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钟
送交者: JollyRoger[★★★★周而不比★★★★] 于 2011-01-09 15:50 已读 17 次  

JollyRoger的个人频道

回答: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   由 JollyRoger 于 2011-01-09 15:32


七、"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钟 
  ............................................................................................................................
  在"黄金10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民国忍耐着日本占据东北的屈辱,一心经济建设。但在日本觊觎中国更大的领土和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忍耐式发展,只是空中楼阁。
  ............................................................................................................................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民国政府曾有一段所谓1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10年,甚至被称为黄金10年。
  国民政府以最大的耐心,忍耐占据中国东北的日本,进行经济建设。但事实表明,在日本陈兵于中国的国土之上,虎视眈眈中国更大的领土和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忍耐式发展,类似空中楼阁--建设得越豪华,后来的破坏就显得越悲惨。
  从成立"满洲国"到"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对中国的华北进行了数年的蚕食和渗透。尤其在1935年到1937年初两年间,日本将目标定位"华北自治",也就是消除中国政府对华北的影响和控制。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前的10年,对日政策基本上以妥协为主,给中国带来屈辱但是却在发展的10年。这10年,蒋介石通过一场场的内战,统一了军阀势力,在党内斗争中有惊无险,并集中精力打击了共产主义力量。
  这些成就,或许可以解释蒋介石为何选择"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政外交政策。
  一些后来披露的史料证明,蒋介石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是有清晰认识的。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10天后,蒋介石就在(1931年10月7日)日记中这样分析当时形势:
  "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默察熟虑,无可恃也。而余所恃者在我一己之良心与人格,以及革命精神与主义而已。是故余志已决,如果倭寇逼我政府至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则成败利钝自不暇顾,只有挺然奋起,与之决一死战,恃我一己之牺牲,以表示我国家之人格,以发扬民族之精神。"
  这段文字表明,之所以采取忍辱负重不抵抗的政策,蒋介石自认为他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他深知仓促应战,只有自取败亡。
  屈辱的《塘沽协定》签订之后,蒋介石又在日记(1933年6月3日)中这样写道:"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但求于中国有益,于心无愧而已。"
  《塘沽协定》是一个屈辱求和的卖国条约,但在客观上,确实避开了与日本立即展开全面战争的危险。有观点认为,这一协定将日本全面侵华的计划延缓、推迟了四年,为中国赢得了一定的准备时间。在当时背景下,一些知名知识分子,包括胡适在内,对国民政府的委曲求全是赞成的。
 但是蒋介石毕竟是一个抵抗派,并从一开始就认定,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而且中国最终必胜。
  在蒋介石看来,中日之间必将全面开仗,但是开战越晚越好,中国需要发展。
  那么当时的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呢?
  总结看来,一是进行了币制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采纳英国经济学家李滋罗斯的建议,实行法币政策。也就是,政府宣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以及后来成立的农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强制流通。法币发行后,政府逐步收回银元和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大量的白银成为政府的外汇储备。
  法币政策,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变革。中国的货币从此摆脱了国际银价变动的影响,实现了币值相对稳定。币值稳定对于农业、外贸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经济实力迅猛发展,为国民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源,缓解了长期困扰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军费支持。
  二是奠定了抗战时期的工业基础。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谋划以"国防为中心之建设事业"。经过为期2年的对全国资源和工业情况的调查,该委员会提出了《重工业建设计划》、《粮食存储一统制计划》等一系列计划,谋划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动员和经济统制的总设想。
  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称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随后主导了国防重工业建设,其首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
  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发展建设计划,预定3年内在湘鄂赣等省份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以奠定中国冶金、燃料、化学、机电等产业的基础。
  1937年2月,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制定的《5年建设计划》,对上述重工业建设计划予以确认。到全面抗战开始时,一些重工业项目已经投产。
  三是发展军火工业。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考虑在安全地区建设新的军事工业。1931年到1937年之间,大规模地迁移合并和新建兵工企业,仿制国外轻武器和推行制式武器。
  四是交通建设。
 1932年,蒋介石要求铁道部同时修建粤汉铁路南北段,争取1935年年底通车,由此拉开了抗战前交通事业大发展的序幕。到1937年7月全国已建设铁路13000公里。与此同时,公路、航运、邮电等设施也都进行了改善与兴建部署。
