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25
送交者: 屠小七[布衣] 于 2012-08-27 7:07 已读 69 次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回答: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1 由 屠小七 于 2012-08-21 11:50

二一 姜太公的著作和思想
  太公著作溯源
  
  署名姜太公的著作为数不少。但溯其源流,情况却很复杂。《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
  《史记。苏秦列传》:
  “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阴符》是太公之《兵符》也。”
  元代学者吴师道认为:《史记索隐》所说的《兵符》,就是《太公兵法》。
   另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在未得志时,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的一座桥上,看到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 甩下来,让张良拾起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办。老人说:“孺子可教矣。”约定五天后再到桥上来。届期张良不到半夜就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见 张良来得这么早,很满意。拿出一部书,赠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可以成为王者之师。再过十年,你就可以出人头地。再过十五年,你在济北谷城山(在今山东 东阿东北)下看见一块黄石头,那就是我。”说完,老人就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到他。张良打开书观看,乃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靠这部兵法的思想辅佐汉高 祖刘邦,取得了天下。十三年之后,张良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然看见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头,便拿回来供奉祭祀。张良死后,与黄石合葬。这就是有名的“圯桥纳 履”的故事。
  据说这位老人便是黄石公,还传下来一部兵书,称为《黄石公三略》。
  但这个故事颇具神秘性。黄石公是人、是神、还是石妖,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过,我们还是不必纠缠这些,我想要说的是:通过苏秦和张良的故事,我们知道从战国到汉代,《太公兵法》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甚至在传说中还把它说得很神奇。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在姜太公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六韬》。今本六卷,六十篇,两万多字,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是一部讲政治和军事权谋的书。而此书的来历,也有很多疑点。
  《六韬》的书名,首先见于《庄子。徐元鬼》。说是有一位叫徐无鬼的隐士,在魏国大臣女(姓)商的引见下,去见魏武侯(公元前396-371),讲了一套顺乎自然、忘掉自我、返本归真的道理,魏武侯很高兴。事后女商问徐无鬼说:
  “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纵)说之则以《金版》、《六弢》……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悦)若此乎?”
  (先生是用什么话劝说我的君主的?我劝说君主的时候,横着说引用《诗》、《书》、《礼》、《乐》;竖着说引用《金版》、《六弢》;……可是我的君主就没有开口笑过。现在先生用什么话劝说我的君主,使我的君主这么高兴呢?)
  弢,就是古代的韬字。《六弢》,就是《六韬》,表明这个书名首先出现在战国时期。
  现存最早的秘府书目(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汉书》作者班固自注:
  “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
  就是说:这书的成书年代,班固也没有搞明白,他只提出了几种说法。或者是春秋初期的周惠王、周襄王之间;或者是战国中期周显王的时候;或者是春秋末期孔子向周朝太史发问的内容。
   唐。颜师古认为:《周史六弢》,就是“今之《六弢》。”而清。沈涛则认为:《周史六弢》应该是《周史大弢》之 误。大弢是人名。据《庄子。则阳》:孔子曾向周太史大弢发过问,所以班固才有“孔子问焉”的话。大约这就是大弢、或假托大弢的著作。 梁启超肯定了这种说法。(《〈诸子略〉考释》)
本来班固自己也不认为《周史六弢》是姜太公所著,所以才提出了种种说法。而姜太公的著作,则被列入“道家”中。《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清。沈钦韩《汉书疏注》:
  “《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凡善言书诸金版。《兵》者,即《太公兵法》。”
  这就是说:《太公》是总名,其中又分《谋》、《言》、《兵》三部分。但按照沈钦韩的理解,这三部分内容并不包括《六韬》。而我认为:其中的《谋》或《兵》,必然有一个是《六韬》、《太公》洋洋二百余篇,怎能没有最重要的《六韬》在内?
  姜太公的《六韬》一书,在唐朝以前,实在是扑朔迷离,神龙见首不见尾。它的明确的著录,始见于唐初成书的《隋书。经籍志》:
  “《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梁朝著录的是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同时著录的还有:
  《太公阴谋》一卷。梁六卷,三卷(梁朝著录有六卷,三卷两种本子。)
  《太公阴符钤录》一卷。
  《太公金匮》二卷。
  《太公兵法》二卷。梁三卷。
  《太公兵法》六卷。梁有《太公杂兵书》六卷。
  《太公伏符阴阳谋》一卷。
  《太公三宫兵法》一卷。
  《太公书禁忌立成集》二卷。
  《太公枕中记》一卷。
   到了唐朝,忽然冒出了这么多当初《汉书。艺文志》未曾著录的书,显然这后出的书不可能是先秦古书。我们只能以《庄子》、《战国策》 和《汉书。艺文志》的著录为根据,认定《六韬》、《太公阴谋》、《太公金匮》和《太公兵法》为比较早期的著作。而到了现在,除了《六 韬》之外,其它诸书都佚失了,只有《太公金匮》、《太公兵法》、《太公阴谋》,还能见到一些佚文。但在佚文中,几部书的内容,常常与《六韬》有雷同之处。 有人认为:《太公兵法》就是《六韬》。但《隋书。经籍志》既然把二书分别列出,表明在唐初时,二书是各为一书而流传的。
   由于《六韬》的内容涉及战国事物,同时文词浅易,不像是西周的风格,所以古今学者一直认为这部书不可能是姜太公所著,其它姜记各书也同样的道理。学者们多 认为:这书是战国时代的兵家假托姜太公的名子写作的,其中可能追述了姜太公的一部分思想。但包括《六韬》在内的姜记各书内容很庞杂,包括了儒、道、法、 兵,纵横各家学说的色彩。就因为姜记各书的这种“杂家”的倾向,所以姜太公被称为“百家宗师”。但《六韬》等书主要是谈论军事的,所以后来都被列入兵家著 作中。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崔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中,出土了《六韬》的残简,表明《六韬》一书在西汉前期已经流传,它成书于战国的问题, 基本上没有悬念了。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晚期的中山怀王墓葬中,也发现了《六韬》的残简,表明《六韬》一书在整个西汉时期是流传很广的一部兵书。宋 神宗元丰三年(1080),《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被列入《武经七书》,是历代兵家必 须要研读的经典著作。
姜太公思想是个品牌
  
