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第三卷 灭辽吞宋的女真第一人---吴乞买篇 (01-02)
送交者: 老土[♂★和气抟抟★♂] 于 2013-08-11 22:35 已读 360 次  

老土的个人频道

回答: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作者 东吴春秋 由 老土 于 2013-08-11 22:03

第三卷 灭辽吞宋的女真第一人---吴乞买篇

 一 、登基灭辽

    公元1123年八月,女真人的真命天子阿骨打在返回金国上京的途中与逝长辞了,阿骨打所指定的金国继承人是他的亲弟弟谙班勃极烈完颜吴乞买。

    作为女真金国的第一任皇帝,阿骨打继承了女真祖先们的一贯传统,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们,而是将这一极具诱惑力的职务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弟吴乞买。

    虽然阿骨打的儿子们个个都是英雄豪杰,长子完颜宗干、次子完颜宗望、四子完颜宗弼哪个不是理想的接班人,但为了金国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考虑,阿骨打选定了吴乞买为金国最适合的接班人。

    吴乞买是劾里钵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于公元1175年,比他的哥哥阿骨打小了七岁,吴乞买出生后不久,便被自己叔叔盈哥收为养子。

    史书记载吴乞买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而且更奇怪的是吴乞买的长相与宋国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非常相似,于是有人就认为吴乞买有可能是赵匡胤的转世,当然这只是广大民间群众的一种传言而已。

    而吴乞买在阿骨打的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元1112年二月,生性刚烈的阿骨打在“头鱼宴”上得罪了辽国的头号老大耶律延禧,虽然最后阿骨打安然脱险,但吴乞买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原因是吴乞买有一种特殊的技能----驯兽,相传吴乞买能够徒手擒虎刺熊,于是吴乞买利用一次耶律延禧秋后打猎的机会,亲自为耶律延禧表演了一番徒手擒猛兽的绝技。

    耶律延禧一高兴,就把阿骨打抗旨不遵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吴乞买通过另类的方式帮助了自己的哥哥逃过了生死一劫。

    于是,阿骨打开始对自己的这个新弟弟刮目相看了,公元1115年,吴乞买被刚刚称帝的阿骨打任命为金国的谙班勃极烈,也就是金国皇位的一号继承人。

    每逢阿骨打出征辽国,总是任命吴乞买为大本营的留守,负责金国后方的朝政大事。

    正如阿骨打自己所说的:“汝惟朕之母弟,义均一体,是用汝贰我国政。凡军事违者,阅实其罪,从宜处之。其余事无大小,一依本朝旧制。”

    从这点可以看出,吴乞买在金国建立的那一天起,就被阿骨打认为是金国第二任皇帝的最佳人选。

    但吴乞买在接班这个问题上,似乎显得非常“谦虚”,起初他是坚决不接受这个金国最高领导人的职务。

    但他的小辈们不允许他“谦虚”,弟弟完颜杲、侄子完颜宗干、完颜宗峻(阿骨打嫡长子)等率领金国的文武百官一致要求吴乞买接任这个职务。

    于是,吴乞买“很不情愿”的接受了众人的请求,成为了金国第二任皇帝。

    公元1123年九月,吴乞买正式登基金国皇位,同时改元天会。

    但吴乞买的这个皇帝同样不好当,因为在他继位的同时,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他去解决。

    头一个问题便是张觉,这位仁兄自以为背靠大宋国好乘凉,率领着一帮手下的契丹和汉族军民们脱离了金国的领导,改投了赵老师的宋国,并且不断骚扰金国部队。

    其次,辽国虽然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领土,但他们的头号领导人耶律延禧一直在逃,一天延禧不归案,辽国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灭亡。

    于是,吴乞买在他大哥的基础上,发动了对这两个心腹大患的进攻。

    首先他命令自己的弟弟完颜阇母继续讨伐叛徒张觉。

    但这场平叛战争进行的很不顺利,因为张觉似乎很能打,居然两次打败了完颜阇母,这对百战百胜的女真勇士们来说简单是一种奇耻大辱。

    所以,完颜阇母受到了吴乞买的严厉训斥,讨伐张觉的任务换成了他的侄子完颜宗望。

    看来,还是年青人对胜利的渴望更强烈,宗望很快便击败了张觉的军队,张觉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下,只好向宋国求救。

    宋国燕京府的领导人有两位,一文一武,武将便是辽国的降将郭药师,自从年初击败了奚王萧干的搔扰后,郭药师越发得到赵老师的青睐,被任命为燕山府的留守。

    但宋国的历代皇帝有个特点,喜欢文武搭配进行工作,而且往往是文官占据主道地位,当然这也是赵老大赵匡胤发明的专利,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赵老大的发明是把双刃剑,虽然这样做杜绝了武将专权的局面,但从此以后宋国军队的战斗力一落千丈,在和周围几个领土面积都明显不如自己的邻居打架过程中,经常被揍得鼻青眼肿。

    所以赵老师虽然对郭药师很器重,但祖宗的规矩不能坏了,因此他又派了位文官前去燕京府配合郭药师共同进行管理。

    这位搭档名叫王安中,与宋国神宗年间的名相王安石只差了一字,但他和王安石却毫无关系

    相反他是宋国宰相蔡京蔡大人的得意门生,而且和蔡京的特点很相近,那就是文学天赋很高,经常呤诗作对,并且非常的贪财奢侈。

    这一点也十分合赵老师的味口,于是这位王同学的仕途也就非常的顺利,因此也被赵老师派到燕京府配合郭药师进行工作。

    但作为武将的郭药师哪里看的起王安中这种弱不禁风的文人,在他眼里能打仗的才是好汉,光会写诗作文能击退敌人吗?

    郭药师只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他从心底压根看不起王安中,因此根本不听王安中的指挥,在燕山府中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两个搭档就这样貌合神离地进行着工作,只到某一天,金国的叛将张觉来到了燕山城下。

    这回王安中开始神气了,毕竟郭药师只是辽国投降过来的人,有过不光彩的历史,对于接纳张觉这种事情还得他出面办理。

    按理说,宋国这个时候接纳张觉是非常不合适的,但赵老师等人早在张觉击败完颜阇母时,便兴奋地封张觉平州节度使,企图依靠张觉的力量来对抗金国军队。

    但赵老师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张觉虽然厉害,也不是金国的对手,而今昔日的红人要到宋国来避难,赵老师当然是举手欢迎。

    于是王安中秉承了赵老师的意愿,将逃到了燕京城的“张觉”雪藏了起来。

    但完颜宗望是不会放过张觉这个叛徒的,而更使他可气的是,作为与金国结盟的宋国居然敢擅自接纳金国的叛徒,这相当于是违背盟约的行为。

    完颜宗望生气了,他派人到燕京城对王安中和郭药师进行严厉的责问,要求立即交出张觉,否则便要如何如何。

    其实按郭药师的本意是根本不能放张觉进城的,但王安中执意要接纳张觉,郭药师也懒得去管此事,乐得看王安中的笑话。

    但王安中不想就这样把张觉给放了,他想利用自己的智慧忽悠完颜宗望,于是,他将张觉藏到了甲仗库中,然后骗完颜宗望说燕京城内没人张觉这个人,可能是将军你看走眼了。

    看来王安中是充分低估了完颜宗望的智商,宗望要求王安中不要再玩游戏了,尽快把张觉交出来。

    这下王安中可傻眼了,但他还不想服输,他想再次考验一下完颜宗望的智商程度,于是,这位聪明的王大人在城中找了一位长相与张觉很相似的人,将此人首级割下后献给完颜宗望,谎称是张觉。

