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自尊的“西方制造”史
送交者: 奇闻轶事[♂巡抚★★♂] 于 2013-02-19 16:25 已读 170 次  

奇闻轶事的个人频道

 早在199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休伊特(John P.Hewitt)就在《自尊的神话》一书中指出,自尊(Self-esteem)是一个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创造的概念:自尊是一个社会建构,源于美国当代文化,人们创造出这个新词是为了帮助个体赋予有关自我的情绪反应某种意义。时至2002年,美国心理学家克洛克(Jennifer Crocker)和帕克(Lora Park)也在论文中重申:自尊,特别是对自尊的追求,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现象,源于美国的基本意识形态,其中对个体重要性的强调尤其源自美国新教伦理的历史及其优胜劣汰的观念。 www.6park.com

  布兰登的自尊六大支柱 www.6park.com

  自从詹姆斯创建自尊公式乃至堪称美国半官方哲学的实用主义之后,整个20世纪有关自尊的研究都处于美国系学者一枝独秀的状态。 www.6park.com

  20世纪60年代,即便是在美国,自尊仍然不过是个心理学概念。时至70年代,自尊学说开始影响到美国教育界。80年代,自尊问题逐渐进入公共政策领域,成为自由派的一面社会政治旗帜。在当时的州议员瓦斯康塞洛斯(John Vasconcellos)的要求下,加利福尼亚成立了一个自尊和个人与社会责任特别工作小组。瓦斯康塞洛斯认为:提升儿童、青少年或成年人的自尊可以减少青少年早孕、吸毒、学习工作表现不佳等不良行为乃至犯罪;提升自尊甚至有助于平衡国家财政预算,因为高自尊者挣钱更多、纳税也更多。 www.6park.com

  与表面上的合理相反,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这场自尊运动最终被作为负面教材载入自尊学发展史。运动推行十几年后,以鲍迈斯特(Roy F.Baumeister)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严重质疑这些观念,他们提出:自尊的影响是微小的、有限的,而且不都是好的;低自尊者并非暴力活动的实施者,而往往是不稳定高自尊者暴力活动的受害者;黑帮成员就往往表现出一种自卫式的、夸大的自尊模式。高自尊是稳定的自我防御值太低,才不会那么敏感和好评论,去吹捧那些喜欢他们的人或指责那些不喜欢他们的人;相对于那些害羞、谦虚、不爱出风头的低自尊者,高自尊者常常是令人讨厌的,他们喜欢插嘴打断别人,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而不是与人交谈;高自尊者的攻击还可能针对自己,富裕的成功人士在面对破产、耻辱或丑闻时的自杀就是例证。 www.6park.com

  在后人看来,这场自尊运动事与愿违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尊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简单化、庸俗化。其中最直接被简单庸俗化的理论之一就是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的理论。 www.6park.com

  布兰登继承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两大先驱人物罗杰斯(Carl Rogers)和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理论。罗杰斯认为:如果个体体验的只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那么他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自尊也将是无条件的,关注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不会与机体评价过程相矛盾,因而个体就会不断地获得心理上的调节,成为功能完善的人。罗杰斯还强调真实性(Authenticity)这一价值,即相信自己、诚实面对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活出真正的自己。马斯洛则从反方向强调:如果个体的自尊得不到充分发展就会执著于那一需要层次,想方设法去获得他人的尊重,或以其他消极的方式来弥补自尊的缺失,因而失去求取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动力。 www.6park.com

  就心理学界的划定而言,布兰登并不算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他作为心理医师行医初期,他是一个认知主义者,随即很快转变为一个坚定的技术折衷派,使用格式塔治疗法、心理剧疗法、能量平衡按摩等手法进行心理治疗。真正使他声名远播的是他在1969、1983、1994年先后出版的三本书:《自尊心理学》、《荣耀自我》和《自尊的六大支柱》。也正是他这些有关自尊的畅销书,使自尊成为流行于美国大众的一个话题。 www.6park.com

