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22
送交者: 屠小七[布衣] 于 2012-08-27 7:02 已读 29 次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回答: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1 由 屠小七 于 2012-08-21 11:50

一九 姜太公身世考
  
  让姜太公走下神坛
  
  在民间,姜子牙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名气要超过文王,武王和周公。他在民间的名声,不是来源于史书的记载,而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小说、戏曲等。
   武王伐纣,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除了经、史、百家之书有大量记载外,魏晋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如晋。干宝的 《搜神记》,明。许仲琳(一说陆长庚)的《封神演义》(又名《封神传》、《封神榜》)。《封神演义》是一部神魔小说,有许多仙魔斗法 的描写,极富神话色彩。对姜子牙的描写甚多。说他在昆仑山向元始天尊学过道,后来遵师命下山,辅佐周室。文王在渭水之滨访到了正在钓鱼的姜子牙,用车载回 朝中,拜为丞相。武王伐纣时,他率领许多道术之士,经过与殷军的斗法,打败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周王朝。《封神演义》最后的“大团圆”结尾是:姜子牙奉元 始天尊之命,出榜封神。道教和民俗系统的许多神仙,都是姜子牙封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中国小说史略》)
   据说姜子牙封神,天神、地神、星宿、山神、海神、天上地下,阴阳二界,无所不包,却忘了封自己,最后成为“梁上君子”,在人间的房梁上,保护着百姓的平 安。过去在各家的房梁上,多贴有这样的横幅:“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据说这样便可以驱妖镇邪,一切鬼神都要避开。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位封神之神,地位理 应在诸神之上。
  当然,这都是神话,并不是史实。我们应该让姜子牙走下神坛,恢复他的历史本来面目。
名号正义
  
  姜子牙的名号很多。《史记。齐太公世家》说: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这是说:他的先祖任过“四岳”的官职,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被封于吕国或申国。他姓姜,因为祖先封在吕国,以封国为姓,所以称为吕尚。
   《史记》该篇又说:文王要去打猎,卜占了一卦,卦辞上说:“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螭(音吃,无角龙),不是虎,不是罴(熊的一种),而是霸王的辅佐。” 出猎时,在渭水之阳(水北为阳)遇到了正在钓鱼的姜子牙。和他交谈之后,高兴地说:“我的先君太公说过:‘要有圣人来周,周因此而兴起,难道您真是这位圣 人吗?我的太公盼望您好久了。”于是便用车拉了回去,以太公望为他的号,任用为太师。
  按照《史记》的说法,他姓姜,吕氏,名尚,号称太公望。
   在这里先解释一下姓和氏的问题。在汉朝以前,贵族男子除了姓之外,还有氏。姓代表其氏族,氏是同一个姓的分支。姜子牙的血统源于姜氏族,所以姓姜。又因 为他这一分支的祖先被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到了汉代以后,姓和氏统一了,每个人只有一个姓。这个姓,有的是原来的姓,有的是原来的氏,不再有姓和氏的分 别,一直沿袭到现在。
  姜子牙姓姜,吕氏,是没有问题的。但文王赐号为太公望的说法,却不近情理。文王所说的“先君太公”,就是他的曾祖父组绀 (据《世本》;《史记》写作“公叔祖类”。)文王怎么会把“太公”的名子加在姜子牙的头上?那简直太不伦不类了。梁玉绳和崔述都认为姜子牙名望,这是对 的。但为什么叫太公,梁玉绳认为:太公是长者之称,因为他年高有德,所以称为太公(《史记志疑》卷十七);而崔述则认为:他是齐国的首封之君,所以齐人追 称他为太公。(《丰镐考信录》卷八)二说之中,以崔说为是。那么,《史记》称“吕尚”,又称“师尚父”,是怎么回事?崔述认为,师是官名,就是太师;梁玉 绳认为尚父是尊称,都是对的。而崔述认为尚父是字,就不对了。
  子牙,是怎么回事?崔述认为:牙或子牙,都不见经传,所以是“妄为之说”,也就是胡说八道;而梁玉绳则认为子牙是字,这是对的。牙或子牙,并非没有根据。《孙子兵法。用间篇》:
  “昔殷之兴起,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吕牙,就是姜子牙。这是说:姜子牙为了兴周,曾经潜伏在殷朝,当过间谍。
  三国。谯周《古史考》:
  “姓姜,名牙。”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盖牙是字。”
   司马贞的说法是对的。我们知道: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在字义上互有联系。如三国时关羽,字云长(羽翼在云中飞翔),赵云,字子龙(龙在云中飞行),唐朝韩 愈,字退之(愈是过了头,要退后一步)等等。太公名望,字子牙,望是阴历十五日的满月,而牙则是残月、月牙,二者正好是相对应的。盈极必亏,这是中国古代 的辩证思维。
  我们的结论是:
  姜太公姓姜,吕氏,名望,字子牙,师是官名(太师),尚父是尊称,也单称尚,太公是齐人对始封之君的尊称。把以上这些元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便形成了吕望、姜望、姜尚、吕尚、太公、姜太公、吕太公、太公望、太公尚、吕牙、姜牙、姜子牙、师尚父等不同的称呼。
   www.6park.com


