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文獻中的中日甲午戰爭:日本艦隊多個指標佔優
送交者: 陳永華[布衣] 于 2012-07-19 7:12 已读 39 次 1 赞  

陳永華的个人频道


在大多數國人的印象中,持續了一年零七個月的甲午戰爭,恐怕不過只是清政府近代史上遭受到的連串淩辱之一。這種印象一方面說明瞭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採取的“脫亞入歐”政策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甲午戰爭的歷史敘事所擁有的局限性。所以,對於甲午戰爭的認識,我們需要從文獻當中,用數據和檔案重新梳理那段歷史。
宗澤亞先生撰寫的《清日戰爭》正是這樣一本著作,憑藉日本國內收藏的歷史文獻,作者為我們還原了那場戰爭的全貌。
甲午戰爭前夕中日軍力對比
甲午戰爭是清政府按照干支紀年的方法對這場戰爭的命名,而日本則稱其為“明治二十七年戰役”,歐美則普遍稱為“FirstSino-JapaneseWar”,依照國際慣例,這場戰爭還被稱為“清日戰爭”。儘管命名不同,但戰爭背後的意味在各國眼中恐怕大致相同---甲午戰爭就是新興的日本為挑戰東亞舊秩序而發起的一場戰爭。所以,甲午戰爭的勝利是日本在近代史上崛起的一個“地標”,而明治日本軍事實力的快速提升正是這種崛起最直觀的表現。
宗亞澤先生在《清日戰爭》中用數據來呈現這種變化。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改造舊藩閥的體制而建設“國家軍隊”,同時按照近代國家的理念打造陸海軍。根據統計,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已發展到6個師團和一個近衛師團的規模,總人數超過12萬人;在海軍方面,明治20年後的5年內,日本全國各要塞裝備了212門海防火炮,並花鉅資購置了“吉野”號等數只大型戰艦,使聯合艦隊的艦艇數量達到52艘,總噸位達到近6萬噸。
軍力的快速提升,令日本花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在軍備上迅速取得了對清國的優勢。《清日戰爭》對甲午戰爭前的兩國軍力做了詳細對比:在陸軍方面,清軍參戰軍隊的槍械裝備率為85%,而日本裝備率達到100%;海軍方面,儘管清軍進口戰艦的噸位數在亞洲位居第一,但日本聯合艦隊在艦船動力、巡航速度和火力等其他多個指標上佔優。
如果說,在軍事裝備的各項數據上,明治日本還沒有明顯優勢的話,那麼在軍事後勤方面,日本則是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在交通運輸上,開戰前日本國內的鐵路線已達3200公里,陸海兩軍徵用汽船近2.8萬噸,而清國全國保有鐵路才300公里,在海上還需要租賃洋船運兵。在兵站、野戰通信、軍隊醫療、情報收集和媒體宣傳等方面,日本也都建立了一整套近代化的系統,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國內國際各類資源,這些資源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巨大的保障。而在清國國內,後勤體系卻仍處散亂無序的狀態中,這些系統要麼仍在沿襲舊有的八旗和團練系統,要麼乾脆就付之闕如。
一個封建王朝對一個近代國家之間的戰爭
事實上,無論是軍隊裝備的差距,還是後勤體系的落後,其背後更深層的是對近代國家觀念的認識差異。甲午戰爭,或者說清日戰爭,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場完全意義的近代戰爭。儘管從鴉片戰爭開始,清國與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已經進行過頻繁交手,但清國的國防觀念仍屬於“中世紀式”。曾為清國建立開國功勳的八旗制度早就腐朽敗壞,而道鹹年間在鎮壓國內叛亂中壯大起來的地方兵勇,則只能算是官僚政府的雇傭軍。
這樣的軍事體系,遑論進行近代化的系統建設,連最基本的“國家忠誠”都很難實現。在戰爭爆發以後,清國軍隊中頻頻出現“葉志超狂奔500里”這樣的詭異事件,號稱“遠東第一要塞”的旅順口更是只在一日之內便告陷落。“戰場上各路清軍部隊存在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將軍到兵勇普遍膽小怯戰。炮聲一響,官兵驚慌失措,皆如驚弓之鳥,戰之魂飛魄散、退之蜂擁而去,逃跑速度之快,丟棄武器之多,堪稱近代戰爭史上一大奇觀。”