  尽管国民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是国民政府的巩固时期,中国政府借外交手段处理了一些割让租界的问题,并收回部分外国在华享有的特权。
  政府积极进行了法律及刑罚系统的现代化、稳定物价、偿还国债、改革金融及货币系统、铺设铁路及建设公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对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业及农业生产。据国民政府的数据,1927年至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3%。
  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发展,甚至引来西方的关注。美国、英国甚至苏联之所以与蒋介石联系,当然看到了中国正在发展,中国军队的力量正在壮大这样一个事实。
  蒋介石通过妥协而谋求壮大力量的计划,是注定要为日本打断的。
  当中国积极发展的时候,日本也在中国的土地"发展"。
  到"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日本对华战争投入的兵力已经超过100万。为了彻底征服中国,日本已经不惜动用全国的力量。
  不过,对于蒋介石而言,或许经济的发展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他等到了国际形势的转变。因为苏联的崛起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形成新的国际格局,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1935年5月,苏联与法国签署协定,建立人民阵线反对德国。
  1935年8月,莫斯科举行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会议提出制定共产国际在反法西斯大斗争中的策略方针。共产国际号召各国共产主义组织建立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统一战线。
  苏联以坚定的姿态重新进入欧洲,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同资本主义国家联手行动。
  在中国战场上,蒋介石渐渐赢得美国、英国甚至苏联的支持。尤其是苏联的举动,对于日本而言是一个不详的预兆。
  1936年12月12日,作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的"西安事变"突然发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迫使蒋介石转变消极抗日的政策。
  "西安事变"很快和平解决,抗日统一战线建立。这标志着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日本看来,国民党宣布联合共产党抗日,更可怕的是"背后"的苏联。
  日本方面也在进行政策调整。1937年5月31日,近卫内阁上台。近卫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在一战的凡尔赛会议上,近卫曾发表题为《排斥英美本位的和平主义》的文章,宣称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岛国,有权利保障本民族的生存权。
  近卫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诠释日本的大陆政策说,日本的大陆政策就基于保障民族的生存权而制定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日本要求"公平分配世界领土"。
 同一时期,日本的大陆政策还流行两种具体的建议,一是加强对苏备战,一是对华一击,征服中国。这表明1937年的日本已经在国际形势的作用下,认识到对中国将有全面战争,而且这一战争将引发苏联参战。于是,一则传言出现在东京:"七夕之夜,将重演柳条湖时间"。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七·七事变"以一种看似偶然的形式发生了。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感到事态严重,当即在庐山部署抗战。7月9日,蒋介石电令驻守北方的宋哲元:请兄坚持到底,处处固守,时时严防,毫无退缩余地。
  与此同时,尽管蒋介石仍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以避免大战。但是,日军迅速向北平集结,已经做好了打大仗的准备,和平已不再可能。
  "七·七事变"之后的事态表明,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已经从建立"满洲国"、控制华北,转而要企图征服整个中国。
  这之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进行了8年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
  "七·七事变"后的国际形势也出现戏剧性的变化。1937年11月的布鲁塞尔会议上,苏联同美国、英国一起寻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日本,并支持中国。从1937年年底到1938年年初,美国、英国、苏联合作采取措施遏制日本,原本与蒋介石靠近的德国却转而向日本靠拢。
  中日战争演变成为世界强国的对决,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再是一场孤立的战争,苏联提供了数百架飞机和数百门大炮直接援助中国。1938年,是中日激战的一年,中国人民英勇的抵抗赢得了美英的尊敬。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战场成为这场大战的一部分。
  这场漫长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共产党"中华民族危急!"呼声绝非危言耸听。
  战争开始的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是日军疯狂进攻中国的一年,其推行速战速决的战略,谋求尽快征服中国。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随后一路向西、向南。
  在屡战屡败的过程中,蒋介石积极寻求外交手段解决冲突。1938年5月日本内阁改组,曾与蒋介石有旧交的宇垣一成被任命为外相。蒋介石认为宇垣一成是理解国民党事业的日本人士,于是派人与日本沟通,期望和平谈判。
  这次谈判选择在香港,国民政府方面以孔祥熙为代表。
  日方向国民政府提出一系列要求:
  蒋介石必须下野;
  中国政府停止一切反日行动;
  以签订"日满华"三国条约的形式承认"满洲国";
  承认内蒙自治,划定华北特殊地带;
  清算与共产党的关系,或者中日签订共同防共协定;
  对日本进行战争赔偿等等。
这一系列苛刻的要求,由于宇垣一成外相很快下台,最终无从谈起。
  与此同时,日军加紧部署进攻武汉。8月22日,日本发出命令,攻占汉口附近之要地,力争击破中国军队主力。中国方面,积极部署"武汉保卫战",以图消耗日军。
  8月末,日军大举进攻武汉。战争中,苏联空军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炸沉日舰23艘,炸毁敌军机场飞机16架,击落敌机78架。武汉保卫战历时4个月,日军死伤2.2万人。最终由于中国军队主力撤退,武汉沦陷,但是日本速战战略亦遭到沉重打击。与武汉保卫战几乎同时,广州失陷,日军控制华南部分地区。