  太公故里诸说质疑
  
   姜太公故里何方?这仍然是一个学术之谜。现在自称为姜太公故里的地方已经超过十处,如河南卫辉、南阳、镇平、许昌、新蔡、安徽临泉、蒙城、江苏徐州、山 东日照、莒县、滕州、淄博、陕西户县、宝鸡、扶风、山西石楼等,都说自己这个地方是姜太公故里,而且都有一些古籍记载和遗址、文物的根据。呼声最高的是山 东日照、河南卫辉和安徽临泉,都成立了姜太公研究会,开发了许多旅游景点,地方上都有一些学者、官员进行鼓吹宣传。下面我们就把最主要的几个所谓“姜太公 故里”,粗略地检查一下。
  1、莒县、日照说。
  《孟子。离娄上》:
  “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
  《吕氏春秋。首时》:
  “太公望,东夷之士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晋。张华《博物志》:
  “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
  海曲,在今山东日照西。日照旧属莒县,所以此说也称莒县说。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海曲故城有东吕乡,太公望所出。”
  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
  “太公乃出东吕。吕,莒也。”
   以上就是日照或莒县说的主要根据。但战国时期的孟子,并没有说姜太公的故里在哪里,只说他为了逃避纣王的暴政,住在东海之滨。可见东海之滨是他的流亡之 地,并不是他的故里。而《吕氏春秋》据此就认为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也是一种附会。至于司马迁说姜太公是“东海上人”,也是从孟子的话附会而来。总之, 从战国时期的孟子,到西汉时期的司马迁,都不知道姜太公的故里究竟在哪里,都是含糊其词,说了和没说差不多。而距离孟子600多年,距离司马迁300多年 的晋人张华,竟能明确地提出姜太公的故里在海曲(日照),岂不是一件怪事?其实,说怪也不怪,张华主要是根据海曲有东吕乡东吕里,才断定是“太公望所 出”,但《路史》说吕,就是莒,是莒的假借字。所以东吕之吕,并不是姜太公之吕,而是东莒,因其在莒县之东而得名。莒和吕,是两个不同的封国和族姓。吕, 姜姓;莒,嬴姓,一说已姓,而且莒国原都计斤(今山东胶州西南),春秋初才迁到今莒县一带(见《汉书。地理志》)距殷末姜太公那个时 代已有300年左右。退一步说,即或莒就是吕,莒国在殷末周初还没有迁到今莒县,日照一带,怎么会有东吕(莒)乡之名?难道姜太公会提前300年到那里去 出生吗?2、卫辉说。
  很多当地学者(有人称之为“属地学者”)称这种说法首见于战国成书的“汲冡书”。其实在汲冡发现的《竹书纪年》、《逸周书》等书中,并没有这种记载,属于以讹传讹,人云亦云。这种说法首先见于北魏。鹂道元的《水经注》。该书卷九《清水注》说:
   “(汲)县,故汲郡治,晋太康中立。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云:‘太公望者,河 内汲人也。县民故会稽太守杜宣白令瑗曰:太公本生于汲,旧居犹存。君与高、国同宗,太公载在经传,今临此国,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义。……遂立坛祀,为之 位主。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侧高林秀木,翘楚竞茂,相传云:太公之故居也。晋太康中,范阳卢无忌为汲令,立碑于其上。太公避纣之乱, 屠隐市曹,遁钓鱼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
  这是说: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北有石夹水,也称为磻 (音盘)溪,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有太公庙。相传庙旁树木深处,是姜太公的故居。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汲县 县令卢无忌在这里立了一块碑。碑文上说:“太公望,是河内汲县人。东汉时,原会稽太守汲县人杜宣对汲县令崔瑗说:‘姜太公本来生在汲县,他的旧居还存在。 你们崔氏和高氏,国氏一样,都是姜太公的后代。现在你在这里当县令,应该为他修庙进行祭祀,以表明尊敬祖先的意思。’于是崔瑗就给太公修庙进行祭祀。”