    可惜,王安中的小聪明再次被完颜宗望失破了,发现自己居然两次遭到王安中的欺骗后,宗望已经出离愤怒了,他强烈命令王安中立即交出张觉,否则将大举进攻燕京城。

    王安中终于领教到了宗望的智商,他彻底死心了,为了平息完颜宗望心中的怒火,藏在甲仗库中的张觉被带到了王安中面前。

    张觉得知自己将被王安中出卖给金国后破口大骂,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张觉被王安中杀害后献给了完颜宗望。

    而张觉在临死前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并非同族人就一定靠的住。

    对于王安中这种反反复复的做法,郭药师和他的怨军们是非常不满的,虽然前期他们不赞成接纳张沉,但既然你王安中下定决心要保张觉,那就一保到底,不要出而反而。

    毕竟人家张觉是为了宋国而和金国闹翻的,并且也为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现在为了讨好金国,就要牺牲自己的将领,这等于是过河拆桥。

    因此王安中的这种做法使包括郭药师在内的许多辽国降将心怀不满,因为郭药师认为自己的身份和张觉是何等的相似,他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成为“张觉第二”。

    郭药师在张觉遇害后曾当面质问王安中道:“若来索药师当奈何”

    王安中的反应是哑口无言。

    张觉事件给宋国带来的后遗症是无穷无尽的:

    首先宋国擅自接纳金国的叛将,相当于是先违反了游戏规则,为以后宋金爆发战争埋下了定时炸药;

    其次,通过张觉事件,使许多投降宋国的辽国降将对宋国的诚信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也导致了在以后的宋金战争中发生了大量辽国降将再次投降金国的现象。

    公元1123年十一月,纵横驰骋于幽云地区半年左右的叛将张觉终于被宋国的燕京宣抚使王安中杀害了,吴乞买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但事情没还到此结束。

    因为南京城还被张觉的手下控制着,城中的军民又推举城中比较有威望的将领张敦固担任南京城的都统,继续与金国对抗。

    为了和平收回南京城,吴乞买派谴使者到南京城内招降张敦固,张敦固也跟吴乞买玩起了忽悠的把戏,满口答应了金国使者的招降要求,等金使进城后,突然杀死金使,再次发动叛乱。

    这下可激怒了吴乞买,一个小小的南京城居然接二连三的叛乱,简单就不把金国放在眼里,于是吴乞买再次命令完颜宗望率兵攻打南京城。

    张敦固的能力比起张觉来差远了,张觉都搞不过完颜宗望,张敦固就更加不可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了。

    但张敦固不服气,非要尝试一下,于是这位张都统率领八千人马分兵四路,杀出城去,结果不用我多说了,张敦固大败。

    虽然完颜宗望再次重兵围困南京城,但深感南京地区的军民难以“驯服”,完颜宗望向吴乞买提出要求派一些辽国的降将去治理这些州县。

    于是,降将刘彦宗开始登上了金国的军事舞台。

    公元1124年三月,刘彦宗被吴乞买任命为枢密院事,加侍中,负责配合完颜宗望对南京城的军事行动,所有南京附近州县的政事工作都由刘彦宗负责。

    但最后解决南京问题的既不是完颜宗望,也不是刘彦宗,而是以前张觉的手下败将完颜阇母。

    在两次被张觉打败后,完颜阇母简直是丢尽了金国的脸面,但张觉被杀后,吴乞买赦免了阇母的败军之罪,命令他戴罪立功,辅佐完颜宗望继续讨伐张敦固。

    而此时,完颜宗望因为另外有任务被吴乞买召回上京,于是他便成了攻打南京城的主将。

    而张郭固显然和张觉的水平不是一个档次的,完颜阇母可以被张觉打败,但绝不可能被张敦固打败,何况完颜阇母还憋着一口气要报上次的一箭之仇。

    公元1123年五月,完颜阇母攻克了南京城,张敦固被杀,折腾了将近一年的南京叛乱活动至此终于画上了句号。

    南京城的叛乱终于结束了,吴乞买命令所有有功将士回京召开庆功宴。

    此次平定南京城的叛乱,首功当属完颜宗望,其次为完颜阇母。

    但完颜宗望这位阿骨打的次子在庆功宴会上却向自己的叔叔吴乞买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宋国。

    因为完颜宗望认为宋国自海上之盟以来的种种表现显得非常无耻,从张觉事件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小人心态,而且童贯和敦药师在燕京地区招兵买马,大有背盟攻金的意图。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宗望认为金国应当提前下手攻打宋国,否则可能会被宋国抢得先机。

    而完颜宗翰的观点更直接,那就是对宋国人一点也不用客气,干脆连西京等六个州县都不要交给宋国了。

    完颜阇母各翰鲁也同意完颜宗望的观点,认为攻打宋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乘着宋国防御松懈,发动突然袭击,以绝后患。

    但金国的头号老大却对此持不同意见,吴乞买虽然认为宋国也确实欠揍,但还不到时候。

    因为目前还有一个辽国的头号“罪犯”耶律延禧在逃,这个家伙一日不归案,辽国就不算完蛋。

    吴乞买为了早日完成他大哥阿骨打的愿望,决心先消灭辽国这个劲敌,至于宋国,应该不会对自己构成太大的威胁,可以先放在一边,等消灭了耶律延禧的辽国,再腾出手来对付赵老师也不迟。

    既然,皇上有了自己的一套程序,群臣们也就不再反对了,反正有的是仗打,先去揍耶律延禧也不错,至少可以痛打一下可恶的契丹人。

    但要彻底消灭耶律延禧,吴乞买还有个问题要解决,就是位于西北地区的另一个邻居西夏国。

    西夏国的祖先乃是党项族人,在唐朝贞观年间,党项族人归顺唐朝,改姓李。

    从此党项族人一直乖乖地生活在强大的唐朝身边,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

    直到唐朝末年,黄巢发动农民起义,在唐朝政府的要求下,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率领党项族士兵参加了讨伐黄巢的战争,并取得了一定的战功。

    因此拓跋思恭也被赐姓李,并封为夏国公,统治夏、绥、银、宥四州,主要位于今天的宁夏一带,从此西夏国的雏形开始初见规模。

    经过将近六十多年的经营,党项族李家已经成了宁夏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藩镇势力,唐朝和后来的五代各位皇帝都拿他没有办法。

    到了宋国时期,赵老二利用李家内部的矛盾,降服了当时的夏州统治者李继捧,控制了整个夏州地区。

    但好景不长,李家又出了个英雄人物,叫李继迁,是拓跋思恭的孙子,由于无法忍受自己的族兄李继捧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土地,毅然率领部下举起了反抗宋国的大旗。

    经过二十多年与宋国的战争,李继迁终于重新夺回了夏州地区,并且还夺取了宋国西北边境的许多州县。

    到公元1038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在前辈的基础上终于建阙党项族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西夏国,从此西夏国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与宋、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夏国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同宋国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战争,而同辽国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和平的状态。

    因此,在辽国和金国大战的过程中,西夏国基本上是处于站在辽国这一方,甚至还在军事上帮助过辽国,这点比起赵老师的宋国来说确实强多了。

    耶律延禧在丢失四京后,逃到了夹山之后,还曾得到过当时西夏国皇帝李乾顺的军事援助。

    而当时的阿骨打对西夏国和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他并没有大举进攻西夏,而只是要求西夏国的李乾顺向金国称藩,不再帮助辽国。

