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13
送交者: 屠小七[布衣] 于 2012-08-23 8:06 已读 65 次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回答: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1 由 屠小七 于 2012-08-21 11:50

中国第一哲人
  
  综合《史记。殷本纪》、《周本纪》和《宋微子世家》等篇的记载,纣王愈来愈荒淫,国事日非,世风日下,箕子进谏,纣王不听。有人说:“你可以走了。”箕子说:
  “为人臣的向君主进谏,因为君主不听而离去,是张扬君主的恶行而自己取悦于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啊。”
  于是便披散起头发,假装疯狂。纣王便将他降为奴隶,还把他囚禁起来。
  武王伐纣,打败了纣王,进入朝歌,把箕子从监牢里放出,箕子便隐居起来,鼓琴发泄自己的悲愤之情,曲调流传下来,称为《箕子操》。
  武王听说箕子是一位智者,深明哲理,谙于治国之道,便亲自去访问箕子,向他请教。箕子对武王的一番谈话,便是《尚书》中的《洪范》。
   但《尚书大传》的说法却与此有所不同。说是武王胜殷之后,从监牢中把箕子释放出来。箕子觉得被周人释放很没有面子,便出走到朝鲜。武王听说箕子在朝鲜, 便把朝鲜之地封给箕子。箕子受封之后,觉得不能没有君臣之礼,便在武王十三年(牧野之战的第二年)来朝见武王。就在这种背景下,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洪范》 的内容。
  洪,大也;范,规范也;“洪范”,就是“大法”的意思。共有九种治国大法,称为“洪范九畴”,就是:
  1、五行:讲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行,是变化的意思。“五行”的观念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五事:貌(仪容),言(言语),视(观察)、听(听闻)、思(思维)。这是对于仪容、言语、观察和思维方法的规范。
  3、八政:八种官员。最重要的是“食”与“货”,就是掌管民食和金帛(就是现在所说的财政、金融)的官员。《二十四史》中经济史部分称为《食货志》,就是由此而来。下面依次是祀(祭祀)、司空(营建)、司徒(民政)、司寇(司法、公安)、宾(礼宾)、师(军事)。
  4、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讲的是天文历法。
  5、皇极。就是最高的准则,如臣民不许结党营私,遵守君主制定的规范;君主要施行王道,作百姓的父母。
  6、三德:正直、刚克(以刚取胜)、柔克(以柔取胜)。
   7、稽疑。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首先是通过卜筮(用龟甲算卦,称为卜,用蓍草算卦称为筮),三个人算封采用两个人的意见。如果有大的疑难问题,那就 要谋及汝心(君主个人拿个意见),然后谋及卿士(官员),谋及庶人(百姓),谋及卜筮。如果君主、卡筮、官员、百姓都同意,那就叫大同,最理想了,可以施 行。如果君主同意,卜同意,筮同意,官员不同意,百姓不同意,叫做吉,也可以施行。如果官员同意,卜同意,筮同意,君主不同意,百姓不同意,叫做吉,也可 以施行,如果百姓同意,卜同意,筮同意,君主不同意,官员不同意,叫做吉,也可以施行。如果君主同意,卜同意,筮不同意,官员不同意,百姓不同意,在境内 办事为吉,在境外办事为凶。如果卜、筮和君主、官员、百姓的意见相违背,安静不动便是吉,行动就是凶。
  这种稽疑的办法,其特点为:
  第一,考量君主、官员、卜、筮、百姓五方面的意见,基本上是3/5同意便可以施行。
  第二,神权较重,占两票(卜、筮),而且君主、官员、百姓都同意,卜、筮不同意,卜、筮就可以以2/5否定3/5。
  第三,君权不是绝对的,要受官员,卜筮、百姓的制约。但比起官员、百姓来,君权还是稍重一些,只要君主和卜两票同意,就可以以2/5否定3/5,可以有限度地在境内施行,只是在境外作战,以及外交活动等不能作。
  第四,百姓的意见也作为考量的一个方面,是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
  8、庶征,就是各种自然的征兆,包括雨、阳(晴)、奥(暖)寒、风。它们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现象,但也和政治有关,含有早期的天人感应思想。
   9、五福,就是五种幸福。一曰寿(长寿)、二曰富(富裕)、三曰康宁(健康、平安)、四曰攸好德(具备美德)、五曰考终命(老而善终)。把“寿”放在第 一位,“富”放在第二位,认为长寿比富裕更重要,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我们在春节的对联中常常看到,“五福临门”的字句,就是从这里来的,也称为“洪范五 福”。
  总之,“洪范九畴”是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一种意识形态,但其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早期的民本思想,也包含着明智的人生哲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原文内容很多,我们只能摘要地,浅显地作一些介绍。
  学者们认为:在《尚书》中,《洪范》写作于战国时期,只是后人的追述,未必都是箕子的原话,但应该是祖述了箕子的一些主要观点。所以后人称箕子为“诸子第一子”、“中国第一哲人”。 www.6park.com