   这段记载跨越了三个朝代。先是东汉时,汲县令崔瑗在原会稽太守杜宣的提示下,为姜太公修了庙;然后西晋时汲县令卢无忌为太公立了碑,碑文中追忆了崔瑗修 庙的事;最后北魏的郦道元把这件事写到《水经注》中。从太公到杜宣、崔瑗大约有1200年左右;从太公到郦道元大约有1500年左右。无论是杜宣也好,卢 无忌也好,郦道元也好,他们所根据的只是民间传闻和一些附会的景点,并没有较为原始性的记载,他们谈殷周的事,和我们谈唐宋的事一样,如果不靠较为原始的 翔实的文字记载,而仅靠一个多年以后的传闻,那真实性是大成问题的。
  其实,郦道元不过是记录了传闻的内容,他自己并不认为这件事是可靠的。我们就来琢磨一下上面引过的这几句话:
  “太公避纣之乱,屠隐市曹,遁钓鱼水,何必渭滨,然后磻溪?苟惬神心,曲渚则可,磻溪之名,斯无嫌矣。”
  (太公逃避纣王的昏乱,以屠夫的身分隐居在市场里,隐遁在河边钓鱼。何必管他钓鱼的地方是在渭水之滨,还是在磻溪?只要开心,在哪里钓鱼都可以,就不必在乎磻溪的名子了。)
  郦道元何出此言?原来他知道磻溪在渭水附近,而不在汲县(今卫辉)。在《水经注。渭水注》吵,他交待得很清楚:
  “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入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东南隅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水次石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
   (渭水的右边,有磻溪水注入。水出自南山的兹谷,乘高激流而下,注入溪中。溪中有泉眼,称为兹泉。泉水积成水潭,自成深水和浅滩,也就是《吕氏春秋》所 说的太公垂钓于兹泉。……东南角上有一个山洞,大概就是姜太公居住的地方。水边上有个钓鱼的石头平台,就是姜太公垂钓的地方。因为姜太公跪坐在那里投竿和 拴鱼食,两个膝盖的痕迹还保存下来,因而有磻溪之称。)
  按:磻,通磐。磐,石之安者。就是平稳的石头。因为太公跪坐在一块磐石上垂钓,所以这股渭水支流的溪水称为磻溪。
   一些力倡姜太公生于卫辉的属地学者,把《水经注》作为主要根据。而《水经注》的《清水注》和《渭水注》,都谈到了太公垂钓于磻溪,说磻溪一在汲县(今卫 辉),一在渭水流域(今陕西宝鸡一带)。前者用的是不确定的口气,后者则是平实的写法。可见郦道元并不认为磻溪在汲县,而是认为在渭水流域。和这相关联 的,郦道元自然会认为姜太公故里在汲县之说也是不可靠的了。《水经注》原书尚在,只要把《清水注》和《渭水注》拿过来对照一下,就不难确定郦道元的本意何 在了。
3、新蔡、临泉说。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
  “新蔡县有大吕亭。”
  南朝梁。刘昭注:
  “《地道记》曰:‘故吕侯国。’”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九:
  “新蔡县西北至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故吕国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
   “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遍掌四岳,为诸侯伯,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 侯。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是也。历夏、商,世有国土。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宣王世改‘吕’为‘甫’。春秋时为强国所并,其地后 为蔡平侯所居。吕侯支庶子孙,当商、周之际,或为庶人。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封于齐。十九世孙康贷为田和所篡,迁于海滨。”
  这段文字,对 吕国的来龙去脉,说得非常清楚。吕氏出于姜姓。炎帝的孙子号称共工氏,居住在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他的从孙(叔伯孙子,堂孙)伯夷,任四岳之官,为诸 侯之长,号称太岳。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吕,分封为吕侯。吕,就是膂,脊梁骨的意思,表示他能担当起“股肱心膂”(胳脯腿,心脏,脊梁骨)的重任。吕 侯的封地就是蔡州新蔡县(今河南新蔡)。一直到夏、商,世代拥有这块国土。到了周穆王时,吕侯入朝任司寇。宣王时把吕国改为甫国。春秋时被强国(楚国)所 吞并,原吕国的地盘,归了蔡平侯。吕侯的分支子孙,在夏、商之际,有的变成了平民百姓。姜太公封于齐国。到了十九世纪康公贷被田和所篡夺,迁徒到海边去 住。
