。

    但很可惜,刚走出府门外,萧保先便被这伙愤青连捅数刀,怀恨而亡。

    东京城内的最高领导人就这样被一伙愤青给杀死了,这简单是对东京城内辽国将士的一种污辱。

    凶手是谁,不得而知,因为这帮愤青杀人后居然能全身而退,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帮愤青全部都是渤海人。

    东京的地位在当时的辽国相当重要,当时的辽国共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也就是辽国的首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附近),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南京幽州(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

    每京都是辽国在各个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东京府留守被杀对辽国来说绝对是件大事。

    然而东京留守被暗杀的消息传到上京后,刚刚在护步答岗吃了败仗的耶律延禧反应是十分漠然,他似乎已经对这类事件习以为常了。

    他眼下最关注的是如何解决耶律章奴的叛乱,对于东京府的高官被杀事件,耶律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委任东京府的户部使渤海人大公鼎去处理东京事件。

    此时的东京府已经一片混乱,萧保先的被杀已经使整个东京城内群龙无首,长期受契丹人欺辱的渤海人似乎要将几十年来的怨气统一爆发出来。

    整个东京城内渤海人与契丹人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东京府陷入了即将失控的局面。

    渤海人大公鼎的出现及时挽救了东京府的命运,他和副留守高清明集合了城内的奚族、汉族士兵一千多人,实行全城禁严,对敢于聚众闹事的渤海人坚决予以镇压,东京府的局面一度得到了控制。

    但好景不长,东京府的局面再一次恶化,渤海人爆发了更大规模的起义,而且这次起义的爆发使辽国彻底丢失了对东京府的控制权。

    “乱世出英雄,”这句话永远正确,时逢东京的乱世,渤海人的英雄终于姗姗来迟了。

    我们前面提到了在一年前的饶州曾经爆发过渤海人古欲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渤海人心中却留下了反辽的火种,每个渤海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自己的民族的自由而战斗。

    现在东京府的高官被杀事件给他们带来了天赐良机,渤海人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

    但凡事都要有人带头,这次带头的居然是一名东京府的青年裨将,名叫高永昌,这位小伙子兄虽然是辽国的将军,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没忘记自己同时还是个渤海人。

    乘着东京府一片混乱之际,高永昌率领自己手下的渤海士兵们发动了第二次反辽起义,整个东京府变成了渤海人的天下,辽国将士们为了保命,纷纷逃出城外。

    新任留守大公鼎和副留守高清明以为已经完全控制了东京府的局面,没想到军队内部出了问题,俩我猝不及防,只好溜之大吉。

    高永昌的起后时机掌握的非常好,在一夜之间就攻占了整个东京府,渤海人的第二次起义似乎非常顺利。

    联想到高永昌起兵反辽计划实施的如此顺利,我们不妨对萧保先的死因进行大胆的猜测,难道高永昌事现知道暗杀事件的发生吗?

    我来大胆的说一句,很有可能这几位搞暗杀的愤青就是受这位高先生指使而去的。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猜测,反正萧保先已经死了,高永昌也顺利的占据了东京府,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下一步的军事和政治目标。

    高永昌年纪很轻,作战勇敢,同时野心勃勃,金国阿骨打的成功给他上竖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那就是他要成为渤海的“阿骨打”建立新的渤海国。

    但高永昌年纪青,他没有阿骨打的耐性好,因此在起兵反辽占据东京不到一个月,他便开始正式称帝了,建国为大渤海国,改元隆基。

    高永昌的渤海国成了辽东地区的一支亲生力量,同阿骨的金国和耶律延禧的辽国在东北地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如何处理和北方的金国及西方的辽国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高永昌面前的棘手问题。

    同辽国的关系自从东京起兵,就注定不可能再有和好的机会了,即使他想和好,耶律延禧也不会同意的,眼下只有与北方国势正强的金国结盟共同抗辽,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和皇位。

    高永昌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联金抗辽。

    渤海国建国的消息同时传到了金国和辽国,两位最高领导人的反应截然不同。

    阿骨打的反应是非常高兴,在他看来东京府的这场闹剧最终的受益者只会是自己金国,东京府早晚也会变成金国的囊中之物。

    而耶律延禧的反应是非常痛苦,本来就流年不顺的他又能碰到了新问题,眼前有三个人和他过不去,第一个便是阿骨打,第二个是叛徒耶律章奴,而高永昌成了第三个。

    但耶律延禧的高傲性格又驱使他要对这三个家伙做出回应。

    阿骨打是再也惹不起了,这个大哥不来骚扰自己已经算是阿弥陀佛了,而耶律章奴这个叛徒虽然可恶,但也成不了气候,早晚都要被自己收拾。

    因此目前唯一需要重点进行对付的还那帮可恶的渤海人,于是耶律延禧在春节后不久,又开始动武了。

    这次出征他又要搞轮换制了,上次护步答岗兵败后,萧奉先再次被罢免,“替补前锋”文人宰相张琳再次被派出场。

    这位张老先生经过上次同金兵的作战后,已经吓破胆了,再也不敢上战场了,别说当主将了,但耶律延禧用来用去好象就萧奉先和张琳两个废物可用,不是张、就是萧,估计连萧奉先和张琳自己都不想干了。

    为了打消张宰相的顾虑,耶委延禧不得不又派了魏王耶律淳征讨渤海人的主帅,而张琳担任副帅。

    魏王耶律淳在耶律章奴叛乱事件中的表现非常忠心,已经完全取得了耶律延禧的信任,因此便派自己的这位堂叔亲自出征,以希望取得满意的成绩。

    说起这位魏王耶律淳,在辽国皇室成员中也算是个人才吧,更关键的是他对耶律延禧比较忠心,因此便成了此时耶律延禧最信任的人之一。

    于是,耶律淳和张琳带着两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京城进发。

    而此时的高永昌在干什么呢?这位仁兄乘着耶律延禧反应迟钝的瞬间,已经带领着他的渤海人民在辽东地区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了整个辽河流域。

    辽河两岸的渤海人民纷纷响应高永昌的军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高永昌便攻占了辽东五十多个州,仅剩沈州还未攻下。

    但辽国出兵的消息还是使高永昌感到了情况的不妙,自己的渤海军虽然士气很高涨,但毕竟不是正规军队,只是一帮农民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旦碰上辽国的正规军,输赢就很难预料。

    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高永昌决定提前实施自己的“联金抗辽”计划。

    因此他立即派使者挞不也向金国请求援军。

    接到渤海国派遣使者求救的消息后,阿骨打狡猾地笑了,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辽国就是螳螂、渤海国就是蝉,现在螳螂要捕蝉,而这只蝉却向黄鹊不定期求救。

    看来阿骨打的东京攻略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于是阿骨打决定出兵辽东帮助高永昌,但要他出兵是需要报酬的,阿骨打的报酬便是要求高永昌削去帝位,带领渤海人归顺大金国。

    因此阿骨打派遣自己的亲信胡沙补,也就是在宁江州战役中,去宁江州成功打探消息的那位仁兄,和挞不也一起前去传达阿骨打的意思。

    心高气傲的高永昌哪里肯答应阿骨打的要求,自己造反无非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如果要归顺阿骨打的金国,那么这一个多月来的努力不是全白废了吗?