  如果若问:姜太公治国和治军的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如今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因为传世的所谓姜太公著作、佚 文,多为后人的伪托;古籍上有关姜太公的言论,都是后人的记载;其形成年代,最早是在战国时期,距离姜太公的有生之年,已有六、七百年。其中可能追述了一 部分姜太公的思想言论,但何者是真,何者是假,何者不失原意,何者是后人的伪托,已经难以甄别和筛选了。
  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流 传到现在的姜太公著作及其思想,毕竟是一种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姜太公文化”。或“姜太公思想”。这种文化,,尽管未必都是姜太公创造的,却是一种以姜 太公的名子为品牌的。它兼儒、道、杂法、兵,更混有纵横之言,颇具有杂家色彩,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创作,它闪 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是我们民族之魂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更是我们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瑰 丽多姿的一个见证。
  “姜太公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能择其要点,介绍在下面。再说一遍,文中的“姜太公”并不完全代表姜太公本人,而是一种品牌符号。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六韬。文韬。文师》: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 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 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太公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和天下人的利益相同的,就能得到天 下;垄断天下人的利益的,就要失去天下。天有天时,地有财富,能够和天下人共同享受的,就是仁;仁在哪里,人民便归附到哪里。使人民避免死亡,解救人民的 痛苦,拯救人民的患难,赈济人民的危急,就是德;德在哪里,人民便归附到哪里。能够和人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就是义;义在哪里,人民便投奔到哪里。凡是 人都不愿意死而愿意活,喜好德行而能给人民创造利益,就是道;道在哪里,天下人便归附到哪里。’)
  天下属于人民,统治者只有能解救人民的苦 难,为人民造福,才能与人民共有天下;这是古代的民本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有的官员还公开叫嚣:“你是替党说话, 还是替人民说话?”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这样的官员,即或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何妨学一学“姜太公思想”?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爱民、富民
  
  《六韬。文韬。国务》: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 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故。’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官室台榭则乐之, 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 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文王问太公说:‘愿意听你讲 一讲治国的原则。要想使君主尊贵,人民安定,怎么办呢?’太公说:‘爱民而已。’文王问:‘怎么爱民?’太公说:给他们利益而不是加以伤害,让他们成功而 不是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是加以杀害,给他们实惠而不是夺取,让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让他们欢喜而不是愤怒。文王说:‘请你具体解释一下。’太公说: ‘百姓不失业就是对他们有利,农民不耽误农时就是让他们成功,减少刑罚就是让他们活下来,减轻赋税就是给他们实惠,少修建宫室台榭就是让他们快乐,官吏清 廉不骚扰百姓就是让他们欢喜。反之,百姓失业就是伤害他们,农民耽误农时就是让他们失败,无罪而罚就是杀害他们,赋税苛重就是剥夺他们,多修建宫室台榭使 民力疲惫就会使他们痛苦,官吏腐败骚扰百姓就会激起他们的愤怒。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管理百姓好像父母爱护子女,哥哥爱护弟弟,看见他们饥饿寒冷就替他们 忧愁,看见他们受苦就替他们悲伤,赏罚好像加在自己身上,征收赋税好像取走自己的财物。这就是爱民之道啊!’)
  介绍到这里,我对于当今的某些官员,实在是无话可说了。我只是对你提一个建议:少打官腔,少说套话,把老祖宗的这些箴言抄下来贴在墙上,每天早晨起来念一遍,睡觉前念一遍,如何?
  爱民在于富民。《说苑。政理篇》:
  “文王问于吕望曰:‘治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
   (文王问姜太公说:‘怎样治理天下?’姜太公回答说:‘施行王道的国家百姓富足,称霸于诸侯的国家士兵富足,勉强生存的国家当官的富足,无道的国家仓库 丰满。这叫上面肥得冒油,下面漏光了。’文王说:‘说得好!’姜太公说:‘知道好却压下不办,是不吉利的。’这一天,文王打开了仓库,赈济了鳏(老而无 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等弱势群体。)
  说得太好了!对于国家的政策,最好的检测办法是看你穷了什么人,富了什么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就是“上溢而下漏”吗?

喜欢屠小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