  《自尊的六大支柱》是布兰登关于自尊的理论集成之作。它基于《荣耀自我》中提出的自尊四大支柱:有意识地生活、诚实地生活、负责地生活、自我接纳地生活,又增补了两大支柱:自我维护地生活、有目的地生活。尽管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自尊运动早已风光不再,但以如今的图书市场眼光来看,这六个支柱每一个仍足以构架一本畅销书。不过,更够得上畅销书概念的其实是布兰登自己的生平。 www.6park.com

  若想了解布兰登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和他的自尊理论缘起,得回归到1969年那本《自尊心理学》上。布兰登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近似惨烈的话:一个人积极地看待自己的需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也许会逃避、抑制、歪曲他的判断,分离他的心灵,以避免直面会对其自我评价产生消极影响的那些事实如果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自尊,他就会产生动力去伪造自尊、去制造自尊的错觉,使自己处于长期的心理欺骗中。这是由绝望感所驱动的,因为面对没有自尊的世界就如同赤身裸体、毫无防备地把自己交给毁灭。 www.6park.com

  《自尊心理学》出版于布兰登与俄裔美国女哲学家、小说家兰德(Ayn Rand)决裂之后。比布兰登大近25岁的兰德被历史记载缘为以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Objectivism)哲学运动。布兰登本人原姓布卢门赛尔(Blumenthal),与兰德结识8年后,为传播兰德的学说而于1958年开设纳撒尼尔布兰登学院(Nathaniel Branden Institute,NBI),从此改名。客观主义哲学相信有独立于精神的现实存在,个人可以借助知觉的感觉能力与这一存在沟通,利用理性或非矛盾识别(Non-contradictory Identification)处理所感觉的资讯,以此获得知识;人生的道德目的便是追求自身的幸福或称合理的自利,而唯一与该道德观吻合的社会系统便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兰德出版有《源头》、《地球颤栗》等介于哲学与小说之间的畅销书,书中一致的目标是要展示她理想中的英雄:一个人因为能力和独立性格而与社会产生冲突,但依然奋斗不懈地朝他的理想迈进。尽管各自都已经成立家庭,自求学时期便卓尔不群的布兰登显然迎合了兰德理想中的某个原型,而布兰登也显然不曾拒绝。对于这场加强版乔治桑-缪塞恋情结束的原因,据说是兰德得知布兰登和另一位女子也有私情后突然公开宣布绝交。据布兰登当时的妻子回忆,兰德和布兰登相处时就经常指责乃至辱骂他,甚至还曾经这样骂道:如果你心中真还存有任何一点点的道德、任何一点点的心理健康,我保证你接下来20年都会阳痿! www.6park.com

  《自尊心理学》中收录了不少布兰登为兰德的通讯杂志撰写的文章。两人绝交后,布兰登逐渐公开对兰德的作品提出质疑,指出她压抑个人情感并迫使其道德化的倾向,认为她无法在可认知层面之外理解心理学、无法充分理解人类关系中善意(Kindness)的重要性。在一次采访中,布兰登正式为自己以下做法道歉:推广、神话了艾茵兰德的学说;为弥漫于客观主义运动中的可怕的心智压制氛围贡献了力量。1983年,迎娶了不久将分手的第三任妻子的布兰登在《荣耀自我》中强调:不负责是最大的一种自我欺骗,由于在生活中自我随时可能受到挑战,我们必须为荣耀自我而奋斗,自尊常常就是一场英勇的战斗。 www.6park.com

  作为生存动机的爱泼斯坦式自尊 www.6park.com

  与布兰登近乎好莱坞影片的自尊理论相比,美国心理学家爱泼斯坦(Seymour Epstein)提出的认知经验自我理论(Cognitive Experiental Self-theory,CEST)初看起来几乎像这位心理学家的波兰同姓导演的影片一样具有实验性。 www.6park.com