  1938年年底,日本在中国陷入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由于兵力不足而泥足深陷。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鉴于发现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的不可能,日本开始诱降汪精卫,企图通过建立伪政权的办法控制中国。但是,汪精卫的公开投敌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境地,这时日本才发现在中国扶持伪政权完全是失败的一招。
  至此,日本发现招降和迅速武力征服幅员辽阔的中国,都是不可能的。中国成为日本的战争泥潭。此后的过程已经不必要再描述,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开辟太平洋战场,日军在亚太战场逐渐失去锋芒,并最终走向覆灭。
  8年的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悲惨的一页,大约1500万到2000万中国人死于这场漫长的战争。
  日本全面侵华导致前面所讲的四项建设遭到重大打击。法币政策原本为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但是战争的深渊使得大量发行纸币成为主要的金融政策,最终必然导致通货膨胀。重工业和军火工业也因为战争必须迁移到大后方。
  战后的中国已经与战前大不一样。国民政府腐败无能,三民主义似乎已经找不到立足之地;国民政府的军队精神疲惫,纪律败坏。
  可贵的一点是,抗战期间,中国国民党联手中国共产党,尤其是重庆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了空前进步。中国共产党成为合法的政治力量,在"国统区"创办了自己的媒体,发出了"历史的先声",对中国实行民主政治进行积极的宣传。
  作为抗战的一个重要结果,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日作战,锻造了一支以"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意志坚强的队伍。战后,国共力量对比迅速发生质的变化。中国历史的发展转向一个新的方向。
  这一变化,其实从战前就已经出现端倪。
  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看来,中日之战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日本对中国的扩张是由其无法改变的势力在推动着。
  中国共产党在战前一再表明,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是将整个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因而不应该回避这场战争,国共双方应该尽早抗日。
  尽管有人怀疑中国共产党这一呼声在战争爆发前的诚意,因为一旦国共和解一致对外,共产党将取得合法地位。但是,共产党的这些呼声毕竟代表了中国城市人口、学生、知识分子、工人甚至资产阶级的心态。
  在战争最后的三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认识到,战争结果的主导力量在于美国方面。这个时候,由于太平洋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已经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融为一体。日本的失败已经不再有悬念。
附: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大事件
  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开始侵略我国台湾。
  1895年4月17日,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包括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等内容。
  1904年2月8日,日本袭击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1911年11月,日本出兵干涉中国的辛亥革命。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将中国完全沦为其附庸的"二十一条"。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展开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打伤十余人,引发激烈抗日的"五·卅运动"。
  1927年6月,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出笼,声称:"吾人如欲征服中国,则必先征服满洲及蒙古。吾人如欲征服世界,则必先征服中国。"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设的炸弹炸死,是为"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路,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7日,日本发表声明,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实行防共政策。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历时8年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其中最为惨烈的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被日军杀害者达30万人之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52年4月28日,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1957年6月,日本首相岸信介访台,支持蒋介石"收复"大陆。
  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篡改侵华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
  1996年7月29日,日本桥本龙太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此后,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团体不顾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纷纷参拜靖国神社。
  2003年1月,日本政府从所谓"民间所有者"手中租借钓鱼岛,中方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同年6月,中国大陆保钓人士保钓登岛受日本军舰阻拦。
  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留毒气泄漏伤人事故。
  2003年12月16日,俄、日签署《共同声明》,原定输往中国大庆的俄罗斯远东小西伯利亚石油被日本提出的"安纳线"取代。
  2004年8月7日,"亚洲杯"足球赛决赛,中国个别球迷出现对日本球员的反感行为,日本媒体借机炒作。
  2004年11月28日,日本首相小泉发言表示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彻底停止对华援助。
  2005年2月10日,日本宣布将钓鱼岛上的灯塔收归国有。
  2005年3月,日本增补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呼声日高,新编历史教科书"歪曲侵略历史,声称责任都在中国",引发中国民间激烈的反日情绪。
喜欢JollyRog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ollyRoger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