    高永昌不是傻瓜,他可不想为阿骨打做嫁衣裳,因此他非但拒绝了阿骨打的要求,反而要阿骨打释放金国境内的渤海俘虏。

    以我的观点看,高永昌的这一做法非常冲动和愚蠢,即使他不想真心归顺阿骨打,他也可以利用金国的力量去牵制辽国,没必要去激怒强大的金国。

    高永昌要为他一时的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

    但阿骨打似乎对渤海人的态度一直很友好,毕竟渤海人同女真人都是同一个祖先,都是靺鞨人,虽然高永昌这个毛头小子很狂妄自大,阿骨打并没有生气

    在阿骨打看来,自己最大的敌人应该是耶律延禧,像高永昌这种人其实也是劳苦大众,能争取的尽量争取。

    于是阿骨打派遣胡沙补和宁江州的辽国俘虏大药师奴再次出使渤海国,内容还是劝说高永昌,只要能归顺大金国,可以给予高永昌王公的爵位。

    机会再次摆在了高永昌面前,然后高永昌再次错过了联合金国的好机会,他的回答还是“不”。

    这下可彻底激怒了阿骨打,阿骨打决定开始实施他的“东京攻略”,派遣大军进攻沈州,先打辽国、后打渤海,终极目标“东京”。

    而高永昌这位倔强的渤海青年皇帝终将为自己的草率和冲动付出代价,他的“联金抗辽”的计划由于自己的冲动和愚蠢而未能实施。

    接下来他将面临的是辽国和金国的两面夹击,大渤海国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

    辽天庆六年、金收国二年、大渤海国隆基元年四月,阿骨打发动了他的东京攻略计划:攻占沈州、击退耶律淳、消灭高永昌、占领整个辽东。

    出征的主将翰鲁是阿骨打伯父劾者的三儿子,也就是国相撒改的弟弟。

    这位仁兄的作战记录要追溯到乌雅束在位期间,在同高丽的几次战斗中,翰鲁的筑城防守表现相当出色。

    但在反辽战斗中,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现在机会来了,翰鲁先生是摩拳擦掌,恨不得一口同时吞了辽国和渤海国。

    沈州城下,高永昌的渤海军与耶律淳的辽军正在激战之中,正当双方斗的精疲力尽时,翰鲁的女真生力军加入了战斗。

    结果可想而知,高永昌的渤海军率先撤离战斗,耶律淳是头一次同女真人交战,虽然他很努力、也很勇敢,但事实证明此时辽兵的战斗力已经江河日下,跟本无法同女真人进行对抗。

    失望之余,耶律淳带着残兵败将逃离了战场,而张老先生则乘机躲进了沈州城内。

    翰鲁的主要目标是沈州城,因此,他暂时放过了耶律淳,乘胜攻打沈州城。

    沈州城经过两个多月的鏖战,防守早已难以支撑,不到五天城门便告失守。

    而张老先生运气不错,乘乱又逃出了沈州,直奔上京。

    沈州战役,辽国和渤海国两败俱伤,阿骨打的金国成了最终的受益者。

    耶律延禧是恼羞成怒,直接罢免了张琳的职务,但对自己的皇叔祖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因此命令耶律淳率领残部在辽东地区就地招兵,继续与金兵对抗。

    大渤海国的新皇帝高永昌得知沈州被攻破的消息后,是惊魂未定,他知道阿骨打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东京府。

    为了保住大渤海国和自己的皇位,他只好采用缓兵之计,假装向翰鲁投降,伺机再进行反攻。

    于是他派了自己的亲信铎刺带着金印和银牌到翰鲁营中求和,答应阿骨打以前的要求,愿意削去帝位,做个藩王。

    听到高永昌使者的求和意图后,翰鲁非常高兴,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能兵不血刃避免一场战争,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总之翰鲁先生完全相信了高永昌的投降,并且还派了上次去过的使者胡沙补再次前往东京府商谈投降事宜,事实证明这是个非常错误的决定,直接导致了胡沙补的悲惨结局。

    胡沙补也出发去了东京府,一切似乎都在翰鲁的掌握之中,只要高永昌顺利地交出东京府,这次南征可以说是圆满成功。

    但凡事都有意外,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翰鲁的美梦,同时也改变了渤海国和的命运。

    这个人叫高祯,也是个渤海人,在沈州被攻克后数天,他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那就是离开东京府,投靠翰鲁。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本人是个孝子,而他母亲此时正在沈州城内,为了老母亲的安全,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但在接见翰鲁的同时,他还顺便多说了一句话,但就这是这句话,要了高永昌和整个渤海国的命。

    他对翰鲁说高永昌并非真心投降,他是假投降。

    我们无法猜测为什么高祯要对翰鲁说这番话,因为他本身也是个渤海人,这句话可能会给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渤海国带来灭顶之灾。

    我想原因无非是两个,其一,高祯初来乍到,总想在新主子表现一番,立个大功,因此将高永昌的真实意图透露给了翰鲁;其二、高祯本身就对高永昌心怀不满,借这个机会乘机报复。

    不管高祯是出于哪种目的,他已经做了件可能改变当时历史的大事。

    翰鲁的第一反应是愤怒,第二反应是立即下令全军出发,进攻东京府。

    我估计当时翰鲁的情绪已经失控了,他容不得高永昌这种小丑来欺骗他,他必须要让高永昌尝尝胆敢欺骗大金国将军的滋味。

    可惜,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金国的使者胡沙补还在高永昌手里,他的这一举动很可能会要了胡沙补的命。

    但翰鲁已经出离愤怒了,为了急于教训高永昌,他可能真的把胡沙补给忘了。

    得知翰鲁大兵进攻东京府的消息后,高永昌已经彻底崩溃了,他深知自己同金国的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破碎了,现在只有与金国决一死战才是唯一生路。

    但决战前他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拿城中的金国使者胡沙补开刀祭旗。

    胡沙补,与阿骨打同为完颜部人,三十五岁时才从军,一直跟随在阿骨打身边出生入死,是阿骨打比较信任的心腹之一。

    宁江州打探军情一举成功,使阿骨打对他更加刮目相看,几次重要的出使都离不开他的身影,但他万万没想到这次出使渤海,东京府竟成了自己的葬生之地。

    临死前胡沙补临危不惧、面不改色,破口大骂高永昌道:“汝叛君逆天,今日杀我,明日及汝矣。”

    高永昌可能不知道胡沙补和阿骨打的关系,在他眼里,胡沙补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使者,杀了又能怎样?