  1980年问世的认知经验自我理论是第一个有关自尊的认知理论,虽然褒贬不一,但至今仍在自尊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爱泼斯坦将这一系统称作现实的个人理论(Personal Theories of Reality)。认知经验自我理论的主要假设是:人类心灵的构成倾向于将经验组织成为概念系统。人脑将事件与已有的联结(Connection)连接在一起,又将各联结组连接在一起,以此类推,直到形成一个具有高低层次结构的有组织的系统,这些结构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无论喜欢与否,每个人都由于大脑的作用形成了某种有关现实的理论,我们需要一个理论来使混乱的经验世界具有意义,正如科学家需要一个理论来使他想要理解的那些信息具有意义。 www.6park.com

  此时科学家都已经被测不准原理折磨了近百年,为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但几乎从来不在天空留下翅膀痕迹的自我勾勒出某种理论轨迹更是件需要格外小心的事。爱泼斯坦首先将这个现实理论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世界理论,涉及个体对世界与他人的认识;另一个是自我理论,涉及个体在与外界的互动联系间对于自己是谁的认识。他提出:自我理论是一种实现生命的最基本心理功能的概念工具,一个稳定的、一致的概念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维持快乐与痛苦之间的令人满意的平衡,维持良好的自尊水平,同化有关现实的信息,维持与重要他人的良好关系。即将涉及问题的核心时,爱泼斯坦却巧妙地避开了我是谁这个亘古难题,将自尊转化为一种可以触及的需要与动机。 www.6park.com

  爱泼斯坦把自尊定义为一种基本的值得爱的需要,无论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自尊都是个体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动机性力量,正是它驱使个体向自我良好的方向变化。依据这一定义,解决基本的自尊冲突(Basic Self-esteem)成为爱泼斯坦式自尊最重要的问题。有关自我和世界的现实的个人理论一旦建立,个体就会努力去维持它的稳定,个人的自尊水平发生了变化,整个自我都会受到影响,伴随自尊受到威胁而来的焦虑会激发我们去回避或战胜那些危害自我价值感和认同的危险。然而,与这种自我维持的需要相对,爱泼斯坦又将自尊形容为一种寻求积极的自我扩展、变化、使自我感觉良好的力量,即具有自我提升的需要。爱泼斯坦认为,这两种同时存在却截然相反的力量使我们无法免于基本的自尊冲突。自尊作为一种前意识的基本需要,对于个体行为与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体自尊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人们对潜在影响自尊的事件的反应不仅取决于提升的需要,还取决于保持其概念系统稳定的需要。我们必须考虑这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www.6park.com

  美国心理学家、自尊现象学理论倡导者穆拉克(Chris Mruk)1995年出版《自尊:研究、理论与实践》一书,书中筛选出6位在自尊研究领域各具代表性的人物来简括自尊的早期研究史:詹姆斯、怀特(Robert White)、罗森伯格、库珀史密斯(Stanley Coopersmith)、布兰登和爱泼斯坦。穆拉克对詹姆斯的简评是:在内省的基础上研究自尊。将自尊视为一种情感现象。对怀特这位心理分析派学者的评价是:将自尊的发展视为内因、外因合力的结果,强调自我能力,但该理论难以实验证实。罗森伯格得到的评价是:对自尊进行了社会学性质的研究。与罗森伯格同时期的库珀史密斯的观点在穆拉克看来则是行为学视角的研究。布兰登毫无悬念地得到了人本主义视角的评判,穆拉克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布兰登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建立在理念概念而不是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于爱泼斯坦,穆拉克认为,他的理论局限于更关注人格的发展而非自尊本身。 www.6park.com

