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6
送交者: 屠小七[布衣] 于 2012-08-21 11:55 已读 37 次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回答: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1 由 屠小七 于 2012-08-21 11:50

法家对禅让说的贬低与否定
  
   法家对于禅让说更不看好。在法家集大成之作《韩非子》的五十五篇中,有多处谈到尧舜禅让。但各篇的说法互有出入,这是因为《韩非子》一书,既不是韩非一 人的手笔,也不是一时成书的。但这些说法尽管不同,却与儒墨的观念迥然不同,大体上反映了先秦法家对禅让说的贬低与否定。
  1、尧舜传说本身就不可靠
   “孔子墨子都谈尧舜而取舍不同,都自称是真尧舜。尧舜不能复生,谁能断定儒墨所说的是不是对的呢?……现在想要研究三千年之前的尧舜之道,仅仅凭主观能 够判定吗?没有证据去断定它,那是愚蠢的;不能断定却相信它,那是荒谬的;所以在考察先王时,对尧舜之事下断语,那就不是愚蠢,便是荒谬了。”(《显学 篇》)
  由此可见,法家认为尧舜只是儒墨两家用来说事的偶像,而尧舜传说的真实性尚不可知,更不必说禅让的故事是否可靠了。
  2、避劳说。
   “尧统治天下时,他房顶上的茅草都没有剪齐,椽子都没有刨光,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着鹿皮,夏天穿着麻布衣,看门人的吃穿也不会比这更差 了。禹统治天下时,亲自拿着锄头铲子带领人民干活,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或是奴隶也不会比这更劳苦的了。由此看来,古代把天子的位置让给别人 的,是抛弃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禅让天下是不值得称赞的。”(《五蠹篇》)
  法家讲究功利,认为远古时期当天子无利可图,所以才主动地让给他人。用今天的话说,天子的位置好比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巴不得赶紧抛出去才好呢!
  3、暴力说。
   《说疑篇》认为:所谓禅让,并不是天子主动地相让,而是权臣的威逼所致。“舜囚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 之。”(舜逼尧让位,禹逼舜让位,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这舜、禹、汤、武四个王,都是杀死君主的臣子,而天下人却在赞誉他们。)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有人盗掘了战国时期的魏襄王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其中的《竹书纪年》和《琐语》两种书,关于尧舜接位之事,与通行的说法正好相反:
  “舜放尧于平阳”(《史通。疑古篇》引《琐语》)。
  “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把尧和他儿子丹朱隔离起来),使父子不得想见也。(《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
  另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舜囚尧的地方,称为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今河南濮阳市东)。隔离丹朱的地方,后来称为偃朱城,在县西北十五里。
  这和《韩非子》所说的“舜逼尧”相符合,应该是在法家思想影响下的尧舜传说的另一种版本。 www.6park.com


 大同狂想曲
  
  墨家所提倡的“尚贤”、“禅让”之说,开始时虽然受到了孟、荀等儒家学派人物的抵制,但那毕竟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的 境界,儒家还不能完全否定它,只能把它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进行消化和融合。大约在战国中期写成的《尚书。尧典》以及在西汉编辑成 书的《礼记》的《礼运篇》,便是在尧舜传说方面儒墨两家融合的产物。
  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有关尧舜的部分,主要是根据《尚书。尧典》写成的,我们在上面已经谈了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一谈《礼记。礼运篇》。
   《礼记》的内容,基本上是秦汉以前儒家学派学习《礼经》所作的解释和补充的资料,由西汉武、昭、宣时人戴德和戴圣叔侄二人搜集整理成书。载德之书称为 《大戴礼记》或《大戴记》,戴圣之书称为《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后来称为《礼记》,共四十九篇。这两部书对于研究秦汉以前的礼制乃至政治、经济、哲学 思想、风俗习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献。《礼记。礼运篇》说:孔子参加蜡祭⑥。祭典结束之后,喟然而叹。弟子言偃(子游)问道:“君 子为什么要叹息?”孔子说:“在大道实行的年代和夏、商、周三代英主,我没有赶上啊,但文献上却有记载。”接下来,孔子就说了下面一段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在大道实行的年代⑦,体现了天下为公的精神。把贤能的人推举上来管事,人与人之间讲究信用,和邻居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是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 爱自己的子女。使老人都能安渡晚年,使壮年的人都能对社会做贡献,使年幼的人都能得到抚育,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失父)、独(老而无 子)、残废、病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有自己的职责,女人以夫家为归宿。反对把财物丢弃于地,却不必归自己所有。反对干活偷懒,干活却不是为了自己。所以 阴谋诡计就不会发生,盗窃抢劫的现象便不会出现,也就不必关大门。这就叫做大同。
  如今大道已经废弃不行,成为私家的天下。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 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取得财富和出力量干活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兄弟相传作为礼制,把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把礼义作为准则,以端正君臣 的名分,使父子关系惇厚,兄弟关系和睦,夫妻关系和谐,建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宅,看重有勇有谋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阴谋诡计由此而生,战争也由此 而起。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因而被历史选择为这时代的代表人物。……这就叫做小康。)
  按照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200)的注 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就是五帝时的禅让制度,也就是“公天下”;而“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指的是禹,汤以后的“家天下”,在一家 一姓中传承帝王之位。前者称为“大同”之世,后者称为“小康”之世。(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奔小康”,不是一个概念)。这可以表明:战国中期以后的儒家,已 经接受和融合了墨家的禅让之说,他们假借孔子的名义说事,把五帝时的大同境界,作为自己的最高政治理想,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最高纲领”。但这也只是唱高调 而已,禅让观念与儒家的“家天下”的政治理念毕竟是格格不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提倡的“选贤”,不过是选择能为王朝服务的优秀臣子罢了,怎能把一家一姓的 江山社稷让给他人呢?汉高祖刘邦连“非刘氏而王”都不接受,更何况非刘氏而帝?儒家只是把“大同”之世作为虚无缥渺的最高纲领挂在那里,而他们的现实的政 治理念,还是最低纲领的“小康”之世,实质上是用“小康”取代了“大同”。
  
