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49
送交者: 屠小七[布衣] 于 2012-09-03 7:44 已读 17 次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回答: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1 由 屠小七 于 2012-08-21 11:50

人性的话题
  
  王子带之乱,从周襄王四年(鲁僖公11年,公元前649)到周襄王十八年(鲁僖公25年,公元前635),前后断断续续地跨越了15年。
  对于王子带之乱,高士奇评论说:
   “子带的祸乱,开始于惠后的宠爱。惠王死后,襄王甚至用秘不发丧的办法来稳定王位,可算是形势逼人啊。这时候襄王就应该割断骨肉之恩,采取断然的措施, 却以仁义善良的原则来处理。子带召来戎人侵犯朝廷,他的罪过更加明显了。子带逃到泰山之阴(齐国),幸而他的根基已经断绝。齐人保全了他的性命,亲戚的情 意很厚重。后来齐人请求王室让他回来,富辰也在其中怂恿,这是为什么?子带回来又与隗氏私通,再次挑起狄祸。襄王出走,在郑地避难过了一年。小不忍,则乱 大谋,富辰怎么能推卸他的责任?……襄王之于子带,关系已经断绝,却又允许他回来,及至他进攻自己,还不忍心交战。天性诚笃,和仁人的不藏怒,不宿怨(不 记仇)有什么区别呢?可惜他处理这件事没有遵循正道。而子带狼子野心,始终狂妄悖逆,是不能用做人的道理来责备他的。”(《左传纪事本末》卷四《王室庶孽 之祸》节译。)
  综观这次跨度长达15年的王室动乱,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有关人性的话题,子带的毫无人性与襄王的无原则的人性化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子带,这个纨绔子弟,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骄惯,只知自私和贪婪,而毫无道德节制。用高士奇的话来说,就是“不可以人理责矣”,是不能用做人的道理来责备 他的,在他那里只有“兽理”而没有人理。引戎人攻入京师,致使社稷蒙尘,朝堂震荡;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通敌叛国,引狼入室。而当他在外面亡命十年后,襄王赦 免了他的滔天大罪,允许他回来时,他却毫无悔改之心,竟与王后隗氏通奸,并再次发动叛乱,终于在晋文公的干预下自取灭亡。从子带的身上,我们隐隐约约地看 到现代某些异类的独生子女,某些九0后的身影,其中官二代、富二代尤甚。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功利为原则,没有道德,藐视法制,常常发生令人难以理喻 的恶性案件(如因为一点小事就杀害父母,同学等等)。这不能不使我们痛感教育的无能和人性的堕落。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整个事件中,周襄王却过 于人性化了。一开始就发觉子带有篡权叛乱的迹象,但不敢或不忍下手,只能请求诸侯召开盟会声援,就是把国内问题国际化了。过了十年以后,把子带从齐国召 回,本是出于手足之情,而子带竟欺兄霸嫂,再次发动叛乱,把狄人的兵力引入了京师。就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襄王却不想抵抗,只好再次逃亡在外,直到最后由正 在图霸的晋文公替他铲除了这个毒瘤。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兄弟失和,再主要的是一场政治斗争,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社稷的兴亡,该出手时就得出手,过分仁慈、退 让是不行的。
  结合当今的政治现实来分析,在左倾路线盛行时期,为了“突出政治”,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便大批“人性论”,大力提倡“党 性”、“革命性”。歌曲中就唱“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说“毛主席亲”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为什么非要把毛主席和爹娘对立起来不可?改革开放以后,“人 性”、“人道”被正名,不仅不再批判它,而且还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性化施政”、“人性化执法”等新理念。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提高全民 的(不只是某些阶层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不是为了全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人性,人道?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有个临界线。讲人性也应该有 个度,有个原则。对于那些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国家利益,侵害他人的生命,掠夺全民财富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就应该无情地惩处。这不是不讲人性,而是 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人性。
  人性,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讲人性,也不讲人性;为了讲人性,有时也不得不讲人性;这就是“人性”的辩证法。
  基于上述观点,愚以为:死刑要慎用,要少用,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还不宜取消。对于残害他人生命和罪大恶极的贪腐分子,不能废除死刑。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周本纪》、《十二诸侯年表》、《秦本纪》、《齐太公世家》、《晋世家》、《郑世家》。
  2、《左传》
  3、《国语。周语》
  4、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
  ①《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记载:周桓王夺了苏忿生12邑之田,给予郑国。另据《左传。成公十一年》说:苏忿生是武王时的司寇而受封于温。这个苏子,应该是苏忿生的后裔,史失其名。
  ②《诗经。小雅。正月》
五、扑朔迷离的王子朝之乱
  