  假如说那些更多地朝向内省的方向去勾勒自尊的学者是充满各种奇思异想的建筑设计师,爱泼斯坦就更接近于一名务实的结构工程师乃至工程监理。爱泼斯坦提出了自尊的层次结构模型,认为自尊有三个相互作用的平面,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自尊的金字塔。为了构建这座金字塔,爱泼斯坦集合了当时各流派阐释的各种类型的自尊:作为金字塔底部的是最稳固、最有影响力的特质自尊;处于金字塔中间的是具体自尊,涉及的具体领域包括能力、可爱性、道德等等;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最容易随情境变化的状态自尊。爱泼斯坦认为,在一般情况下,顶端的状态自尊对下方两个层次的自尊影响较小,而下方两个层次的自尊却很容易影响顶端状态自尊的状态,使其快速格式化为常态自尊的水平。 www.6park.com

  爱泼斯坦还进一步将自尊划分为理性的和经验的两个系统,并强调这两个系统并非仅仅是一个单一系统中的两种不同的反应方式,而应被看作两个适应现实的不同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体系的基础上,爱泼斯坦提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概念,为构筑自尊评估的大厦贡献了重要的两块砖石。 www.6park.com

  在具体实验方法上,爱泼斯坦认同20世纪4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以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Cattell)为代表的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卡特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研究,他总结出人格的16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爱泼斯坦本人也编制过一个多维自尊量表(Multidemensional Self-esteem Inventory,MSEI)。爱泼斯坦相信,研究者们之所以没能找到人格特质与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测量行为、没有广泛收集资料。 www.6park.com

  然而,究竟该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爱泼斯坦在美国心理学会的主要刊物《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撰文发牢骚说:心理学研究正在快速走向危机,实验程序极不完善,得不出可重复的、具有普遍性的结果。加强实验控制的传统办法经常失效。由于人类行为对外来刺激非常敏感,实在无法施加足够的控制不仅在条件稍加改变时难于重复,甚至完全不改变条件的重复也很困难。《意识的宇宙》一书中则记载,在爱泼斯坦发牢骚之前,美国心理学家博扎斯(J.D.Bozarth)和罗伯兹(R.R.Roborts)调研了1334篇发表的心理学论文,发现其中仅有8篇,也就是0.7%是在重复他人的研究。该结果实际上表明,没有人愿意重复过去的工作。由于结果的科学性取决于它的可重复性,该情况令人十分困惑,好像心理学家们愿意认可各个结果的真实性,虽说大家都知道心理学效应非常难于重复。 www.6park.com

  恐惧管理理论 www.6park.com

  爱泼斯坦警告自己的同僚心理学的危机,然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来自传统心理学以外领域的不同关注却带来了一种探讨自尊的热闹景象。各种传统心理学不可想象的理论学说相继涌现,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和社会度量计理论(Sociometer Theory)。 www.6park.com

  在2012年12月21日刚刚过去之际,谈论现代自尊研究中最另类的恐惧管理理论倒也算是件应景的事。1984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所罗门(Sheldon Solomon)和匹茨辛斯基(Tom Pyszczynski)共同提出了恐惧管理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人类似乎会刻意强调保护自我、容易对外部群体产生排斥行为,但这一现象一直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合理解释。格林伯格等人以解决这个问题为初衷,从心理学角度去寻找答案,最后在已经去世10年的美国社会人类学家贝克尔(Ernest Becker)的著作《拒绝死亡》中找到了某种启迪。贝克尔说: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来就要面对的两难处境所做出的反应,即对生的欲望和死的必然这一对矛盾的反应。贝克尔首先提出文化世界观这一解药,所罗门等人欣然接受了这种解释,并将之公式化为恐惧管理理论。 www.6park.com

  作为一种精神分析取向的自尊理论,恐惧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认识到自我最终将走向死亡,人们产生了存在性焦虑,为了克服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创立了文化世界观(Cultural Worldviews)。文化世界观是一种人为创造的针对现实的抽象符号系统,由同一文化群体中的成员共享,这套符号系统能够说服文化群体中的成员赋予存在以意义、秩序和永恒。文化世界观也依此提出了一系列价值标准,认为坚信这种文化观并遵守价值标准的人可以感受到世界是富有意义的,并且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象征性地超越死亡、获得不朽和永恒。人类于是生成了自尊,即一种自主的信念:我们是在这个有意义世界中的有价值的人,而且这种价值性自我将会在生理性自我消亡以后继续存在。 www.6park.com

