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4
送交者: 夺标[布政使★★☆] 于 2010-12-11 15:19 已读 20 次  

夺标的个人频道

回答: 头等陆军的核心标准----机动能力,从孩子气到成人的残酷成长 由 夺标 于 2010-12-11 15:07


《步兵进攻》本身就是一本以实战为目的的战例体军事教
材,这种态度就令人费解了。是否这是德国当时的主流呢?显然不是,无论容格
尔的《钢铁的暴风雨》还是他人的著作都有令人刺眼的报复的字眼;是否因为这
是专业书籍,要保持客观呢?显然不是,战争本来就具有排他性。我们常谈‘正
义之师’,就是突出我们是正确的,敌人是罪恶的,‘汉贼不两立’是必须坚定的职
业立场,中外皆然。是否因为出版时的国际背景呢?有可能,但不是主因。著名
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编纂隆美尔二战文件时曾严肃指出:隆美尔对战争持
有一种迷人但危险的孩子气的态度,他把战争看成比赛,而他们则是代表各国参
赛的选手,为荣誉和责任而战。这是个非常形像的比喻,网队和马刺队争夺总冠
军,虽不能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总不能说网队是罪恶的,马刺是正义的吧,
这没有对错的问题,也可以说大家都没错。但战争不是比赛,尽管事后可以改变
说法,但当时就是你死我活,必须爱憎分明,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在希特勒派两位将军下达死刑
令时,他的副官也是他一战的老部下非常愤怒,认为这是乱命,要武力反抗。隆
拒绝了,说这是无用的;副官说:"就是死,也不能放过那俩混蛋,要死一块死。”
隆帅答到:"这和他们没关系,他们只是执行命令,一个人死起码比所有人同归
于尽好。”**!他要上的是‘刑场’,一个曾经把希特勒的突击队员命令当手纸一样
扔掉的军人,一个被称为‘最后的骑士’的军人,居然为***行刑官说话,也太冷
静客观了吧!显然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在战后,活下来的梅斯将军日子一直不
大好过,隆的老部下愤怒的要杀死他;战俘营里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话;盟军对他
待遇也很差。我想他一定很怀念隆美尔,为什么其他人不能象隆一样理解原谅他
呢,他只是执行命令呀!
说到隆美尔的军事风格,法军高级将领战后对隆16岁的儿子说:你爸爸
打仗总是很公平,又很优秀,我们都很尊敬他。可能他说的没错,但问题也出在
这里。胜利或死亡是德国一贯的口号,**更进一步发扬了残酷无情的暴力美学。
但隆从性格上与这种美学是抵触的,一般来说他是不愿意同归于尽的,尤其是他
认为没用的时候,这没有错,但走到另一个方向就缺少霸气,失之轻巧。就像哈
姆雷特一样,有王者的能力,没有王者的气质。狐狸是什么样的动物呢?聪明,
娇媚,可爱又可气,有时还有点可恨,无论是聊斋里的小狐仙还是外国的狐狸列
那,给人的印象都是如此。但狐狸毕竟不是雄师猛虎,怎能称王称霸?不过如果
隆美尔是‘沙漠雄师’的话,还能否给人留下这么多的话题和争议呢?
我觉得有志于创作战争小说的人应该看看《步
兵进攻》,这本小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有很多生动而又截然不同的战例,有很
多军人的形像虽惊鸿一瞥,却让人过目不忘。但是描写过於简洁淡定,可能是由
於目的所限,总给人一种没有语气语调朗读的感觉,如果节选扩写,把重点放在
人与事上,放在内心冲突上,会很精彩的,完全可以拍成电影。不过说回来,这
毕竟是教材,不是剧本,文笔已经很好了,‘虽淡妆素服,不掩国色’。
下面我想从《步兵进攻》出发深入谈谈希特勒,
隆美尔,和总参谋部。这是个相当沉重复杂的话题,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要
想谈的比较清楚透彻,需要对背景和全局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这也是最不好写的
一节,我尽力而为。
隆美尔在西方被称为‘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人物’,但在1944年10月14日之前恐怕没
人会这样想,在世人看来,他是‘沙漠之狐’,是****最年轻的元帅,是众神的宠
儿,人们崇拜的偶像,其影响已超出军事领域。一夜间,由宠儿到奉命自杀,人
们无法接受,德国人一开始甚至认为这是盟军编造的谎话,连盟军自己都难以置
信,但这是事实。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个人的命运摆脱不了国家的命运。让我们
试着解开这个乱结吧!
德国的总参负责制,是一个非常优秀成熟的制度,
对世界军事产生很大影响。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到一战后期问题已相当明显。其
一是前线官兵与总参军官的对立。容格尔的《钢铁的暴风雨》中有相当生动的描
写,浴血奋战的前线官兵对安居后方,却指手划脚,动不动拿教条给人扣帽子的
总参军官非常反感,他们的回答是:你们为什么不自己到前线看一看?其二是平
