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关于长城的简略阐述
送交者: bluetie[♂知县★♂] 于 2013-06-04 4:40 已读 1573 次  

bluetie的个人频道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
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
土地上,存世总长度逾5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
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

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

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

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汉书·匈奴传》)“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

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

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

,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

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
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

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

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

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

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修筑的万里长城,因为那是中国古代

最伟大的军事工程之一。但是,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秦代的长城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早在春秋战

国时期(前770—前221),华夏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长城。
    古人以城墙保卫城市,同样也以修筑城墙的方式护卫国家,因为这样的城墙往往很长,故称为长城。早在春

秋时期,由于诸侯间争战不已,一些诸侯国为防止遭到突然袭击,开始在部分战略要地修筑长城。齐长城和楚

长城都修筑于这一时期,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更加频繁,新的长城不断出现。燕国的南长城、赵国的南长城、魏国的西长城、秦国的

东长城以及中山国长城的修筑,都是为了防备其他诸侯国的入侵。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即北方以

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开始崛起。秦国的西北边地长城、赵国的北长城和燕国的北长城就是为防备游牧民族的

侵袭而修筑的。与内地的长城相比,北方边地长城大多更长,2200多年前的秦长城就建筑在这些北方战国长城

的基础之上。

战国时期的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的一部分,在未来一千多年里,成为了汉族文明的北方防线,历代长城基

本上都是沿着燕赵长城的走向休憩和建设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

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在固原地区境内,实际是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建的。

因此,把修秦长城座位秦始皇的“罪状”,实在是冤枉了秦始皇。



汉代长城修筑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当时北方的匈奴势力强大,常侵犯河西一带,劫掠财粮牲畜

,骚扰汉民农耕。为使边疆安宁,汉武帝多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行西征。打败匈奴后,他开始向河西迁徙

汉族居民,然后进行农业开发,紧接着在这里驻扎军队,修筑长城,以阻止匈奴再次入侵。因此,汉代长城是在

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次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也为此后在新疆建立西域都护府、畅通丝绸之路奠定

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地图上没有显示出来的是,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的路线是不同的,第一次出使西域走的是龙城路线,远远超过

了长城的保护范围,第二次走的就是沿着长城的河西走廊,这也是丝绸之路的基本路径。

所以说,认为长城挡住了中国人开放的脚步,是一种无稽之谈,由地图可知,河西走廊是个很狭窄的区域,上有

匈奴,下有乌孙,吐蕃,如果没有长城,就没有丝绸之路。恰恰是长城保护了中国人开拓西域的梦想。



隋与突厥之战是突厥与隋朝的长期战争。这场战争自581年突厥侵隋开始,到607年东突厥臣服为止,共经历26年

的时间。突厥经此战争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分别在607年与611年臣服隋朝。由于隋朝因此战争获的较大优

势,得以发动隋灭陈之战,统一中国;最后与突厥的战争胜利后,得以将势力扩展到蒙古高原。隋朝派兵防守

边境,主动出兵反击,最后采纳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为方针,分化离间突厥各部。

由图可见长城作为隋朝进攻的基地和后防。



有图可见,唐朝的北部分界线还是沿着燕赵长城的走向,保留了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以和西域联通,在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西域地区基本被吐蕃和突厥瓜分了。



北宋的边界。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指中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

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公元936年,后唐河东

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作为条件,两年

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因此宋朝实际上北方无险可守。 因此整个宋朝都一直被北方的政治势力所威胁,先是辽国,后来金灭了辽又灭

了北宋,最后被蒙古所灭亡。


可能很少人了解,金在短暂的王朝时间里,修建了大量的长城,总公里数远超秦长城。金长城是公元12~13世纪以女真人为主体,驱役各族人民共同修筑的,从东北的嫩江之滨到西南的黄河河

套,是一段长达4千多公里的军事防御工事。工程分东北、西北,西南三路。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
  
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

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严格意义上讲,如果不是吴三桂出卖了山海关,清兵入关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失去长城的屏障,汉族政权不

复存焉。



大清帝国

喜欢bluetie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bluetie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