  恐惧管理理论学者认为,自尊是一种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感受,其作用是保护人们免受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所带来的焦虑。如同所罗门所说:自尊是通过文化内的世界观的发展而形成的,它提供了稳定和有意义的世界的概念,给每个社会角色指出了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同时给听从指导的人允诺以安全和不朽。因此,自尊是文化产生的,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的概念,以及对满足文化现实中的价值标准的自我知觉。对于获得自尊的途径,恐惧控制理论认为有两种:相信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世界观的正确性;相信自己所遵守的价值标准是文化世界观的一部分。前者赋予个体意义感,后者赋予个体价值感,个体对文化世界观的遵守程度越高,双方关系越紧密,个体的自尊也就越高。 www.6park.com

  依据恐惧控制理论,人们追求自尊不仅是为了摆脱他们所正在经历的焦虑,更是为了逃避那种天生的对死亡必然性的认识所带来的焦虑。恐惧控制理论由此提出一个基本假设焦虑缓解器:当自尊强大时,焦虑得到缓解,个体可以正常地生活、有效地行动;当自尊弱小或受到挑战时,个体担心内心的恐惧会引发种种防御行为,因此通过各种补偿性的行为提升自我价值感。恐惧控制理论提出的另一重要假设则是死亡突显性:即使个体此时此刻并没有思考有关死亡和永恒的问题,对自尊的追寻依然在继续,因为死亡始终潜伏在潜意识中;一旦个体焦虑的根本来源、也即不可避免的死亡被唤醒(即死亡唤醒),会导致个体对于文化世界观信念的需要增长,个体会对支持其文化世界观的事物做出更多积极反应,而对与其不一致的事物做出消极反应。 www.6park.com

  尽管理论听起来有些玄妙,恐惧控制理论却是第一个实证取向的自尊理论,自出现以来已在9个国家和地区共开展了250多项研究。格林伯格三人进行的第一个实验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死亡唤醒是否会干涉个体之后的世界观乃至取舍判断?为此三人对一些美国的地方法官进行了测试。测试时第一组法官被告知:假设他们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同时在死前不得不监禁一个假定卖淫的妇女,并且最后让她获得保释。第二组法官同样面临这个假想的卖淫女案子,但不用假想自己的死期将至。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的平均保释金为455美元,而对照组仅为50美元。死亡的突显显然使第一组法官更不能原谅那些不符合他们世界观的行为。 www.6park.com

  对于焦虑缓解器假设的验证实验表明:无论是受试者本身具有高自尊倾向,还是通过人为实验控制自尊水平被暂时提升,都会降低死亡唤醒带来的影响,在对个体的文化世界观产生威胁的事物反应上降低作用尤为明显;与此相对应,抑郁的个体自尊感较低,面对死亡唤醒会做出特别强烈的反应。 www.6park.com

  在死亡突显性假设方面,在恐惧控制理论研究的早期,支持死亡突显性-世界观防御假设(Mortality Salience-Worldview Defense Hypothesis)的研究者占多数,他们认为,死亡唤醒会加强个体对文化世界观的防御。他们的实验证明:死亡唤醒后,高自尊受试者的价值观防御水平显著低于中等自尊水平的受试者,这意味着高自尊水平会降低死亡唤醒对价值观防御的影响。20世纪末21世纪初,支持死亡突显性-自尊假设(Mortality Salience-Self-esteem Hypothesis)的研究逐渐增多,这种观点认为:死亡唤醒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以及个体对自尊的追求。有实验证实,死亡突显可以使高自尊的受试者具有更高的躯体认同感和自我外表喜爱程度。另一些研究则进一步发展了死亡突显性-自尊假设:对自尊和世界观信念的不懈追求是个体对具有死亡意义的事物、想法所做出的反应,该反应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www.6park.com