民与贵族世家的对立。帝国时代的军官贵族比例非常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
越多的平民也跻身其中,但总参谋部仍为贵族或世家把持,无论在晋升培养等方
面,都享有特权;平民出身的军官对此越来越不满,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呼声。可以看出这两个对立,相辅相成,实质上是对领导权的争夺。
一战后期德军官兵矛盾激化,反抗事件不断出现,后方也是风云激荡。外忧
内患下,帝国崩溃,德皇下台,当时德国甚至出现没收贵族全部财产的主张。战
败后经济萧条,全国范围内造反此起彼伏,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德共不断壮大,
实际上都反映了人们对上层阶级的不满,不甘心作牛作马,任人宰割。后来这一
切被统称为‘背后的刺刀’,被推卸为德国战败的主因。而总参谋部却因祸得福,
逃过一劫:由於战败后德国被迫大规模裁军,只有十万陆军,四千军官,无形中
缓解了内部压力;新生的魏玛共和国,政权频繁更迭,原来只对德皇效忠的陆军
变为非政治化,实际上成为独立王国。总参谋部名亡实存,仍是德军的灵魂,心
脏和供血通道,其制度和传统基本保存下来了。但主要矛盾并没有解决,只是一
时被掩盖住而已。
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使德军出现了微妙的改变。希特勒到底代表谁的利益,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从**的名称上看应该代表的是下层平民,这是他的主要
支持力量;另一方面,德国的统治阶层是大贵族大资产阶级,不得到他们的认可,
希特勒也无法夺取和稳固权力。最后希特勒采取八面玲珑的手法达到了政治目
的,但对於陆军这个独立王国他该怎么办呢?
从1933-1939希特勒对陆军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尽管他运用了一些手段在高
层安插了亲**的将领,但是换汤不换药,从制度上并未改变。战争爆发后,军队
领导权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平民出身的希特勒,总参谋部从本能上是排斥的;而
希特勒的独裁本质,决定他绝不可能允许一个独立王国存在,一山不容二虎,但
一时又需要利用总参谋部,最后产生了一个妥协下嫁接出的怪胎。
为对抗总参谋部,希特勒主要采取了:
1) 分权改组:希特勒建立了OKH和OKW削弱了总参的军事指挥权;后来其首席
副官兼任人事部长,又夺取了人事权。
2) 扶持对立力量:大量提拔平民出身的前线有功将领,抗衡贵族世家的势力。
以隆美尔,莫德尔,舍尔纳为突出代表。
而总参决不会甘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总参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密谋就没停止
过,在他们眼中,希特勒是德国军事传统的掘墓人。尽管希特勒费尽心机,但传
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19个陆军元帅17个出身总参,12个出身贵族。这种共存而
又互相排斥的现象无法长久,两方都不可能接受,而且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随
着局势恶化,矛盾日趋尖锐,最后以刺杀事件为总爆发,密谋集团是以总参军官
为核心的,此事对希特勒是极大的震撼,此后他完全架空高层,越级指挥至第一
线军队,到战争末期,总参已名存实亡,希特勒终於集大权于一身,但也是其覆
灭之时。可以这样说,希特勒与总参谋部这场恶性竞争是以同归于尽告终的。希
特勒毁灭了一个有问题的旧制度,但又无法或不愿建立一个有效的新制度。回过
头看,我找不出避免这场内讧的办法,矛盾沉淀已久,非一日之寒,爆发是早晚
的事。横向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苏联还是西方在这一问题上都比德国协调:苏
共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红军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党指挥枪是毋庸置疑的;
而西方政党轮流执政,军队既具独立性,又整合于政治框架下。应该说一战后的
德国是有机会向这两个方向转变的,但都没有把握住,这可能与德国历史的独特
性有关。
隆是德军另类中的另类:从背景而言,他是非普鲁士,非贵族,非总
参的三不沾的少壮派军人;从风格而言,他与德国厚重大气的军事传统格格不入,
以奇幻应变见长;从性格而言,他敢说敢做,既敏感多情,又冷酷实际,比较复
杂。不必动脑子,就可以想象一个另类的尴尬。隆美尔始终是一个局外人,前面
已经谈过他根本就没有进入德军的培养序列,尽管他是最高勋章的获得者。
对於这种尴尬的局面,一个人可以有两种选择:融入主流或坚持自我。而隆
美尔选择的是后者,他的这一选择决定了他的命运。像他的朋友保卢斯元帅因出
身平民被海军拒绝,大受刺激,后来娶了一位罗马尼亚大贵族出身的美丽妻子,
开始平步青云,其平和顺从的性格深得领导喜欢。又比如前面提到的舍尔纳元帅
尽管也获得了最高勋章,还是被总参拒绝,但多次努力后被总参接纳,进入主流。