哲人东去
  
  箕子的个人历史,最重要的一笔是他去了朝鲜,被武王封为朝鲜侯。这件事,见于《尚书大传》、《史 记。宋微子世家》、《易林》、《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等,也见于朝鲜古代史 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朝鲜史略》、《海东绎史》的记载,这些朝鲜史书认为箕氏朝鲜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据中朝双方的史籍记 载:箕子率领殷人五千人进入了朝鲜③,随同前往的有各种有工艺的工匠④。箕子教给当地人民礼义和种地、养蚕、织布。制订了“犯禁八条”。就是八条法律。主 要内容是杀人偿命,偷盗者男人没入被盗之家为家奴,女人为婢(女奴)。想要赎身,每人出五十万钱。赎身后虽然免除了奴婢的身份,仍然受到世俗的歧视,嫁娶 没有彩礼。所以他的百姓终生不相偷盗,出现了夜不闭户的局面。妇人守贞节,不作淫荡之事(《后汉书。地理志》)。有的书上还说:
  “教以诗书,使知中国礼乐之制;衙门、官制、衣服悉随中国。”(《海东绎史》引《三才图会》)
   有的学者认为:古书上所说的古朝鲜,并不是现在的朝鲜。有人认为在辽西,有人认为在辽东,还有人认为在河北或山东;甚至有人认为:箕子去朝鲜,历史上并 没有这件事,不过是后人的编造。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箕子去朝鲜实有其事,不容怀疑,古朝鲜包括今辽东和朝鲜北部,首都朝鲜县,又称王险城,就是现在的平 壤。
  在平壤的牡丹峰上,原有箕子墓,年代很久远。据朝鲜史书《高丽史》记载:高丽王朝肃宗七年(公元1102,中国北宋时期),高丽礼部认定牡丹峰上的古墓为箕子墓,在墓旁建立了箕子祠。从此朝鲜的历代王朝都进行祭扫,修缮,是平壤的著名景观之一。
  1959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下令,毁掉了箕子墓。他认为:“把朝鲜民族看成是箕子的后裔,是对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我们民族的侮辱。”当时有许多老人反对毁掉箕子墓,金日成为此摆设了“老人宴”,在宴席上对老人们做了解释和安抚的工作。
  我国商丘也有一个箕子墓。有的学者认为是归葬墓,就是箕子死在朝鲜后,送回故国来安葬,以示落叶归根之意。不过,平壤和商丘的两个墓,何者为真墓,何者为衣冠冡或纪念性的仪墓,抑或二者都不是真墓,我们就搞不清了,也许会成为亘古之谜。
  据《后汉书。东夷传》等书记载:汉惠帝二年(公元193),箕氏朝鲜的后裔箕准被燕人卫满篡位,卫满建立了卫氏朝鲜。从箕子立国到箕准亡国,共经历930年,传四十余世。箕准逃至马韩(朝鲜半岛西南部)称南康王,二百多年后被百济灭亡。
  事情很蹊跷,如果箕子朝鲜根本就没有这回事,那么箕准是怎么来的?卫满篡了谁的位?这是难以说明白的。
  箕子朝鲜的问题很复杂,中、韩、朝三国的学者热议多年,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更由于非科学,不理智的民族情绪的干扰,就使得这个问题愈来愈复杂了。只有都回到客观的、科学的立场上来,秉持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这个问题才有最后解决的希望。 www.6park.com