  恐惧管理理论学者还提出,群体归属感是降低死亡突显性的有效手段。面对死亡唤醒时,个体与他人亲近的需要会变得非常重要,甚至会与和自己价值观、世界观不同的人亲近,这反映了与获得价值观一致认同相比,获得归属感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心理防御手段。 www.6park.com

  别具意义的是,使恐惧管理理论摆脱另类招牌、真正被美国心理学界接受的正是一次具有死亡唤醒意义的事件。2012年,格林伯格回忆自己研究初期的经历时称,在理论发表之后的几年里,很多人都把他们当作怪物,认为他们是同死亡打交道的家伙。这种情况直到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才突然改变:一时间全美国爱国情绪高涨,恐惧管理理论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911事件效应也在恐惧管理理论此后的实验中不断得以验证:观看相关录像唤起对911事件的回忆后,美国的受试者提高了对当时的小布什总统及其伊拉克政策的支持力度,甚至一贯持保守观点的受试者也倾向于赞成使用核武器与化学武器进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 www.6park.com

  归根结底,恐惧管理理论的启迪者贝克尔当年也是一个边缘人物。贝克尔1924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一个犹太移民家庭里,在美国军队服役期间曾经参与了一处纳粹集中营的解放。退役后进入纽约的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学习。毕业后一度在美国驻法国巴黎使馆担任外交官,30岁后回到雪城大学寻求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教职。任教数年后,因与同僚在心理治疗方法上意见不可调和而辞职,转至加利福尼亚大学,再度因严重的学术分歧被校方辞退。贝克尔继而前往旧金山政府部门任职,不久又因抗议当局限制学生的示威权辞职。1969年,他终于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一所大学找到了安静的落脚处,但此时他的生命已经只剩下5年。1972年,贝克尔被确诊患有结肠癌,1973年,他的死亡理论著作中最重要的《拒绝死亡》出版。1974年3月,49岁的贝克尔去世。两个月后,《拒绝死亡》获得美国当年普利策奖。 www.6park.com

  与所有理论一样,恐惧管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之处,其中典型的一例便是:人类对于登山之类增大死亡可能性的冒险与探索的偏好。格林伯格等人试图以防御的双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 Model of Defense)来解释:个体对死亡意识采用近端防御(Proximal Defense)和远端防御(Distal Defense)两种防御过程。近端防御负责处理意识层面的与死亡有关的想法,以主动抑制或歪曲的方法来逃避思考;远端防御则控制着具有死亡意味的无意识想法,对自尊的追求和对世界观的坚定信念是远端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个体将自己看作永恒的现实社会中有价值的一员。简而言之,假如通过冒险可以获得他人的肯定,或者发现对于特定社会有价值的新的知识或技能,这种冒险行为就增加了群体生存的可能性,个体的自尊也会随之提高。 www.6park.com

  这一解释显然还不够圆满,但依照贝克尔的说法,也许一切原本没有答案。贝克尔在早期的著作中说:人类是唯一能感受到他可能会是这个星球上被抛弃的动物的生命。我认为在这种水平的觉知(Awareness)中,可能存在某种关于人的命运的东西。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峰,即个体从他人和文化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时,他会直面这个关于所有生命意义的问题。而且,达到这一点之后他可能会发现,并没有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或希望,而只是一种渴望,在其中既有爱也有绝望的成分。临终前接受采访时,贝克尔表示:宇宙具有许多创造性的能量,这些能量为了我们并不知道的某些目的而利用我们。我们是为了神圣的目的而被利用,不管我们可能怎样被错误地利用,这件事本身就足以使人感到安慰了。一个人应该努力营造自己的生命,赋予它意义、目的,对我来说这才是一直最重要的。 www.6park.com