    因此,高永昌又做了件非常错误的事,导致了他最终的悲惨结局。

    胡沙补被高永昌杀害了,所使用的方式很残忍,是肢解,年亡五十九岁。

    而对于胡沙补其人,金国史书上是给予高度评价的,史书上称其为金国建立以来为国捐躯之第一人,后来阿骨打追封他为遥镇节度使。

    胡沙补死后不到两天,翰鲁的大军便来到了东京城下。

    自知已无退路的高永昌只得硬着头皮带兵出战。

    渤海人的战斗力比契丹人强不了多少,再加上高永昌称帝以来种种措施很不得人心,因此面对强大的女真勇士们,渤海人的结局只能是大败。

    高永昌率领手下的五千残兵败将逃往了长松岛。

    面对群龙无首的东京城,阿骨打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在他看来,虽然是渤海人杀害了他的好兄弟胡沙补,但罪魁祸首是高永昌,和其它渤海人无关。

    于是阿骨打再一次打出了“渤海、女真本是一家人的劝降口号”。

    看来劝降的效果很明显,大家不想陪着高永昌这个笨蛋一起送死,于是东京城内的渤海人在恩胜奴、仙哥的带领下出城投降,顺便还把高永昌的妻儿老小一起送给了翰鲁。

    东京城能顺利攻下,其实最大的功臣还是阿骨打本人,因为在阿骨打刚起兵攻打宁江州时,他就曾经释放了大量宁江州城中的渤海人。

    而很巧的是这次献城投降的恩胜奴和仙哥正是其中的两位渤海人,在他们看来,跟着阿骨打混应该比跟着高永昌更有前途。

    所以说阿骨打不是一般的厉害吧,居然提前在东京城内埋下了自己的“棋子”。

    虽然东京城攻下了,但凶手高永昌还没抓住,阿骨打不甘心,他一定要抓住高永昌为胡沙补,一声令下,翰鲁率领大军直扑高永昌的最后据点---长松岛。

    长松岛内的高永昌此时已经是穷途末路了,估计这时再谈投降也不可能了,高永昌可能正在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接受阿骨打的要求,但世上没有后悔的药可吃。

    正当高永昌绝望之际,他的手下挞不也又给了他致命一击,挞不也不想成为高永昌的陪葬品,于是他便将高永昌作为见面礼献给了翰鲁。

    大渤海国就这样结束了它仅仅五个月的国运,曾经在辽东地区叱咤风云的青年高永昌也结束了他短短五个月的帝王生涯。

    渤海人试图第二次建国的奴力终告失败,从此以后,渤海人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

    而他们的本家女真人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强盛,并最终建立了伟大的帝国。

    高永昌已经完蛋了,渤海国也灰飞烟灭了,金国占领了东京府的大部分地区,阿骨打利用渤海人的起兵事件,发动的“辽东攻略”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但事情还没完,辽东地区还有个不服气的挑战者,那就是沈州城下的败将耶律淳,这位仁兄在沈州大败后,反而更加得到了耶律延禧的信任。

    为了报答耶律延禧的信任,同时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耶律居然还赖在沈州附近不走,但你手里没兵,光棍司令一个怎么去打仗呢?

    耶律淳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就地征兵,老百姓当兵无非就是挣钱混口饭吃,而耶律淳最不缺的就是钱。

    于是这位光棍司令就在沈州附近的农村里张贴了征兵广告,但他征兵还有个特殊要求,那就是必须仇恨女真人,因此他把自己所征的兵称为“怨军”。

    你还别说,耶律淳有这一招还真管用,主要原因是由于辽东地区连年战乱,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盲,一看有人管饭吃,还每月发钱,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干?

    至于他们是否真的怨恨女真人?天知道?耶律淳也不知道,因为他的目的只是想利用这支军队去打败不可一世的女真人,收复东京府。

    征兵结束,耶律淳征得了两万多流盲,并把他们编成了八个营,分为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共有两万八千多人。

    而且耶律淳对于这支怨军是寄予了厚望,并且他对怨军能战胜女真人也充满了自信。

    耶律淳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因为这支军队的组成成分大多数是辽东地区的无业青年,虽然未曾经经历过战斗,但是一支很有潜力的军队。

    首先,怨军士兵没有同女真人交过手,所以也就没有女真人恐惧症,不像辽国士兵看见女真人就想跑。

    其次,怨军大部分都是年青人,身体强壮,只要自己稍加训练,就是支虎狼之师。

    所以耶律淳深信自己新手建立的怨军一定能够战胜女真士兵。

    在组建怨军的同时,耶律淳也提拔了一批具备一定军事素质的士兵作为怨军的统帅,其中有一位名叫郭药师。

    耶律淳的眼光不错,郭药师确实是个人才,而且以后他的知名度将大大超过他的“伯乐”耶律淳,并且将在以后辽、金、宋的三国对垒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怨军正式成立了,耶律淳满怀信心地带着自己新手组建的军队向沈州出发,目的便是夺回被翰鲁占领的土地。

    某些时候,希望往往是美好的,但要实现就很困难,耶律淳就碰到了这样的难题,实事求是的说,怨军的战斗力确实要比契丹人强,但在人数占优势的女真人面前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但我们的耶律淳毫不气馁,继续向翰鲁的军队发动攻击。

    这次耶律淳更绝,甚至动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到幽州附近招集了一批当地的民兵编入了怨军。

    但耶律淳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怨军的爱国主义教育,你拼命地扩张人马,但怨军中很多士兵都不是契丹人,骨子里是没有忠君爱国的思想的,如果不是为了混口饭吃,谁愿意为耶律淳卖命呢?