   北山杀机
  
  这次王子之乱,过程错综复杂,许多真相今已暧昧难明,从而在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解和争议。我们先梳理一下基本的史实,然后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
   周景王原来立王子寿为太子,而短命的王子寿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15年,公元前527)死去。景王最宠爱王子朝,打算立他为太子,与子朝的傅(辅导员) 宾起多次密谋此事。但朝中的卿士刘献公(刘挚)和单穆公(单旗)对此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宾起为人邪恶,王子朝有祸乱之心,打算除掉这两个人。而景王和 宾起则密谋要除掉刘、单二人。
  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22年,前520)4月,景王到北山(洛阳北芒山)去狩猎,相当于一次军事演习,命公卿都 跟随前去。他打算乘狩猎之机,把刘、单二人杀掉。不料景王在狩猎的过程中,还没有来得及动手,便死在大夫荣锜氏家里。死因是“心疾”,就是心脏病。过了三 天,刘献公(刘挚)也死去了。刘献公的儿子伯蚠(音坟)原为单旗的下属,单旗帮助刘蚠作了刘氏的继承人。
  景王死后,单、刘二人拥立王子猛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悼王。五月,刘、单二人拜见了悼王,领了诏命,然后起兵进攻宾起,把他杀掉。又把诸王子集合在单旗家中,让他们盟誓拥护新王。
   这件事情很蹊跷,人们一定会想到:景王之死,是否被单、刘所杀害?不然为什么死得这么突然?但《左传》说是“有心疾”(因心脏病而死),《史 记。周本纪》说是“会崩”(正好景王逝世),都没说被杀害而死。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王子朝失败逃奔到楚国,发表一个声明, 遍告诸侯,把刘、单二人痛骂了一番,但没有提到他们杀害景王,如果真有这事,是王子朝起兵的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岂能不提?因而可以说,景王之死只是一 个巧合,与刘、单并没有什么关系。
  
  王子朝起兵与失败
  
  6月,景王入葬。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 灵、景之族以作乱。帅郊、要、饯之甲以逐刘子”(《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就是说:王子朝起兵所倚靠的力量,是丧失职务、俸禄的旧 有的官员和工匠,灵王、景王的家族以及郊、要、饯三地(大约都离洛阳不远)的甲士。起兵后,击败了王师,刘、单二人逃亡在外。不久,单旗杀了回来,子朝逃 奔到京(洛阳西南)。
  7月,因为京师太乱,单旗护送悼王逃奔到皇(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单旗同时向晋国告急。10月,晋大夫籍谈、荀跞率军救周,护送悼王回王城。11月,悼王死①,其弟王子匄(丐)继位,就是敬王。
  周敬王元年(鲁昭公23年,公元前519),6月,在单旗和刘蚠的攻击下,王子朝逃奔到尹(大约在今河南洛宁一带)。单、刘二人攻尹失利,保护敬王避居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王子朝进入王城,尹氏立王子朝为周王,出现了两个天子并立的局面。
   周敬王三年(鲁昭公25年,公元前517)夏,晋国召集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各国的诸侯或大夫在黄父(今山西沁水西北)会盟,谋划安定 王室的办法。晋卿赵简子(赵鞅)要求各诸侯国向周天子输送粮食,派遣戍卒,并决定来年出兵讨伐王子朝,护送天子回京师。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 26年,公元前516),七月,晋荀跞、赵鞅率军入周,与刘、单之师共同进攻王子朝及其同党。王子朝一伙战败,与其同党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 (音银)等带着周的典籍逃奔到楚国。那时没有印刷术,书写条件很差,文化典籍稀少而珍贵。这是一起重大的文化南移事件,对楚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 用。
  十多年之后,到了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5年,公元前505)的春天,王子朝在楚国为周人所杀。这大约相当于现代所说的“锄奸”、“斩首行动”。
  第二年,王子朝的余党在儋(音丹)翩(周简王之后)的带领下,与郑国联合,又发动了叛乱,敬王又逃亡在外。单武公、刘桓公(单旗、刘蚠的后裔)又请来了晋军共同平叛,直到敬王十八年(鲁定公8年,公元前502),才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
  以上的过程,《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比较简略,主要是根据《左传》梳理出来的。《史记》的记载与《左传》有出入,《左传》与《春秋经》也有出入,而且《左传》记载的过程很复杂,这里只是撮取要点。
  对于这次王子之乱,高士奇也有一番议论。其主要论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子朝之乱始于景王之宠,是宾起促成的。
  第二,许多贵族、大臣都帮助王子朝作乱,只有单旗和刘蚠是忠臣:
  “独一刘蚠,单旗拥弱主,崎岖于奔北播迁之中。不幸王猛短世,又改立敬王。出万死一生,卒定其位,岂不诚忠臣哉?”
  第三,祸乱的长期延续,是由于诸侯的救援不力。东方诸侯束手不管,郑国还帮助子朝的余孽。只有晋国肯出兵相救,但力度不大,行动迟缓。他总结东周的几次王子之乱说:
  “历观东周王室之乱凡四见,无不始于庶孽(庶子),成于嬖宠(受宠爱的王后)。”
  (见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王室庶孽之祸》)
  高士奇的论点,只是传统的看法。但这次王子之乱,过程错综复杂,背景深广,许多史实今已暧昧难明,在学术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解读与争议,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从王振今现象说起
  