  社会度量计 www.6park.com

  与恐惧管理理论的请向内心走去相比,社会度量计理论选择了完全相反的走向。事实上,社会度量计理论对自尊的看法完全不同于过去100多年来的主流观点,甚至有人认为,它是现代自尊研究领域最富革命性的理论。尽管在概念上千差万别,自尊研究主流观点都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自尊,是因为自尊是人类本性固有的、对于个体心理幸福感至关重要的一种特质或状态。社会度量计理论却颠覆性地逆转了这其间的因果关系,将自尊视为人类适应社会丛林生存法则的产物。 www.6park.com

  社会度量计理论于1995年首次由美国心理学家利里(Mark R.Leary)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拥有一种监控人际关系质量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被命名为社会度量计(Sociometer),它具体度量的是他人对个体的重视程度及个体的人际关系状态。利里将自尊表述为个体对社交接纳或拒斥的主观计量器,归因于维护自尊需要的大多数行为也许可以极其简单地用避免社会排斥这个动机来解释。在利里看来,人类并不是为了自尊而追求自尊,不过是把自尊当作自己受到他人乃至社会重视的一个指标。为了提取与个体的接纳状态(Inclusionary Status)相一致的社会信息,个体需要不断对他人的反应进行评估和监测。社会度量计几乎连续不停地运行于焦点意识之外,当检测到个体缺乏接触他人的兴趣、受到他人指责等关系质量可能下降的迹象时,它会产生消极情感反应,向个体发出警报。自尊因而成为某种类似疼痛的信号,如同利里所言:当关系价值低于期望值或下降时,(社会度量计)就通过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和降低状态自尊来使其警觉,并激发有助于提升关系价值及自尊的行为。 www.6park.com

  利里相信,不仅是状态自尊,个体典型的长期的自尊水平,即特质自尊同样与社会度量计的运作有关:如果我们把社会度量计看作评价关系价值的一把尺子或量规,特质自尊也许可以定义为在缺乏人际反馈时社会度量计的静止部分。被接纳和拒斥的特殊经历会使个体的自尊状态产生明显的变化,并随着时间推移使个体逐渐形成不同的总体特质自尊:被接纳的经历占优势的个体倾向形成高自尊,被拒斥的遭遇偏多的个体倾向形成低自尊。 www.6park.com

  高、低自尊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社交信念和社交动机。对于静止点位于量规高位的高自尊者来说,由于下降到危险地带有相当的距离,他们因而表现得更自信、主动,也更敢于冒险。相反,对于静止点位于量规低位的低自尊者来说,由于容易接近到危险地带,他们会采用更小心谨慎的警惕眼光来监控社会情境,也更易于产生焦虑。加拿大心理学家丹德诺(Steacute;phane D.Dandeneau)2009年对不同自尊个体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时发现,高、低自尊个体对拒绝性信息的选择性注意模式存在差异:低自尊者对社会拒绝性线索给予了更多的注意,而高自尊者没有表现出对此类刺激的注意偏向。这一研究验证了社会度量计理论的部分观点,即:与高自尊者相比,低自尊者对拒绝性线索具有较高敏感性,会为与拒绝有关的线索分配更多的注意。 www.6park.com

  达特茅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希瑟顿(Todd F.Heatherton)将社会度量计这种机制归源于人类的进化,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基本的归属需要,这种需要根植于我们的进化史。希瑟顿认为,相对于其他大型动物,人类的自然身体条件并不占优势,我们的祖先所以能在物竞天择中略胜于其他生物,唯一原因是人类具有群体协同工作的能力。因此,早在人类最初的发展过程中,群体就成为个体乃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去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在与利里合著的论文中也提出:切断个体与群体的联系不仅意味着死亡,还很可能失去传递基因的机会,而后者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生物使命。 www.6park.com

  社会度量计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影响颇大。在认可这一理论的确有助于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关系行为乃至一些临床心理现象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批评它忽视了诸如能力等其他因素对自尊的作用,也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尊系统中的作用。无论社会度量计理论在美国心理学家眼中如何,对于世界心理学界自20世纪末开始争论的自尊需要是否具有文化普遍性、东方文化下个体的自尊水平是否低于西方文化下的个体等问题来说,社会度量计理论至少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www.6park.com

