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5
送交者: 屠小七[布衣] 于 2012-08-21 11:54 已读 82 次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回答: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1 由 屠小七 于 2012-08-21 11:50

天下太平的幻想
  
  尧舜的神话传说,大约产生于春秋时期,丰富于战国时期。那是个诸侯割据,大国争霸时期,虽然有周天子为共主,但那 只是名义上的,对各路诸侯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当时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上的人力、财力损耗至巨。于是儒墨等学派,以古代神 话传说为依托,在幻想中构建出一个唐虞盛世来。司马迁写《五帝本纪》,主要根据《尚书。尧典》。唐虞盛世的主要内容是:
  1、“合和万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缔造统一的国家。
  2、设立隶属于中央的十二个州。(以后大禹又划为九州。)
  3、建立巡狩和朝觐制度。天子五年一巡狩(视察地方),州牧四年一朝觐(入朝向天子报告工作情况)。
  4、“敬授民时”:制定统一的历法,颁赐各地,百姓按季节安排劳动与生活。
  5、自然灾害由国家统一治理,命大禹治理了洪水。
  6、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7、公布统一的刑法。
  9、最高统治权力的更替,采取“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度。
  10、“敷奏以言”:向天下宣告统一的政令。
  11、“明试以功”:实行监察制,考察各地的政绩。
  12、“车服以庸”:实行奖励制度,根据政绩赏赐车马服饰。
  13、处治“四罪”:共工、驩兜、三苗、鲧;流放“四凶”:浑沌、穷奇、梼杌、饕餮(音涛铁)。那时也有“专政”手段,也有“严打”斗争。
  14、起用人材:举“八恺”、“八元”(十六个家族的拔尖人才)以及禹、后稷、皋陶等杰出人才。
  15、设官分职: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等等。
   可见这是一个大一统的天下太平的政治蓝图。只有统一才有和平,只有和平才能有秩序,只有有秩序才能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 这是多少代人所憧憬的一个梦想。尽管这梦想是朴素的、要求不高的、绝无一点奢望的,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唐虞盛世的理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成为人 们所向往的黄金时代。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五帝本纪》
  2、《史记。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
  3、《尚书。尧典》
  4、《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海内经》
  
  ①《史记索隐》说:尧,是谥号(死后的称号)。姓伊祁氏。《史让正义》引徐广曰:号陶唐氏。《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②《史记索隐》说:舜,也是谥号。
  ③《列女传》、《史记正义》引《通史》、《宋书。符瑞志》。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www.6park.com

www.6park.com

  三、众说纷纭的尧舜禅让
  
   在历史化的尧舜传说中,最为人所关注的是禅让问题。禅(音善),在这里是传位的意思①。禅让就是传贤不传子,把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让给家族以外的人。据 《史记。五帝本纪》所写,舜是通过尧的禅让而登上帝王之位的。自夏商周以来,直到二十世纪初叶的清朝为止,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朝廷的体制都是家天下,帝王之位的传承,主要是父死子继,少数情况是兄终弟及,都是在一个家族中运转,不会把江山社稷让给其他人,除非是通过暴力来夺取。 而尧舜禅让的传说却与此大相径庭,令人耳目一新。因此这件事被认为是“公天下”的典范、古代政治的黄金时代。
  但仔细考察一下尧舜禅让传说的来龙去脉,我们才知道,这件事也并非那么简单,它原来是众说纷纭的。
  
  孔子何曾谈过尧舜禅让?
  
  有人著文说:尧舜禅让之说始于孔子,这实在是一个误解。
  我们研究先秦古书会发现:在《论语》以前的典籍中,并没有出现过尧舜的名子,只是在《论语》中,才首先出现了尧舜②。看来把尧舜的传说历史化的,可能首先出于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
  在《论语》中。孔子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尧舜,赞颂他们是君主的典范、典章制度辉煌灿烂、拥有天下而不图私利等等,但却没有提到过尧舜禅让③。孔子曾经热情地赞颂过周人泰伯的让天下: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泰伯,可以称得起是德行最高尚的了。多次让天下,百姓真不知道怎样称赞他才好。)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名叫泰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季历生姬昌(文王)。姬昌的德行高尚,古公亶父扬 言:唯有姬昌可以兴周。泰伯和虞仲知道父亲想要传位给季历,以便日后再由季历传给姬昌。于是他俩便逃亡到南方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在那里建立了吴国。 这就是泰伯的“让天下”。
  其实,从这件事的过程来看,泰伯以逃亡的方式让位,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思想境界未必那么太高尚,孔子为了通过舆论的力量遏制一下当时公族内部互相杀戳的争位之风,把这件事情的意义拔高了。
  但不管怎么说,泰伯的让国,不过是王室成员内部的相让,并非把江山让给家族以外的人。孔子的政治理想是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制度,维护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公室的既有地位,怎么会主张尧舜式的禅让呢?
   当时的形势是:大国争霸,周天子的权势旁落;在各诸侯国里,大夫和家臣也专擅国政,诸侯的权势也帝落了。孔子所在的鲁国,政治实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 和季孙氏三家大贵族手里。因为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称为“三桓”。我们读《论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当时三桓专政,“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是非 常恼火的: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天下的政治步入正轨,礼乐征伐的诏命都出自天子;天下的政治脱离正轨,礼乐征伐的命令都出自诸侯。出自诸侯,大概十代之内很少有不亡国的;出自大夫, 五代之内很少有不亡国的;由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三代之内很少有不亡国的。天下政治步入正轨,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里。天下政治步入正轨,百姓就不会议 论纷纷。)
  不仅此也。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不同身份的人,在礼仪和排场方面也各不相同。如果下级用了上级的排场,那就是“僭越”。例如:季氏 “八佾舞于庭”,孔子大怒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如果这样的事情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受呢?)(《论语。八佾》)
   原来古代在祭祀时,要表演舞蹈。舞列一行八人为一佾(音易)。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季氏 (即季孙氏)身为大夫,只能用四佾之舞,却搞了个“八佾舞于庭”的排场。如此僭越,岂能容得?所以孔子在盛怒之下,给我们留下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成 语典故。
  总之,按照孔子那种早期儒家的正统思想,他要维护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和世袭制度,是不会宣扬“禅让”的。
  禅让之说源于墨家
  