    吴乞买继位后,基本上贯彻了阿骨打的政治方针,对西夏们采取联合的方针,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灭辽国。

    为什么,国势正旺的金国两代国君不敢去进攻表面上看来比较弱小的西夏国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阿骨的打和吴乞买主要是把辽国作为他们的头号敌人,辽国和金国是有深刻的仇恨,作为金国的国君没能理由为了西夏国而放弃辽国。

    其二,当时西夏国的国势并没有衰落,四岁就登基当皇帝的李乾顺是西夏国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十七岁时,他设计除掉了垂帘听政的梁太后而亲政,从此西夏国开始走上了更加强盛的道路。

    阿骨打很精明,吴乞买也不是傻子,金国没必要在这种时候去招惹强大的西夏国。

    如果金国同西夏国开战,得利的只会是两个人,一个是耶律延禧,另一个是赵老师。

    于是,聪明的吴乞买对待西夏国的态度是截然相反,因为他准备同西夏国做一笔交易。

    交易的条件是西夏国对金国称藩,不再帮助辽国,而西夏国得到的好处是可以得到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辽国土地。

    李乾顺也是个聪明人,他明白自己此时的利用价值,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他完全答应了金国的要求,至于辽国和耶律延禧的命运,那就由他们自己去把握吧!

    公元1124年、金国天会二年三月,西夏国皇帝李乾顺向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上誓表,表示愿意对金国称藩,并且会非常配合金国的抗辽战争。

    于是金国在西北边境的隐患终于彻底解决了,吴乞买可以专心来对付耶律延禧了。

    而此时的耶律延禧又在忙些什么呢?

    自从在青冢寨被金国再次击败后,耶律延禧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几个儿子死的死,俘的俘,就连辽国的传国玉玺也被金国夺去了,他这个皇帝当的都有点明不正言不正了。

    但耶律延禧的命不错,因为金国的头号猛男阿骨打在不久以后就去世了,这对耶律延禧来说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耶律延禧和阿骨打这对老冤家从“头鱼宴”开始,直到阿骨的去世,终于告一段落。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耶律延禧赢了,因为他很能活,能亲眼看到阿骨的死亡,由此耶律延禧仿佛看到了辽国复兴的希望。

    但实际上,此时的辽国已经不堪一击,金国的后继者们只要稍微发一下力,就能把耶律延禧给出灭了,何况继位是又是吴乞买这类狂人。

    乘着金国阿骨打去世及平州张觉叛乱之际,耶律延禧乘机在夹山地区又大量地招兵买马。

    而且更加令耶律延禧高兴的是,上次被金国活抓的耶律大石居然逃出金营,又回到了他的怀抱中。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耶律延禧看到辽国复兴有望,便迫不及待地又想出兵夹山,讨伐金国。

    刚回辽国不到一年的耶律大石再一次苦苦劝阻耶律延禧,要求耶律延禧不要冲动,因为目前辽国的主要任务是“养伤”,这个受过重伤的病人如何能去打仗呢?

    但耶律延禧此时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他认为阿骨打都已经死了,金国也就不可怕,何况现在辽国势头正猛,是进攻金国的绝佳机会。

    面对这样刚愎自用的糊涂老大,耶律大石对辽国的前途彻底失望了,从那以后,耶律大石的人生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公元1124年十月,耶律大石杀死了辽国的北院枢密使萧乙薛等官员后,率领二百名铁骑向西北方面逃去,从此以后耶律大石彻底摆脱了耶律延禧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辽国的最后一根支柱耶律大石走了,辽国所谓的兄弟“宋国”及外甥“西夏国“也都背叛了这位昔日的长辈,耶律延禧觉得自己真的快成了被困在宠中的老虎。

    但在吴乞买看来,耶律延禧被困在宠中没错,但根本连老虎也算不上,充其量只是只山羊。

    于是,吴乞买开始对耶律延禧动手了。

    金国的常胜将军“完颜娄室”被任命为追击耶律延禧的前线总指挥,他的主要目的是负责消灭耶律延禧,不管是生擒还是死亡。

    公元1124年的冬天,娄室率领金国大军与耶律延禧率领的最后一支辽国武装力量在武州(今山西神池县)相遇,双方展开大战。

    虽然辽兵在人数上还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金兵的点头力明显要高出许多,并且这支辽国军队的士气比较低落,根本无法抵抗住金兵的进攻。

    武州大战,辽国惨败,耶律延禧最后仅剩下一万多残兵败将,这也是辽国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

    没有任何出路了,耶律延禧是闭着眼睛向西方逃去,目的是投靠造西夏的党项族,期望李乾顺能够看在以往的情份上收留他这个“舅舅”。

    虽然金国已经提前和西夏国打过招呼,一旦耶律延禧来到西夏国,李乾顺就要把他送给金国。

    但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娄室并不打算给耶律延禧喘气的机会。

    于是,完颜娄室率领大在军穷追猛打,大有宜将余勇追穷寇的气势。

    耶律延禧在惊慌失措之下,率领残部逃进了沙漠地带,但很不幸,耶律延禧再次碰到了金国军队。

    一触即溃的辽军在耶律延禧的带领下又是一路狂奔,逃到了应州附近。

    而完颜娄室正好在应州等着耶律延禧。

    公元1125年二月,完颜娄室经过三个多月的追击,终于在应州东的余都谷追上了耶律延禧,并最终活捉了辽国的最后一位皇帝。

    从那一刻起,已经建国二百零九年的辽国终于结束了自己的历史生涯。

    辽国自先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以来,曾经在东北亚地区盛极一时,还迫使宋国和西夏国臣服。

    然而到了耶律延禧这一代,由于朝纲败坏,君臣腐败,逐渐走上了衰落的道路,最终被新兴的女真民族所取代。

    而阿骨打所建立的女真金国经过十一年的抗辽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击败并消灭了辽国,取代辽国成为东北亚地共的新霸主。

    但还有一个人是需要我们记住的,那就是灭辽的头号功臣---完颜娄室。

    完颜娄室自从宁江州起兵就跟随阿骨打南征北战,几乎参加了抗辽战争的所有重大战役,而且辽国末期两位最重要级的人物都曾被他亲手活捉。

    一位是辽国最打仗最厉害的军事人才----耶律大石,另一位则是辽国权力最大的人,辽国皇帝----耶律延禧。

    因此我可以这样说,完颜娄室是金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在金国的对辽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这位仁兄还将在以后的对宋战争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第三卷 灭辽吞宋的女真第一人---吴乞买篇

 二、汴京的城下之盟

    公元1125年二月,辽国的最后一名代表律延禧终于被金国军队活捉了,辽国在形式上已经结束了他的悲惨命运。

    吴乞买在他大哥去世后不到两年时间里,终于完成了阿骨打毕生的心愿,消灭了曾经压迫和统治过女真人的契丹人。

    “灭辽已毕,准备灭宋”,对于完颜家族的其它成员来说,这是他们在阿骨打去世后的最终军事目标。

    在阿骨打在位期间,尽管他的兄弟子侄们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念头,但阿骨打似乎对宋国的赵老师们特殊照顾,非但不同意手下的做法,还慷慨大方的把自己打下的燕云等六个州县还给宋国。

    因此,在宋国的赵老师和他的同学们看来,阿骨打简直就是宋国的大恩人,赵老师对阿骨打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哪里会想到阿骨打的后代们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这个肥肉呢?