  中国古代的共产主义
  
  近代以 来,受摩尔根和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的理论的影响,学者们按图索骥,认为“大同”之世和禅让之风就是原始社会财产公有和民主推选首领的反映。特别是新中国成 立以后,所有的历史著作和历史教科书,都这样宣讲。但仔细推敲起来,事情也并非这样简单。战国距原始社会,至少也有两千多年,原始社会又没有文字,这段历 史是怎么传下来的?如果说它只是一个若隐若现的史影,当然也无可厚非;但若是说真是那段历史的直接的描述,就难以说得通了。在今天看来,最为稳妥的说法, 应该是战国学者的一种天才的想像,一种崇高的理想。
  《礼记。礼运篇》的作者,发现了一个科学的秘密:当时社会的动乱、人 民生活的艰难与痛苦、道德观念的沦丧,是源于经济上的私有制,而这也就决定了政治上的专制,从而也就产生了争城掠地的战争。只有在经济公有制的前提下,各 尽所能,按需分配,才会有政治上的民主,才会选贤与能,才会产生禅让制度,才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安定的社会秩序。而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天下为公”的“大 同”世界,就是共产主义的理念。看来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出现,比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早了两千多年。
  共产主义 的前提是财产公有制;共产主义的内容,主要是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以及与这个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法权观念、政治制度、伦理 道德等等;而《礼记。礼运篇》的作者,对此都作了原则性的阐述;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在这些方面的观点,原则上是相同的。 但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相比较,主要的缺陷是:
  第一,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并没有已经逝去的 黄金时代,只能把理想寄托在现在和未来。而《礼记。礼运篇》的作者则认为先有“大同”,后有“小康”,“天下为公”的黄金时代已经一 去不复返了。这实质上是一种“今不如昔”的历史退化论。
  第二,马克思从分析劳动、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现象入手,揭示了阶级剥削的根源以及私 有制条件下的各种弊端,进而规划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方法与步骤。一百多年来,经过各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尽管已经证明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还有缺陷,还有待在实践 中进一步完善,但它毕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所不能比拟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对发达的商品经济进行 全面解剖的结果;处于生产力低下、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是不可能走得太远的。
  但不管怎么说,“大同”与“禅让”之说,毕竟 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思想遗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种美好的理想主义的光芒,曾照亮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心灵,促使他们为实现“世界大同”的远大目标而奋 斗。康有为写《大同书》,孙中山喊出了“天下为公”的口号,都是受到了这样的启发。从某种意义来说,“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也是当今真正的共产党人 (腐败分子、穿着红色外衣的以权谋私的官僚除外)政治理想。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五帝本纪》
  2、《史记。周本纪》
  3、《尚书。尧典》
  4、《礼记。礼运篇》
  5、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载《古史辨》七下,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①《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禅,传位也”。
  ②据学者研究,《尚书。尧典》大约写成于战国中期,晚于《论语》的成书。
   ③《论语》的最后一篇《尧曰》,似乎透露出一些尧舜禅让的信息。但学者认为这不是《论语》的原文,而是后人附在书后的残篇断简,与孔子没有什么关系。 (见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八〈论语。尧曰章〉辨伪》,载《古史辨》七下,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 版。
  ④原文是:“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意思是:厨师虽然不烹制祭祀用的上供的食品,掌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过祭器去替他烹制吧。这就是成语“越俎代庖”的出处,指越权去管那些不该管的事。
  ⑤对于这件事,不同版本的《高士传》,说法互有出入。参见《太平御览》五百六、《史记正义》、《世说新语》注所引《高士传》。
  ⑥蜡祭,即腊祭,岁终祭祀百神。所以十二月称为腊月。
  ⑦古人所说的“道”,有理论、理念、学说、轨道、理想、规范、主义、规律、真理等义,可以会意,不可以言传。用现代的语言来对译,很难找到太恰当的词句。所以,“大道之行也”,只好勉强用“在大道实行的年代”来翻译。

喜欢屠小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