  争论的缘起是美国心理学者海恩(Steven J.Heine)等人199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海恩在文章中提出:自尊作为一种高级心理需要并不具有文化普遍性,追求高自尊只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特有的现象,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需要的不是高自尊,而是谦虚和自我批评。海恩在文章中罗列的证据包括:(1)东方文化下的个体总体自尊平均水平比西方人低,不像西方人那样对自己持有积极的看法。(2)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自尊都是和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的价值相关。(3)东方文化下的个体不像西方文化下的个体那样积极促进自我。(4)东方文化下的个体不像西方文化下的个体那样在自我受到威胁时积极维护自我。 www.6park.com

  依据近年多元文化论的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将文化分为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两种模式。一般说,北美和西欧等西方国家属于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特性、独立性、自主性,注意的焦点在个体,注重发挥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亚洲的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方国家的文化则被归为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注意的焦点在群体和社会水平上,强调群体利益、群体关系、个体对社会的职责和义务、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等。 www.6park.com

  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行为的动机是个体取向的,为满足成就独特自我的需要,例如提高自尊、获得成就、提高声望、自我实现等。个体目标同群体目标存在冲突时,个体主义文化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价值和目标的实现,赋予个人目标优先权。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行为的动机更多是社会取向的,例如实现群体的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逃避批评等。在这种文化模式下,倘若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出现不一致,个体更倾向于放弃自己的目标,抑或群体的规范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目标以维持群体的团结、紧凑和一致。如同中国心理学家叶浩生所言:在某种意义上,集体主义文化下的自我是群体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并非一个独立的、有着固定疆界的精神实体。社会度量计理论是西方自尊理论中最能解释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自尊状态的:个体普遍需要保持高自尊以便从他人那里得到尊重和认可,从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种族的繁衍。 www.6park.com

  在实证研究方面,各种间接测试规避了自尊的直接测试中东方文化基于谦虚容易出现的误判。加拿大心理学家塔法洛里(Romin W.Tafarodi)等人1996年对中、美大学生在自我悦纳(Self-liking)和自我能力(Self-competence)两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的结果是:中国大学生在自我悦纳上得分高于美国大学生,在自我能力上得分低于美国大学生。日本东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山口等人2006年曾对中、日、美三国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证实:外显自尊上东方文化下的大学生确实比西方文化下的大学生低,但是在内隐自尊上前者并不低于后者。中国心理学家蔡华俭等人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自尊与文化差异的论文,将自尊的认知(Cognitive Self-evaluations)和情感(Affective Self-regard)成分进行区分并分别考察,结果发现:自尊的认知成分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情感成分则没有文化差异,而且总体自尊的文化差异主要是由自尊的认知成分的文化差异导致的。2010年,蔡华俭等人在又一次中、美大学生对比研究中验证了山口在2006年得出的结果:中国大学生虽然外显自尊比美国大学生低,但是内隐自尊水平却类似。 www.6park.com

  由于自我悦纳和内隐自尊涉及的主要都是自尊的情感成分,综合以上研究理应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人只是在自尊的认知成分上水平比西方人低,在自尊的情感成分上并不低于西方人,表明中国人不缺自尊的需要,只是更多地从情感侧面更加内隐地表达而已。这种东方式的谦虚很像社会度量计理论强调的人际磨合的结果:以讨群体中其他人喜欢的方式行事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人重视与自己的关系,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可以得到帮助。在这种潜在的生存危机感上,看似务实的社会度量计理论无形中与看似清玄的恐惧管理理论殊途同归,恐惧管理理论的代表学者匹茨辛斯基其实最后说得也很实在:追寻自尊既非好事也非坏事,只是人类用来调节其行为、应对其生存环境的系统的一部分而已。

喜欢奇闻轶事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奇闻轶事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