  早在六七十年之前,据“古史辨”学派顾颉刚、杨宽等人的研究,禅让之说起源于墨家。它的理论基础,是“尚贤”、“尚同”。墨子说: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与之爵,重与之禄,任之以事,断与之令;……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 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墨子。尚贤上》)
   (所以古代圣王的施政,以德行排列位次,尊重贤能之人,即使是农民或者工匠、商贩,有才能的便要举荐,给他们高爵厚禄,任用他们管理政事,授与他们决策 的权力……。所以在这个时候,按照德行排列位次,按照官职办事,按照政绩决定奖赏,计量功勋而分配俸禄。所以当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百姓不会终身贫贱;有 能力的就举荐上来,没有能力的就撤下来;这就是所谓举荐公义,辟除私怨。)
  在《墨子》的《尚同》上、中、下三篇中,阐述了作为公共权力的国家 产生的经过。墨子认为:最初没有政治组织,百姓的行为没有约束,人们都追求私利,天下非常乱。后来人们推举有德行、有能力的人管理大家的事,于是便出现了 天子、王公,诸侯和正长(各级官吏),制定了礼制和刑法,以调节人们的不同利益,使人们的不同的价值观符合一个统一的原则。
  可见墨家所主张的“尚贤”、“尚同”,就是施行贤人政治,由众人举荐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来做天子,三公,诸侯等。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便产生了尧舜禅让的故事。墨子说: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中》)
  (古时候舜在历山种过地,在河边做过陶器,在雷泽打过鱼。尧在服泽的北边找到他,举荐他当天子,让他接受天下的政权,治理天下的百姓。)
  这大约是先秦典籍中,最早提出尧舜禅让之说的。
  
  孟荀低调谈禅让
  
  到了孟子的时代,墨家的尧舜禅让传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起来。而这种观念,是与儒家的学说相抵触的,所以就成为孟子及其弟子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孟子有一个弟子叫做万章,最爱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而且还颇有穷追不舍的劲头。有一次,他问孟子说:
  “尧把天下让给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
  “没有。天子不能把天下让给别人。”
  万章再问:
  “但是舜拥有了天下,是谁给他的?”
  孟子回答说:
  “是天给他的。”
  万章又追问:
  “天给他的,是天亲口谆谆告知的吗?”
  孟子几乎被逼到墙角去了,只好说:
  “天不说话,不过是借了人事来表达他的意思而已。”
  万章还是不依不饶,继续追问道:
  “天是怎样借人事来表达意思的?”
  孟子只好又说:
  “舜辅佐尧二十八年,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是天意啊!”
  然后举出尧死之后,天下人不拥戴尧子丹朱而拥戴舜的事例,说明一切都是天意。舜不能违背天意,只好做了天子。(见《孟子。万章上》)
  后来万章又问:“既然尧传贤是天意,为什么到了禹的时候,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呢?”孟子仍然用“天意”来解释,说什么“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又引用孔子的话说:
  “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孟子。万章上》)
  (尧舜禅让,夏商周三代传给子孙继承,道理是相同的。)
  这当然不可能是孔子的话,孔子是不会谈尧舜禅让问题的。在这里,孟子和了稀泥,说什么传贤与传子仅仅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晚于孟子的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谈到尧舜禅让问题时,也显得非常低调。他说:
   “世俗有‘尧舜禅让’的说法,这是不对的。天子的权势和地位非常尊贵,天下无人可以匹敌,让给谁呢?他在道德和智慧方面都是很杰出的,所有的能人都被提 拔任用,天下没有隐士,为什么要禅位呢?有人说是“死而禅位”,这又不对了。圣人已殁,天下再没有圣人,让给谁呢?如果说天下还有圣人,而这圣人就是太 子,那么太子继位,朝廷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以尧继尧,何变之有?如果圣人不是太子而是三公,由三公继位,朝廷和过去也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以尧继 尧,何变之有?这都是按照礼义办事,何必称为‘禅让’?又有人说是“老衰而禅让”,这又不对了。天子在身心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养,血气筋力可以衰弱,智 力却不会减退。所以说:诸侯有老,天子无老。诸侯有禅国的,天子却没有禅天下的。可以说:尧舜禅让乃是胡说,是不能和他们谈论天下的大道理的。”(《荀 子。正论》。原文很长,这是简单的意译。)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但这段文章却写得很蹩脚,颇有欠通之 处。例如:太子继位与三公继位,一个是传子,一个是传贤,怎么就没有区别?天子也是人,怎么就不会老?智力怎么就会不衰退等等,都是没有道理的。总之,荀 子的观点,和孟子大体上相同。尧舜禅让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搞得沸沸扬扬,他们并不能无视这种传说的存在。但这毕竟是与儒家的政治理念相抵触的,所以他 们要尽量把这传说纳入到儒家学说的轨道上来。说来说去,归结为一点,就是传贤与传子并没有什么区别。孟子从“天意”来解释:说什么“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 则与子”;荀子则从政治上来解释,认为无论是太子继位也好,三公继位也好,反正他们都是“圣人”,都是“以尧继尧”,朝廷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秩序都没有发生 什么变化,都是按照儒家的“礼义”办事,没有必要再加上一个“禅让”之名了。这样便把“尧舜禅让”的意义淡化了。 www.6park.com