    于是问题就产生了,一旦耶律淳不能满足怨军士兵的正常生活需要,怨军们就会产生不满,可惜耶律淳未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怨军内部的哗变。

    辽天庆七年的冬天,有两个营的怨军士兵由于未能拿到冬天的御寒冬衣,便心生不满,两营的首领罗青便带领手下的怨军士兵脱离耶律淳的控制,举起了反抗辽国的大旗。

    看来耶律淳在征兵时忘了进行对士兵们的思想教育,才导致了内乱的产生。

    关键时候,郭药师挺身而出,果断的杀死了哗变的首脑人物罗青,及时控制了局面。

    但嗅觉灵敏的阿骨打可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金兵在翰鲁部将翰鲁古、完颜娄室、婆卢火的率领下向怨军的老巢徽州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怨军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后,整个军队士气大落,战斗力锐减,在金国骑兵的冲击下是溃不成军。

    但耶律淳注定了是这种倔强的性格,在徽州大败后,他仍然不服输,带着手下的怨军士兵们退守到了显州的蒺藜山(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

    蒺藜山这个地方从防守上讲,可以遏制金国进攻辽国的中京和上京,从进攻上讲,可以随意攻击沈州和东京,耶律淳选择了这样栏一个地方作为固定辽东的最后据点,也显示了他想同金国进行最后一博的决心。

    但金国的将领如翰鲁和完颜娄室等人是很善于痛打落水狗的,还没等耶律淳喘过气来,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

    危难时刻,又是郭药师站了出来,自告奋勇率领怨军去偷袭敌军。

    耶律淳对自己提拔的这位将领是相当的满意,不但镇压了士兵的叛乱,还主动要求去攻击敌军,这在当时的辽国将领实属少见。

    初出茅庐的郭药师并不是不知道女真人的厉害,但身逢乱世,只有勇于博击,才能出人投地,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但很可惜,郭药师的偷袭行动很不成功,基本上是失败了。

    虽然损失不大,但对于急需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的怨军来说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却把翰鲁古和完颜娄室等人给激怒了。

    翰鲁古和完颜娄室对蒺藜山上惊魂未定的怨军发动了总攻,怨军们已经毫无斗志,纷纷仓惶逃命。

    蒺藜山的战败,标志着辽国在辽东地区最后一个据点的失守,从此以后,整个辽东地区已经成为金国的领土,辽国的势力再也无法踏上辽东的土地。

    耶律淳的怨军在辽东战败的消息传到了上京城内,耶律延禧听后半天没有任何反应,然后他突然对大臣们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语。

    “如果女真必来,我有日行三百五十里的快马,又与宋朝为兄弟,夏国为舅甥,都还可以去,也不失一生富贵!”

    敌人还没打来,就先想着如何逃跑,我们的耶律延禧先生真的不是一般的“厉害”。

    这句话也是出自耶律延禧的肺腑之言,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辽国的最终命运。

    而辽国的将士们在这样一位“英明”皇帝领导下,都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辽国的悲惨命运已经不可避免了!


第二卷 白山黑水间的真命天子——阿骨打篇

 八、海上之盟

    辽国天庆六年、金国收国二年,公元1116年秋,阿骨打乘着辽东渤海人高永昌起兵的机会,一石中三鸟。

    既击败了耶律淳的辽兵,又消灭了高永昌的渤海国,并且乘势占据了整个辽东地区。

    一时间,金国的疆土急速扩大,整个东北地区全部变成了金国的领土,而相反的是辽国的领土急剧减少,耶律延禧所能控制的仅仅只有辽国的四京。

    形势对阿骨打的金国相当的有利,但阿骨打却有了另外的烦恼,那就是金国的“人才”太少。

    确切的说是“文人才”太少,诸如完颜宗翰、完颜娄室、银术可等都是英勇善战的武将,但谈到治理国家,搞好内政就不是这帮兄弟们的专长了。

    阿骨打的金国建立快两年了,国家的治理急需各种类型的人才,而目前善于治理国家、管理内政的也就是国论勃极烈撒改一人。

    这种情况下,单靠撒改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何况撒改的年龄已高,随时都有一命乌呼的可能。

    而辽东的夺取为阿骨打选取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为,当时的辽东地区是渤海人和北方汉人聚集地,而该地区的渤海人大部分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因此这种地区的“文人才”比起“白山黑水”间自然要多许多。

    于是,阿骨打在攻占辽东地区时,便提出了“渤海人和女真人本是一家人”的政治口号,希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渤海人才投奔自己。

    阿骨打的号召力还是相当大的,前面提到的渤海人高祯便是这一口号的第一个响应者,还未等金国大军攻下东京,他便顺应潮流,投降了金国。

    而金国对这位先驱者的待遇还是相当优惠的,东京城被攻下后,高祯第一时间便被封这东京留守。

    而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位高先生深得几代金国皇帝的赏识,多次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直至去世前还担任着太子太保和御史大夫的职务。

    但高祯还并不是阿骨打在辽东所挖掘到的最厉害的“文人才”,金兵占领东京后,有两位渤海年青人主动要求加入金国的阵营,一位叫张浩,还有一位叫杨朴。

    张浩字浩然,辽东渤海人,其祖先世代为辽国官员,张浩就是在这种官宦家庭中长大的一名知识分子。

    所以张浩深受父辈们的影响,从小就开始学习汉文化,同时也对中原地区的人文制度产生了兴趣。

    对于这种人才,阿骨打的金国是非常需要的,虽然金国已经建国两年多,但说的难听点,当时的金国最多还只是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之中。

    对于封建国家和帝王的许多规章制度都还没有形成,所以阿骨打急需像张浩这样的人才去充实自己的国家。

    于是,张浩马上被任命为“承应御前文字”的职务,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专门帮助阿骨打记记笔记、写写稿子之类的工作。

    有人可能会认为,张浩这是大材小用,你说对了,但在当时的金国,一个渤海人能进入女真王国的中央枢纽工作,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事实也证明,张浩的工作能力相当强,而且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张浩先生将会对金国的政治改革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后面的历史发展中,我还会提到这位张浩先生。

    但在这里,我主要想重点介绍另一个人才----杨朴。

    杨朴,辽东铁州人,曾在辽国担任过秘书朗的职务,后投靠金国,这是关于杨朴的生平事迹简介,因为有关这个人物的争议较多,无法详细介绍。

    史书上关于杨朴这一人物的记载,争议很多,而且在最重要的文献《金史》中却对这一人物很少提及,相反在后来南宋方面的许多史料的记载中,杨朴是作为阿骨打前期称帝时的一位重要谋臣被反复提到的。

    而关于杨朴劝阿骨打称帝的时间上也有很大有争议,《金史》上记载,阿骨打是在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的,其中并未提到杨朴,而《辽史》中提到杨朴劝阿骨打称帝是在辽天庆八年(公元1117年)。