    但自从阿骨打去世后,金国对宋国的态度明显有了急速变化,金国的新老大吴乞买可没有阿骨打那么好说话,并且完颜家庭的其它成员均在摩拳擦掌,随时准备进攻宋国。

    完颜宗望等人提出伐宋的理由很充分

    其一,是宋国屡次违背与金国签订的“海上之盟”,非但没能按约定攻下燕京,还厚颜无耻地求金国出兵,想吃现成饭。

    这倒也算了,宋国居然擅自接纳金国的叛徒张觉等人,简直是不把金国放在眼里,对于强悍的女真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第二,宋国的童公公和郭药师在燕京城内大肆招兵买马,似乎有与金国对抗的形象,已经见识过宋国的不讲信用,金国上下都认为必须先下手为强,防止宋国发动对金国的突然袭击。

    这两点都能成为金国讨伐宋国最充分的直接理由,和当初起兵反辽一样,讨伐叛徒成了金国人再次使用的借口,只不过叛徒从阿疏变成了张觉而已。

    但促使吴乞买真正下定决心讨伐宋国的理由还得从深层次去理解。

    作为女真族这个从东北地区深山老岭中走出来的游猎民族,其生存环境的基础是相当落后和脆弱的,只要遭受一次较大的失败,女真族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当时的女真族虽然在军事上相当强大,这也主要归功于女真民族从小养成的能征善战的性格。

    但是其实女真族的生产力是相当落后的,大部分女真人还是以打猎和捕鱼为主,如果和当时经济高度发达的宋国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因此女真人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发动一系列的战争来获得本民族的生存空间及获得大量和生产资料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而位处中原,经济高度发达的宋国自然就成了金国的下一个目标。

    所以说,吴乞买决心发动对宋国的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果,如果说吴乞买不发动对宋国的战争,其必然结果就是自己慢慢的毁灭。

    耶律延禧的问题已经解决,西夏的李乾顺也已经臣服于金国,赵老师的问题便很自然地被吴乞买提出来放到了日程上。

    公元1125年,金国天会三年十月,吴乞买召开了金国自灭辽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军事会议。

    这次军事会议参加的均为阿骨打家庭的核心成员,主要包括吴乞买亲自指定的下届接班人谙班勃极烈弟弟完颜斜也(完颜杲),移赉勃极烈完颜宗翰,阿骨打长子完颜宗干、次子完颜宗望、四子完颜宗弼等。

    而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便是商议讨伐宋国的战略计划。

    对讨伐宋国这个大问题,所有的与会成员达成了一致,全票通过同意攻打宋国。

    于是,吴乞买正式下令发动了对宋国的全面入侵计划,整个伐宋大军共十万多人,共分为两路。

    第一路:谙班勃极烈完颜杲为都元帅,移赉勃极烈完颜宗翰兼左副元帅先锋,经略使完颜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左金吾上将军耶律余睹为元帅右都临,从西京入太原。

    第二路:盈歌之子完颜昌(挞赖)为六部路都统,完颜宗望为南京路都统,完颜阇母为副都统,知枢密院事刘彦宗领汉军都统,从南京入燕山。

    这两路大军计划最后在宋国首都汴京城下会师,争取一举攻破汴京城,彻底消灭以赵老师为代表的宋国皇家成员。

    正当金国的一大帮完颜狂人们厉兵秣马准备大举进攻宋国时,以赵老师和童公公为代表的宋国最高统治阶级还沉浸在收复燕京城的喜悦之中。

    自从靠着阿骨打的帮助才勉强收复燕京城后,赵老师和童公公、蔡宰相们一直忙于搞各种各样的庆功活动。

    赵佶甚至还把自己当成了宋国历史上最的作为的皇帝,复国的功绩直比先祖赵匡胤和赵光义。

    但宋国的朝廷内部同样存在着不和谐因素,赵老师的各位同学们为了争权夺利,同样进行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灭辽的两位大功臣童公公和蔡主持自成一派,而相对的另一派居然是蔡主持的亲爹蔡京。

    蔡京由于年事已高,已经不能承担宰相的职务,于是这位蔡大人就将日常的事务交给了自己的小儿子蔡倐,这就引起了大儿子蔡攸的不满。

    于是,蔡京等父子三人反目为仇,发生了内哄,同时童公公、王黼、李邦彦等赵老师的一群“好学生”也参与了老蔡家的政治斗争,顿时整个宋国的朝廷上下搞得一片乌烟瘴气。

    而赵老师似乎乐得看这群学生们争风吃醋,他的心思已经完全沉浸在收复燕京城的喜悦之中了。

    就是在宋国上下一片欢腾歌舞升平、朝廷上下一片腐化堕落之际,赵老师一生中最大的劫难终于就要到来了。

    公元1125年,辽国天会三年,宋国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国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向太原和燕京两个方向发动了对宋国的全面攻势。

    东路军的总指挥为完颜宗望,又名翰离不,这位阿骨打的次子是在抗辽战争的中期开始崭露头角的,同时他也是金国皇族中最强硬的主战派之一,讨伐宋国的主张便是由这位仁兄首先提出来的。

    所以对于能担任讨伐宋国的主帅之一,完颜宗望是非常高兴的。

    而且东路军的主要目标是对付他们昔日的手下败将燕京留守郭药师,这个任务更加激起了完颜宗望的作战欲望。

    此时在宋国收复还不到两年的燕京城中,宋国的军民们丝毫感觉不到危险的降临。

    自从张觉事件发生后,宋国发现金国没有表现出任何对宋国不满的迹象,于是很多宋将宋兵们便已经躲过一劫,万事大吉了,燕京城中的留守郭药师也是这样认为的。

    由于另一个王安中大人被任命为大名府尹,实际上郭药师便成了燕京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但郭药师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宋国人,并且由于前年的张觉事件,已经使郭药师对宋国赵老师等人的诚信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郭药师有一种不详的感觉,那就是自己当初的下注很可能压错了对象,宋国的君臣不但是群废物,而且都靠不住,随时都有出卖自己的可能。

    燕京地区的最高长官都怀着这样的心态,下面的官兵们也深受影响,这样一支军心不稳的军队是无法打胜仗的,何况他以儆效尤需要面对的是目前战无不能胜的女真人。

    十二月初,完颜宗望的金国军队与郭药师的宋国军队在燕京附近的白河地区相遇,双方展开激战。

    郭药师的军队其实战斗力还算可以,但一来郭药师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整个军队的士气,二来金国的骑兵确实比较强大,所以结局只是能是宋军大败。

    郭药师带着心腹大将张企徽和刘仁舜仓惶逃回燕京城。

    完颜宗望乘胜追击,扫平了燕京城附近的几个州县,对燕京城形成了合围之势。

    此时燕京城内的郭药师心碎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因为前面我讲过,他是个非常精明的赌徒,很善于把握时机下赌注,从耶律淳到赵老师,他已经连续更换了两位庄家,并且都为他赢了不少资本。

    而如今郭药师的处境非常不妙,如果继续跟着赵老师混,很可能要输得血本无归、甚至性命难保。

    并且赵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都是些废物,郭药师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为他们去卖命,张觉就是个很好的教训。