走为上策
  
  现在介绍一下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微子名开。实际上是名叫启,《史记》为 了避汉景帝讳,改写为开。古代有一个规矩,皇帝叫什么名,别人的名子就不许用这个字。汉景帝叫刘启,所以需要避讳。他是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古代国君 或贵族的儿子,只有正妻所生的是嫡子,其他妻子所生的便是庶子。《史记。殷本纪》说:启的母亲地位卑贱,启不能继承帝位。少子辛的母 亲是正后,所以帝乙死后,辛继承了帝位,便是纣王。按照这一说法,微子启和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而《吕氏春秋。当务》却说:纣王有同 母兄弟三人,老大是微子启,老二是中(仲)衍,老三是受德,就是纣王。他们的母亲生微子启和中衍时还是妾,转为正妻之后生了纣,所以微子启和中衍为庶子, 纣为嫡子。纣的父母想要立微子启为太子,太史根据法制争辩说:“有正妻之子就不能立妾之子。”因而纣被立为太子,后来继承了帝位。按照这一说法:纣王和微 子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但这种说法总使人觉得不大近情理。明人何孟春和清人梁玉绳早就指出:同一个母亲生的孩子,身份怎么会不同?⑤所以还是《史记》的说法比较合理:纣王和微子启是同父异母兄弟,因为母亲的身份不同,有嫡庶之分。
   《史记。宋微子世家》接下来写道:纣王末年,荒淫愈甚。微子启几次进谏,纣王不听。周文王灭亡了商朝的属国黎国(在今山西长治东 南),大臣祖伊非常恐惧,赶紧向纣王报告,劝告纣王要修德勤政,否则国家便很危险了。而纣王却满不在乎地说:“我生来不就是做天子的命吗?周文王能把我怎 么样?”微子见到这种情形,觉得对纣王不能再进谏了,感到非常失落,想到了出走和自杀两种解脱办法,犹豫难以决定。便去请教太师(《尚书》作“父师”)和 少师。《尚书》有一篇《微子》,就是微子与二师谈话的内容,大约是后来史官追忆成篇的。
  《尚书》的文字很难懂,司马迁引入《史记》时,用汉代的文字稍作处理,仍然是不太好懂。大意是:微子对太师、少师说:
   “殷朝政治昏乱,不能很好地治理四方。君主沉溺于酒宴之中,只是听从女人的话,败坏了汤王的德政。殷朝上上下下都好抄掠盗窃,大臣们也不遵法度,小民相 率起来造反。如今殷朝已经腐败,好像蹚着大水,找不到边沿在哪里。太师、少师:我应该怎么办?我将要走开吗?还能保全家室吗?”
  太师说:
  “王子。上天降下灾祸,要灭亡殷国。君主不知恐惧,不采纳长者的意见。现在如果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就是自己死了,也死而无恨。如果自己死了,国家仍然得不到治理,就不如走开为好。”
  微子听了太师的话,选择了出走。比干被杀后,他就毅然地离开了朝廷。
  微子启出走的时间,在周文王灭黎之后,武王伐纣之前。 www.6park.com