  以上所引诸书,从南朝到唐宋,都说新蔡是古吕国,但并没有说新蔡是姜太公的故里。上面说过:古吕国和姜太公故里是两个概念,不能把二者简 单地画一个等号。姜太公是古吕国的后裔,但不一定就住在古吕国的地方。我们再琢磨一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这几句话:
  “吕侯枝庶子孙,当商周之际,或为庶人。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封于齐。”
  这是说:在殷末周初时,吕侯的支系子孙,有的已经失去贵族身分,成为平民百姓。下面紧接着就提出了姜太公,表明他已经成为平民百姓。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被封于齐国。这里也丝毫没有古吕国是姜太公故里的意思。
   其实,《新唐书》所叙述的古吕国的沿革,一半是传说,一半是历史。共工、伯夷,都是带有神话性的传说人物。在周穆王以前,新蔡是不是古吕国,并没有任何 佐证。只是到了大约1000年以后周穆王时,才有作《吕刑》(刑法典)的吕侯见于《尚书》记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吕国为周穆王时所封建,在这以前, 新蔡并没有什么古吕国。如果是这样的话,新蔡更不可能有姜太公的故居了。
  到了明清时代,地方志上才明确地提出新蔡为姜太公故里的说法。清。《汝宁府志》卷二说:
  “新蔡县城,古吕国城,即春秋蔡平侯迁国时新建。吕都位于今新蔡县城古吕镇。明万历初《新蔡县志》:‘姜子牙为吕侯之后(吕侯的后人),故有姜寨。今属颖州,半属新蔡。’”
  汝宁府治在今河南汝南,辖区包括今河南新蔡、安徽临泉等地。新蔡县东北部有一个姜寨,相传是姜太公的故里,今属安徽临泉县境,所以临泉人认为姜太公的故里在临泉。
  总之,姜太公故里在新蔡或临泉,只是明清以后地方志上的说法,在这以前的古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晚近的地方志,如果没有较为原始的资料为凭证,一些传说或附会的说法是不足为据的。
 4、南阳、镇平说。
  东晋。徐广《史记音义》:
  “吕在宛(南阳)西。”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
  “故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吕尚先祖封。”
  按:《括地志》为唐太宗的儿子李泰主编的地理总志。
  《大清一统志》:
  “吕城,在南阳西南三十里,周穆王时封吕侯于此。”
   上述南阳说的主要根据,就是晋、唐以来的这些资料,仅仅说南阳一带是吕国的所在地,或说姜太公的先祖所封,或说周穆王时所封,但都没有明确指出是姜太公 的故里。究竟新蔡和南阳的吕国,哪个是古吕国,哪个是周穆王时所封,已成为一笔胡涂账。这且不提,我们最关注的是:关于姜太公故里问题,二者都没有确证, 都是附会。如此而已。
  南阳人认为:今南阳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是姜太公的故里;而南阳的西邻镇平人认为:古代的南阳县治所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 镇,镇西三十里为今镇平地界。古吕城在镇平北姜庄一带,所以姜太公的故里应该是镇平。现在镇平县以姜太公故里为招牌,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把陟坡水库改名为 太公湖。
  但可惜的是:无论是以南阳或镇平做为姜太公故里,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南阳以谋圣姜子牙、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为“南阳五圣”,我们把其他四圣置而不谈,仅这“谋圣姜子牙”,南阳人就有冒认乡亲之嫌。
  以上四种说法,涉及六个地方,是呼声最高或较高的,而其余的许多说法,根据更为薄弱,就没有必要一一探讨了。总起来说,应该注意下述三点:
  第一,凡是唐宋以后的地理书、地方志,由于距离上古时间较远,在没有更早的古书或实物佐证的情况下,切不可贸然相信。
  第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带“吕”字或“姜”字的村镇很多,切不可沾边就赖,见到这两个字,就认为是姜太公故里。那就和见到“李”字就认为是李白故里,见到“张”字就认为是张飞故里一样荒唐可笑。
  第三,各地的湖、溪、墓、庙、祠、山洞、钓台、旧居……等等与历史名人有关的“遗址”、景点,多为后人所附会,我们只承认那是文化现象,而不是历史证明。有些地方现在不是还在制造这些东西吗?

喜欢屠小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