    于是,“郭赌徒”第三次上演了更换主人的大戏,他率领燕京城的守军集体向金国军队投降。

    燕京城的最高长官都已经投降了,作为郭药师的下属们哪里还有抵抗的劲头啊,于是整个燕京地区全部被金国占领。

    燕京府自从五代后唐时期被石敬瑭作为礼物献给辽国后,脱离了中原王朝已经两百多年了。

    宋国依靠金国的帮助从辽国手里夺回了这座离开中原怀抱已经很长时间的古城。

    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宋国统治这座古城还不到两年,便被自己的大恩人金国再次夺去,从此燕云地区不复为宋国所有。

    燕京的丢失对于宋国来说是个极大的损失,我们前面讲过燕云十六州大部分都在长城的南部,控制了燕云地区就等于扫清了北方各民族进攻中原王朝的最大障碍。

    因为从地理上看,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而从燕京到宋国的都城开汴京(今开封市)中间便是今天的华北平原。

    金国的骑兵是最善于在平原地区作战的,如果金国的骑兵日夜兼程,只需十日便可到达黄河北岸,直抵汴京城下。

    而且宋国的大部分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西北地区防御西夏国的进攻,整个华北地带的军事力量分布非常薄弱。

    天赐良机摆到眼前,完颜宗望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何况现还有了郭药师这个好向导,看来攻破宋国都城的首功非自己莫属了。

    1125年十二月底,完颜宗望在郭药师的引导下,率领六万女真骑兵横扫整个华北平原,连续攻破真定、信德两府,大军来到黄河北岸,矛头直指宋国的首都汴京城。

    此时,汴京城内的赵佶老师几乎被听到的坏消息吓昏过去了,因为还在两个月前,他还曾派使者出使金国,向金国恭贺灭辽的喜事,吴乞买还很热情地接待了宋国的使者。

    但还不到两个月,金国居然翻脸不认人,大举进攻宋国,并且东路的金兵已经打到了黄河北岸,眼看汴京城就要被攻破。

    赵佶登时从一年前收复燕京的明君一下子即将变成整个宋国的亡国之君,一年之内如此大的变化使赵佶深受打击,万般无奈之中,赵老师只好召开君臣大会,商议如何应付目前的危险局面。

    而此时,赵老师的一帮所谓“好学生”们个个你看我,我看你,一言不发,就连收复燕云的大功臣童公公和赵主持此时也成了哑巴,不敢多说一句话。

    在事关宋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位宋国的文官勇敢地站了出来,向赵佶慷慨陈辞,说出了自己的一番主意。

    此人名叫宇文虚中,是宋国颇具才华的一位诗人,此时位居资政殿大学士,而早在童公公等人联合金国攻打辽国之时,他还担任过童公公手下的参议官。

    而宇文先生比童公公等人有远见,他从一开始便反对赵老师和童公公等人的联金灭辽的做法,他认为此种做法将会有“纳侮自焚之祸”。

    但作为一个小小的参议官,人微言轻,是不会有人去理睬他的。

    在收复燕京后,宇文虚中还曾多次向赵老师建议加强边防的军事力量,但都被另一位“好学生”宰相王黼拒绝。

    如今面对国家被外族侵略,随时可能灭亡的时刻,宇文虚中再也坐不住了,便挺身而出。

    他向赵佶所建议的主意是:请皇上你自个儿先下诏检讨自己的罪过,废除一些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并告知天下百姓,争取获得百姓们的支持。然后,再下令全国各地的军队立即向汴京进军,发动全国性的勤王运动。

    要时在平时,宇文虚中敢这么和赵佶说话,早就被赵老师赶出去了,但目前赵老师自身难保,病急乱投医,只能答应了宇文虚中的建议。

    因为在赵老师看来,宇文虚中能在如此危难关头舍身进谏,确实是个大忠臣,比起那些平时对自己歌功颂德的“学生”们强多了。

    但赵老师心情实在太郁闷,无法写什么罪已诏,于是宇文虚中好人做到底,帮助赵佶写了篇“罪已诏”,并要求各地驻军进京勤王。

    这篇诏书的主要内容为:多作无益,侈靡成风。利源酤榷已尽,而牟利者尚肆诛求,诸军衣粮不时,而冗食者坐享富贵,追惟己愆,悔之何及,望四海勤王之师,宣三边御敌之略,岂无四方忠义之人,来徇国家一日之急。

    从这篇罪已诏中可以看出,赵佶老师确实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深刻的检讨。

    史书记载,写完这篇罪已诏后,赵佶和宇文虚中君臣二人是相对而哭。

    但莫斯科是不相信眼泪的,同样金国骑兵也是不相信眼泪的,在宋国君臣上下痛哭流涕之际,完颜宗望率领的女真铁骑已经准备强渡黄河,攻打汴京城了。

    1126年的春节刚过,完颜宗望便率领大军强渡黄河,而此时宋国黄河沿岸的守军闻风丧胆,全部落荒而逃。

    面对中原王朝的自然天险黄河,完颜宗望没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通过了。

    要知道在一百多年前,同样有一位辽国的女强人也曾来到黄河北岸,但她运气没有完颜宗望好,至死都没有跨过这条汹涌澎湃的大河。

    这下汴京城内的真佶老师可再也坐不住了,勤王的部队一时半会儿还来不了,可完颜宗望这个凶神随时都有可能杀进汴京城来,此时他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尽快逃离这个是非之地,躲到江南去避祸。

    如今宋国的处境与当年澶州战役时是惊人的相似,但赵佶不是赵恒,宋国也没有第二个寇准出现。

    虽然寇准是不会再出现了,但危急时刻宋国总是有人会站出来,这次现身的是给事中吴敏。

    吴敏字元中,真州人,也是个很有才华的宋国诗人,因此也曾经深得老蔡的赏识,老蔡还曾经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敏。

    吴敏虽然和老蔡有着共同的才能,个人素质却还不算坏,他拒绝了老蔡的要求,没能成为老蔡的女婿。

    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官场上的升迁,老蔡同志还是对他格外欣赏,多次向赵老师荐吴敏,于是他便当上了给事中的职务。

    面对宋国即将支离破碎的局面,吴敏勇敢地站了出来,竭力反对赵佶的逃跑政策,自然在劝说过程中,吴敏是充分引用了赵恒祖先成功脱险的先例。

    但是,赵佶是个十足的窝囊废,比他的先祖赵恒还要差劲,更何况吴敏不是寇准,没有寇准的能耐。

    于是,赵佶不想玩了,他想辞职不干了,但皇帝这个职务不好随便当,也不好随便辞职。

    你要辞职,就要先选好接班人,否则整个宋国上下群龙无首,只有挨揍的份了。

    赵佶老师去意已决,决定当一回太上皇,把太子赵桓推到前边去做挡箭牌,这个老爸当的也够损的。

    不过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赵老师躲起来避避风头也不失为良策,或许太子赵桓是个明君,可以帮助宋国渡过这一难关,吴敏和其它大臣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大家都同意了赵老师的辞职报告,共同推举太子赵桓为开封府尹,代理赵佶处理政事。

    同时,吴敏还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举措,正是这个举措使宋国的寿命又延长了一年。

    他及时向赵老师推荐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太常少卿李纲。

    李纲字伯纪,是福建邵武人,为人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宣和元年,担任员外朗的李纲曾向赵老师进言,要求整修军备,防御外族,结果又被赵老师一番训斥,贬到南剑州沙县去当一个小官。