    在这里,我采取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杨朴确实是阿骨打在位期间的幕僚,但他很大可能性是地高永昌起兵失败后,投靠阿骨打的,这后便成了阿骨打的重要谋臣,于是杨朴便开始为阿骨打的金国效力,并在公元老1118年劝阿骨打改年号为天辅。

    不管采用哪一种说法,杨朴都是作为阿骨打时期的一名重要人物真实地存在过。

    公元1117年十二月,阿骨打在众臣的呼吁下,决定改年号为天辅,尊号为金国大圣皇帝。

    而此时作为阿骨打的头号谋臣,杨朴提出来了新的观点,那就是你这个皇帝当的不是很名正言顺,首先要搞一个册封方式,要得到邻居辽国的认可,然后主动提出议和条件,这样才能取信于四海之内。

    阿骨打对杨朴是相当尊重的,对于他的建议是言听计从,而议和的内容无非还是归还阿疏等老一套。

    关于杨朴的事迹就到此为止了,在以后的历史中几乎再也看不到杨朴的身影了,而作为当时阿骨打的头号谋臣,不能不说是有点奇怪。

    总之从辽天庆七年二月至辽天庆八年一月,辽金双方一直处于打打停停再谈谈的态势。

    对于阿骨打来说,既然已经攻占了辽东,那就要做好长期占领的准备,必须派人管理整个辽东地区,所以暂时性的对辽谈判也是有必要的。

    而对于耶律延禧来说巴不得盼望阿骨打早日停战,好让他过几天安静日子。

    然后双方这种僵持的局面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被彻底打破了。

    这个人叫马政,公元111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他和十几个同伴坐船来到了辽东半岛,当他们第一次登上金国的领土时,便被金国的巡逻士兵抓获。

    被捕后,金国士兵们强走了他们的所有财物,并打算把他们当作间谍全部处死。

    关键时候,他们中的一位“语言大师”起了作用,此人名叫呼延庆。

    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吧?小将呼延庆,呼延庆打擂,这都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熟悉的故事。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此呼延庆非彼呼延庆,我们所熟知的呼延庆只是在小说《呼家将》和戏曲中频繁出现,他是宋朝名将呼延赞之后,其父辈被奸臣庞文陷害,后业呼延庆在一帮宋朝爱国忠臣的帮助下,最终铲除奸臣,报仇雪恨。

    但很遗憾,我查了很多史书,对这个人物并未有过记载,也就是说,呼家将中的这个呼延庆只是个虚构的人物,正史中并没有此人的存在。

    而我们这里的呼延庆却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呼延庆,宋朝将领、外交大臣,熟悉多国语言、并善于辩论,多次担任出使外国的职务。

    因此,在这帮人生命垂危之际,语言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呼延庆及时的向这群金国士兵传达了他们的信息,那就是我们是中原宋国来的商人,有重要事情要见你们的金国皇帝。

    虽然这群士兵对呼延庆的话是半信半疑,但他们最终还是把这群不速之客带回了金国的首都会宁,准备让自己的老大来处理这群人。

    经过近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马政和呼延庆等人终于到达了金国的首都,并获得了阿骨打的接见。

    马政等人的表面身份是中原来的贩马商人,但他的实际身份却远非商人那么简单,他的真实身份是宋朝的登州防御使。

    他们是从隔海相望的登州坐海船经过近一个月的漂泊,横穿渤海海峡,才来到辽东半岛的。

    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与金国结盟共同对抗辽国。

    当时的宋国与金国的领土并不接壤,两国之间从来没有过正式来往,那么远在中原的宋国为何会派使者到东北的深山老岭中来见一个素不相识的异族皇帝呢?

    因此在这里,我有必要把金国的另一个邻居宋国的情况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众所周知,宋国的建立者是人称“香孩儿”的赵匡胤,这位仁兄在公元960年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夺取了他结拜大哥柴荣的天下,建立了宋王朝。

    经过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光义近二十年的南征北战,宋国终于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成了中原大地唯一的正式代表。

    但宋朝的建立并没有解决中原地区的心腹之患,随之而来的危机却无时无刻不在折腾着这个新生的国家。

    早在后唐时期,由于中原地区连年军阀混战,给了北方的辽国可乘之机。

    军阀兼野心家石敬瑭为了达到个人称帝的目的,不惜将山西、河北北部长城附近的重要军事地带割让给了当时的辽国太宗耶律德光,史称“幽云十六州”,而目的是让耶律德光出兵消灭后唐,帮助自己称帝。

    耶律德光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帮助石敬瑭登上了皇位,同时也获得了中原地区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地---幽云十六州,石敬瑭则厚颜无耻地称耶律德光为父亲,当上了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石敬瑭给中原地区带来的祸害是无穷的,自从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中原地区对北方辽国的防御屏障已不复存在,辽国可以随时发动对中原的进攻。

    幽云十六州便是新生宋国的心腹之患,这了解决这个心腹之患,宋国的第二代掌门人赵老二赵光义在消灭了北汉割据政权后,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争”。

    但赵老二的能力显然不如老大,可能还缺了点运气,总之这次复仇之战以宋国的惨败而告终。

    从此以后,“幽云十六州”就成了宋国历代皇帝“挥之不去的恶梦”。

    而围绕着这个“幽云十六州”,宋辽两国间战乱不断,各有胜负,但谁都无法将对方彻底击倒。

    到了公元1004年,辽国出个女强人萧燕燕,这位萧大姐在自己丈夫英年早逝,继位的儿子仅有十二岁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挑起了国家的重担。

    为了消除南方宋国对“幽云十六州”的威胁,萧大姐率领二十万大军发动了对宋国有史以来最猛烈的一次进攻。

    战争初期,辽国部队节节胜利,先头部队一直打到了距离宋国首都东京城不到五百里的黄河北岸澶州城下。

    危急时候,宋国的第三代掌门人,赵老二的儿子赵恒想当跳兵。

    幸亏当时宋国还有几位高人,宰相寇准急力劝说宋恒御驾亲征。

    宋恒最终还是听从了寇准的建议,亲自来到了澶州城下,看到自己的老大亲自出马,宋国的将士们大受感动。

    于是宋军士气大振,发动反击,打败了澶州城下的辽军。

    就差一步就可以渡过黄河的萧大姐遭此打击后是心灰意冷,再加上看到宋辽连年战争,造成将士和百姓们痛苦万分,她再也没有入主中原的雄心壮志了。

    于是,在公元1004年的十二月,宋辽双方在澶洲城下签订了著名的停战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的一百多年内,宋辽双方都和平相处,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