  黑龙江省卫生学校的退休教师王振今,曾写过关于老子哲学的莫名其妙的书。从2000年以来,他在网络上发表过许多哲学、历史的莫名其妙的文章。概括起来,他的治学(如果也可以称为治学的话),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逆向思维,好做翻案文章。当然,这么做的本身并不算错,搞学问就应该这样。问题在于:
  第二,提出的论点,只是凭主观想象便下结论,并没有经过详细考订的资料的支持。
   第三,望词生义,妄作解释,把古代文献解释得一塌胡涂。例如:“王朝交鲁”的提法,见于清人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意思是周王朝和鲁国的交往。他却 把“王朝”附会为王子朝,实在可笑。退一步说,就算“王朝”指王子朝,那么“交鲁”又作何解?王子朝是怎么“交鲁”的?类似这种乱作解释的例子还很多。
  第四,想法怪诞,逻辑混乱。
   在网络上,王振今有关王子朝之乱的文章已经断断续续地出现了10年。打着学术的旗号,散布许多奇谈怪论。有人说他是学术界的疯子。其实他的文章根本与学 术无关,只是玷污了学术,混乱了视听。他这些文章,本来不值得一驳;但考虑到其对学术的影响,我们还是择其要害澄清一下。当然,下面的讨论,并不仅仅是针 对王振今的,也针对其它学者的某些类似的意见,目的是要把一些关键问题搞明白了。
  
  是维权,还是叛乱?
  
  王振今认为王子朝不是叛乱。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因为被别人篡了权,才起兵维权的。所谓“王子朝之乱”是个冤案,应该予以平反。除了王振今之外,也有其它学者如此主张。
  事情真是这样吗?
  根据《左传》和《史记。周本纪》记载:景王原来所立的太子寿,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15年,公元前527)死去。周景王是否又立了太子呢?《左传》和《史记》都语焉不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说:
  “王子朝……有宠于景王,王……欲立之。”
  只说景王有立王子朝为太子的想法,并没说是否已经立了太子。《史记》的说法基本相同。
  《国语。周语下》韦昭(三国人)注:
  “景王无嫡子。既立子猛,又许宾孟立王子朝,未立而王崩。”
  《左传》杜注:
  “太子寿卒,立王子猛,后复欲立子朝而未定。”
  韦昭和杜预的说法基本相同,都说已经立了子猛,后来又想废掉子猛,改立子朝。
   但韦昭说“景王无嫡子”,并不准确。古代所说的“嫡子”,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嫡长子,就是王后所生儿子中的老大;另一种含义是:王后所生的诸子, 不管年龄大小,相对于其它姬妾所生的庶子来说,都是嫡子。周王死后,应由嫡长子继位。没有嫡长子,由其它嫡子中的年长者继位。《左传》杜注说王子猛是“次 正”,表明他是仅次于嫡长子的嫡子,子寿死后应该由他来继承王位。而子匄(敬王)是子猛的母弟(一母所生的弟弟),所以子猛死后由子匄继位也是合乎礼制 的。
  《左传》杜注说:子朝是景王的“长庶子”。按照礼制,如果嫡子中还有人,还轮不到他。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王子朝失败逃到楚国,在告诸侯书中声称自己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昔先王之命也:‘王后无嫡,则择立长。年钧(均)以德,德钧(均)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太子寿早夭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过去先王的诏命说:‘王后没有嫡子,就要选立年长者。年龄相同,便立有德行的;德行相同,便道过占卜来决定。’王不能立自已所宠爱的,公卿没有私情,这是古来的制度。穆后和太子寿早年逝世,单、刘二人徇私舞弊,拥立年少的,违反了先王的诏命)
  王子朝所说的是否有理呢?我们可以举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所记载的鲁国大夫穆叔的话来对证一下:
  “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均)择贤,义钧(均)则卜。”
  这才是合乎古代礼制的。就是说:太子死了以后,不是不分嫡庶选立年长的,而是要立太子的“母弟”(同母的弟弟)。因为母弟是王后所生,是嫡系。王子朝只强调立长,闭口不谈嫡庶之分,是强词夺理。所以鲁国大夫闵马父对于王子朝的这番言论评论说:
  “文辞以行礼也。子朝……无礼甚矣,文辞何为?”
  (文辞是用来表达礼制的。子朝……无理到极点了,文辞还有什么用?)
  由此可见,用古代礼制的标准来衡量,王子朝的起兵是违反礼制的篡位行为,在当时并没有合理性,不是维权,而是叛乱。
   据《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晋顷公派士景伯(士弥牟)到京师调查王子朝和周王室之间的谁是谁非。士景伯站在乾祭门,向大众询 问。然后便辞谢了王子朝的使者,不接纳他们。杜注:“众言子朝曲故”(因为众人说子朝没有理)。看来当时周朝的国人都对王子朝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从今天的观点看来,古代的嫡庶制度,只问出身,不问德才(德行和能力),是不合理的。但它在古代是稳定政治秩序,缓解内部权力角逐,防止动乱的一种手 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的一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如果古代篡夺权位的人确有德才,他的篡位推动了社会进步,历史发展,我们还是应该对他 采取肯定的态度(如唐太宗)。否则,如果他只是一个野心家、权力狂,他的所作所为对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毫无补益,只是造成了社会动乱,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我们只能持否定的态度。王子朝之乱就是这样的典型事例,是不能随意加以美化的。
喜欢屠小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