    李纲在沙县耐心等待了五年,终于等到了出头之日,被朝廷重新任命为太常少卿,再次进入了中央政府之中。

    但他也没想到即将等待他的居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宋国的危难处境,李纲觉到应该是自己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到了,于是这位仁兄便上书要求赵老师仿效当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做法,主动退位给太子,来挽救目前的危局。

    正好吴敏也向赵老师推荐李纲,于是赵老师立马接见了李纲。

    李纲面见赵佶的方式也很特别,他刺破手臂,用血写一份奏折,大致意思是劝说赵佶应该立即退位,诏告天下,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只能这样才能挽救宋国家命运。

    我相信李纲的这份血书是出自自己的肺腑之言,我也相信赵老师的确是被李纲的忠心所感动了。

    危难时刻见真情啊!赵老师在临走之前,终于见到了一位真正的宋国忠臣,他可以放心的“下课”了。

    于是,赵老师义无反顾地将皇位让给了太子赵桓,同时任命吴敏为门下侍朗,负责辅佐太子;李纲为尚书右丞,负责汴京城的防御。

    公元1126年一月,宋国的第九代掌门人赵桓正式就位,同时改元靖康。

    这是个让所有中原百姓们都无法忘记的年号,这个名词甚至还深深影响到了几百多年后的百姓们。

    因为就在靖康这一年,整个宋国将遭受中原王朝历史中最大的耻辱。

    李纲大人受命于危难之间,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这个腐朽的王朝。

    但完颜宗望留给李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1126年正月初三,完颜宗望的六万大军渡过黄河天险,很快就要兵临汴京城下了。

    已经下了课的赵佶老师再也坐不住了,既然自己已经不再是皇帝,那就没有什么义务再去承担抵抗金兵的任务了。

    于是,赵佶老师开始了他的逃亡征程,1126年正月初三的夜晚,赵佶带着亲信蔡攸和少数亲信仓惶向毫州逃窜。

    没有了赵佶老师这棵大树的庇护,他的“好学生”们变成了一群猢狲,童公公、老蔡、高球星等人也只得跟着已经下课的赵老师向毫州逃难。

    该项走的都走了,没有走的大部分都是宋国的精英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李纲挑起了国家的重担。

    1126年正月初三,也就是赵老师逃跑的当天,李纲要求赵桓下令御驾亲征,讨伐完颜宗望,以此来鼓舞汴京军全体军民的士气,为保卫汴京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李纲的提议虽好,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新主人赵桓其实也是个窝囊废。

    俗话说“龙生龙、风生风、窝囊废生窝囊废”,赵老二的后代们是一个不如一个,好不容易把赵老师给劝走了,结果他的儿子赵桓也是个不争气的主。

    正月初四的早晨,发现自己的父亲已经跑路后,赵桓吓的面无血色,急急忙忙也准备跑路。

    而此时朝中还有几位仁兄比较懂得理解这位新皇帝的心思,并准备劝说赵桓立即放弃汴京,逃到襄阳地区避祸,其中的代表就是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

    关键时刻,李纲又一次站出来,和朝中的投降派展开了斗争。

    他首先怒斥白时中和李邦彦等人身为当朝宰相却不思为国出力,整天想着逃跑,随后又向赵桓请愿要亲自带兵迎敌。

    面对情绪激昂的群臣和百姓,赵桓虽然胆小怕事,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了李纲的要求,不再逃跑,留下来共同保卫汴京。

    然而,第二天早晨,正当李纲上朝时,却发现赵桓的乘舆都已陈列,禁卫、六宫人员都已整装待备,准备出发。

    原来赵桓回到宫中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乘李纲不备,连夜逃出城去。

    面对这样一位废物皇帝,估计李纲都快气昏了,但他又不能去打骂这位皇帝,

    于是,李纲大声向皇帝身边的禁卫士兵们质问道:你们的妻儿老小都在汴京城内,你们是愿意留下来保卫家园,还是愿意逃跑”。

    禁军士兵们早就看不惯这个胆小怕事的皇帝了,于是齐声回道愿意死守汴京城。

    民心所向,赵桓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逃跑计划,李纲再一次苦口婆心的劝说赵桓,要他放弃逃跑的念头,并且向他做出了承诺,那就是只要皇帝在,那么汴京城的保卫战肯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赵桓这一次彻底的死心了,他已经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李纲身上。

    于是,赵桓亲自登上宣德门,向全体军民宣布自己将死守汴京城。

    皇帝的榜样作用果然是巨大的,汴京城的全体军民们大受感动,很多人自发组织起来组成志愿军,要求上战场。

    李纲同志及时的解决了赵桓的问题,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汴京城内守军的士气,于是他又抓紧最后的一点时间布置整个汴京城的防御工作。

    因为他知道完颜宗望是不会给他时间的,他现在能做的就和完颜宗望赛跑,争取能在金兵攻打汴京城之前,完成全城的防御工作。

    完颜宗望大军的行军速度不能说慢,因为他从渡过黄河到兵围汴京城只用了四天时间。

    但就是在这关键的四天时间里,李纲已经率领全体汴京城的军民完成了全城的防御工作,整个汴京城已经变得牢不可破。

    如果赵桓在这之前逃离汴京城,那后果将不可想象,群龙无首的汴京城将会被完颜宗望轻易攻破,所以说李纲对于宋国来说绝对是个大救星,其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当年的寇准。

    而完颜宗望可不认识什么李纲同志,他只知道宋国基本上都是童公公和蔡主持之类的废物,自己的金国勇士们是战无不胜的,区区一个汴京城怎能抵抗金国的大军。

    于是,完颜宗望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一次攻击,但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李纲使他遭受了自己征战以来的第一次失败。

    公元1126正月初七的夜晚,金国的二太子完颜宗望率领他的六万女真铁骑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一次攻击,这也是宋国自建国以来,首都遭受的第一次军事攻击。

    完颜宗望虽然打仗很勇猛,但也并非是有勇无谋之辈,因为他很快发现了汴京城的防守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宣泽门。

    宣泽门又称西水门,城门下方是个水道,完颜宗望决定选择宣泽门方向发动奇袭。

    他所谓的理由是金国士兵长期居住北方,不习水战,因此宋国对西水门的防守应该不会很强,他就是要用自己的短处去攻敌人的长处,起到奇兵的作用。

    如果换做别人的话,完颜宗望的计划或许能成功,但很不巧,二太子碰到的对手是李纲同志,一位宋国的猛人。

    李纲同志对汴京的防御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每个城门安排一万两千名士兵守城,同时还编排马步兵五军,共四万人,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增援各城门。

    对于西水门的防守,李纲并没有因为金兵不习水战,而放松警惕,相反他还招募了两千多名敢死队员,准备了大量的防守工具,并且还在河道中设置了木栅栏作为障碍,可以说西水门的防御一点也不比其它城门差。

    因此,进攻西水门的金兵就成了第一批倒霉蛋。

    正月初七的夜晚,乘坐几十小船的一千多名女真士兵偷偷地向宣泽门发动了攻击。

    宣泽门的两千多名宋军敢死队员们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很多队员用长钩将小船钩住,然后用石块将小船击破。

    这是李纲创造的新方法,效果非常好,金兵本来就不习水战,并且小船都被木栅栏阻档无法行动,因此很多金国士兵不是淹死,就是被石块砸死,总之这一千多人基本上都报销在宣泽门城下。