    时光飞逝,一转眼距离“澶渊之盟”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此时宋国的掌门人名叫赵佶,如果按辈份算应该是赵老二的五世孙。

    这位仁兄原本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而碰巧他大哥宋哲宗赵煦没有子嗣,所以大臣们只好从赵煦的弟弟中间挑选继承人。

    赵佶先生运气不错,在当时的皇太后的支持下,登上了宋国的皇位。

    但很可惜,这位仁兄并不是当皇帝的料,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但他在其它方面有着相当高的天赋,比如说:绘画、书法之类,而且他的书法和绘画水平相当的高,可以这么说,他的水平基本上超过了一般的书法家和绘画家。

    另外他还有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信奉道教,还自称是道君皇帝。

    当赵佶登上宋国的最高领导人位置时,正逢宋国天下太平、歌舞升平的时候。

    对内宋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正在快速的发展,并且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对外,宋辽之间已经和平共处百年,宋国和另一个邻居西夏之间也签订了和平条约。

    因此,赵佶从他大哥手里继承的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但他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份遗产,相反,他正在把这份遗产进行着无休止的挥霍。

    史书记载:赵佶在位期间,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无度,使宋国的百姓遭受了无尽的痛苦。

    如果一个国家摊上了一个坏皇帝,老百姓的生活就会相当痛苦,但如果一个国家摊上了一个坏皇帝外加一群坏大臣,那么对老百姓来说简单就是无法生活。

    当时的宋国就是这么个情况,赵佶自己对当皇帝没兴趣也就算了,那你找一帮高人来管理国家,自己不就轻松了吗?平时经常练练书法、画画图外加和道士们聊聊天,生活岂不忧哉。

    对,赵佶是这么想的,也这么做了,但是可惜他找错了人。

    蔡京、童贯、高俅、王黼、朱勔、梁师成、李彦。

    相信大家对以上几位的名字不会陌生吧?而且,以上七位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奸臣并贪官。

    很不幸,这七位仁兄在同一时代,同一皇帝身边出现,简单就是宋国老百姓的恶梦啊!

    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何赵佶都会搜罗这些有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一句话“物以类群,人以群分。”既然要被我们的赵老师,那你就得有点真实水平。

    蔡京,兴化军仙游人(今福建),曾经还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后来变法失败遭到排挤,赵佶即位,重新得到任用,官拜宰相。

    大家可能很奇怪,从蔡京的经历来看,似乎并不符合赵佶的选人标准,那你接着往下看。

    蔡京同时还在书法、诗词、散文方面有着较高的天赋,这一点很重要,迎合了赵佶的口味。

    至于童贯,更厉害,此人还是个太监,但他很懂得迎合赵佶的口味,虽然自己在书法、绘画方面没什么天赋,但他经常帮助赵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因此也就飞黄腾达,成了朝中仅次于蔡京的二号人物。

    高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小说《水浒传》中记载的高俅是因为会踢“足球”,而被赵佶看上的,当然当时的“足球”运动只不过是王家贵族的一种娱乐活动,并非现代有足球。

    总而言之,只要你与当今皇帝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你就有可能升官发财,否则你就基本没戏。

    以上的七位仁兄基本上都身怀绝技,并且都比较合赵佶的口味,所以他们便成了当时大宋国的实际掌权人。

    但是这七位仁兄大大地辜负了赵佶的期望,基本上是好事不做、坏事做绝,整天就是想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至于如何为国家做事,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赵佶用了这七个家伙来管理国家,后果可想而知,宋国的百姓们是怨声载道,整个国家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可以说赵佶与辽国的那位耶律延禧相比,好不到哪儿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耶律延禧。

    赵佶和他的那七位“同学”们在宋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如果辽金之间没有发生战争的活,他们可能就这样度过荒的一生。

    但辽金大战的硝烟终于也将这位昔日的邻居拖入了双方腥风血雨的战场之中。

    事情的起因还在于宋国对辽国的一次出使活动。

    宋辽之间自从“澶渊之盟”后,外交关系便趋于正常化,双方在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内,每年都互派使者进行正常的外交活动。

    本来这种外交活动也很正常,但就在辽天庆元年,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双方的外交活动中,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因为此次宋国所派的使者身份非常特殊,此人是一名太监,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非常罕见。

    这名太监非常受赵老师的信任,不用猜大家都知道是谁了吧,对是童贯同学。

    童同学可能是整个宋朝历史上最牛的太监了,不但担任过外交使者,还担任着宋朝枢密院事的职务,相当于是宋朝的军区司令员,手握重兵。

    幸亏童同学只贪财,对赵老师还算忠心,否则他要取代赵老师的位子也并非不可能。

    童同学第一次担任出使辽国的使者后,心情非常兴奋,估计在出发当晚乐过了头,睡不着觉。

    到了辽国以后,童同学便到处游山玩水,将整个辽国的主要名胜古迹基本上玩了个便。

    辽国虽好玩,终究不是自己国家,一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童同学的外交活动已结束,宋国外交使团告别辽国,返回了宋朝。

    但就在使团经过宋辽边境的幽云十六州时,童同学碰到了一个在将来十几年内足以改变整个东北亚政治格局的重要人物。

    此人名叫马植,祖先也是汉祖人,但随着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他的祖先成了辽国的正式居民,马植的祖先们便选择了为辽国效力。

    而到了马植这一代,仍然在辽国当官,他在辽国的官职也不低,为光禄卿,主要负责国家的祭祀、朝会、宴会之类。

    但马植为人比较狡诈,在辽国的朝廷里被许多同行所看不起,使他感觉心情郁闷,总想干点大事情证明自己的能力。

    于是这位仁兄酝酿了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但这个计划的实现必须要得到某些人的帮助,童同学便是他最理想的帮手。

    在宋朝使团留宿幽州的夜晚,马植孤身一人来到童同学的官邸,要求见宋朝的使节。

    出于对外国官员的礼貌,童同学接见了马植,而马植对童同学说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惊天大计划。

    童贯听后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因为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宋国撕毁与辽国签订了一百多年的澶渊之盟,与辽国北方的女真人联合,共同对付辽国,收复被辽国侵占了近两百年的幽云十六州。

    为什么一个辽国的官员要对自己说这番话,难道他不是辽国人吗?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呢?童同学感到非常困惑。

    马植看出了童贯的疑虑,他马上又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大道理。那就是他虽然在辽国做官,但他同时又是个汉人,幽云十六州是汉人心中永远的痛,作为一个汉人,他是有义务帮助宋国收复幽云十六州的。

    我猜想当时马先生说这番话时的情绪是相当慷慨激昂的,因此童同学被马先生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决定相信马植一次,于是他便将马植一起带回了宋国。