原来微国是长国
  
  微子离开朝廷之后归周与被封的情况,古书上的记载多有岐异,让人无所适从。我们就来考察一下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基点,微子的原封地在哪里?
  若是分析一下“微子启”三个字,那么,启是名,微是封国名,也就是他在商朝的封国,子,孔安国认为是爵位。
  这个微国的地望,说法不一,主要有今河南商丘一带、山东梁山、陕西眉县、山东寿张、山西潞城、四川眉山、湖北竹山、郧县、湖南岳阳等。这些地方,除了商丘一带靠谱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另一个微国及其族人居住过的地方,与微子启毫不相干。
   古代原有一个微国,甲骨文中称为微伯,在商朝比较强大。根据学者考证,他们原住今山东梁山一带,后迁到今山西潞城,归附周朝后迁到今陕西眉县,以后又逐 渐迁移到上述许多地方。原来认为居住在这些地方的,是微子启及其族人,实为谬误。这另外一个微国(或部落)和微子启是两码事。
  那么,微子启的 微国在哪里呢?清。刘文淇(1791-1854)《左传旧注疏证》认为微国在纣的畿内,也就是商朝的中心地区,杨伯峻也赞同这种说 法;⑥但具体的地望,疑未能详。1998-1999年,由河南省文研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鹿邑太清宫周初大墓进行了发掘,出土有铭文的青铜器54 件,多自名为“长子口”。学者认为:这位叫做“长子口”的墓主人,便是微子启。篆文微,长二字形近,极易混淆。原来中国文字从篆文改为隶书之后,流传了两 千多年的微国,乃是长国之误;微子启乃长子启之误。《吕氏春秋。诚廉》说:武王派召公会见微子启于共头山(在今河南辉县境)之下,与 微子订立了盟约,让微子“世为长侯,守殷之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现在把这几句话解释一下:
  “世为长侯”:让微子及其子孙世世代代做长国的诸侯。长国就是所说的微国。原来这句话讲不通,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不叫“微侯”而叫“长侯”,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
  “守殷之祀”:微子是商朝的宗室,可以祭祀商朝的宗庙,不断其烟火。
  “相奉桑林”:祭祀宗庙时,用商朝的《桑林》乐章。
  “宜私孟诸”:孟诸,泽名。泽是湖泊或沼泽地,孟诸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这是让微子及其后人以孟诸泽一带地方做领地。
  由此可以认为:所谓微子启的微国(长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北起孟诸泽,南到今鹿邑,是宋国的前身,宋国就是在微国(长国)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讲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了行文方便,也考虑到顺应阅读的习惯,仍然称长为微,称长子启为微子启,全文一律不加改正。只要读者心里有个谱就行了。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殷本纪》
  2、《史记。周本纪》
  3、《史记。宋微子世家》
  4、《尚书》:《商书》、《周书》
  5、《汉书。地理志》
  6、《后汉书。东夷传》
  
  ①《孟子杂记》为明。陈士元著。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八。
  ②《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古史辨》第二册。
  ③《朝鲜史略》,朝鲜人著,作者佚名,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海东绎史》,15世纪朝鲜人韩志渊著。
  ④《华苑杂记》,15世纪朝鲜人徐居正著。
  ⑤何孟春《余冬叙录》。梁玉绳《史记志疑》。
  ⑥杨伯竣《春秋左传注。僖公六年》 www.6park.com


一二、“三仁”的是是非非
  
  微子投降了吗?
  