    完颜宗望被激怒了,一向战无不胜的女真勇士们居然败在一个宋国的文官手里,这位二太子脸上挂不住了,于是他发起了总攻的命令,要求六万大军同时向汴京的各个城门发起攻击。

    但李纲面对强大的金国铁骑,一点也不紧张,他从容指挥全体官兵沉着应战,打退了完颜宗望的多次进攻。

    完颜宗望的第一次汴京战役打的非常激烈,宋金双方都发挥了自己百分之百的水平。

    尤其是李纲,作这一名文官主帅,他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给了汴京城的官兵们极大的鼓舞。

    史书记载,李纲在金兵猛烈攻击景阳门的危急时刻,亲自上阵,杀死了登上城楼的数名金兵头目,阻止了金兵反扑的势头。

    碰到这样一块硬骨头,也算二太子倒霉,经过一天的激战,完颜宗望是损兵拆将,估计当天金兵的伤亡率应该达到10%。

    于是,完颜宗望彻底死心了,他对攻克汴京城已经没有任何信心了。

    并且,他发现自己的六万大军已经处在了相当危险的境地。

    首先,本来约定在汴京城下会师的西路军完颜宗翰居然连影子都没看见,原因是完颜宗翰受阻于太原城下,无法南下汴京帮助自己,自己的六万大军成了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

    其二、宋国的勤王部队好象马上就要赶到汴京了,据说人数不少,有二十多万,并且都是从西北边境调过来的精锐部队。

    其三、汴京城内还有李纲同志这号猛人坐镇,要想攻破汴京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完颜宗望不想再作无谓的牺牲,决定暂时停止攻打汴京城,改为停战和谈。

    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宋金两国伤和气,我完颜宗望不想再打仗了,大家坐下来谈判吧!

    听到完颜宗望要求议和的消息后,最高兴的应该是我们的赵桓同学。

    这位宋国第九代掌门人继承了赵老二后代们的一贯“光荣传统”,天生胆小。

    从赵恒到赵佶再到赵桓,无不是如此,不禁让人怀疑难道胆小也会遗传?

    我们的赵桓同学在金兵攻城的这几天内是度日如年啊!虽然有李纲在前线坐镇,但他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生怕金兵会突然闯进皇宫。

    如今听到不可一世的金兵居然主动要求议和谈判,赵桓同学是乐翻了天,好旋没大摆宴席庆祝。

    但李纲还是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他认为完颜宗望显然是在玩忽悠人的把戏。

    有能耐你再来攻城,城攻不下,就想搞什么和谈,分明就是缓兵之计,典型的欺软怕硬。

    所以李纲是不同意进行议和的,他认为目前的形势有利于宋国,只要等勤王大军一到,他甚至还有把握彻底击溃完颜宗望的主力部队。

    对于李纲的这种想法,赵桓同学是非常不高兴的,他可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陪李纲赌博,当皇帝就得当的舒服点,整天这样提心吊胆的,有什么意思呢?

    既然金国要议和,那就议和吧,大不了我们赔点钱和赔点土地给人家,反正我们宋国有的是钱和土地,只要能保住我的皇位,让我这个皇帝当的舒服点,这点损失算得了什么?

    这就是当时赵桓同学内心的真实写照,所以他不顾李纲的强烈反对,急急忙忙派出了使者李棁到完颜宗望的大营商谈议和大事。

    李棁和副使郑望之带着赵桓同学的特殊使命偷偷摸摸来到了完颜宗望的大营,要求和这位金国二太子进行和谈。

    这种和谈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平,因为李棁等人的主要目的是用金钱和土地来换取耻辱的和平,他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地位上。

    赵桓同学吩咐李棁的谈判条件是答应给金国的岁币增加三百万两白银和三百万绢,并且还答应另外送给金国一万贯钱。

    金国的二太子听到李棁的谈判条件后,好旋没有乐翻了天,前些天在汴京城下被李纲打败后,完颜宗望心情郁闷了好一阵子。

    实在没办法,又不甘心就此撤军,于是完颜宗望便试探着吓唬一下一向懦弱无能的宋国人,最好能捞点好处再撤军,也总比空手而归好。

    没想到宋国的新皇帝居然这么配合,主动送钱上门了,这下完颜宗望可就不客气了。

    于是,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向李棁提出了更高的谈判要求:

    一、宋国要一次性给金国五百万现金黄金、五千万两白银,一百万绢,牛马各一万匹。

    二、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

    三、要派亲王一名、宰相一名亲自到金营中谈判。

    这三个条件都是完颜宗望自己临时想出来的,因为在当时的金国军事体制中,统军的主帅是具有相当大的军事政治自主权。

    试想如果完颜宗望连这种谈判都要去请示吴乞买的话,估计还没等吴乞买下指示,完颜宗望早就撤回燕京了,还谈什么判啊!

    不过,这位二太子的胃口可是相当的大,五千万两金和五百万两银相当于宋国以前献给辽国岁币一百多年的总和。

    面对这一天文数字,李棁吓得差点没昏过来,完颜宗望的三个要求他一个都不敢作主,只好回汴京城如实向赵桓同学汇报。

    李纲得知完颜宗望提出的谈判要求后,差点气昏了,因为他知道完颜宗望完全是在吓唬赵桓,以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

    和谈赔钱并不是不可以,李纲心幕中的前辈偶像寇老先生也曾干过这样的事,不过当时的赔款金额实在是少的可怜,每年只需给辽国三十万贯钱。

    但如今金国的要求实在是过分了,光是这些赔款足以把整个宋国榨穷。

    第二条更不可答应,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乃是汴京城在河北的屏障,一旦这三个地方交给金国,那将是后患无穷,金国随时可以轻易包围汴京城。

    至于第三条,派亲王谈判,那更是金国人的阴谋,一旦亲王到了金营,肯定会被扣压起来作为人质,到时金国以此来要挟,就更麻烦了。

    因此,李纲对于这三个条件的回应是一条都不能答应。

    但李纲向赵桓同学的建议是既然金国人喜欢忽悠,那么我们也忽悠他们一把,暂时口头答应金国的要求,但谈判的时间可以找理由拖延,等到勤王大军一到,我们就翻脸不认账。到时,完颜宗望想发飚都发不出来了。

    可以说,李纲的这个主意比较损,如果赵桓同学采纳的话,估计二太子完颜宗望真的会被气死。

    可惜,李纲碰到的是宋国历史上最窝囊,最废物的一个皇帝和一群大臣。

    宰相李邦彦和张邦昌等人极力反对李纲的建议,认为这样只会激怒金国人,说不定还会连累赵桓同学,最好还是乖乖的听金国人的话,不要进行无谓的抗争。

    李邦彦和张邦昌等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有点文才,且官位较高,都是宰相,但又非常胆小、喜欢一味的“和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右倾投降主义,似乎都是被赵老师父子所传染。

    而且,在宋国末期这类文官集团的人数相当多,从最早的蔡京到白时中,再到李邦彦、张邦昌无不是如此。

    赵老师下台,赶跑了老蔡等一伙人,但又冒出了李邦彦和张邦昌,真是“奸臣杀不尽、春风吹又来”。

    而且李邦彦和张邦昌还将这一文官集团的“优良传统”传播给了后来人,大家最熟悉的便是一位姓秦的宋国宰相,具体是谁就不用我多说了。

    李邦彦和张邦昌在关键时刻怂恿赵桓同学向金国妥协,而赵桓同学似乎对李邦彦和张邦昌等“和平主义者”比较信任,主要是赵桓同学其实和他们都是一类人。

    于是,赵桓同学不顾朝中以李纲为代表的其它主战派的反对,决定马上派人出城和完颜宗望谈判。

    至少谈判的人选,赵桓同学亲自选定自己的弟弟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一同前往金营。

