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瀚海箫声:《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三州四镇》 第五章(82)
送交者: 湖畔[巡抚★★] 于 2012-06-08 17:02 已读 35 次  

湖畔的个人频道

废四镇
  
   公元667年吐蕃大论禄东赞去世。
   年轻的赞普与权臣的后代发生了俗不可耐的权力之战。赞普初战获捷,一个新的大论登上历史的舞台,短命的尚论木。内斗岂能轻易就降下帷幕?这个短暂的时间窗给了高宗君臣一个还手的机会,也是伸出两只手打人。
   在西域方向派出了瀚海都护刘审礼,可以想象给刘审礼护卫的一定是铁勒诸部;在青海方向,出战的是出身东突厥的阿史那忠,护卫的也一定有东突厥铁骑。这两战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迹非常轻微,即使是胜利,战果想来也是有限。
   朝廷与吐蕃的斗争具有难以克服的劣势。青藏高原的高度自然是难以企及。吐蕃人一旦有所损失就可退回高原,而朝廷要想获得更大的战果就得深入、深入、再深入。地理、气候,都会成为不可忽视的障碍。
   借力打力,朝廷的攻势却给吐蕃内部的反对派提供了一个反击的时机。连续的军事失利,哪怕是小小的失利也必将损失刚刚亲政的、年轻赞普的信誉。公元669年尚论木下台,据藏史记载继任大论的是禄东赞的长子,赞悉若。
   赞悉若又是一个英明、睿智之人,“聪骏犹如良骏也”。赞悉若这匹骏马四蹄蹬开、一声长鸣,在西域方向是大打出手。
   实际上用不着大打出手,西域的反唐势力已经占大多数了。疏勒、弓月、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尤其是控制疏勒之后,吐蕃就与西突厥各部连成一片了。那真是如臂使指、风卷残云,先定疏勒周围的朝廷西域白州等十八州,随即于阗请降。
   人都说得陇望蜀,人的欲望哪有尽头?夹得胜之威、邀众人之力、顺破竹之势,沿玉河(和田河)北上, 攻克龟兹的拔焕城。安西四镇就此土崩瓦解。公元670年四月,罢四镇,安西大都督府降级为安西都督府,退回西州。这不是你想不想罢的问题,再不走就走不了了。
   连续遭到败绩,高宗皇帝的脑袋更痛了。头痛点不要紧,关键是喘不上气来。降服高丽的喜悦、封禅泰山的荣耀,都成了过眼烟云,都难以抵御在西域方向的失败。这口气一定要吐出来,要么在西域、要么在青海。
   高宗皇帝选择了青海,在接下来的公元670年就迎来了决定唐蕃今后走向的大非川之战。
   这个选择很直接,就是要与吐蕃决一死战,派出的选手也很有名,漠北杀降的刽子手,薛仁贵。薛仁贵受命为逻娑道大总管。逻娑者,拉萨也。就是要彻底解决吐蕃问题。这就有些意气用事了。前几年在争论是否出兵吐谷浑的时候,何力曾经给出过专家意见。转眼之间名将凋零,当年的小何力也成了老将了。
   “吐蕃在西经途稍远,又与诸羌连接。臣恐大军才到便即西走。且山路险阻远逐甚难,军粮虽继未易深入。虑其开春以後,必来侵逼吐浑。”
   也就是说吐蕃占着地利之便,进可攻、退可守,这个仗不好打。何力开出的药方是骄兵之计,“如其更来臣请不须救援。蛮夷无识便谓国力已疲,遂自骄矜,无所惧惮。然後命将出师一举可灭之矣。”
   当时高宗皇帝觉得蛮有道理,现在等不了了。从何力这番议论我们也看出朝廷上下对吐蕃还是认识不足,对吐蕃君臣的能力和雄心缺乏客观的评估。所以才选择了在青海硬碰硬,否则兵出西域应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吐蕃在西域并没有很多的人力资源,虽然一时占了上风,并没有形成势,天兵一到自然是土崩瓦解。这也需要朝廷加大投入的力度。也许比较之下朝廷认为出兵青海的胜算比较大,划算。
   五万大军,大总管薛仁贵率领马步军五万出征吐蕃。阿史那忠率领突厥铁骑作为偏师,经略西域。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大非川
喜欢湖畔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湖畔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