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3
送交者: 屠小七[布衣] 于 2012-08-21 11:52 已读 47 次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回答: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1 由 屠小七 于 2012-08-21 11:50

黄帝升天
  
  关于黄帝的结局,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没有具体的情节,因为那是颇富于神话性的,不“雅驯”的;而在《史记。封禅书》中却有记载,因为《封禅书》是专写祭祀和神话、仙话的篇章。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黄帝采集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北)之铜,在荆山(今陕西富平西南)之下铸造宝鼎。鼎铸成之后,有垂着胡须的龙自天而下,来迎接黄帝上天。黄帝骑上了龙,群 臣和后宫跟随黄帝骑上龙的有七十多人,龙便拖着黄帝等人飞上天空。其余的小臣,没有骑上龙,便都扯着龙的胡须。胡须折断了,小臣们都坠落下来,还坠下黄帝 的一条弓。百姓们仰望着黄帝上了天,便抱着弓和龙须哭号起来。后世便把黄帝上天这个地方称为“鼎湖”,坠下的弓称为“乌号”。黄帝的墓在桥山(在今陕西黄 陵县),而按照黄帝升天的传说,桥山的黄帝墓并没有埋着黄帝的真身,那不过只是一座衣冠冡而已。
  
  历史的影子
  
   黄帝原是神话人物,是天上的上帝。他降自于天,后来又骑龙回到了天宫。但如此说来,黄帝是否只是生活在虚无飘渺的神话世界,而毫无真实的历史内涵呢?不 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民族的较为原始的神话,看起来好像是脱离现实,不着边际的,但那都是通过人的观念创造出来的,是客观事物对人的 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它虽然不能直接而完全地反映历史的现实,却可以间接地、曲折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历史情况。有时好像历史的倒影,也像在水波激荡 下的若明若暗,若隐若现的影像。学者们通常称之为史影——历史的影子。
  尽管黄帝的神话很神奇,有的在今天看起来很荒诞,但它毕竟是反映了一个 时代的史影。这是一个从原始社会逐渐进入文明社会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相当于仰韶文化的晚期,约在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它的中心地区是黄河中 游,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影响所及,西到甘肃,东到山东,北到蒙古草原的边缘,南到两湖。
  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完成了许多发明创造。
  第二,部落战争扩大化,部落之间的联合与兼并,发展为规模较大的部落联盟,也就是国家的前身。
  第三,有了图画文字或早期的象形文字。
  第四,黄炎两大部落(或部落联盟)的融合,为汉民族的形成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黄帝是神还是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符号也好,是一种观念也好,总是民族之根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坚强的凝聚力,为国内乃至全世界广大的华人所认同,这就必然会在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五帝本纪》
  2、《国语。晋语四》
  3、《山海经。海内西经》、《大荒东经》、《海外北经》
  
  ①赞,又称论赞。一般都放在史书每个篇章的后面。主要是作者发表评论的部分,间有补充,提示的内容。
  ②古代学者多认为神农就是炎帝。但司马迁并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神农自是神农,炎帝只是炎帝。
  ③貔貅,是古代传说中的猛兽。或曰似豹,或曰似狸,似虎,似熊。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二、尧天舜日:古典的乌托邦
  孔子赞颂尧舜
  
  南朝。梁。沈约在《四时白纻歌》中吟咏道:
  “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佩带和服用仙草使容颜永不衰老,在尧舜的年代里人们有无穷的欢乐。)
  清。钱彩《说岳全传》有诗曰:
  “尧天舜日庆三多,鼓腹含哺遍地歌”(在尧舜的年代里,人们都庆幸有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鼓着吃饱的肚皮,嘴里含着饭,遍地响起欢歌笑语。)
  尧舜时代是古人所憧憬的黄金时代,有关尧舜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乌托邦。
  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称颂尧舜的,当属春秋末期的孔子(前551—47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孔子说:尧作为君王,该有多么伟大呀!太崇高了,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能够取法于天。他的恩德浩荡啊,百姓们不知道该怎样称颂他。他的功绩太卓著了,他的典章制度焕发着光彩。)
  这里说尧可以“则天”(取法于天),武则天的尊号就是这么来的。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不就是舜吗?他干什么了?不过是恭恭敬敬地面南而坐罢了。)
  
  哙炙人口的三首古诗
  
  孔子以后,赞颂尧舜的人就更多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几乎人人都谈尧舜,但他们都是按照自己学派的理念来谈尧舜,取舍各有不同。不过尧舜故事的主流,还是和儒家的理念分不开的。有三首哙灸人口的古诗,可以把我们的思绪带到古人所幻想的尧舜时代。
  1、《击壤歌》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寿星击壤而歌。就是在田地里劳动时,一面用原始的农具击碎土块,一面唱着歌。用今天的话来说,唱的是“原生态”的民歌。歌词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太阳出来便开始干活,太阳落山便休息。凿井就能喝上水,耕种田地就能吃上饭。帝王对我有什么作用呢?)
   这首纯朴的歌谣,反映的是帝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自食其力的闲适安逸的生活。尽管生活水平不那么高,但只要没有战乱、天灾、没有政府对人民的干预 与盘剥,能够取得温饱与平安,他们便满足了。虽然这只是一种低标准的满足,却是几千年来劳苦大众的一种理想。直到近现代,不是仍然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 婆孩子热炕头”为满足吗?直到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大潮才冲破了这种自给自足的乌托邦。
  2.《卿云歌》
  据《尚书大传。虞夏传》记载:帝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大宴群臣,在席间与群臣唱和,唱出了一首《卿云歌》: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灿烂的彩色祥云啊,萦绕漂浮绵延不绝啊。
  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永照人间。)
  帝舜唱罢,叹息道:“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是时候了!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啊!)
  据说这时帝舜打算像当年帝尧把帝位禅让给自己一样,正打算把帝位禅让给禹。所以歌中表现了一个帝王的“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是尧舜时代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一个写照。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时,就把这首《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袁世凯执政后被废止。1921年7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把《卿云歌》定为正式国歌。1927年,国民政府蒋介石上台后,《卿云歌》被废止。
  这里捎带着提示一下: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名,就是来源于《卿云歌》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3.《南风歌》
  这也是一首古代的歌谣,见于《尸子》和《孔子家语》的著录,大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说是帝舜弹着五弦琴,唱出这首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和暖的南风啊,可以化解我的人民的愁怨。
  南风来的正是时候啊,可以为我的人民增加财源。)
  这首歌和前面的两首歌立意有所不同,前者只是歌功颂德,赞扬盛世,内容显得空洞和肤浅;这首歌却提出了两个实际问题:“解民之愠”与“阜民之财”。
  “解民之愠”,就是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不公平、平息百姓的怨气,化解社会矛盾。
  “阜民之财”,就是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方。
  光是歌功颂德,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熟视无睹,当然也就不可能加以解决;又不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那么所谓建设和谐社会,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喜欢屠小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