    在历史上,马植是个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马植是导致宋国灭亡的始作俑者,而有人认为马植是个汉族人的英魂,只是运气不好,碰到了一帮宋国的“大水货”。

    但不管怎样,有一点马植非常厉害,那就是他准确的预料到了辽国的没落和金国的崛起,并成功的促成了宋金的联盟。

    回到了宋朝的童贯和马植受到了赵佶的隆重款待,而马植则亲自向赵佶述说了自己的伟大复仇计划。

    还别说,赵佶对马植的计划是相当感兴趣,“幽云十六州”是大宋国的伤痕,这个伤痕曾经伤害了几个宋国皇帝,如果能把这个伤痕给治好了,那他赵佶不就是大宋国的一代明君了。

    所以说,赵佶虽然对当皇帝没什么兴趣,但挣面子,占小便宜的事情他是一向很感兴趣的。

    为发表示对马植弃暗投明的奖励,赵佶特批赐马植改姓赵姓,并改名为赵良嗣,从此以后,赵良嗣变成了宋国的高级官员,并在以后的宋辽金三国演义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虽然赵良嗣的计划听起来很完美,但要实施起来却需要时间,因为当时的女真人虽然势头很猛,但说到底还是在辽国的控制之下,女真人的老大乌雅束对辽国还是比较尊重的,想联合女真人抗辽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风云突变,没过几年,女真人在新的领导阿骨打的带领下,举起了抗辽的大旗,并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数次击败辽国军队,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辽金大战的消息自然会传到宋国的领土,得到这个消息最高兴的莫过于赵佶、童贯、赵良嗣三人。

    看来这把赌博成功了,赵良嗣所希望看到的局面终于出现了,金国逐渐强大,而辽国逐渐衰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宋国的机会来了。

    于是,赵佶和童贯、赵良嗣、蔡京等人开始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伟大的联金抗辽计划了。

    赵佶、童贯、蔡京等人的共同特点是贪财、爱占小便宜、喜欢欺软怕硬。

    因此看到辽国没落、金国强盛,利用金国的力量打击辽国,乘机收复幽云十六州便成了他们这伙人的小算盘。

    皇帝糊涂,大臣们也糊涂,整个宋国难道都是这帮鼠目寸光的小人吗?

    当然不是,也有人对这个计划提出了反对,最大的反对派是西北地区的世代名将种师道。

    种师道原名种建中,洛阳人,其父种谔和其祖父种世衡都是镇守西北边疆的名将,小说《小浒传》中鲁智深经常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便是指种谔,而“小种经略相公”则是种师道本人。

    种师道向赵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宋辽已经和平相处片一百多年,双方的历代统治者都能很好的遵守双方签订的和平条约,如今辽国有难,作为辽国的盟支理应出兵帮助辽国对抗金国,这才是我们宋国应该做的,而我们如果联合金国去打辽国,是属于背信弃义的做法,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这么做。

    种师道的说法其实非常在理,但赵佶和他的学生们已经被这个宏伟的复仇计划冲昏了头脑,哪理还听得进任何劝告啊!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联金抗辽,那就着手办理此事吧,赵佶于是安排童贯、蔡京、赵良嗣全权处理与金国结盟事宜。

    但与金国结盟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宋国与金国的领土上并不接壤,要派使者去金国必须要经过辽国的领土,这显然行不通,本来就是偷鸡摸狗的事,万一被辽国知道了,那真是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

    考虑再三,赵良嗣提出走海路去金国,那就是在山东半岛坐海船,横穿渤海海峡,到辽东半岛登陆,然后去金国谈判。

    虽然赵良嗣的想法很好,但要实施起来度也不小,因为数海上外交虽然可以避开辽国的危险,但在海上航行会碰到很多大自然的危险,弄不好就要葬身渤海之中。

    童贯在辽天庆七年,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派出了第一批海上外交使者,但半年后,派出去的人是沓无音响,神密地失踪了。

    赵佶老师对海上外交之事非常关注,容不得童贯们有半点松懈的机会,于是童贯准备再次派遗海上外交使者。

    这次派的使者都是经过童贯亲自精心挑选的,综合能力非常强,有武将、文官、翻译等各类人才,可以说是志在必得,他们中的带头人便是登州防御使马政。

    于是便有了前边宋国商人偷渡金国的事件。

    阿骨打亲自接见了马政等一行人,听完了马政的来意后,阿骨打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对于这个南方的领居,阿骨打也只是听说,对于宋国的许多情况,阿骨打和他的大臣们都不是很了解。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宋国已经知道了金国的存在,并且已经对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很深层次的了解,否则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要求进行军事结盟。

    因此,在阿骨打心里又有了新的军事目标,那就是和宋国进行外交上的接触,最终达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抗辽国,以达到消灭辽国,称霸草原的目的。

    宋国对于阿骨打和他的臣民来说还有点神密感,对于宋国的诚意阿骨打还不敢完全相信,但放过这样一个天赐良机又不像是阿骨打的作风。

    于是,阿骨打先让马政等一行人回国,并答应金国将在不久以后,也派使者前往宋国商议结盟之事。

    马政的出使行动基本上成功了,一行人激动的热泪盈眶,在金国的护送下再次坐船回到了宋国。

    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宋国的马政等人受到了赵佶、童贯、赵良嗣等人的热烈欢迎,得知金国首领已基本同意议和之事后,我们的赵老师都乐翻了天,天天盼着金国使者的到来。

    赵老师的一片苦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几个月后,金国派来了外交使者,名叫散睹,双方就军事结盟主要条款进行了商谈,此次秘密结盟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条:

    一、宋金双方共同出兵攻打辽国,金国攻打上京府,并攻占辽国长城以北的州县,宋国攻打燕京府及幽云十六州地区。

    二、辽国灭亡后,宋国占领辽国的幽云十六州,而金国则占有辽国的其余国土,宋国原来交给辽国的银绢转交给金国。

    这些条款从表面上看是两国之间结盟的正常条约,但第二条中,银绢的转让则有点莫明其妙,赵佶老师无缘无故为何要给金国钱呢?

    这也就是阿骨打玩的一个小伎俩,由于事先不知道宋国皇帝的德性,阿骨打让使者散睹在谈判过程中,首先抱着强硬的态度去争取一定的利益。

    如果宋国皇帝是个厉害角色,那也就算了,大家老老实实签合同,如果宋国皇帝是个窝囊废,那就不客气了,我们辛辛苦苦帮你们收复失地,总得给点辛苦费吧!