    康王赵构是赵佶老师的第九个儿子,本来也就是个普通的亲王,如果没有金国入侵宋国这档子事,估计赵构也就这样在汴京城里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了。

    但历史注定要把他推上这个大舞台,自从被他大哥任命为出使金国的使者后,赵构就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

    史书记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从中可以看出赵构比起他的父亲赵佶和大哥赵桓各项能力都要强。

    而且,更可贵的是,这位康王没有受到父亲和大哥的传染,胆子还算比较大,在临行前,康王是一点也不害怕,反而慷慨请行。

    要知道,出使金营这差事可不好玩,弄不好就永远回不了汴京城,作为一名赵家后代的亲王能有如此的胆量确实很难得。

    李纲等众臣似乎从赵构身上看到了宋国未来的希望。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历史有时经常和大多数人开玩笑,这就是历史之所以精彩的地方。

    公元1126年,金国天会四年,宋国靖康元年,一月十七,宋国的康王赵构在宰相张邦昌的陪同下出使金国,同金国进行事关宋国生死存亡的终极谈判。

    二太子完颜宗望对于宋国的配合程度是非常的满意,如果这时宋国当成缩头乌龟死活不理睬他的话,完颜宗望还真拿赵桓同学没什么好办法。

    幸亏汴京城内的最高统治者赵桓同学比较胆小,也比较听话,还真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前来谈判,看己的愿望基本上可以实现了。

    不过,赵构到了金营后的表现比张邦昌还要镇定,史书记载他见了完颜宗望后是“不卑不亢、意气闲暇”。

    使的完颜宗望一度认为这个康王肯定是个冒牌货,因为在这位二太子的印象中,赵老师的后代们个个都是窝囊废,看到赵构的优良表现后,他确实有点怀疑赵构身份的真实性。

    但不管宗望兄对赵构的身份有多么怀疑,谈判还得继续进行下去,赵构虽然比他的大哥赵桓能力强,但毕竟赵桓才是皇帝,谈判还得按赵桓的思路进行下去。

    于是,赵构没有任何办法,只得非常郁闷的答应了完颜宗望提出的各种不平等条件。

    而完颜宗望打没打胜仗,却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包括金钱、土地和人质,简直就是天上掉下的大陷饼,他从内心真心“感谢”宋国的赵桓同学。

    虽然如此,康王赵构和张邦昌却还不能回去,因为在完颜宗望没有摆脱宋国的军事威胁前,康王这张牌对于完颜宗望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但随即发生的一件突发事件却差点儿要了康王赵构的性命。

    事情的起因还在于宋国这一方,就在康王的使者团离开汴京城还不到一周,赵桓和李纲期盼已久的勤王大军终于来到了汴京城下。

    这无疑于给赵桓同学和李纲同志注射了一注强心剂,一直战战兢兢过日子的赵桓同学终于可以抬起头作人了。

    而且此次勤王大军都是点头力相当强的军队,头号明星便是西北种家的名将种师道。

    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位仁兄,在三年前攻打辽国燕京时,由于受到童公公的排挤,种师道是倒霉透顶,非但作战失利,还被童公公等人诬陷,成了宋国战败的头号罪人,被降职留用。

    金兵南下后,种师道被重新任命为静难军节度使,奉命勤王。

    此时的种师道已经七十五岁,而且是重病在身,但为了国家的危亡,种师道决定拼了自己的性命也要去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赵宋王朝。

    一接到赵老师的勤王命令,种师道便率领一万五千名西北将士日薄西山夜兼程向汴京城进发,终于及时赶到了汴京城下。

    另一位勤王的知名人物也是西北地区,此人名叫姚平仲,乃是西北名将姚古的养子,姚家与当时陕西一带的种家齐名,而姚平仲作为姚古的养子也是一员猛将,多次在与西夏国的作战中立下战功。

    赵桓同学也曾闻听姚平仲的威信,因此这位姚将军也被召回汴京担任勤王的重任。

    靖康元年一月二十四,宋国的各地勤王大军共计二十万聚集于汴京城下,宋国军队从人数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完颜宗望的军队,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向赵桓同学这一方倾斜。

    看到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赵桓同学有点后悔自己答应完颜宗望的条件了,

    于是,这位同学召集了所有的文武重臣召开军事会议,商谈如何应付目前的局势。

    参加会议的人有宰相李邦彦、侍朗吴敏、李纲、种师道、姚平仲等重量级人物。

    会方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赵桓同学不想答应金国的条件了,他想乘着目前兵强马壮一举击败城外的六万金兵,挽回宋国的败局。

    从赵老师到赵同学,宋国的两代统治者们都在重复做同一类事情,

    和谈—签约---违反合约---出兵惹事---投降---再和谈---再签约。

    这类事情赵老师干了几次,现在赵同学也准备这么干。

    至于金营中康王赵构的生死就管不了了,赵桓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关键进修牺牲个亲弟弟跟本算不了什么!

    首先发言的还是李纲,自从在汴京城下击退了完颜宗望后,李纲对于击败金兵是信心十足。

    他提出目前只需重兵坚守,等待完颜宗望的军队粮草基本耗尽时,金兵必然会撤兵,到时从后面追杀,肯定能大获全胜,而且追杀的最好时机应该是金兵北渡黄河的时候。

    李纲的这个计划几乎是无懈可击,得到了种师道、姚平仲等人的一致同意,因此与会的所有人员一致同意了这个计划,并商定于二月初六出兵。

    但历史如果就照这样发展下去,宋国和金国和历史就都得改写。

    一个偶然的因素就会改变整个历史。

    同为勤王大将的姚平仲虽然和种师道一起被赵桓同学委以重任,但在赵桓同学的眼里似乎更倚重于种师道,因为毕竟种家的知名度要比姚家高一些。

    这就引起了姚平仲的不满,为了在新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争取能让姚家的风头盖过种家,姚平仲便突发奇想,向赵桓提出来了新的作战计划。

    在二月初一那天,派自己手下的一万多西北精锐之师连夜偷袭完颜宗望的大营,争取活抓完颜宗望。

    我们无法得知当时姚平仲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何要突然提前发动对金兵的攻击,他的计划也只不过比李纲的计划提前了五天,但就是这五天改变了整个战局的形势。

    李纲和种师道虽然对姚平仲的计划持有怀疑态度,但赵桓同学却非常支持这个大胆的偷袭计划,夜长梦多,他太想赢得这场胜利了。

    于是,作战计划又被再次修改,改在二月初一发动对完颜宗望的偷袭,偷袭的主将当然由姚平仲担任,李纲同志担任接应任务。

    二月初一的夜晚,姚平仲率领手下的一万多名敢死队向完颜宗望的金兵大营杀去。

    姚平仲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在向他招手,他即将立下自己一生中不朽的功绩。

    但当姚平仲的大军快要接近金兵大营时,他突然发现了很奇怪的一幕,金兵大营居然是空的,很快他的四周出现了大量
喜欢老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老土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