  《左传》和《史记》记载了微子投降的情况。《左 传。僖公六年》说:武王克殷后,微子“面缚衔璧”(两手绑在背后,嘴里含着一块玉。古代死人才含玉),大夫穿着孝服,士人抬着棺材 (这都表示求死),在武王的军前投降。武王亲解其缚,收下了璧,烧了棺材(表示饶他不死),以礼相待,让他回到原来的封地上做微(长)侯。
  《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周武王克殷,微子带着祭器来到军前投降。袒露臂膀,两手绑在背后,左手牵着羊,右手拿着茅草,用膝盖拄地向前行走,向武王宣布投降。武王宽恕了他,仍然把他封在原地。
  二书所记细节有所不同,大约都不全面。把两种记载合在一起,便是古代投降的全部礼仪了。
  尽管《左》、《史》二书言之凿凿,却有许多学者不相信这件事。孔安国说:
  “微子把两手绑在后面,怎么还能牵羊把茅?这是司马迁的胡说。”
  马骕《绎史》认为:武王攻入殷都时,微子早已离开这里,怎么能出来投降?
  此外如明人何孟春、徐孚远等,也都认为武王伐纣进入朝歌,早已出走的微子不会出来迎降。
  元代学者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引录其师王柏的观点说:
  “面缚衔璧,必武庚也。”
   这些看法都是有道理的。在武王的军队打到朝歌时,微子并不在朝歌。结合上面所引的《吕氏春秋。诚廉》,我们知道他是在共头山下(今 河南辉县境)。当时纣王已经自焚而死,出来投降的自应是纣王的儿子武庚。继而武王封武庚于殷地,自然是因为他已投降,才对他加以笼络。武庚的投降,是代表 战败国向战胜国的投降,微子就是在朝歌,也没有资格当这个代表,何况他还不在朝歌。因而可以说,《左传》和《史记》有关微子投降的记载,是以讹传讹,误把 武庚的事嫁接到微子的身上了。
  当然,在军前面缚衔璧投降的不是微子,不等于说微子没有投降,只是投降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不同而已。上面所说的 共头之盟,实质上就是微子投降的一种方式,不过是更体面一些而已。或者称为“归附”也可以,总之性质都一样。如果微子不表示投降或归附,周朝怎么会封他 呢?受封的本身,就标志着已经建立起一种新的君臣关系,从属关系。
  微子受封考
  
  关于微子受封之事,古书上的记载互有出入,我们有必要再考察一下。
  结合各种古书上的记载来推断,微子是殷 末离开殷商朝廷的,一开始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而是北去共头山(今河南辉县境)隐居起来了。武王派召公到共头山下拜访了他,双方签订了盟约,周朝答 应微子继续作微(长)侯。大约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微子就回到了微(长)国。这段历史是清楚的,应该没有什么疑义。
  有疑义的是微子受册封建立宋 国的时间,古书记载颇有出入。《荀子。成湘》、《韩诗外传》、《礼记。乐记》都说在武王时;《书序》和《史记》 (殷周本纪、鲁、宋世家)则认为在成王时。根据周初的形势来分析,应该是后一种说法符合实际。武王伐纣取胜后,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商都朝歌一带,让他继 续管理商朝的遗民,祭祀商朝的宗庙。与此同时,又命周朝的宗室重臣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一带驻兵监管,称为“三监”。当时对于殷朝遗民的笼络和监管工 作已经步入轨道,微子也在自己的封地上安顿下来,根本就没有再建立一个宋国的必要。
  不料事隔不久,发生了风云突变。武王克殷之后,又回到镐 京,过了二年便死去了。由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就是成王。成王年少,不能处理国事,由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旦摄政,辅佐成王。监管武庚的管叔和蔡叔怀 疑周公要篡位,联合武庚在东方发动了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历经三年平定了叛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这时武庚已除,需要另树立一面旗帜,作殷遗民 的代表,祭祀商朝的宗庙,以宣示周朝的“德政”,笼络殷朝遗民。于是便册封微子建立了宋国。
  但尽管《书序》和《史记》都这样说,这种说法却有难以圆通的地方。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微子启死,他的弟弟中衍继位,就是微仲。这个微仲,是孔子的祖先,孔子是微仲的第十五世孙。学者们注 意到:只有到了微子启的侄儿,微仲的儿子稽时,才称为宋公稽,启,仲兄弟二人都不称宋公。而且从上面提到过的鹿邑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来看,微子启一直到死, 仍然称为微子启,而没有称为宋公。这足以表明:微氏被册封建立宋国,并不在微子启时,而是在他的侄儿宋公稽的时候。不然的话,按照古代的礼制和习俗,有了 新的封爵之后,是不能不改的。即或生前表示谦退,死后也应该转正的。
  看来这件事情又是历史上以讹传讹的一个案例。大约因为微子是宋人的祖先,而且又是一位历史名人,所以在传说中就把始封之君归到他的名下了。

喜欢屠小七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屠小七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