    事实证明赵老师就是个窝囊废,为了尽快收复幽云十六州,以完成自己作为“一代明君”历史壮举,赵老师顾不了那么多了,你金国要什么条件尽管开,我们如数答应。

    本来一场完全平等的军事结盟成了赵老师求金国出兵的闹剧,在这几次谈判过程中,赵佶老师和他的几个学生的懦弱无能在金国使者面前暴露无遗,自然也逃不过金国皇帝阿骨打的锐利眼光。

    但目前阿骨打似乎对攻打宋国的兴趣不大,毕竟人家宋国和自己无冤无仇,而且还主动来示好,那就联合宋国去打该死的辽国吧,女真人对辽国的仇恨是几代人都不会忘记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宋金秘密结盟的消息终于还是传到了耶律延禧的耳朵里,耶律延禧知道后是大惊失色。

    作为一个和自己国家已经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好邻居,居然想在自己危难时刻落井下石,真是太不像话了,耶律延禧的第一反应是冲动,想发兵攻打宋国。

    但辽国上下总算还有几个头脑清醒的大臣,纷纷劝阻耶律延禧不可两面受敌。

    耶律延禧头脑一冷静,总算把火气压了下来,但面对宋、金的两面夹击,他的日子可不好受。

    于是,耶律延禧同时向宋、金两国派出了使者,出使宋国的使者的主要任务是劝说赵佶以大局为重,不要做背信弃义的事情,而出使金国的使者的主要目的则是与金国求和。

    两位使者的遭遇则完全不同。

    出使宋国的使者根本没见到赵佶,赵老帅师派童贯等人去应付辽使,而童贯又使出了他的无赖手段,那就是没有这回事,我们根本没有同什么金国结盟,可能是你们听信了某些人的谣言。

    对于童贯的无赖做法,辽使是哭笑不得,只能如实回辽国向耶律延禧报告。

    宋国搞无赖,而金国搞强硬,面对前来求和的条件,阿骨打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条件,主要内容如下:

    辽国册封阿骨打为大金大圣大明皇帝,对金国称兄,每年贡献银绢二十五万两、匹,割让辽东、长春两路地。

    对于宋国的态度,耶律延禧只能听之任之,管他有没有和金国有什么瓜葛,反正赵老师目前还没有动手的迹象。

    但对于金国的要求,耶律延禧可不能不理,惹火了阿骨打这个凶神,他可没好日子过了。

    于是,耶律延禧对阿骨打的要求马上进行了答复。

    割让辽东、长春路土地,绝对没问题,因为这两个地方绝大部分已经被阿骨打占领了,说的好听点割让,说的难听点是已经被阿骨打强占,不割让也不行了。

    银绢也没问题,辽国虽然没有宋国富,但二十五万银绢还是有的。

    但对于封号问题,耶律延禧有点为难,毕竟自己是辽国的皇帝,阿骨打只不过是个酋长,一个皇帝册封酋长为皇帝,真是太丢面子了。

    耶律延禧在这件事情上动了些小脑筋,册封阿骨打为东怀国王,对称兄之事也是用词模糊,主要用意是蒙混过关。

    看来,耶律延禧小看了阿骨打的智商,阿骨打对于耶律延禧的这种做法非常恼火,差点儿把使者都给杀了。

    没有办法,为了自己的国家,更多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要紧,耶律延禧被迫答应了阿骨打的所有要求。正式策封阿骨打为大金大圣大明皇帝,并称金国为兄。

    辽金和谈算是正式成功了,阿骨打利用这难得的空闲,加紧了与宋国的军事结盟谈判。

    从公元1118年马政第一次与阿骨打会面,直至公元1120年春,阿骨打先生和赵佶老师经过数次的使者互往及谈判,终于就双方军事结盟的所有问题都达成了共识,宋金海上之盟正式成功。

    十二世纪的二十年代,金、辽、宋之间新的三国演义即将拉开序幕!


第二卷 白山黑水间的真命天子——阿骨打篇

 九、金辽决战

    公元1120年春,阿骨打同时和辽国、宋国两位邻居签订了两份内容截然不同的协议书,与辽国签订的是停战协议,条件是辽国承认阿骨打金国皇帝身份,并向金国进贡;而与宋国签订的却是联合灭辽的军事协议书,条件是与宋国瓜分辽国,并得到一部分宋国的绢银。

    得到了金国的支持后,宋国的赵老师心情非常高兴,但更高兴的应该是赵良嗣同学,从他十年前冒险夜见童贯开始,他便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了以赵佶老师为代表的宋国最高统治集团身上。

    如今看到自己多年的梦想即将实现,赵良嗣抑止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连忙向赵老师主动请缨,要求出使金国,完成两国之间最后的签约仪式。

    赵学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赵佶派这位自己心爱的学生出使金国,商谈两国结盟的最终事宜。

    而耶律延禧这边,由于被迫和阿骨打签订了不平等的停战协议,耶律延禧的心情非常郁闷,自己是割地赔款又被迫称臣,这种条约搁在谁身上日子都不好受。

    但好歹阿骨打暂时停战了,耶律延禧获得了难得的空闲,于是这位仁兄又开始了他的打猎、旅游活动。

    但在外地游玩的同时,他又想起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的先帝如好像有一位的帝号也叫“大圣皇帝”,而自己册封阿骨打的封号也是大圣皇帝,这下可不行,不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吗?

    于是,耶律延禧又开始后悔了,连忙派自己的亲信习烈泥再次出使金国,目的是要求取消册封过阿骨打的大圣皇帝称号。

    因此同一时刻,宋、辽两国的使者同时到达了金国。

    对于赵良嗣的到来,阿骨打是非常的欢迎,两国之间的结盟协议也就顺利的签订了;但对于习烈泥的到来,阿骨打是非常的恼怒,因为耶律延禧想单方面破坏他们之间的约定。

    所以阿骨打非常生气,他一生气,后果就非常严重,于是阿骨打提前发出了对辽国发动最后总攻的命令。

    其实这只不过是阿骨打重新开战的一个借口罢了,即使耶律延禧不做这件愚蠢的事,阿骨打迟早也会攻打辽国,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公元1120年三月,阿骨打召集金国的文武群臣,再次召开了讨伐辽国的动员大会。

    但这次动员大会与前面几次有所不同,以前提到的几次开会,大都是金国面临辽国大兵压境时,阿骨打为求生存,而发起的动员大会,当时的金国大都处于战略防御的地步。

    而如今的境况已完全不同,金国处于蒸蒸日上的态势,而辽国已经是日薄西山
喜欢老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老土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