道家对禅让的逃避态度
  
  对于“禅让”一事,道家采取了蔑视和逃避的态度。《庄子。逍遥游》谈到了尧让许由的故事。尧对许由说:“
  “太阳月亮出来了,我这烛火怎能与日月争光呢!及时雨降下来了,我还用得着再提水浇灌禾苗吗?先生如能立为天子,天下就会大治;而我还在占据着这个位置,实在觉得很抱歉。请允许我把天下让给你。”
  许由说:
   “您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而我为什么要替代您,难道是为了名声吗?名,不过是事实的符号,难道我将要作个符号吗?鹪鹩(音焦僚,一种小鸟)在森林里 筑巢,不过占有一个树枝;田鼠在河里喝水,不过灌满了肚子。君主啊,你还是回去歇歇吧!天下对我毫无用处,我不能越俎代庖啊!”④
  在《庄子。让王》中,又连讲了五个尧舜让天下反而碰了一鼻子灰的故事。
  1、尧让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
  “我患有抑郁症,正在治疗,还没有时间治理天下。”
  2、舜让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还是那套话。支父与支伯应该是一个人。
  3、舜让善卷。善卷说:
  “我处在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夏天穿葛布纱衣。春天耕种,形体足以承担劳动;秋天收获,够自己的生活了。太阳出来便干活,太阳落山便休息,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觉得心满意足了,我要天下干什么?可叹啊,您不了解我啊!”
  于是便不接受天下,走进深山之中,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4、舜让石户之农。石户之农认为舜的德行还不行,便带着妻子和孩子逃遁到海岛上去,再也没有回来。
  5、舜让北人无择。北人无择对人说:
  “好奇怪呀,君王的为人!住在乡下,却到尧的门下去活动。不仅如此,又要用他那可耻的行为来玷污我。我羞于见他。”
  于是自投于清冷(音铃)之渊自杀了。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都任其自然,并不热衷于什么权势和地位。你以为作天子很风光,我还没看起呢!我宁可远离政治漩涡,自食其力,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不去趟那湾混水。因而他们对于什么“禅让”的观念,抱着轻蔑、冷漠甚至嘲讽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晋。皇甫谧《高士传》讲了一个许由和巢父的故事⑤,是从道家的尧让许由的故事演绎而来的,颇有一点恶搞的味道: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逃到颍水北边箕山之下隐居起来了。又听说尧要召他作九州长,以为这消息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便在颍水边用清水洗耳朵。许 由有一个朋友,连住房都没有,只是在树上筑巢,睡在上面,所以人称巢父。这时正赶上巢父牵着牛犊走过来,要用河水饮牛。看见许由洗耳朵,忙问为什么。许由 说:
   “尧要召我做九州长,这种不干净的信息玷污了我的耳朵,所以来洗耳朵。”
  巢父说:
  “你一洗耳朵,河水便不干净了,岂不玷污了我这牛犊的嘴?”
  于是赶紧牵着牛犊走开,到上游去饮牛了。
  在这些“高士”们看来,做天子和当官都是坏消息,连听到这消息都会玷污自己的耳朵,把这坏消息从耳朵上洗下来,把河水都弄赃了,连牛犊都不能喝了。
  这是对“禅让”之说的多么大的讽刺!多么强烈的挖苦!
   www.6park.com

喜欢屠小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