而这种妥协对心高气傲的隆美尔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外表文静,但内心极有主
见。要是他有曼施坦因或古德里安的出身,也就罢了,偏偏他又没那个命,可隆
美尔恰恰是个不信命的人。‘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对其是最恰当的形容了。他26
岁被提升为上尉,是个年轻的上尉,一当就是十四年,大概也成为最老的上尉了,
当时晋升缓慢是不假,但对於小隆的资历战功而言,他并没有成为提拔对象也是
事实。人生能有几个十四年呢?
希特勒和隆美尔的相遇可谓是天作之合,对希特勒而言隆简直是天赐的完美
工具。为什么希特勒看了《步兵进攻》而对隆青眼有加,我想也就不必解释了吧!
在北非,隆美尔胜利时德军高层
默不作声,只要一失利,立刻欢呼雀跃;一个空军军官回忆当最后隆被撤换时,
他气愤的发现后方司令部一派狂欢气氛,似乎这是德军在北非取得的最大胜利,
而根本不考虑前方将士的危险处境,似乎只要撤换了隆美尔,胜利就到手了。这
真是莫大的讽刺,但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隆美尔是达到了顶峰,进入了最高层,
但却陷入了‘无物之阵’。在法国他必须与总参谋部合作,却号令不行,遇到软抵
抗;希特勒开始防范他,就象削弱总参谋部一样削弱隆的权力。‘在非洲,将士
看着我,在这里,我的工作一个传令兵都能干。”没有全权,却负全责。他的
最后岁月是痛苦而孤独的,他曾对海军的卢格将军说:“已是危急存亡之时,为
什么内部还不断的争权夺利呢?难道我比敌人还危险吗?庆幸的是陆军的拉帮
结派没有传染到海军。” 此时此刻他只能对一个海军军官倾诉内心的想法,对於
一个献身陆军三十多年的元帅来说,难道不悲哀吗?
他几次与希特勒就战略战术问题发生冲突,也许他还记得那句形容老斯波塞
的话吧!但希特勒不是老斯波塞,他也不再是当时的小中尉了。他说他已经做好
了被杀或被捕的准备,在看到卢格将军惊讶的目光时,又补充说这种情况不会出
现的。在诺曼底激战已没有希望后,他几次谈到战败自杀,但又否定了这一做法,
因为‘这像自认有罪似的’,隆美尔会产生这种想法是令人震惊的,因为他对生命
向来是珍惜的,对战争向来是冷静客观的,对战俘向来是骑士风度的。7/20事件
后,德军内部大清洗,隆美尔已感觉到危险,但八月初在重伤的情况下却坚决要
求回国。医生不同意,告诉他伤势太重,不能移动,不然随时可能死亡;所有部
下都恳求他不要走,不要在这么危险的时候走,但是隆美尔一意孤行,为什么?
因为战线马上就要崩溃了,他绝不要重伤情况下落入盟军手中。卢格将军说当时
感觉到落入盟军手中对隆更安全,但没有一个人敢对隆美尔说,他们太了解他了,
他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改变。‘他的选择封死了他的命运‘,战后双方都这么说。
从逻辑上说,对於隆美尔这样位置的知名将领而言,在对总参谋部,希特勒,盟
军三个选项都说了不后,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下,我看不出他的出路在哪里。
。二战希特勒,隆美尔,
和总参谋部全部完蛋,但德军高层军官活下来的不少,在他们看来隆美尔阴魂不
散,余孽未消,对其群起而攻,痛打死狐狸。其中伦斯泰德一锤定音:隆美尔只
能当一个师长。其实从伦斯泰德的角度出发这已是对隆的夸奖了,要知道他认为
希特勒只配当一个下士。在将军战俘营伦斯泰德曾对看守军官提要求把假将军赶
出去,对方很恭敬的问他谁是假将军,他答到:那些干工兵,通信兵,军医的怎
能算是将军?这个答复把守旧的英国人惊得目瞪口呆。他管隆美尔叫‘娃娃司
令’,但问题是如果高年资且还在学院浸润多年的隆只能担任少将师长,那些比
隆更年轻,更缺乏理论背景的前线军官能担任什么职务呢?如果说隆的问题是没
有经过总参培训,那么那17位总参出身的元帅,他们的错误又怎么解释呢?做德
国元帅难,做德国的知名元帅更难,而作非总参出身的德国名元帅简直是难上加
难。隆美尔的问题是不少,但他最大的问题是不自量力,挑战传统,为此他付出
惨重的代价,所以什么都是公平的。
至于隆的军事地位,按照十字定位法:横向看,隆在沙漠战争/装甲战争/登陆
战争的作用,已经确立了他在现代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纵向看,他在德国军事
史是不可抹杀的,他打破了总参谋部的垄断地位。历史无法假定,但我个人并不
想看到总参军官隆美尔。 www.6park.com

注:
OKH与OKW 为德语缩写。关于德军的二战组织结构的演变,有一本书写的很详
细的。但我现在手边没有,只能凭回忆,可能有漏误。
OKH陆军最高统帅部1938-1941:陆军元帅von Brauchitsch任部长,负责陆军一切事务。后因对苏作战失利被撤职。
1942-1945:希特勒亲自兼任部长,OKH的管理权限大大缩小,只主管东线。
*总参谋部隶属OKH。
OKW 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1938/2-1945/5:OKW规模比OKH小,名义上负责各军种的协同,长官为陆军元 www.6park.com

喜欢夺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夺标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