《清日戰爭》指出,僅平壤一戰,清軍就遺棄米糧2900石、雜谷2500石,相當於1.5萬名清軍一個月的用量。同時,戰後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有9艘被編入日本海軍艦隊,而大連灣、旅順口、威海衛等海防陣地被佔領時,炮臺完好率高達80%。清軍的“兵敗如山倒”可見一斑。
反觀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發佈徵兵法令實施兵役制,在1877年西南戰爭後,日本政府更是完成了對國內軍事力量的統和,打造了真正的“國家軍隊”。同時,在君主立憲的原則下,日本改造了軍隊的組織機構和體系,並對軍人實施國家意識的精神教育,運用“武士道精神”對軍人展開全面洗腦。
《清日戰爭》記載道,“明治初年,新兵教育就導入了‘為國盡忠'的思想,強調個人必須服從國家大義,為國而死是士兵的職責和榮光”。近代國家體系的打造和洗腦教育的開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軍隊的素質,特別是洗腦教育儘管最後淪為滋生軍國主義的土壤,但在當時的確幫助日本軍隊在國際社會中留下了英勇好戰的印象。
所以,無論是制度建設,還是觀念教育,日本軍隊都全面領先於清國,這才是日本最終能以“摧枯拉朽”的氣勢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戰爭爆發後,隨著兩國軍人的直接接觸,日本人對於“天朝上國”的最後一點心理恐懼也完全失去。他們恐怕沒有想到,在戰場上遇到的是這樣一群毫無鬥志、一潰即散的散兵遊勇。在這樣孱弱的國防力量下,日本對於征服清國的信心也得到大大增強。清國軍隊成為日本軍隊和國民的笑柄,清國也就被日本人看作是一個腐朽敗壞而即將傾圮的國家。
歷史從“大陸觀念”到今天的“中國崛起”
儘管書名是《清日戰爭》,但宗亞澤先生並沒有將視角僅囿于戰爭本身,而是衍生到了與戰爭有關的社會、民生等各方面。戰爭的爆發,對統治者來說是勝敗兩者間的利益重新分配,但對普通民眾來講則只有失敗而沒有勝利。
在清國和北韓,大部分民眾都對戰爭態度漠然,即使像天津水師學堂這樣的“國家軍事院校”中的學生,也同樣對戰爭毫無興趣。而普通民眾則是承受了來自戰爭雙方的雙重傷害,清朝的人民不僅要面對來自敵國侵略者的入侵,還要面對本應為“保護者”的本國軍隊的騷擾,大量百姓在戰爭中無家可歸乃至於被屠殺,這讓本就生計艱難的百姓進一步墜入到戰爭深淵中。而對於戰勝國日本來說,國內的底層民眾事實上也未明顯獲益,戰爭之前就蔓延的經濟矛盾已使日本國內民眾的生活窘迫不已,而戰爭的爆發更是加劇了日本勞動者遭受剝削的程度。
根據宗亞澤先生的統計,以紡織工人為例,當時織物工廠每天的勞動時間達到12至16小時,而勞動所得卻極為低廉。1892年日本紡織女工的薪資水準僅為每月1.7日元。另外,戰爭的爆發還激發了日本國內娼妓業的繁榮,戰前東京藝妓不滿2000人,到戰後則增加到2600人,1899年更是突破了3000人。除去國內平民的生計困難,娼妓業繁榮帶來的私生兒數量激增等社會問題外,戰爭還給日本社會帶來了物價動蕩、戰爭遺族撫恤等現實矛盾。
儘管甲午戰爭後,日本從清國獲得了大量賠款,國內部分社會問題隨之得到緩和,但在戰爭中嘗到的甜頭,讓軍國主義思想在日本國內順利地生根發芽,並開始從上層統治集團向下層普通民眾蔓延,最終導致了戰爭的陰雲在此後半個世紀內都籠罩在東亞的上空。
作為一本嚴肅的歷史著作,《清日戰爭》並未停留在對資料和數據的堆砌上,它擁有著多重的敘事視角。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清日戰爭》的視角從戰爭本身,還衍生到了戰場之外的民生、社會、科技等多個方面;另一方面,《清日戰爭》在對甲午戰爭進行系統呈現的同時,對於發生與戰爭相關的“高升號事件”、“旅順虐殺事件”、“李鴻章馬關行”、“金玉均之死”等重大歷史事件用專章給予了詳細的描述,這種宏觀與微觀結合的視角,賦予這部作品的歷史敘事以豐富的“景深”。於是,全書讀來令人意趣盎然,毫無學術著作的枯燥感。
120年前,甲午戰爭的慘敗,讓國內知識分子開始泣血自問“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黃遵憲語),也讓日本人的“大陸觀念”發生了實質顛覆。120年後,我們早已遠離忍受列強欺淩的時代,而日本人在“中國崛起”已成事實的狀況下,“大陸觀念”開始經歷又一次的轉變。
然而,對於維繫東亞的穩定來說,那段歷史中依舊蘊藏著不可忽視的豐富遺產,這也正是這本《清日戰爭》的價值所在吧。
喜欢陳永華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陳永華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